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retinoic acid,ATRA)在体外促进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cells,NSCs)分化为神经元过程中β连环蛋白(β-catenin)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NSCs分化中的意义。方法:取第3代大鼠胚胎NSCs体外培养,实验组加入1.0μmol/L ATRA诱导,分别于干预后3、5、7、9d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实时荧光定量RT-PCR、Western blot检测β-catenin的表达及变化情况,对照组不加ATRA培养,于相应时间点进行相同检测。比较两组各时间点β-catenin的表达量。结果: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示实验组在培养3~7d时β-catenin表达逐渐增强(P0.05),7d与9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各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示3~7d时β-catenin mRNA相对表达量逐渐增加(P0.05),7d与9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各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印迹检测实验组细胞内β-catenin总蛋白、胞浆内β-catenin蛋白、胞核内β-catenin蛋白3~7d时表达量逐渐增加(P0.05),7d与9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内β-catenin的总蛋白变化趋势与RT-PCR结果相似,且胞浆内β-catenin和胞核内β-catenin的蛋白表达量随时间增加而增加。结论:NSCs分化为神经元的过程中,Wnt/β-catenin信号途径被激活,且β-catenin在细胞浆及细胞核内表达量均增多,与NSCs的分化成正调控,在细胞分化达到平衡状态时(7d~9d)表达量不再增加,表明ATRA促NSCs向神经元的分化与经典的Wnt/β-catenin信号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retinoic acid,ATRA)体外促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分化为神经元过程中Wnt-1表达的变化,及Wnt-1对NSCs分化的作用.方法 取孕12~16 d SD大鼠,分离和培养鼠胚NSCs.取第3代NSCs调整密度为1×106个/mL,分别用0.5、1.0、5.0、10.0μmol/L浓度的ATRA干预,通过荧光双标染色技术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神经元分化率,确定1.0μmol/L浓度为ATRA促NSCs分化的最佳浓度.实验组用1.0μmol/LATRA诱导体外培养第3代NSCs,培养3、5、7、9 d后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检测Wnt-1表达的变化:对照组不加ATRA培养.结果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示对照组Wnt-1蛋白表达极少;实验组3 d时表达最强,阳性细胞多;培养5 d仍可见Wnt-1阳性表达;3、5 d时积分吸光度(IA)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9 d Wnt-1阳性表达明显减少,IA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示对照组Wnt-1 mRNA相对表达量为0.021 7±0.072 1;实验组相对表达量随时间增加逐渐降低,3、5 d时分别为0.512 2±0.280 0、0.216 4±0.887 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9 d分别为0.038 5±0.299 4、0.035 5±0.309 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印迹检测可见特异染色条带,对照组Wnt-1蛋白表达量为0.005 1±0.558 3;实验组表达量随时间增加逐渐降低,3、5 d时分别为0.451 7±0.071 3、0.311 7±0.080 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9 d分别为0.007 3±0.052 7、0.004 7±0.931 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浓度为1.0μmol/L的ATRA诱导下,Wnt-1与NSCs的分化早期成正调控,可能与激活包括经典的Wnt信号途径等信号有关,表明Wnt-1与NSCs向神经元的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 id,ATRA)与不同浓度的褪黑素(m elaton in,MT)共同作用对体外培养的胚胎大鼠脊髓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向神经元方向分化的影响。[方法]取孕14 d的胚胎大鼠脊髓,原代培养出脊髓NSCs,传4代后分别加入ATRA与不同浓度的MT组合。