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慧云  黄兵  王敏捐 《癌症进展》2016,14(9):885-888
目的:研究不同内镜术治疗消化道上皮下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接受内镜术治疗的308例消化道上皮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内镜术式将其分为内镜黏膜切除术(EMR)组、内镜黏膜挖除术(ESE)组、内镜黏膜剥离术(ESD)组、内镜全层消化道壁切除术(EFR)组。比较4组患者的肿瘤起源、肿瘤直径、一次完整切除率及切除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复发情况、术后病理或免疫组化情况。结果 EMR组肿瘤起源于固有肌层、黏膜下层、黏膜肌层,ESE组肿瘤起源于固有肌层、黏膜下层,ESD组肿瘤起源于黏膜下层、黏膜肌层,EFR组肿瘤全部起源于固有肌层,各组肿瘤起源部位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MR组平均肿瘤直径最小,为(0.68±0.06)cm;EFR组平均肿瘤直径最大,为(2.08±0.53)cm;4组患者平均肿瘤直径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肿瘤一次完整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MR组、ESD组和EFR组切除成功率均为100.00%,高于ESE组切除成功率(94.87%),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FR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100.00%)均高于ESE组(5.13%)、ESD组(7.69%)和EMR组(0.00%);ESE组和ESD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5.13%和7.69%)均高于EMR组(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术后均随访1年,均无复发情况。术后病理或免疫组化检查结果显示,平滑肌瘤发生率最高,为71.75%。结论内镜术治疗消化道上皮下肿瘤具有创伤小、术后患者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可按照患者的肿瘤起源情况选择相应的内镜术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的可行性。方法选取142例早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ESD与EMR(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结果 ESD组一次性完全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均显著高于EMR组(P<0.05);ESD组可能治愈性切除率、非治愈性切除率显著低于EMR组(P<0.05);ESD组肿瘤复发率显著低于EMR组(P<0.05);ESD组术中出血率和穿孔率分别为3.53%和2.35%,均显著低于EMR组的19.30%和8.77%(P<0.05);ESD组3年生存率显著高于EMR组(P<0.05)。结论 ESD治疗早期胃癌具有病灶切除彻底、复发率低、并发症少等优点,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胃癌的效果,分析两种手术后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92例早期胃癌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ESD组(52例)与EMR组(40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按术后出血情况,将本组92例患者分为出血组(8例)与未出血组(84例),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ESD组的完整切除率高于EMR组(904% vs. 700%),治愈性切除率高于EMR组(769% vs. 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的手术时长及切除病灶直径大于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的术后出血发生率与EM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 vs. 75%,P>005),术中穿孔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出血组比较,出血组患者长期使用抗凝药史比例高,病灶直径大,手术时间长,病灶位置为胃上1/3的比例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长期使用抗凝药物、病灶直径大、病灶位置为胃上1/3及手术时间长是影响早期胃癌患者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ESD治疗早期胃癌的病灶切除率高于EMR,长期使用抗凝药物、手术时间过长、胃上1/3部位病变及病变直径大于4 cm是早期胃癌患者行ESD或EMR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21年12月在福建省立医院南院行内镜治疗的早期结直肠癌患者的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EMR和ESD两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共纳入167例患者,其中EMR组74例,ESD组93例。ESD组的手术时间均长于EMR组(P<0.05)。病变直径≥20 mm时,ESD组病灶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高于EMR组(P<0.05);病变直径<20 mm时,EMR组和ESD组病灶整块切除率及完全切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EMR组中,病变直径≥20 mm的整块切除率和完全切除率均低于病变直径<20 mm(P<0.05)。ESD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EMR组(P<0.05)。ESD组术后复发率低于EMR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及内镜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R)治疗胃黏膜下肿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9例胃黏膜下肿瘤患者资料,62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组),4...  相似文献   

6.
