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有关心肺复苏(CPR)后多脏器功能衰竭(MODS)的原因与复苏后死亡的关系。以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方法45例明确心脏骤停,采取胸外按压、除颤,气管插管及复苏后入住ICU综合治疗。结果心肺复苏成功33例次,心肺脑复苏成功18例次,复苏后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30例。出院9例,死亡36例。死亡主要与原发病、年龄大、器官衰竭数目相关。结论心肺复苏后仍须进一步在ICU进行生命支持和针对原发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心肺复苏后伴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患者的临床监测与护理重点,以提高心肺复苏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09年10月在我院住院ICU心肺复苏后的56例病例资料.结果 56例患者有40例心肺复苏成功,占71.43%,心肺脑复苏成功23例(41.07%).其中38例患者合并有两个以上脏器功能障碍,占(67.86%).最终死亡43例(76.79%),痊愈出院13例(23.21%).结论 心肺复苏后应早期监测评估及积极维持重要脏器功能,进一步生命支持治疗,积极防止感染,加强心理护理,尽可能避免或逆转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脑出血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7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出血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的临床特点、发病因素及防治。方法 对我院1997年至2000年收治的380例脑出血患中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的7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中老年居多;常伴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等。脏器功能衰竭的频度依次为脑、肺、肾、胃肠、心血管、代谢;脏器功能衰竭的数目为2个34例,3个26例,4个以上15例;死亡43例。结论 脑出血后的多脏器功能衰竭是多因素所致,原发病起主导作用,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加强其它重要脏器的保护,对防止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发生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
<正>0引言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指在严重创伤、感染、休克等原发病发生24小时后,同时或序贯发生2个或2个以上脏器功能失常以至衰竭的临床综合征~([1])。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概率非常高,会随着衰竭器官数量增加而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2])。治疗护理难度大,2019年5月,我科成功救治了一例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心肺复苏后并发MODS患者,现将有关监测与护理措施的经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MODS(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是指在休克、脓毒症、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长时间心肺复苏及病理产科等严重疾病发病24小时后,出现的2个或2个以上脏器的功能失常以致衰竭的临床综合征,不包括上述疾病发病24小时内死亡的病人,该类患者属复苏失败。一些慢性疾病终末期出现的脏衰、某些在病因学上互不相关的疾病,同时发生脏器功能衰竭,虽也涉及多个脏器,但均不属于MODS范围。本综合征被公认为是一个相对多见、预后恶劣的危重症,几乎每个患者都不同程度出现胃肠功能失常,我们采用大柴胡汤加味治疗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取得了促进胃肠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危重患儿高钠血症的诱发因素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1~2010-10郑州市儿童医院PICU收治的2 819例危重患儿资料,就103例出现高钠血症患儿的发病原因、治疗策略进行分析探讨。结果本组危重患儿高钠血症发生率为3.65%(103/2 819),原发病主要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33.0%),心肺复苏术后(16.5%),捂热综合征(13.6%),重症肺炎并脓毒症(11.7%)等。高钠血症与小儿危重症评分呈负相关性,血钠越高危重症评分越低。高钠血症患儿的死亡与多脏器功能障碍有关,与高钠血症程度无关。结论 PICU危重患儿高钠血症主要诱发因素为中枢障碍性疾病;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的高钠血症时死亡危险性增高;根据诱发因素选择合适的方法控制血钠下降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心肺复苏成功后进入ICU进行稳定循环并进行多脏器功能维护及营养代谢等进一步治疗的ICU护理原则.方法 对2008年12月~2009年10月收治心肺复苏术成功后进一步支持治疗病人11例,加强呼吸道和肺部管理,严密监测循环系统的变化,脑复苏的护理,泌尿系的观察,应激性溃疡的监测与护理等积极护理方法.结果 治疗存活11例,其中1例因脑组织缺血缺氧时间过长而成为植物人.结论 患者入ICU后要积极治疗原发病,行呼吸支持稳定循环,并进行多脏器功能维护及营养代谢支持治疗等,脑缺氧昏迷患者要尽早采取有利的脑复苏,应围绕上述治疗原则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李玉兰 《基层医学论坛》2014,(18):2381-2382
目的:探讨大面积心肌梗死合并心肺骤停诱发多脏器衰竭患者的临床急救护理措施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2例大面积心肌梗死合并心肺骤停诱发多脏器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患者行心肺复苏术后均发生两种或以上脏器衰竭,其中29例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2例发生肾功能衰竭,19例发生胃肠及肝功能衰竭,18例发生心功能衰竭。经抢救后7例痊愈出院,余25例死亡。结论大面积心肌梗死合并心肺骤停诱发多脏器衰竭患者病死率极高,规范有效合理的急救与护理是成功复苏与抢救的关键,另外积极的心理护理也是保证此类竭患者生命安全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李明 《吉林医学》2010,(30):5397-5397