采用细胞计数结合免疫荧光检测法,观察NSCs细胞的生长增殖及分化状况,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8.8±1)%]相比,单纯ATRA作用组神经元分化比率[(10.6±2%]无明显差异;单纯MT作用组100 mol/L[(24.8±2)%]与10 nmol/LMT[23.4±1%)]2组都能明显促进脊髓NSCs向神经元分化,2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ATPA与100μmol/LMT共同作用组[(53.9±2)%],进一步提高了脊髓NSCs向神经元分化的比率;ATRA与10 nmol/LMT共同作用组[(26.7±2)%]也能促进脊髓NSCs向神经元方向分化(与对照组相比较),但其分化率与单一使用MT的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单纯应用不同浓度的MT都促进脊髓源性的NSCs向神经元分化,但ATRA与不同浓度的MT联用对神经元分化率有着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s)体外诱导神经干细胞(neuron stell cells,NSCs)分化的作用.方法:分别从3月龄SD大鼠的嗅球和新牛SD大鼠的海马中分离OECs及NSCs.进行体外分离、培养及免疫荧光鉴定.构建OECs与NSCs共培养体系,分为3组,纯化培养的OECs+NSCs组,末纯化培养的OECs+NSCs组,单纯NSCs组.共培养后4、8、12d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免疫荧光鉴定,统计NSCs分化为神经元的百分率.结果:经P75和S100双重免疫荧光鉴定所培养的细胞为OECs,经巢蛋白抗体(Nestin)免疫荧光鉴定所培养的细胞为NSCs.荧光显微镜观察可见被特异件烯醇化酶一异硫氰酸荧光素(NSE-FITC)荧光标记的神经元大多为多极神经元,少部分为双极神经元或假单极神经元,带有较长的轴突.在各时时间点,共培养组中可见到多个神经元聚集生长,神经元数目明显多于单纯NSCs培养组,而共培养组之间无明显差别.共培养后12d,共培养组中NSCs分化为神经元的百分率大约为23%,而单纯NSCs培养组约为4%.在各时间点,共培养组神经元的转化率与单纯NSCs培养组神经元的转化率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而共培养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ECs在体外能够有效诱导NSCs向神经元转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硫酸软骨素酶ABC(chondroitinase ABC,Ch ABC)、Nogo-66受体拮抗剂[Nogo-66(1-40)antagonist peptide,NEP1-40]及鼠胚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联合移植对大鼠损伤脊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体外应用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retinoic acid,ATRA)(浓度1.0μmol/L)诱导NSCs(前期实验分离、培养并冻存的鼠胚NSCs),诱导后鉴定NSCs特异性标志物,移植前通过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5-Bromo-2-deoxy Uridine,Brdu)标记NSCs。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n=10)、损伤对照组(B组,n=10)、NSCs治疗组(C组,n=10)、NSCs联合Ch ABC治疗组(D组,n=10)、NSCs联合NEP1-40治疗组(E组,n=10)、NSCs联合Ch ABC和NEP1-40治疗组(F组,n=10)。移植前分别对B、C、D、E及F组的大鼠制作胸段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术后3d,E和F组经留置的导管注入NEP1-40 20μl/d,连续28d;术后8d,C、D、E及F组经留置导管注入经ATRA干预和Brd U标记的NSCs 10μl;术后8d,D组和F组经留置导管注入Ch ABC 10μl/d,连续7d;各时间点通过留置导管注入生理盐水保持各组移植液等量。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用BBB评分和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潜伏期对大鼠后肢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移植后8周通过HE染色观察损伤脊髓组织情况,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移植NSCs存活、神经元分化及轴突生长情况。结果:体外应用1.0μmol/L的ATRA诱导NSCs培养,可提高NSCs向神经元分化的比例。移植后2周开始各组大鼠BBB评分、SEP潜伏期开始观察到改善,移植治疗各组均优于损伤对照组,组间BBB评分和SEP潜伏期有差异(P0.05);移植后2周、5周、8周各时间点,B组与C、D、E及F组比较,BBB评分和SEP潜伏期较差(P0.05);在移植治疗各组中,F组神经功能的恢复最明显,F组与C、D及E组比较具有较高的BBB评分和较短SEP潜伏期(P0.05)。移植后8周,HE染色显示:A组细胞结构完整、排列规则;B组组织结构严重破坏,细胞排列紊乱,见大量较大的囊腔及胶质瘢痕形成;C、D、E及F组细胞增生明显,囊腔较少。免疫荧光染色显示:C、D、E及F组内可见橘红色Brdu标记阳性细胞,F组阳性细胞数多于C、D和E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E、F组微管相关蛋白-2(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2,MAP-2)标记阳性细胞数多于B组,F组多于C、D、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E、F组MAP-2标记阳性细胞面积大于B组,F组大于C、D、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TRA诱导后NSCs移植可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功能的恢复,且联合Ch ABC和NEP1-40移植对损伤脊髓功能的恢复具有协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LINGO-1在大鼠脊髓神经干细胞(spinal cord derived neural stem cells,SpNSCs)分化过程中的表达特征及其对SpNSCs分化的影响。