早期食管癌内镜治疗与外科手术疗效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早期食管癌内镜治疗与外科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101例早期食管癌患者分为内镜治疗组和外科手术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30例共32个病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4例,外科手术67例共68个病灶。比较内镜治疗与外科手术的治疗效果。[结果]内镜EMR术后病理:31个病灶完全切除,切除成功率为96.9%(31/32);内镜ESD术后病理:4个病灶均完全剥离,剥离成功率为100.0%。在随访期间内,内镜治疗组复发3例,复发率为8.8%(3/34),死亡2例,死亡率为5.9%(2/34),总生存率为94.1%(32/34),术后3、4、5年生存率分别是93.8%(15/16)、84.6%(11/13)和75.0%(6/8)。外科手术组死亡2例,死亡率为3.0%(2/67),总生存率为97.0%(65/67),术后3、4、5年生存率分别是96.8%(30/31)、90.0%(18/20)和81.8%(9/11)。两组患者术后总生存率及3、4、5年生存率无明显差异(P&gt;0.05)。[结论]早期食管癌内镜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效果相似。对无淋巴结转移的黏膜内癌,内镜EMR、ESD治疗有效,可代替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病理活检及相关因素对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EMR)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等内镜黏膜切除术切除食管早期癌前病变的影响。方法收集进行 EMR 或 ESD 等内镜粘膜切除术的早期食管癌前病变的患者,均有术前及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并进行随访。结果术前活检诊断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的75例食管患者采取 EMR 或 ESD,其术后病理结果并不一致,显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0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9例,黏膜内及黏膜下癌16例,说明术前活检诊断与术后诊断不完全一致性。这受主观和客观多种因素的影响:病理医生对术前活检结果的诊断标准、内镜医生钳去的组织完整性及深度、组织的处理步骤、癌变组织具有异质性或多态性。这些因素都会最终影响活检病理结果,从而导致不同的手术方式。结论EMR 和ESD 等内镜黏膜切除术创伤性轻、并发症少、治疗效果好,具有很大的优越性,适合广泛运用及推广,但是其治疗方式易受术前病理活检及相关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据其临床表现及经内镜超声检查结果确诊为SMT的患者22例,肿瘤直径0.5 ~3.0 cm,均行ESD治疗,术后进行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24个月的随访及内镜复查.结果 22例SMT患者行ESD均一次性完整切除,基底和切缘均未见病变累及.病理学诊断:食管平滑肌瘤6例,早期食管癌2例,胃平滑肌瘤3例,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例,胃黏膜内癌2例,直肠腺瘤癌变4例,结肠脂肪瘤1例.手术时间(自进镜开始至完整剥离病变)35 ~ 116 min,平均53 min.22例患者均未出现皮下气肿、纵隔气肿、隔下游离气体等穿孔体征,无大出血及迟发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4~7d,平均5.5d.术后均随访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24个月,复查胃肠镜,均未见复发.结论 ESD是治疗SMT的一项简单有效、并发症少、费用低、术后恢复快、安全可靠的治疗手段,在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的同时还可以完整切除病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评估结直肠肿瘤行内镜下切除后患者需追加根治手术的相关风险因素。[方法]2005年1月至2012年6月宁波市第二医院肌肠外科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结直肠肿瘤患者其186例,其中追加根治性手术患者共63例,包括ESD41例。EMR22例。回顾性统计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数目、直径、形态、切除方式、浸润深度、组织分化、切缘特点等.随访术后恢复情况.探讨内镜下治疗临床早期结直肠癌需追加根治性手术的相关风险因素。[结果]根据有无追加根治性手术分为两组,即单纯内镜治疗组和内镜治疗+追加手术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方面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单因素危险分析结果显示,肿瘤部位、大小、肿瘤形态和切除方式是影响早期结直肠癌患行内镜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结论]抬举征阳性、肿瘤位于结肠近侧、隆起型和分块切除是影响内镜下切除结直肠癌后根治性切除重要的因素,有必要积极追加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及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在食管平滑肌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ESD或STER治疗、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为食管平滑肌瘤的患者的基本情况、病变部位、临床表现、治疗情况、组织学特征以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14例经ESD治疗,8例经STER治疗。超声内镜示病变位于黏膜肌层9例,固有肌层13例。CT检查阳性率27.27%。所有病变均一次性完整切除。手术切除肿瘤大小为0.2~3.0cm,平均(1.35±0.78)cm。STER组的手术时间(51.50±7.61)min,比ESD组的(81.64±6.57)min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术中出血量STER组(50.00±8.66)mL,比ESD组的(81.42±7.10)mL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SMA及Desmin检测阳性率均为100.00%,CD117灶阳性率为68.18%,CD34血管阳性率为45.45%,DOG-1阳性率为9.09%,Ki-67为〈5%阳性。除1例患者STER术后出现食管脓肿,余2l例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所有患者2个月后复查恢复良好,无复发。