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应用Vrian Trilogy锥形束CT(CBCT)分析盆腔部调强放射治疗中的摆位误差,为设计放疗临床靶区(CTV)外放到计划靶区(胛V)提供数据参考。方法30例盆腔肿瘤患者均采用调强放疗技术,真空袋固定,首次治疗均需行CBCT扫描,以后每周扫描1次,将CBCT图像和计划CT图像进行自动及手动匹配,获得X(左右)、Y(头脚)、Z(前后)方向的偏移数据,以判断摆位的准确性。结果患者首次摆位后行CBCT扫描,其在X、Y、Z方向上的误差分别为(1.73±0.62)mm、(5.63±0.13)mm、(2.81±0.52)mm;经纠正后的误差明显降低,且与首次摆位后的误差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过程中的再次摆位误差较纠正后显著增加(P〈0.05);根据MPTV的计算公式(M=2.5∑总+0.7总σ),纠正前X、Y、Z方向的MPTV分别为4.58mm、11.82mm、6.45mm,纠正后X、Y、Z方向的MPTV分别为1.78mm、2.84mm、2.14mm。结论使用CBCT扫描系统,能较准确、高效地修正摆位误差,提高治疗精确度,并为治疗单位准确设定计划靶体积(PTV)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宫颈癌在图像引导调强放疗中的摆位误差.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月30例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经病理活检确诊,未进行过放化疗.对30例宫颈癌患者行IGRT治疗,观察首次摆位后X轴(左右)、Y轴(腹背)、Z轴(头脚)方向偏移误差,计算出摆位误差值下靶区和危及器官股骨头、膀胱、直肠的剂量分布范围.结果 30例宫颈癌患者共行150次首次摆位后CBCT扫描,在X、Y、Z轴向上的误差值分别为0.639±3.06、0.785±2.59、0.712±2.25;靶区及危及股骨头、膀胱、直肠的剂量变化范围分别为-7.01~8.62、-12.6~43.80、-10.34~11.97.结论 宫颈癌在图像引导调强放疗中存在摆位误差,且宫颈癌的摆位误差可引起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明显变化,因此,分析摆位误差产生原因及误差范围,才能有效提高放疗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技术分析鼻咽癌患者在调强放疗过程中的摆位误差对放疗剂量的影响。方法:接受调强放疗的鼻咽癌患者50例,制定调强放射治疗计划,首次治疗前采用CBCT收集摆位误差,分别获得X方向(左右位)、Y方向(头脚位)和Z方向(腹背位)数据,分析摆位误差对放疗剂量分布的影响。结果:三个方向的摆位误差:X(0.15±0.11)cm,Y(0.30±0.18)cm,Z(0.14±0.10)cm,其中Y方向误差最大,Z方向误差最小。靶区实际平均剂量低于计划平均剂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及器官中脑干、脊髓、晶状体、视交叉的实际剂量高于计划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视神经、腮腺的实际剂量与计划剂量无明显差异。结论:在鼻咽癌患者进行三维适型调强放疗前进行CBCT扫描,对摆位误差进行实时校正,可以有效减少误差,提高摆位精准度,保证放疗靶区与危及器官的剂量分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宫颈癌在图像引导调强放射治疗中的摆位误差对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变化的影响。方法对22例宫颈癌患者分别在首次摆位后、摆位误差纠正后及治疗后验证采集3组锥形束CT图像,每周1次,获得首次摆位后、摆位误差纠正后及治疗后X(左右)、Y(腹背)、Z(头脚)方向偏移误差,计算出摆位误差值下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分布,对比分析摆位误差对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分布的影响。结果在X、Y、Z方向上首次摆位后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分别为(1.100±2.984)、(0.883±2.210)、(1.083±2.738)mm,纠正后X、Y、Z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200±0.708)、(0.061±0.624)、(0.066±0.606)mm与首次摆位误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X、Y、Z方向轴上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066±0.578)、(0.033±0.780)、(0.116±0.884)mm,与纠正后摆位误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摆位误差所致的宫颈癌原发肿瘤平均剂量变化为-2.58%~3.54%,股骨头平均剂量变化为-7.03%~8.45%,膀胱平均剂量变化为-12.28%~3.79%,小肠平均剂量变化为-3.06%~15.32%,直肠平均剂量变化范围为-10.53%~12.83%,脊髓平均剂量变化为-3.67%~18.14%。