方法:分别在体外分离培养3只10周龄Fischer 344大鼠SpNSCs,培养至第3代对其进行干性Nestin表达鉴定和观察在其分化过程中LINGO-1的表达量(分化第0、1、3、5天)。随后用包装好的LINGO-1 shRNA慢病毒及Scramble shRNA慢病毒感染SpNSCs,观察感染效率及对比感染后下调LINGO-1蛋白表达的效果。在确定LINGO-1 shRNA的下调效果后,将第4代SpNSCs分为干扰组及对照组,干扰组感染LINGO-1 shRNA慢病毒,对照组感染Scramble-sh RNA慢病毒,于分化5d后使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的比例。结果:体外分离培养的SpNSCs表达Nestin阳性。LINGO-1蛋白的积分光密度(integrated option density,IOD)在第0、1、3、5天分别为514±45、715±68、1017±92、654±61,LINGO-1从SpNSCs分化第1天起表达量上升,为第0天表达量的1.39倍,至分化第3天为第0天表达量的1.98倍,随后表达下降,至第5天为第0天表达量的1.36倍,以上4个时间点LINGO-1蛋白表达量有统计学差异(P0.05)。LINGO-1 shRNA慢病毒感染效率90%,感染LINGO-1 shRNA慢病毒的SpNSCs的LINGO-1蛋白表达量为感染Scramble-sh RNA慢病毒Sp NSCs的26%。干扰组神经元分化比例为对照组的3.85倍,星形胶质细胞分化比例为对照组的0.65倍,两组神经元分化比例及星形胶质细胞分化比例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INGO-1在大鼠SpNSCs分化初期表达上升,抑制LINGO-1表达可促进Sp NSCs向神经细胞分化,减少其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雪旺细胞(SCs)在体外对脊髓来源的神经干细胞(NSCs)生长及分化的影响.方法 分别从胎鼠脊髓和出生24 h内的SD大鼠坐骨神经分离培养NSCs及SCs并鉴定.实验分成对照组:NSCs单独培养组;A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黼)与NSCs共培养组;B组:SCs与NSCs共培养组;C组:BDNF+SCs与NSC共培养组.观察NSCs的形态学变化,计数并测量细胞团的数量及直径.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神经元样细胞的表达并计算其百分率及阳性细胞突起的平均长度.结果 来源于新生大鼠脊髓组织的NSCs能够表达NSCs的标志物神经巢蛋白(Nestin),NSCs可分化为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72 h,A、B、C组细胞团的数量及细胞团的平均直径,均大于对照组(P<0.05);传代培养3 d、7 d、14 d的NAP-2染色阳性神经元样细胞所占的百分率及阳性细胞突起平均长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大鼠SCs在体外能够促进脊髓来源的NSCs生长并诱导其定向分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颈动脉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治疗大鼠脑出血(ICH)后遗症的适宜移植时间窗和疗效.方法 48只Wistar大鼠脑出血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于脑出血后第2、7、14、21、28天经颈动脉行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体外标记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对照组大鼠,仅接受颈动脉内注入等量DMEM培养液.每周测试大鼠行为功能评分;2个月后处死所有动物,行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神经干细胞在脑内的分布、分化,评定病灶体积大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NSCs移植组大鼠行为功能改善明显(ANOVA,P<0.05);脑出血第7天移植组在移植后第3周和ICH后第9周的行为功能评分显著优于其他时间移植组(SNK,P<0.05).ICH后第7天和第14天移植组BrdU阳性细胞计数显著多于ICH后第2、21和第28天移植组.ICH后第2天移植的NSCs绝大部分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84.5±7.6)%;而ICH后第21和28天移植的NSCs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明显增大(35.4±3.1)%、(37.2±4.1)%;然而,7~14 d移植组,分化为神经元的绝对数量显著高于其他治疗组(P<0.01).结论 经皮颈动脉注射是一种可行的、微侵袭和高效的细胞移植方法.在脑出血后7~14 d期间进行神经干细胞移植,能显著提高细胞存活率和移植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明显促进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9.
