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对列当Orobanche caerulescens进行生药学研究.方法 采用性状及显微鉴别的方法,对列当的性状,茎的组织构造和粉末的显微特征进行鉴别.结果 列当茎的横切面由表皮、皮层、维管束和髓组成.外韧型维管束呈深波状环列;木质部细胞全部木化;具较发达的木纤维和明显的髓射线.粉末中可见花粉粒、非腺毛、网纹细胞、淀粉粒、纤维及导管.结论 列当的以上特征可为鉴别其真伪及制定其质量标准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中国药房》2017,(36):5136-5139
目的:研究草木犀药材的生药学。方法:从原植物形态、性状特征、显微特征和药材浸提物的紫外光谱、药材粉末的红外光谱方面对草木犀进行定性鉴别。结果:草木犀药材根横切面可见辐射型维管束中有19束射线;茎横切面髓部占整个横切面的4/5;小叶片横切面主脉维管束正上方有栅栏组织通过;叶柄横切面呈心形,内有3个大小不等的维管束成三角形排列;叶表皮分布有细胞组成的腺毛和单细胞非腺毛;组织解离中叶可见草酸钙方晶的晶纤维,不定式气孔,叶柄有腺毛和非腺毛表面可见疣状突起,螺纹导管;提取物紫外光谱图、药材粉末二阶导数红外光谱图特征明显。结论:该研究所建标准可用于草木犀药材的生药学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瑶药石柑子进行生药学研究。方法 采用植物形态鉴别、药材性状鉴别和显微鉴别对石柑子进行研究。结果 石柑子药材多分枝,茎节处有气生根,单身复叶互生;茎横切面为单子叶植物根状茎结构;粉末显微下可见晶鞘纤维、草酸钙簇晶、草酸钙针晶、石细胞、气孔、网纹导管等。结论 石柑子的性状特征可作为其鉴别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黄水枝 Tiarella polyphylla D .Don进行显微鉴别和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显微鉴别采用形态学和组织学鉴别方法,总黄酮含量测定采用分光光度法。结果黄水枝茎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簇晶;粉末中可见不定式气孔、腺毛和非腺毛。黄水枝总黄酮含量为2.5%~3.9%。结论上述显微特征及总黄酮含量测定可用于黄水枝药材的质量鉴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塘葛菜进行显微鉴别研究。方法采用石蜡切片法对塘葛菜根、茎、叶进行切片,使用显微技术观察组织构造及显微特征。结果根横切面射线和形成层明显;茎横切面有14~16个维管束间断排列成环,外侧具中柱鞘纤维束;叶脉横切面主脉维管束外韧型,上表皮下方具1列色素细胞,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分化不明显;全草粉末中可见花粉粒、花冠表皮、花萼表皮、腺毛、种皮、非腺毛、导管、纤维和淀粉粒。结论该鉴定方法可靠,可作为塘葛菜的鉴定依据。  相似文献   

6.
岐琳  刘宇凡  牛晓峰 《西北药学杂志》2012,27(2):111-112,127
目的对小果博落回Macleaya microcarpa(Maxim.)Fedde进行显微鉴别和总生物碱含量测定。方法显微鉴别采用形态学和组织学鉴别方法,总生物碱含量测定采用分光光度法。结果小果博落回根、茎、叶薄壁细胞中均含草酸钙结晶;茎、叶的维管束内外均有乳汁管;粉末中可见不定式气孔和非腺毛,导管类型较多。小果博落回总生物碱含量为1.9%~2.7%。结论上述显微特征及总生物碱含量测定可用于小果博落回的药材质量鉴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滇南金线兰进行生药鉴定,明确其原植物形态和显微特征。方法 采用生药学鉴定方法,观察滇南金线兰的原植物形态、组织构造及粉末显微特征。结果 叶片呈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具金红色叶脉,花不倒置,唇瓣黄色,呈Y字形,前部明显扩大并2裂,裂片狭长圆形或狭倒披针形,中部收狭成长10 mm左右、其边缘具狭翅。显微结构中,根、茎横切面中皮层明显,具草酸钙针晶、黏液细胞等;叶横切面上表皮细胞乳突状,下表皮气孔类型多样,以不定式气孔为主。粉末中可见草酸钙针晶和导管。结论 滇南金线兰的生药鉴定为其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毛蕊老鹳草的质量评价以及进一步制定质量标准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显微鉴定对毛蕊老鹳草进行鉴别。结果:毛蕊老鹳草皮层细胞内含有方晶、草酸钙簇晶以及淀粉粒,维管束外韧型,形成层明显;叶为异面叶,主脉维管束外韧型,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分化明显,叶肉组织中可见草酸钙簇晶;花梗表皮可见毛茸,皮层约占花梗横断面的1/4,维管束外韧型,分为4~5束。结论:以上特征均可作为毛蕊老鹳草的鉴别要点,为其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红接骨草进行生药学研究,为临床和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鉴别依据。方法用传统的方法对药材性状进行鉴定;用滑走切片法和徒手切片法对茎、叶进行切片,用常规的显微技术观察组织构造和显微特征;用一般理化方法进行理化鉴定。结果发现茎横切面中皮层和髓部宽广,其中含有较多草酸钙方晶和淀粉粒;韧皮部和木质部较窄;叶横切面中上下表皮具大量的,由4-6个细胞组成的结节状非腺毛;中脉维管束8-12束,排列成半圆形;侧脉维管束明显,紧挨栅栏组织下方。茎、叶粉末中纤维梭形,多单个存在,先端钝,壁厚,孔沟明显。结论运用以上方法进行鉴定具有快速、简便、省时、准确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红吹风的生药学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红吹风药材进行生药学鉴别。方法:分别对红吹风药材进行性状、显微及理化鉴别。结果:红吹风根的韧皮部有纤维束成群散在,木质部纤维束径向排列;茎中柱鞘纤维含大量草酸钙簇晶与针晶;叶中草酸钙簇晶多见,有外韧型维管束;理化鉴别提示有黄酮类成分。结论:以上特征可为红吹风药材的鉴别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传统的北沙参产地加工方法的合理性,试论北沙参去除根外皮对药材质量的影响。方法根据文献和作者近来的研究结果,总结归纳了北沙参在去除外皮前后,药材中有效成分和杂质的含量变化。结果与结论去除根外皮有利于改善北沙参药材外观质量,但也造成部分有效成分含量下降,应对外皮进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2.