结论采用图像引导技术对宫颈癌的调强放疗进行误差纠正,可以缩小分次治疗间摆位误差,而宫颈癌分次治疗内摆位误差较小。宫颈癌的摆位误差可引起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明显变化,应用图像引导技术使靶区及周围正常组织器官剂量分布准确,提高放疗过程的精度,为临床放疗提供质量保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调强放疗使用千伏级锥形束CT(Kilovolt 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KV-CBCT)测量的日常摆位误差对肿瘤和重要器官的受量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放疗科行调强放射治疗的60例NSCLC患者,共采集588次KV-CBCT图像。放疗前每例患者按周期性扫描频率(首周每天1次和后续每周1次)进行KV-CBCT图像扫描和摆位误差验证,获得患者实际与治疗计划两者等中心位置在左右(X轴)、头脚(Y轴)、前后(Z轴)方向上平移摆位误差,统计分析摆位误差以及分布规律,并从中选取40例患者的摆位误差输入Eclipse计划系统,模拟出未移床时计划实际照射的剂量分布并命名为Plansum,最后将Plansum与最初计划剂量Planapproved进行比较,获取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指标参数和体积变化参数,研究摆位误差对非小细胞肺癌放疗计划剂量分布的影响。结果60例NSCLC患者共588次图像引导摆位验证数据经分析得出左右(X轴)、头脚(Y轴)、前后(Z轴)方向摆位误差分别为(1.8±1.5)、(2.5±1.9)、(2.2±1.5)mm;Plansum中肺组织V5、V20、V30、V40、Dmean分别为Planapproved的101.2%、101.2%、103.3%、102.9%、101.5%;心脏V10、V20、V30、V40、Dmean分别为Planapproved的102.1%、102.6%、107.0%、112.1%、105.1%;靶区计划靶体积(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D95、PTV Dmean分别为Planapproved的94.9%、95.7%,PGTV D95、PGTV Dmean分别为Planapproved的95.5%、9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摆位误差对NSCLC放疗计划靶区的剂量学指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为了保持计划中的剂量学指标,提高肿瘤增益比,应尽量使用KV-CBCT影像引导进行NSCLC放疗摆位误差校正。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锥形束CT分析宫颈癌调强放疗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56 例宫颈癌放疗患者按固定体位方式和治疗计划分为两组,常规组采用仰卧位体架和热塑体膜固定,执行静态调强计划治疗;观察组采用俯卧位体架和热塑体膜固定,执行容积调强计划治疗;治疗时每人每周第一次治疗前均扫描锥形束CT,利用骨性标记在线与计划CT 图像匹配,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左右方向(X)、头脚方向(Y)、前后方向(Z)摆位误差;利用剂量体积直方图分析两组患者小肠、膀胱、直肠和股骨头重要器官的受照剂量体积比。结果两 组患者共获取280幅锥形束CT图像,两组患者在Y、Z轴摆位误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Y=2.336, PY=0.021;TZ=3.278,PZ=0.0004),X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573,P =0.290);两组在X 轴旋转误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134,P =0.029),Y、Z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在计划总跳字和治疗时间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9.549 和17.324,均P=0.000);观察组膀胱V50 优于常规组(P =0.031),在小肠、直肠、膀胱、左股骨头的平均剂量Dmean> 常规组(P <0.05),两组其余比较无差异。结论采用锥形束CT 技术对两种宫颈癌调强放疗的体位摆放进行指导,为提高放疗精度提供影像学上的依据,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千伏级锥体束CT ( KV-CBCT )肝癌图像引导放疗摆位误差,为肝癌放疗计划靶区(PTV)的外放边界提供参考。方法应用医科达Synergy直线加速器治疗31例肝癌患者,KV-CBCT扫描采集的X线容积图像( XVI)与计划CT图像的靶中心匹配,获得腹背( X)、头脚( Y)、左右( Z)三个方向的线性误差x、y、z和绕X、Y、Z轴旋转形成的旋转误差u、v、w。