褪黑素对大鼠脊髓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褪黑素(melatonin,MT)对胚胎大鼠脊髓神经干细胞(neuralstemcells,NSCs)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取孕14d胚胎大鼠脊髓,分离并原代培养脊髓NSCs。传四代后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MT(100μmol/L、1μmol/L及10nmol/L)。采用细胞计数结合免疫荧光检测法,观察脊髓NSCs的生长增殖及分化状况,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100μmol/L和1μmol/L的浓度的MT均能促进脊髓NSCs增殖;10nmol/L时则抑制脊髓NSCs的增殖;3种浓度的MT均能使脊髓NSCs向神经元分化的比率增加,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神经元分化比率分别为(23.6±2)%、(45.3±1)%、(42.5±2)%、(50.7±2)%。结论:3种不同浓度的褪黑素对大鼠脊髓NSCs体外增殖有着不同的作用,但都有促进其向神经元分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咪达唑仑对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增殖、分化及凋亡的毒性作用及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能否缓解咪达唑仑的神经毒性作用. 方法 分离培养孕14~15 d大鼠胚胎大脑皮质NSCs,将NSCs接种于培养板中,培养24 h后,将其按照完全随机分组法分为3组:对照组(C组)、咪达唑仑组(M组)、Dex联合咪达唑仑组(M+D组).分别采用咪达唑仑、Dex联合咪达唑仑处理培养的第一、二代NSCs 24 h,采用噻唑蓝[3-(4,5-dimethyl-2-thiazolyl)-2,5-diphenyl-2-H-tetrazolium bromide,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力,溴脱氧尿苷(5-bromo-2-deoxyuridine,BrdU)掺入法检测细胞增殖,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NSCs分化情况,原位末端标记法(terminal dUTP nick-end labeling,TUNEL)检测细胞凋亡.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咪达唑仑干预NSCs 24 h可降低细胞活力(对照组0.214±0.006,咪达唑仑组0.187±0.002)、减少细胞增殖[(对照组(35.7±1.0)%,咪达唑仑组(27.6±1.0)%]、增加细胞凋亡[对照组(5.7±0.8)%,咪达唑仑组(7.8±1.1)%](P<0.01),但对NSCs分化没有显著影响(P>0.05);与咪达唑仑处理比较,Dex联合咪达唑仑干预NSCs 24 h,可增加细胞活力[M+D组0.233±0.007]和细胞增殖[M+D组(35.7±1.1)%]、减少细胞凋亡[M+D组(5.3±1.0)%](P<0.01),但对NSCs向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分化无明显影响(P>0.05). 结论 Dex可缓解咪达唑仑抑制NSCs增殖、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但不影响其向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11.
新生大鼠脑源性神经干细胞培养方法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寻求较理想的新生大鼠脑源性神经干细胞(neuralstemcells,NSCs)分离培养方法。方法用不同的接种密度和多种配方的培养基:细胞种植密度采用1×104、1×105、1×106和1×107个/ml4个浓度;培养基除基础成分DMEM/F12外,按照是否添加2%B27、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growthfactor,EGF)以及开始培养时胎牛血清浓度不同而分别记为第1~8组。分离培养新生大鼠脑源性NSCs并诱导其分化,应用相差显微镜和免疫细胞化学法对其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分离培养出的细胞聚集成神经球,可在体外大量增殖和长期存活,可诱导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具有神经干细胞特性。开始培养时培养液中加入5%胎牛血清有利于NSCs存活,当血清浓度采用10%时,克隆球迅速分化,干细胞收获量极少;干细胞增生速度在种植密度采用1×106个/ml时优于采用其它种植密度时,适当提高其种植密度可加快增生速度;培养基中加入2%B27、bFGF、EGF是必需的,2%B27、20ng/ml的bFGF和EGF同时加入时NSCs生长最好,bFGF和EGF对加快NSCs的增生具有协同作用。结论成功建立了较理想的新生大鼠脑源性NSCs分离培养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血小板裂解液对大鼠BMSCs成骨分化的干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血小板裂解液(platelet lysate,PL)对大鼠BMSCs成骨诱导分化的干预效应.方法 成年健康清洁级Wistar大鼠24只,体重250~300 g,雌雄不限.取16只大鼠心内采血,采用3次离心结合反复冻融法制备PL,ELISA法测定PL中PDGF、TGF-β1、IGF-1和VEGF含量.另取8只大鼠,采用全骨髓分离培养法扩增传代BMSCs,取第4代细胞按1×104/cm2接种行成骨诱导培养.