结论STER和ESD均可用于食管平滑肌瘤的治疗,相比ESD,STER在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上更有优势,有望成为治疗黏膜下肿瘤(尤其是起源于固有肌层)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早期直肠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间商洛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98例早期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应用EMR治疗的56例患者纳入EMR组,将应用ESD治疗的42例患者纳入ESD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情况、术后恢复情况、整体切除率、术后远期复发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手术前后生活质量。结果 两组患者排便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和肠鸣音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MR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治疗费用均低于ES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整体切除率、1年、2年和3年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穿孔、迟发性出血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3个月后,两组患者精神健康、情感职能、活力、生理职能、生理功能、总体健康评分均升高,且ESD组高于EM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早期直肠癌患者应...  相似文献   

12.
陈振道  陈浩 《现代肿瘤医学》2016,(15):2415-2418
目的:观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于结肠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s,NENs)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2010年至2015年广东化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8例 NENs 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病理特征、临床疗效、完整切除率、并发症预后等进行总结。结果:48例患者经 ESD 治疗后,肿瘤均得到切除,完整切除率为100%。手术时间为18~55min[平均(21.45±6.23) min],手术中出血量为(17~32)ml[平均(21.96±5.63)ml]。出血6例,穿孔1例,经治疗后情况均缓解,术后3至12个月后随访,无复发、残留的迹象。结论:ESD 对治疗未及固有肌层小于20mm 的结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有效安全,具有根治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高蕊  张秋艳 《癌症进展》2022,20(1):67-70
目的 比较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与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MR)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方法 根据治疗方法将90例早期胃癌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EMR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ES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肿瘤切除情况、围手术期相关指标、血清胃蛋白酶原(PG)水平(包括PGⅠ、PGⅡ,计算PGⅠ/PGⅡ)、...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早期食管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早期食管癌患者7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7例)和研究组(37例)。对照组采用内镜分片黏膜切除术(EMR),研究组予以ESD,术后均持续观察3个月。比较2组病灶切除效果、围术期指标、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 研究组病灶整块切除率(94.59%)、病灶完全切除率(89.19%)均高于对照组(72.97%、64.86%);手术及住院时间分别为(56.48±6.72)min、(6.97±1.83)d,短于对照组的(79.35±7.01)min、(8.96±2.04)d;术中出血量、术后复发率分别为(86.32±11.46)ml、0.00%,低于对照组的(145.17±18.59)ml、16.22%,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并发症相当(8.11%VS 13.51%),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ESD在早期食管癌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彻底剥离病灶,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的优势,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且复发率较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在早期食管癌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78例早期食管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9例。对照组予以EMR治疗,观察组予以ESD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2组手术情况、病灶切除率、肿瘤标志物、生活质量及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73.58±6.25)min]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89.63±6.12)mL]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整块切除率(89.74%)、完全切除率(79.49%)高于对照组(71.79%、56.