由公式计算出肝癌临床靶区( CTV)到计划靶区( PTV)的外放边界值( MPTV )。结果共进行275次 CBCT 扫描,其在 X、Y、Z 方向上摆位误差 x、y、z 中位数分别为1.70 mm、1.30 mm、0.80 mm,旋转误差u、v、w分别为0.65°、0.38°、0.31°。 MPTV在X、Y、Z方向上分别为4.11 mm、8.49 mm、4.94 mm。结论采用KV-CBCT技术测量肝癌图像引导放疗的摆位误差,为肝癌放疗MPTV提供参考,提高了肝癌放疗的精准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分析4D-CT计划和常规3D-CT计划两种不同计划的靶区体积及相关剂量学方面的差异,评估4D-CT技术应用于胃癌放疗在剂量学方面的价值。方法:胃癌术后患者10例,在仰卧位平静自由呼吸下行CT模拟定位,先常规3D扫描再行4D扫描并根据呼吸周期重建得到10个不同呼吸时相的CT图像。勾画完整的放疗靶区(GTVs、CTVs)及危及器官。在三维计划系统中,以20%的时相基准,分别根据计划靶体积(PTV3D、PTV4D)为10例患者各设计2套放射治疗计划,PTV3D在临床靶体积(CTV)的基础上外加常规安全边界,PTV4D是在10个时相CTV融合后形成的4D内靶体积(ITV4D)基础上外放摆位边界,比较两者靶区及正常组织在体积及相关剂量学方面的差异。结果:在靶区PTV覆盖率与剂量分布均匀性方面差异无显著性;4D计划较3D计划肝平均剂量明显下降(P<0.05),肝V30、V40有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双肾V20及平均剂量未见显著差异(P>0.05);CTV3D与ITV4D的体积分别为(433.04±139.71)cm3和(535.44±150.89)cm3,后者体积增加了(102.40±21.77)cm3;PTV3D与PTV4D的体积分别为(860.87±226.52)cm3和(787.87±193.83)cm3,后者体积减少了(73.00±46.38)cm3,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3D计划存在夸大或遗漏靶区的风险,应用4D-CT能在不遗漏肿瘤放疗靶区的基础上尽可能的缩小靶体积,保护危及器官。  相似文献   

9.
目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通过图像引导放疗技术确定PTV外扩数值,与常规三维调强计划(CT—IMRT)进行剂量学比较研究。方法选取15例病理组织学确诊的非小细胞肿瘤患者,每周行1次肺部CBCT扫描,每次在放疗前、放疗后分别扫描,得到数据依据二参数法得到三维方向外扩距离,按照外扩距离数据重新勾画靶区并制定计划(CT—IGRT),并与原计划(CT—IMRT)的PTV、双肺、脊髓、心脏的受量、体积进行比较,差异行配对t检验;并依据LymanNTCP模型设计正常组织并发症概率(NTCP)程序,比较2种计划的肺组织NTCP,差异行非参数wilcoxson检验。结果校正后PTV外扩值较前减小。校正后肺平均剂量减小,2种计划有统计学差异。校正后随双肺受照体积增加,经CBCT校正后NTCP有下降趋势,V5、V10、V20、V30、V40、V50CT-IGRT比CT-IMRT明显减低(P均〈0.05)。结论利用CBCT技术校正后可减小摆位误差,缩小PTV外扩数值,精确PTV外扩距离,减小双肺平均受照剂量,降低正常组织并发症概率。  相似文献   

10.
陈苏玮  袁锋  林志仁  王献维 《中国热带医学》2012,12(9):1168-1168,F0003
目的 探讨宫颈癌三维适形放疗摆位时用源皮距实时辅助检测是否可以减小误差.方法 54例患者分为两组,制定3D-CRT计划,对照组摆位后直接拍摄验证片,辅助组在摆位时利用源皮距检测后再拍摄验证片,两组验证片分别与放疗计划的DRR图像比较,X、Y、Z方向上的误差记为△X、△Y和△Z,三维方向的总误差为D2=△X2+△Y2+△Z2.结果 对照组的摆位误差:△X、△Y和△Z为(2.5±2.0)mm、(5.7±3.5)mm和(3.2±2.5)mm,三维方向的总误差为(7.0±3.2)mm;辅助组的摆位误差:△X、△Y和△Z为(1.8±1.6)mm、(3.1±2.3)mm和Z方向(2.3±1.8)mm,三维方向的总误差为(4.3±3.2)mm.两组误差在X、Y、Z方向和三维方向均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 宫颈癌三维适形放疗时运用源皮距辅助可以减小摆位误差,且实时方便.  相似文献   

11.
宫颈癌调强放射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博 《医学综述》2012,18(2):210-213
宫颈癌是严重威胁妇女健康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放射治疗是宫颈癌的主要治疗方法。调强放射治疗作为日益普及的精确放射治疗手段,在宫颈癌放射治疗中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增加肿瘤靶区治疗剂量,降低正常组织受量,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等方面。目前宫颈癌调强放射治疗还存在着各种问题和困难,如分次间摆位误差的控制,内位器官生理运动的评估,临床靶区与计划靶区边界的确定等。  相似文献   

12.