按诱导培养液的不同,实验分为3组,A、B组基础诱导培养基中分别含终浓度为5%和1%的PL,C组仅含基础诱导培养基.倒置相差显微镜动态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变化及生长状况;诱导培养7d,各组行ALP染色;诱导培养2、8、10d,ALP/总蛋白含量确定ALP活性;诱导培养20 d,茜素红染色观察矿化结节形成并定量分析.结果 PL中PDGF、TGF-β1、IGF-1和VEGF含量分别为(300±30)、(140±25)、(80±35)和(70±20)pg/mL.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各组BMSCs形态逐渐发生改变,出现类成骨细胞样形态特征;A组细胞形态变化不及B、C组明显,但细胞增殖较快:20 d A组细胞仍密集生长,ECM中形成的矿物沉积显著少于B、C组.诱导培养7 d,A组细胞胞浆中有少量颗粒,ALP染色呈弱阳性;B、C组细胞胞浆中有大量棕褐色颗粒,ALP染色呈强阳性.诱导培养2、8、10d,ALP活性定量分析示A组显著低于B组和C组(P<0.05).诱导培养20d,茜素红染色显示A、B、C组钙结节数量分别为(7.67±1.10)、(12.87±0.81)和(15.59±1.25)个;矿化结节面积分别为(161 778.70±44 550.80)、(337 349.70±56 083.24)和(415 921.70±71 725.39)像素;A组均明显低于B组和C组(P<0.05),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L 是多种生长因子的承载体系,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BMSCs成骨诱导中ALP活性和矿化结节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研究椎间盘组织工程种子细胞,观察脊索细胞培养基对BMSCs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取4周龄日本大耳白兔胸腰段椎间盘分离培养脊索细胞,取双侧股骨分离培养BMSCs,用含15%FBS的DMEM/F12培养基培养脊索细胞,5 d后制备脊索细胞培养基。实验分为两组,实验组BMSCs中加入脊索细胞培养基培养,对照组BMSCs中加入含15%FBS的DMEM/F12培养基培养。使用细胞活力细胞毒性检测检测细胞增殖情况,采用免疫荧光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BMSCs蛋白多糖及Ⅱ型胶原表达情况。结果成功分离脊索细胞及BMSCs。细胞增殖检测示,培养5、7、9、14 d,实验组细胞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免疫荧光检测示对照组培养7、14 d细胞内均无或者有较少Ⅱ型胶原及蛋白多糖表达,实验组二者均有较多表达,且培养14 d时表达明显多于7 d。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示,培养7、14 d实验组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14 d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mRNA表达显著高于7 d(P<0.05)。结论脊索细胞培养基可促进BMSCs增殖,并诱导BMSCs向类软骨细胞分化,为脊索细胞和BMSCs作为种子细胞治疗椎间盘退变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釉基质蛋白(enamel matrix proteins,EMPs)对体外培养的人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黏附、增殖及Ⅰ型胶原前mRNA合成的影响.方法 取自愿捐赠包皮环切术后包皮组织,采用组织块法培养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取第3~6代细胞进行实验.以终浓度为50、100、150、200 μg/mL的EMPs工作液预铺培养板.①细胞黏附实验:取细胞以1 × 106个/mL置于预铺EMPs的96孔培养板,每孔0.2 mL,作为实验组(A、B、C、D组).培养1.5、3.0和4.5 h后MTT比色法测定黏附细胞量.②细胞增殖实验:取细胞以5 × 104个/mL置于预铺EMPs的培养板,每孔0.2 mL,作为实验组(A1、B1、C1、D1组).于第2、4、6、8天以MTT比色法测定增殖细胞量.③细胞Ⅰ型胶原前mRNA合成实验:取细胞以1×106个/mL置于预铺EMPs培养板,每孔2 mL,作为实验组(A2、B2、C2、D2组).于培养第5天RT-PCR法测定Ⅰ型胶原前mRNA合成的量.以上实验均以相同浓度细胞悬液加入未预铺EMPs的板孔作为对照组,每组均3个复孔.结果 ①细胞黏附实验中,各时间点B、C、D组与A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对照组间及B、C、D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细胞增殖实验中,第2天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6天,B1、C1、D1组吸光度(A)值分别为0.598±0.020、0.582±0017、0.574±0.021及0.639±0.016、0.641±0.020、0.635±0.021,均高于对照组的0.548±0.021及0.605±0.019(P<0.05);A1组A值分别为0.545±0.023及0.603±0.016,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8天,B1、C1组A值分别为0.629±0.012、0.631±0.014,高于对照组的0.606±0.031(P<0.05),A1、D1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细胞Ⅰ型胶原前mRNA合成实验中,B2、C2、D2组Ⅰ型胶原前mRNA合成量高于对照组.