红火麻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蝎子草属植物红火麻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各种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红火麻中分离并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金色酰胺醇乙酸酯(aurantiamide acetate,1)、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2)、2α,3α,19α-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2α,3α,19α-trihydroxyurs-12-en-28-oic,3)、东莨菪素(scopoletin,4)、3-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3-methoxy-4-hydroxybenzoic acid,5)、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6)、β-谷甾醇(β-si-tosterol,7)、胡萝卜苷(daucosterol,8)、5-羟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 furaldehyde,9)、甘露糖(mannose,10)。结论化合物1~10均为首次从红火麻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6、8~10为首次从蝎子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高山红景天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高山红景天药材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半微量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纯化,根据ESI-MS、1H-NMR和13C-NMR等谱学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高山红景天根和根茎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黄酮类化合物herbacetin 3-O-[α-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7-O-α-L-rhamnopyranoside(1)、三叶豆苷(trifolin,2)、草质素苷(rhodionin,3)、山奈酚(kaempferol,4)、山奈酚7-O-α-L-鼠李糖苷(kaempferol7-O-α-L-rhamnopyranoside,5)、小麦黄素(tricin,6)和大花红景天素(rhodiolinin,7);另外还得到2(3H)-苯并噻唑硫酮(2(3H)-benzothiazolethione,8)。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和8为首次从景天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AP-2α的一种选择性剪切及其对MCF-7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构建AP-2α基因表达质粒,得到pAP-2α和一个C-端编码产物完全不同于AP-2α的选择性剪切pAP-2αas表达质粒。通过荧光素酶法检测pAP-2αas和pAP-2α对含存活素(survivin)启动子核心序列的荧光素酶报告质粒pLuc-441活性影响的差异;并通过药物敏感性实验观察pAP-2αas和pAP-2α对乳腺癌细胞MCF-7药物敏感性影响的差异。结果采用荧光素酶法检测共转染pAP-2αas和pLuc-441的MCF-7细胞中survivin启动子活性,与对照pAP-2α相比,pAP-2αas也能抑制pLuc-441活性,但抑制的强度低于前者;药物敏感性实验显示,在MCF-7细胞中,转染pAP-2αas显著提高了药物敏感性,与pAP-2α产生的生物学功能近似。结论 AP-2αas作为一种体内的特异性剪切形式,具有和通常AP-2α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的功能,推测这是基因表达调控的特殊方式,AP-2α对基因表达的调节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不通过直接结合启动子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远志根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半微量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纯化,根据ESI-MS、1H-NMR和13C-NMR等谱学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远志根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蔗糖酯类化合物西伯利亚远志糖A5(sibiricose A5,1)、tenuifolioside A(α-D-glucopyranoside,3-O-[(2Z)-3-(4-hydroxy-3-me-thoxyphenyl)-1-oxo-2-propen-1-yl]-β-D-fructofuranosyl,2)、tenuifolioside B(α-D-glucopyranoside,3-O-[(2E)-3-(3,4-dimethoxyphenyl)-1-oxo-2-propen-1-yl]-β-D-fructofuranosyl,3)、tenuifolioside C(α-D-glucopyranoside,3-O-[(2Z)-3-(3,4-dimethoxyphenyl)-1-oxo-2-propen-1-yl]-β-D-fructofurano-syl,4)、西伯利亚远志糖A6(sibiricose A6,5)、球腺糖A(glomeratose A,6);呫吨酮类化合物西伯利亚远志呫吨酮B(sibiricaxanthone B,7)、远志呫吨酮Ⅺ(polygalaxanthoneⅪ,8)、1,2,3,7-四甲氧基呫吨酮(1,2,3,7-tetramethoxyxanthone,9)和远志酮Ⅱ(onjixanthoneⅡ,10);远志醇(polygitol,11)。结论化合物2~4为首次发现的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16.