黄燕  梁洪享 《医学综述》2011,17(10):1493-1495
放射治疗是非小细胞肺癌重要的局部治疗手段,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局部未控或复发。因此,精确的放疗计划的制订是治疗成功的关键,而治疗靶区的确定及精确勾画是最重要的第一步。其中主要包括对大体肿瘤体积原发病灶、大体肿瘤体积阳性淋巴结引流区、临床靶体积、计划靶体积的正确理解及界定。在此对目前非小细胞肺癌的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中关于靶区勾画方面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适形放疗靶区的计划靶体积的影响因素。方法分析经扫描仪输入的CT图像,计算图像重建偏差;由5位放射治疗科医生单独勾画大体肿瘤体积(GTV),通过计算辐射线状测量差异(RLMV)值,比较与实际实施治疗计划在中心层面上的差异;分析手动多叶光栅(MLC)摆位及GTV模具制作过程,计算GTV模具误差及边缘剂量误差。结果由扫描仪输入CT图像引起的综合误差累计达1.5~2.5mm,非平行扫描误差达1~3mm;与实际实施计划GTV相比,在GTV中心层面上无一例完全吻合。结论直接通过数字化方式传输CT/MRI图像保证数据准确、不失真;确定适形放射治疗计划靶体积(GTV)应该由一组放射治疗医生共同确定;计算机控制的多叶光栅(MLC)能够避免GTV模具制作及摆位带来的误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鼻咽癌原发灶、颈部转移淋巴结以及腮腺体积在螺旋断层放疗(helical tomotherapy,HT)中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77例初治鼻咽癌患者,接受螺旋断层放疗70Gy/33F,在放疗第20次时重新行CT定位及改野,比较两次定位中鼻咽部肿瘤及咽后淋巴结(GTVnx)、颈部转移淋巴结(GTVnd)及腮腺的体积变化。结果重新定位时GTVnx、GTVnd体积分别缩小了32.6%±20.7%、47.3%±21.9%,左、右侧腮腺体积分别缩小了33.4%±18.9%、33.5%±20.6%,体积缩小程度与其初始体积呈正相关性。不同T分期中两次CT定位GTVnx体积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T1、T2、T3、T4期GTVnx分别缩小(5.6±4.7)cm3、(12.6±12.3)cm3、(23.2±12.6)cm3和(23.3±20.0)cm3(χ2=15.31,P〈0.005)。结论螺旋断层放疗中,鼻咽部病灶、颈部转移淋巴结以及腮腺体积均有明显缩小,T3、T4期肿瘤原发灶体积缩小较T1、T2期明显。建议在调强放疗后半程再次行CT定位并及时调整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Helical tomotherapy (HT) is a new image-guided 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IMRT).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changes in the target volume and organs at risk (OARs) of patients with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 during helical tomotherapy.
Methods  Forty-three patients with NPC and treated via HT from March 2008 to January 2010 were reviewed retrospectively. Repeated CT scanning and plan adaptation were conducted at the 20th fraction during radiotherapy. The volumetric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scans were evaluated for nasopharyngeal tumor and retro- pharyngeal lymph nodes (GTVnx), neck lymph nodes (GTVnd), and parotid glands, as well as the axial diameter of the head.
Results  The median interval between the two scans was 25 days (23–28 days). The volumetric decrease in GTVnx was 30.1% (median, 29.8%) and in GTVnd 41.6% (median, 45.9%). The variation in the GTVnd volume was correlated with the weight loss of the patient. The volume of the left parotid gland decreased by 35.5% (median, 33.4%) and of the right parotid glands decreased by 36.8% (median, 33.5%). The axial diameter of the head decreased by 9.39% (median, 9.1%).