结论 EMPs促进人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黏附、增殖及Ⅰ型胶原前mRNA合成,且EMPs在100μg/mL浓度时可发挥最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不同条件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体外诱导分化为肾小管上皮样细胞的差异。 方法 抽取SD大鼠的骨髓,经密度梯度离心分离,联合贴壁筛选法获取纯化的MSC。以流式细胞仪鉴定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取扩增3代的MSC分组培养:(1)对照组:用含胎牛血清培养基;(2)全反式维甲酸(ATRA)组:胎牛血清+缺血再灌注肾脏匀浆上清+ATRA;(3)联合诱导组:胎牛血清+缺血再灌注肾脏匀浆上清+ATRA+表皮生长因子(EGF)+骨形成蛋白(BMP-7)。诱导7 d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化学染色检测细胞碱性磷酸酶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细胞角蛋白18(cytokeratin-18)、E钙黏蛋白(E-cadherin)的表达。 结果 流式细胞仪显示,体外分离培养的第3代MSC,CD44阳性细胞表达率为97.8%±0.9%;CD90阳性细胞表达率为96.8%±1.4%;CD29阳性细胞表达率为97.6%±2.4%;而CD11b/c阳性细胞表达率为13.2%±0.6%; CD34阳性细胞表达率为1.2%±0.5%。诱导7 d后,与对照组长梭形细胞相比,ATRA组部分细胞为圆形、短梭形单层排列;联合诱导组的大部分细胞为圆形、短梭形,细胞密集处呈鹅卵石样排列。碱性磷酸酶染色显示,对照组细胞为阴性;ATRA组部分细胞阳性;联合诱导组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免疫细胞化学显示,ATRA组和联合诱导组细胞cytokeratin-18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9.47%±1.08%和47.52%±2.13%,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E-cadher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4.88%±2.46%和36.15%±1.13%,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在体外模拟的急性肾衰竭微环境中加入ATRA可诱导MSC部分分化为肾小管上皮样细胞。联合EGF、BMP-7共同诱导能进一步促进MSC向肾小管上皮样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6.
嗅鞘细胞移植对坐骨神经切断后神经元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s)移植对周围神经切断后脊髓及神经节内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55只,随机分为3个组:空白组5只、实验组及对照组各25只。行右侧坐骨神经切断,近端断端行肌肉内包埋,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予OECs及细胞培养液,空白组暴露神经后不作任何处理。术后1、2、3、7和14d,分批处死,行组织学观察及TUNEL标记观察神经元的改变。结果空白组术后14d均无阳性变化。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脊髓及神经节内均有神经元凋亡发生。术后1、2、3d实验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98.4%±6.5%、97.6%±6.5%及95.2%±6.7%,对照组分别为97.8%±6.7%、97.4%±6.4%及94.3%±6.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14d实验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92.4%±8.9%、87.7%±9.4%,较对照组87.4%±8.6%、83.4%±8.5%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d实验组及对照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无细胞凋亡;3、7、14d实验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凋亡指数分别为1.2±0.8、1.4±0.6及4.1±1.3,较对照组2.1±1.1、3.1±1.1、6.1±1.8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3d神经节内细胞无凋亡;7d实验组神经节内的凋亡指数2.10±0.32,较对照组4.40±0.56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d实验组神经节内的凋亡指数4.3±1.80与对照组6.70±2.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及神经节内神经元有神经元凋亡发生,OECs移植对神经元凋亡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与热休克的人汗腺细胞(SGC)间接共培养后,其表型转化情况及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通路所起的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和培养人MSC、SGC,采用二步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其均为纯化的SGC、MSC。