目的:探讨重症神经衰弱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的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住院重症神经衰弱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多脏器功能衰竭一般出现在原发病后2~20d。经过治疗后,死亡6例,死亡率为50.0%。结论:对重症神经衰弱患者,应做到密切监测各脏器功能,防治一切可能诱发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因素,综合治疗,加强全身营养,就可能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小儿单纯急性肾功能衰竭与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急性肾功能衰竭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急性肾功能衰竭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患儿病死率明显高于单纯急性肾功能衰竭。结论对急性肾功能衰竭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患儿宜早诊断,早治疗,及时处理原发病,消除病因,改善代谢,纠正组织缺氧,全面有效的脏器支持,维护脏器功能,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廖伟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23):40-41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实施心肺复苏的106例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脏呼吸骤停病人。结果:7例病人经心肺复苏成功出院;22例有效,心跳呼吸恢复,而且持续12小时以上,随后死亡:无效77例。结论:心脏骤停到开始复苏的时间是建立自主循环的决定因素,尽早实施电击除颤是CPR成功的最关键措施,有效的胸外按压和呼吸支持是心肺复苏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溺水儿童最佳的院前、院内急救方法,提高复苏成功率。方法对近2年我院急诊与PICU救治的20例溺水儿童病例作回顾分析。结果20例惠儿中15例在现场进行了人工呼吸及胸外心脏按压。平均到达医院时间0.5-3小时。至我院急诊时,心肺停止、瞳孔散大者7例;意识障碍者8例;抽搐者1例;完全清醒4例。对心肺停止的7例惠儿立即进行复苏。3例急诊室死亡;其余4例均恢复自主循环,其中2例心肺停止30分钟复苏成功,目前基本恢复正常。2例进入PICU后8-24小时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非心肺停止组13例忠儿中4例遗留轻度缺氧性脑病,其余均治愈出院。结论及时的现场心肺复苏、完善的转运机制、一体化的急救体系,是提高复苏成功率、降低伤残率的有效保障。溺水的预防应关注高危人群,加强安全教育。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溺水儿童最佳的院前、院内急救方法,提高复苏成功率。方法对近2年我院急诊与PICU救治的20例溺水儿童病例作回顾分析。结果20例患儿中15例在现场进行了人工呼吸及胸外心脏按压。平均到达医院时间0.5 ̄3小时。至我院急诊时,心肺停止、瞳孔散大者7例;意识障碍者8例;抽搐者1例;完全清醒4例。对心肺停止的7例患儿立即进行复苏。3例急诊室死亡;其余4例均恢复自主循环,其中2例心肺停止30分钟复苏成功,目前基本恢复正常。2例进入PICU后8 ̄24小时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非心肺停止组13例患儿中4例遗留轻度缺氧性脑病,其余均治愈出院。结论及时的现场心肺复苏、完善的转运机制、一体化的急救体系,是提高复苏成功率、降低伤残率的有效保障。溺水的预防应关注高危人群,加强安全教育。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心肺复苏的现状,总结抢救经验,探索如何提高心肺脑复苏的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2007年7月我科52例心跳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初步分析心跳停止到心肺复苏间隔(TCA)时间,原发病因与抢救成功率的关系。结果TCA〈5min者CPR成功率40%、存活率16.7%;TCA5-10min者CPR成功率33.3%、存活率6.7%;TCA10~15min者CPR成功率28.59%、存活率为0。无心脏基础疾病的药物中毒者抢救存活率相对较高,心源性骤死者难以抢救。结论心跳骤停患者抢救成功与否与心脏停搏时间、原发病是否可逆、抢救人员专业水平、抢救措施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吴裕侃  刘飞  何平胜 《当代医学》2010,16(36):103-104
目的探讨基础生命支持顺序的改变在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中的作用。方法分析37例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参照2005年及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按基础生命支持顺序及CPR时间早晚不同将患者分组,比较不同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大小。结果 A组26例心呼吸骤停患者中,复苏成功3例,成功率为11.5%;B组11例患者中复苏成功3例,成功率为27.3%。心跳呼吸骤停至CPR≤5min者A组9例,复苏成功2例,成功率28.7%;B组4例,复苏成功2例,成功率50.0%。心跳呼吸骤停至CPR〉5min者A组17例,复苏成功1例,成功率6.20%;B组7例,复苏成功1例,成功率14.3%。结论①抢救时间先后是决定心肺复苏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②基础生命支持顺序的改变对提高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尤其是就诊时间较晚患者,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崔耿  徐华 《海南医学》2016,(13):2138-2140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心肺复苏(CPR)的效果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5年11月间中山巿古镇人民医院急诊科80例实施院前或院内CPR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心肺复苏成功率,比较成功组与失败组性别、年龄、心脏按压开始时间、气管插管时间、电除颤开始时间、肾上腺素用量的差异,分析心肺复苏成功的影响因素。