土茯苓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土茯苓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为土茯苓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大孔树脂、硅胶、聚酰胺、ODS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根据IR、1H-NMR、13C-NMR等谱学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土茯苓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棕榈酸酯(β-sitosterol palmitate,1)、β-谷甾醇(β-sitosterol,2)、胡萝卜苷(daucosterol,3)、1-棕榈酰基-3-O-β-D-半乳糖基甘油酯(1-O-hexadecanoyl-3-O-β-D-galactop yranosyl-glycerol,4)、落新妇苷(astilbin,5)、槲皮素(quercetin,6)、花旗松素(taxilfolin,7)、槲皮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quercetin-4′-O-β-D-pyranglucoside,8)、异落新妇苷(isoastilbin,9)。结论化合物1、4为首次从菝葜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阐明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es (Roxb.) Burtt. et Hill.树皮中黄烷类成分及其体外抗肿瘤、抗缺氧、抗菌活性。方法 利用各种色谱技术分离化学成分,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结构,利用MTT法测评抗肿瘤及抗缺氧活性,采用纸片法测定抗菌活性。结果 从南酸枣树皮中分离鉴定了3个黄烷类化合物 (+)-儿茶素(1)、(+)-儿茶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2)和 (+)-儿茶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3)。化合物1、2 对K562细胞呈一定的抗肿瘤活性,在100.mL-1质量浓度下的抑制率分别为16.0%和27.3%。在ECV304细胞缺氧损伤保护实验中,化合物1在无细胞毒作用的50 μg.mL-1质量浓度下呈较强的抗缺氧活性,化合物3未表现出抗肿瘤与抗缺氧活性。化合物1~3在测试浓度下对受试白色念珠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无抗菌活性。结论 化合物1为南酸枣抗缺氧活性成分的首例报道,其抗缺氧活性也属首次报道。化合物2和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dl-麻黄碱的化学拆分策略。方法 根据非对映异构体在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进行拆分。结果与结论 利用拆分试剂L-(-)-二苯甲酰基酒石酸可将dl-麻黄碱同时拆分为D-(-)-麻黄碱和L-(+)-麻黄碱,拆分收率可达80 %以上,ee%值可达99 %以上,拆分试剂L-(-)-二苯甲酰基酒石酸的回收率达96.3 %。该法是一种有望用于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光学纯的D-(-)-麻黄碱和L-(+)-麻黄碱。  相似文献   

19.
西南山茶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西南山茶叶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学数据和理化性质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西南山茶叶体积分数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槲皮素(quercetin,1)、芦丁(rutin,2)、槲皮素-3-O-α-D-阿拉伯糖苷(quercetin-3-O-α-D-arabinofuranoside,3)、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quercetin-3-O-β-D-galactopyranoside,4)、槲皮素-3-O-β-D-鼠李糖苷(quercetin-3-O-β-D-rhamno-side,5)、山柰酚(kaempferol,6)、山柰酚-3-O-(2″,6″-二反式-对香豆酰基)-β-D-葡萄糖苷(kaempfer-ol-3-O-[2″,6″-di-(E)-p-coumaroyl]-β-D-glucopyranoside,7)、羽扇豆醇(lupeol,8)、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9)、原儿茶酸(3,4-dihydroxybenzoic acid,10)和没食子酸乙酯(ethyl gallate,11)。结论化合物1~11均首次从西南山茶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7为首次从山茶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