Conclusions  The target volume and OARs of patients with NPC varied considerably during HT. These changes may have potential dosimetric effects on the target volume and/or OARs and influence the clinical outcome. Repeated CT scanning and replanning during the HT for NPC patients with a large target volume or an obvious weight loss are recommended.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不同的解剖标记,定量的分析胸部肿瘤患者分次内器官移动和分次间放疗摆位误差,为胸部肿瘤调强放疗时计划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和危及器官计划靶区(planning organ at risk volume,PRV)确定其外放边界。方法:拟行调强放疗的胸部肿瘤患者共11例,用电子射野影像装置(electronic portal imaging device,EPIDs)获取数字重建图像(digital reconstruction radiographs,DRRs),分别以胸椎、胸骨、肺尖、气管为解剖标记,分别计算出分次内和分次间摆位误差,并据此计算出危及器官和肿瘤临床靶区(clinic target volume,CTV)-PTV的外放边界。结果:胸部肿瘤的系统摆位误差(Σ-INTER)的平均标准差范围在L-R、A-P和C-C方向上范围分别为0.45~0.72、0.58~0.85和0.68~1.13 mm;器官移动的(Σ-intra)为0.27~0.42、0.39~0.48和0.37~0.58 mm。胸部肿瘤的随机摆位误差(δ-INTER)的平均标准差在L-R、A-P 和C-C 方向上范围分别为2.24~2.29、2.09~2.22和2.53~2.87 mm;器官移动的(δ-intra)为2.08~2.26、1.97~2.10和2.27~2.48 mm。据此计算出的CTV-PTV边界和PRV边界,以胸椎为准,在L-R、A-P和C-C方向上为3.68/2.53、3.60/2.48和4.93/3.38 mm;以胸骨为准,为3.47/2.40、3.72/2.55、5.00/3.42 mm;以肺尖为准,为3.65/2.52、3.73/2.56和4.45/3.05 mm;以气管为准,为3.34/2.31、3.98/2.72和4.03/2.78 mm。结论:采用不同的解剖标记对摆位误差进行纠正时,肿瘤CTV外扩的PTV边界和危及器官PRV,应采用不同的外边界,但总体而言,CTV外放5 mm, PRV外放3.5 mm基本上可以涵盖各个方向上由于摆位和呼吸动度引起的位移偏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胸中段食管癌术后局部复发的规律,为术后放射治疗的靶区设计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安阳市肿瘤医院2009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561例胸中段食管癌术后局部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χ2检验分析各复发区域情况。结果术后局部复发时间为1~104个月,中位时间14个月。术后复发率最高的区域为纵隔77.7%(436/561),其次为锁骨上29.2%(164/561),吻合口7.7%(43/561),腹腔3.9%(22/561)和原瘤床0.5%(3/561),5个区域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率达73.1%(410/561),中纵隔为19.6%(110/561),下纵隔为4.4%(25/561),三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纵隔转移淋巴结分区中1R区为33.9%(190/561),2R区为20.5%(115/561),4R区为7.6%(43/561),1L区为12.8%(72/561),2L区为10.3%(58/561),4L区为10.2%(57/561),3区(3A+3P)为14.3%(80/561),7区为23.0%(129/561);以1R区较多,6区、8~10区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上纵隔淋巴结转移主要分布于气管旁,其中左气管旁区(1L、2L、4L)淋巴结转移率为30.3%(170/561),右气管旁区(1R、2R、4R)淋巴结转移率为45.8%(257/561),右气管旁淋巴结转移率高于左气管旁区(P=0.000)。结论胸中段食管癌术后复发位置主要在双侧锁骨上、中上纵隔、吻合口,建议术后预防放射治疗靶区采用以双侧锁骨上区、上纵隔1~5区、中纵隔7区及吻合口为主的T型野。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体外模型实验,确定PET/CT图像中生物靶区边界的阈值及不同PET图像采集条件下对阈值的可能影响,为放射治疗计划中应用生物靶区奠定方法学基础。方法利用Flanged Jaszczak Ect Phantom及等比稀释法建立不同直径与靶本比浓度的热区模型,应用Profile曲线软件,将在CT图像上显示的热区边界准确复制到PET图像中,通过最大阈值法计算勾画生物靶区体积的阈值;并研究在不同总计数率、靶本比浓度、直径大小和采集模式下对热区边界阈值变化的影响。结果靶本比对PET图像中靶区边界阈值大小的确定存在明显差异,当靶本比分别为2∶1和≥4∶1时,其阈值分别为0.54±0.10和0.41±0.09(P<0.05)。热区直径、总计数率及采集模式对靶区边界阈值的计算没有明显差异。结论使用PET/CT图像确定生物靶区体积时,应当根据图像中靶本比大小选择合适的阈值进行勾画,可近似准确地计算靶区体积;总计数率、直径大小与采集模式对靶区边界的确定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肿瘤放射治疗教学现状显著落后于放疗技术的发展。基于人工智能靶区自动勾画系统及标准化肿瘤放疗案例库教学体系的建设及其应用,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强,实现临床靶区勾画教学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同质化,提高了学生靶区勾画的精度和速度,促进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性和效率,为肿瘤放疗教育的发展注入新活力,值得深入探索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