结果80例老年患者中CPR成功25例,失败55例。成功组患者心脏按压开始时间(≤5 min)、气管插管时间(≤2 min)、电除颤开始时间(≤5 min)、肾上腺素(1 mg)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失败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s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心脏按压开始时间(≤5 min)、气管插管时间(≤2 min)、电除颤开始时间(≤5 min)、肾上腺素(1 mg)为老年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保护因素。结论老年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影响因素较多,早期进行心脏按压、气管插管、电除颤并使用常规剂量肾上腺素有助于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院前心肺复苏454例成败因素分析及干预策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明  花海明  龚翔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2):1322-1323,1326
目的 通过对院前454例心搏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CPR)成败因素的分析,旨在进一步提高院前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方法 对我中心2002年5月-2008年5月心搏骤停454例院前死亡患者的完整资料进行总结分析,以心搏骤停后得到复苏时间早晚分为A、B两组:A组为早期复苏(≤5 min)组,113例;B组为晚期复苏(>5 min)组,341例. 结果 A组113例心肺复苏有效54例,有效率为47.0%,复苏成功23例,成功率为20.3%;B组341例心肺复苏有效29例,有效率为8.5%.A、B组由急救中心接到呼救到达现场平均间期分别为(2.5±0.7)min和(12.6±1.5)min;A组患者由急救专业人员行除颤、气管插管复苏有效率分别为25.7%及35.4%,B组患者除颤、气管插管复苏有效率分别为1.8%及1.2%,以上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社会重点人群中普及急救知识、心肺复苏知识教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目击者及早进行心肺复苏,缩短呼叫-到达现场间期,熟练的气管插管、早期电除颤、合理使用心肺复苏药物是进一步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徐俊 《四川医学》2012,33(10):1750-1752
目的分析影响心肺骤停患者院前心肺复苏抢救的因素,探讨提高院前CPR成功率的方法。方法回顾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1月~2011年7月院外心肺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影响CPR成功的因素。结果院外CPR218例中,自主循环恢复4例,复苏成功率1.83%。急救反应时间平均15min。结论缩短急救半径,在群众中大力普及CPR,院前急救团队密切配合实施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才能提高院前心肺复苏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钟红元  钟丽霞 《吉林医学》2014,(24):5325-5326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与急诊中心静脉置管在猝死患者心肺脑复苏救治中的应用,以提高CPR后患者复苏成功率及存活收入院率。方法:选择实施心肺脑复苏抢救的猝死患者共124例,其中进给予个体化CPR合并急诊中心静脉置管抢救的为观察组共71例,给予常规CPR合并急诊中心静脉置管抢救的为对照组共53例。急救前后对两组患者复苏成功率以及存活入院率进行观察统计。结果:抢救结果统计显示,观察组即刻复苏成功率为45.1%(32/71),存活入院率为28.2%(20/71);对照组即刻复苏成功率为32.1%(17/53),存活入院率为22.6%(12/5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肺脑复苏抢救中,针对患者不同的病因选择个体化心肺复苏(CPR)合并急诊中心静脉置管可有效提高急救复苏成功率以及存活入院率,值得在急救过程中进行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心肺复苏(CPR)不同预后患者NF-κB、血清细胞因子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 将25例CPR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分为复苏失败组(A组)15例和存活出院组(B组)10例.于心肺复苏后24h、48 h、72h留取静脉血,分离出单核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抗体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NF-κB激活的单核细胞百分率,用ELISA法检制血清TNF-α、IL-1、IL-6、IL-8的水平变化.结果 CPR后24h时,A、B两组NF-κB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PR后48 h时,A组NF-κB表达水平进一步上升,而B组下降,两组NF-κB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CPR后72 h时,A组NF-κB呈小幅上升,B组继续下降,两组差异进一步增大(P<0.05).CPR后24 h时A组TNF-α、IL-1、IL-6、IL-8水平高于B组(均P<0.05),CPR后48 h时A组TNF-α、IL-1、IL-6、IL-8水平达峰值,高于B组(均P<0.05).CPR后72 h时两组TNF-α水平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A组IL-1、IL-6、IL-8水平虽下降,但高于B组(均P<0.05).结论 细胞因子异常释放参与复苏后缺血一再灌注损伤病理过程,NF-κB是调控细胞因子释放的关键,其活性增强导致细胞因子的大量甚至瀑布样释放,引起复苏后MODS的发生,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