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3.15±0.42)μg/L]、癌胚抗原(CEA)[(6.89±1.13)μg/L]及细胞角蛋白19血清片段21-1(CYFRA21-1)[(2.89±0.38)μg/L]水平较对照组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生活质量中生理领域评分[(87.63±7.15)分]、心理领域评分[(86.59±6.78)分]、社会领域评分[(88.57±6.58)分]及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镜下套扎器联合圈套器在胃底黏膜下微小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3月至2020年12月于梅州市人民医院检查并择期行手术治疗的93例胃底黏膜下微小肿瘤患者,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36例)与对照组(57例)。观察组采用套扎器联合圈套器辅助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术后均给予质子泵抑制剂(PPI)、抗生素、抑酸等常规治疗,并于术后3个月复查胃镜。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穿孔情况,比较两组肿瘤完整切除率、切缘阳性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评估两组术后创面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更短[(3068±574)min vs. (4279±731)min],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更少[(211±054)ml vs. (365±067)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穿孔率、肿瘤完整切除率、切缘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复查胃镜,观察组创面愈合良好,见白色瘢痕,对照组溃疡1例,钛夹残留2例,其余患者创面瘢痕愈合良好,随访期间两组均无复发。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1667% vs. 3684%,P<005)。结论内镜下套扎器联合圈套器应用于胃底黏膜下微小肿瘤的治疗简化了手术程序,缩短了手术时间和患者住院时间,肿瘤完全切除率高,安全性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旨在探讨内镜下结直肠神经鞘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03月至2017年03月期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11例结直肠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肿瘤特征、治疗、病理、免疫组化和随访情况。结果:4例结直肠神经鞘瘤位于乙状结肠、3例位于直肠、4例位于横结肠。11例神经鞘瘤患者结肠镜下表现为黏膜下肿物或表面发黄的息肉样改变,其中8例黏膜下神经鞘瘤超声内镜下表现为起源于固有肌层的低回声肿物。11例患者均在内镜下完全切除肿物,其中3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2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6例行内镜下全层切除术,术后均无并发症出现,随访期间均未发现复发或转移。结论:内镜及超声内镜对于诊断结直肠神经鞘瘤有一定的价值,内镜下治疗结直肠神经鞘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摘 要:随着内镜治疗技术的发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 )被证实为一种治疗早期食管癌安全、有效的治疗技术。与以往早期食管癌内镜治疗技术相比,ESD技术使大块食管黏膜病灶完整切除成为可能,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内镜切除适应证再次得到扩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食管癌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费用低等优点,且二者疗效相当,5年生存率均可达95%以上。该文就早期食管癌ESD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及发展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纵行切口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 SMT)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本中心收治的48例行内镜黏膜下挖除术的上消化道SMT患者。根据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切口的不同分为2组:传统组(23例)为环形切口,改良组(25例)为纵行切口。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48例患者均顺利施行内镜黏膜下挖除术。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病理资料相似(P>0.05),具有可比性。改良组和传统组的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0%vs.91.3%,χ2=0.451,P=0.502),但改良组的手术时间(63.8分钟vs.71.5分钟,t=2.371,P=0.022)和术中出血量(15.7 ml vs.35.6 ml,t=8.163,P<0.001)均明显小于传统组。两组患者无术中大出血,但均有1例患者出现术中消化道穿孔,此外在传统组中观察到有1例患者存在延迟性出血。结论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对上消化道SMTs是一项安全、有效、可行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健康意识的提高,胃肠镜、超声内镜等检查也得到相当程度的普及,越来越多黏膜下肿瘤被发现。目前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und ,EUS)可直视黏膜下肿瘤大小、起源、局部血流、局部浸润等情况,结合CT检查可观察肿瘤腔内、腔外、远处转移情况,病变可较早被发现,做好较完整的术前评估。既往多行外科手术治疗的黏膜下肿瘤,随着病变较早期即被发现和上消化道各种内镜术的发展,特别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及其衍生技术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eosal excavation,ESE),内镜经黏膜下隧道切除术(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STER),内镜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R)的开展,较多于内镜下直接微创治疗,现就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特别是具有恶性倾向的胃肠间质瘤术前常用诊断方法和内镜下治疗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