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30年来,随着外科技术和相关学科的发展,早期和中期肺癌的手术切除率明显提高,但术后复发率仍有25%~50%,总5年生存率始终徘徊在40%左右。肿瘤患者的高病死率与癌细胞发生异位隐匿性微小转移有关。在病程的早期,癌细胞就可能播散到原发灶以外的远处部位,而传统的诊断学方法不能检测到这种发生异位播散的隐匿性单个癌细胞或癌细胞集落。Rosell等认为,ⅠB期患者50%发生远处转移,其原因在于未消灭可能存在的微转移灶,从而保留了以后复发及转移的根源。Felip和Rosell发现,即使临床诊断的Ⅰ期肺癌亦可能发生远处转移,主张对微转移进行检测,对高危人群实行术前化疗。临床上,影像学检查只能发现直径〉1mm的转移灶,而无法检测到肿瘤细胞的微转移。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使检测能力提高到了细胞和分子水平。迄今,有关肺癌微转移的研究仍处于一个探索阶段。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前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是各类恶性肿瘤之首。外科手术切除是治疗肺癌局部病变最有效的方法。近年来由于外科技术的发展 ,围手术期并发症和死亡率已降到最低水平。因此 ,肺癌手术治疗已到了一个平台阶段 ,难以有新的突破 ,这就是为什么肺癌手术中常存在着分期相同的患者 ,有些患者效果好 ,而另外一些不尽人意 ,可能存在一个令人思索的问题 :在原发病灶诊断时 ,就可能已有微转移 (即隐匿性转移 )存在。肺癌的微转移指不能用常规的临床病理分期方法如 CT,正电子发射体层扫描 (PET) ,磁共振 (MRI)和超声等检测的转移肿瘤细胞 ,是通过免… 相似文献
3.
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较快,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威胁较大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尽管局部晚期肺癌经过综合治疗,总体疗效有所提高,但到目前为止,肺癌患者的预后仍没有明显改善,即便是认为可完全切除的Ⅰ~Ⅲa期患者,其五年生存率仍在30%~40%之间[1],绝大多数患者最终死于复发和转移. 相似文献
4.
分子标记物是恶性肿瘤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对肿瘤的早期诊断、预后监测及治疗具有至关重要的临床意义。通过分子诊断指导患者个体化的精准治疗,已逐渐成为肿瘤临床治疗的共识。文章就分子诊断技术在肺癌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5.
肺癌是世界上癌症致死的首位原因。早期转移是肺癌的重要特征。微小转移是肺癌复发的重要原因,故近年来肺癌微转移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肺癌微转移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6.
王卫东 《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0,20(2):105-107
肺癌发生发展所涉及的各种遗传学改变可作为临床检测的分子标志物,其可能重新确定肺癌诊断的标准且提供早期检测的新途径。本对核酸分子标志物及其在肺癌诊断上的地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8.
肺癌肾上腺转移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上腺转移最常见的原发病灶是肺癌、肾脏肿瘤、黑色素瘤、乳腺癌、消化道肿瘤以及卵巢肿瘤。但是,恶性肿瘤患存在一个肾上腺肿块并不一定提示转移,实际上40%~50%是腺瘤而不是转移。尸检发现大约3%~9%的成人有肾上腺腺瘤,并且作腹部CT扫描的患可偶然发现1%~3%的肾上腺肿块。 相似文献
9.
10.
11.
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化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癌是发达国家最常见的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中几乎80%以上的肺癌是非小细胞癌(NSCLC),手术是是其首选的治疗方法,但由于当前肺癌的诊断水平有限,70%~80%的患确诊时已属晚期,总的治愈率不足10%,它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肺癌是个全身性疾病,即使在Ⅰ期肺癌仍存在微转移灶的可能,手术时因挤压出血可促使癌细胞在局部种植或经血循环、淋巴循环转移, 相似文献
12.
通常认为决定肺癌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是确诊 时的肿瘤临床分期(TNM分期),手术仍是Ⅰ~ⅢA 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最主要的治疗手段。然 而,Ⅰ~Ⅱ期NSCLC患者手术后的5年生存率约 50%~70%,ⅢA期NSCLC患者手术后的5年生存 率降至约30%。因此,即使是临床上通过影像学检 查和手术的病理学检查未发现有转移而诊断为早期 的NSCLC患者,也有可能存在隐匿性转移,谓之微 转移(micrometastasis)。如何发现临床分期中尚属 早期NSCLC患者的微转移,进而调整治疗策略和正 确评估预后,是近年来肺癌研究的热点问题[1]。目 前肺癌微转移诊断的研… 相似文献
13.
14.
肺癌患者总生存率较低的主要原因是肿瘤细胞的转移.目前认为肺癌细胞的转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主要包括肺癌细胞离开原发灶、进入淋巴系统和血液系统、远处生长等方面.本文就肺癌转移的各个参与因素以及相关的新靶向药物的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16.
肺癌是世界各国常见的恶性肿瘤,死亡率在所有肿瘤中排第一位,对人类构成极大的威胁.而在我国,每年约有40万例肺癌患者死亡[1].而WHO预测中国到2025年将每年有超过一百万的新发肺癌患者[2].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 占支气管肺癌的80%,但70%~80%左右的患者在就诊时已经处于肿瘤晚期,因而失去了有效治疗,尤其是根治的最佳时机.而导致NSCLC治疗效果差、高死亡率的原因,主要是不能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由此可见,如何早期诊断肺癌是有效治疗甚至根治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非小细胞肺癌微转移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肺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术后的复发和转移。这可能与肺癌患者早期即存在的全身微转移有关,对微转移的检测可以在TNM分期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评估患者的预后。我们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方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非肿瘤患者骨髓和外周血中肿瘤特异性标志物细胞角蛋白19(CK19)、黏蛋白1(MUC1)和肺特异性蛋白X(LUNX)的mRNA表达情况,探讨微转移与肿瘤的病理类型、分期的关系。对象与方法 2 0 0 2年8月~2 0 0 3年4月将我院呼吸科4 0例病理学或细胞学确诊的NSCLC患者作为NSCLC组,其中男34例,女6例;年龄17~79岁,平… 相似文献
18.
19.
肺癌诊断的核酸分子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癌发生发展所涉及的各种遗传学改变可作为临床检测的分子标志物,其可能重新确定肺癌诊断的标准且提供早期检测的新途径。本文对核酸分子标志物及其在肺癌诊断上的地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分子标志物早期诊断肺癌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肺癌已成为大城市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及死亡率的首位,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是遏制肺癌危害的最好方法。分子生物学的进展为肺癌早期诊断带来了希望,本文就肺癌发生的早期分子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p16基因p16基因定位于9p21,外显子编码翻译的产物即P16蛋白能够抑制细胞的增殖,其启动子区5-CpG岛的异常甲基化是导致该基因表达失活的一个重要途径。Belinsky于1998年第一次提出p16基因异常甲基化是肺癌发生的一个早期事件,是一个新的肿瘤分子标志物,这种甲基化在肿瘤发生过程中的组织增生和化生阶段就已经出现,且甲基化的水平与吸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