将原代培养的SGC于47℃下行热休克处理后收集上清液。将第3代MSC作为实验对象并分组。对照组:行常规培养;SGC上清液组:采用含体积分数30%SGC上清液、体积分数1%胎牛血清、1×105U/L青霉素和0.1 g/L硫酸链霉素的DMEM/F12培养基培养;SGC上清液+表皮生长因子(EGF)组、SGC上清液+PD98059组同SGC上清液组处理后,分别添加50μg/L EGF、10μmol/L PD98059继续培养。培养7 d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中细胞角蛋白(CK)7、癌胚抗原(CEA)的阳性表达率,以蛋白质印迹法检测ERK和磷酸化ERK(pERK)的表达水平。结果SGC上清液组CK7、CE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6±0.10)%、(2.01±0.09)%;SGC上清液+EGF组分别为(7.31±0.21)%、(7.27+0.12)%;SGC上清液+ PD98059组分别为(1.63±0.11)%、(1.54±0.07)%。与对照组比较,前两组两项指标均明显升高(P<0.01),后一组却与之相近。各组细胞均表达ERK;但pERK水平以SGC上清液+EGF组最高,其次为SGC上清液组,SGC上清液+PD98059组和对照组几乎无表达。结论人MSC、SGC间接共培养可诱导MSC表型转化,ERK通路参与该过程并起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猪急性创面不同部位组织匀浆液对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 (fibroblast,FB)凋亡的影响。 方法 在 6只小型猪的背部造成直径 4 cm的圆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 ,用取下的真皮组织进行 FB原代培养。在创面形成后第 15天 ,取创面中心及边缘新生上皮下的组织匀浆 ,离心后将上清液 - 70℃冰箱保存备用。用第 4代 FB进行实验 ,根据培养液的不同分成 7组 : 组 :DMEM+5 %胎牛血清 ; 组 :DMEM+5 %创面中心组织匀浆液 ; 组 :DMEM+5 %创面边缘组织匀浆液 ; 组 :DMEM+5 %创面中心组织匀浆液 +10μg/ ml广谱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 (GM6 0 0 1) ; 组 :DMEM+5 %创面边缘组织匀浆液 +10μg/ ml GM6 0 0 1; 组 :DMEM+5 %创面中心组织匀浆液 +10 ng/ ml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acid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a FGF) ; 组 :DMEM+5 %创面边缘组织匀浆液 +10 ng/ ml a FGF。在上述培养液中培养 16 h,均采用同一动物的匀浆液处理该动物来源的 FB(n=6 )。采用 PI和标记 FITC的 Annexin 作为探针 ,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结果 各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 : 组 4 .39%± 0 .4 1% , 组 10 .98%±1.4 2 % , 组 13.4 7%± 1.4 4 % , 组 7.2 %± 0 .4 6 % , 组 12 .1%± 0 .85 % , 组 3.9%± 0 .6 3% , 组 9.8%± 0 .5 0 % ;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海藻糖与传统低温保护剂对皮肤组织a-辅肌动蛋白(a-actinin)低温保存后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揭示海藻糖的低温抗冻机制.方法 实验共进行6次,每次取自愿捐献烧伤患者整形术后所余大腿部刃厚皮片5块,根据冻存时添加保存液不同,将皮片随机分为5组,每组各1块.T/D组添加0.5 mol/L海藻糖/DMSO,完全浸没皮片;D/P组DMSO/丙二醇;D/K组DMSO/无血清角质细胞培养基;DMEM组DMEM;置于-196℃液氮中储存14 d后复温进行实验;对照组刃厚皮片不作任何处理.对各组皮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RT-PCR方法 检测皮片a-actinin基因水平,皮肤内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定量测定法检测皮肤活力.结果 对照组、T/D组、D/P组、D/K(组及DMEM组吸光度(A)值分别为27.50±7.92、18.40±5.81、13.10±5.11、11.50±4.54及5.30±2.14.对照组与T/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检测对照组、T/D组、D/P组、D/K组及DMEM组a-actinin基因表达A值分别为0.816±0.134、0.723±0.245、0.564±0.265、0.245±0.071及0.148±0.048.对照组与T/D、D/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K、DMEM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D组、D/P组、D/K组及DMEM组SDH活性值分别为18.2±3.7、12.3±3.6、10.2±2.4、7.3±2.1及5.7±1.5.对照组与T/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海藻糖对低温保存皮肤组织a-actinin的保护作用在其抗冻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