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偏瘫患者在行走康复过程中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予以协助,如果借助一定的辅助训练器,不仅减少人力、增加安全性,还能加快训练和康复速度,为此我们研制了一种偏瘫患者行走康复训练器(图1),经临床应用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偏瘫早期患者接受康复训练及康复训练加针灸治疗对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270例脑卒中后偏瘫早期患者,分为康复治疗组(90例),康复加针灸治疗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康复组患者除进行常规内科治疗外增加系统规范的康复治疗;康复加针灸治疗组接受康复训练并增加针灸治疗,对照组只接受常规内科治疗。采用Brunnstrom分期、Fugl-Meyer(FMA)积分法及FCA综合功能评定法分别于入组时及入组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肢体运动功能评定。结果:入组1个月、3个月、6个月后康复组及康复加针灸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下肢Brunnstrom分期、FMA积分及FCA综合功能评定的行走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康复组与康复加针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康复组及康复加针灸组于入组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下肢Brunnstrom分期、FMA积分及FCA综合功能评定的行走功能评分几次评定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对照组于入组后1个月、3个月时下肢Brunnstrom分期、FMA积分及FCA综合功能评定的行走功能评分几次评定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入组后6个月Brunnstrom分期、FMA积分与入组后3个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FCA综合功能评定的行走功能评分与入组后3个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康复训练及康复训练加针灸治疗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提高均有较好的疗效,两者治疗效果无明显优劣;偏瘫患者的自然康复过程大概3个月,故康复训练宜及早介入。  相似文献   

3.
我们于1986年参考日本有关文献研制出一种呼吸功能康复训练器并应用临床为肺切除术后患者进行呼吸功能康复训练,收到了一定效果。现介绍如下:一、训练器的结构与使用方法1.结构:训练器由四部分组成。①呼吸口罩:  相似文献   

4.
一种下肢被动运动康复训练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设计一种被动式下肢功能康复训练器,代替工人护理,为减轻人工劳动强度。方法:使用被动运动训练器,使患者在该训练器上进行多种形式的下肢被动运动训练。结果:本研究设计了一种以曲柄双滑块机构为核心的被动式下肢功能康复训练器,可以实现多种不同形式的训练。结论:该训练器结构是合理,功能较齐全。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偏瘫的躯干与骨盆控制及站立与步行训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躯干屈伸功能严重障碍 ,经康复治疗后 ,躯干的屈伸功能可显著提高[1] 。因此 ,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中 ,应重视躯干、骨盆控制能力的训练 ,以提高行走能力。1直立躯干的训练在偏瘫早期 ,由于长期卧床及肌张力低下等原因 ,很多患者在坐位时都采取了骨盆后倾、脊柱弯曲的姿势 (图 1a)。对此 ,应及早通过训练来矫正 ,使患者躯干直立 ,为以后的行走打下良好的基础 (图 1b)。2躯干控制训练患者取椅坐位 ,双足着地 ,用健手握住患侧手腕 ,双手一齐向下伸 ,然后直立起身体 ,抬头后仰 (图2a ,b)。3躯干旋转训练患者取坐位 …  相似文献   

6.
<正>上肢功能的康复训练与功能恢复是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过程中最为困难的一项。现代康复理论与实践证明,在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过程中,除了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外,科学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康复起着重要的作用[1—3]。采用智能康复装置进行康复训练,能解决传统康复训练方法中存在的如低效、枯燥、效果不一、缺乏评价等诸多问题。所以,利用智能康复装置来帮助偏瘫患者完成上肢的康复训练成为国内外的一种发展趋势。外骨骼式上肢  相似文献   

7.
王俊华  周维金 《中国康复》2000,15(3):176-177
根据医院各临床科室在治疗、护理等方面的不同要求,医疗器械厂商已经生产出具有不同功能的医用床,使医用床趋向于专用化、多功能化。作者根据脑卒中患者功能康复的特点,将普通病床与康复器械有机结合起来,研制了组合型多功能偏瘫康复床,满足偏瘫患者能随时在病房内开展自我康复治疗的要求。1 材料与结构原理该医用床是由圆管或方管焊接而成的钢制结构,表面经喷塑或电镀处理。其手摇床1的床尾为肋木架2,手摇床1通过肋木架2和床头上的支撑杆3固定悬吊架结构4;支撑管4001的底座4002可以在水平杆4003上滑动,并可以通过锁定装置4004锁定;滑轮杆4…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偏瘫体操对重型颅脑损伤偏瘫患者的康复疗效。方法:早期行偏瘫体操康复训练重型颅脑损伤偏瘫患者与同等条件下但未行偏瘫体操康复训练的同类患者比较。结果:经过偏瘫体操训练3个月后,提高1个级别为有效,提高2个级别为显效。2组患者疗效经X2检验,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康复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偏瘫患者早期加用偏瘫体操进行康复干预,能更快更好更大程度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运动功能,进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9.
偏瘫体操对重型颅脑损伤偏瘫患者的康复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偏瘫体操对重型颅脑损伤偏瘫患者的康复疗效。方法:早期行偏瘫体操康复训练重型颅脑损伤偏瘫患者与同等条件下但未行偏瘫体操康复训练的同类患者比较。结果:经过偏瘫体操训练3个月后,提出1个级别为有效,提高2个级别为显效。2组患者疗效经χ^2检验,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lt;0.01),康复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偏瘫患者早期加用偏瘫体操进行康复干预,能更快更好更大程度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运动功能,进是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0.
脑神经康复机器人研究的进展与前景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1脑神经康复机器人研究进展近些年来,国外的一些偏瘫康复研究机构另辟蹊径,尝试将机电设备引入偏瘫康复训练中,相继研制出一些偏瘫康复训练设备———治疗机器人(therapyrobot),也称脑神经康复机器人(neuro-rehabilitationrobot),辅助患者进行肢体康复训练。1993年,Lum等就研制了一种称作手―物体―手的系统(hand-object-handsystem),尝试对一只手功能受损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1,2]。后来,Lum等(1995年)又研制了一种双手上举的康复器(bimanualliftingrehabilitator),用来训练患者用双手将物体举起这一动作[3]。这些研究都尝试使用机电设备对…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应用THERA-vital智能康复训练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综合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 58例脑卒中患者分为智能运动训练组(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运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应用智能康复训练器对患者进行肌力训练。在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采用Fugl-Meyer评定表(FMA)、修订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项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观察组患者的评分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应用智能康复训练器对患者进行肌力训练有助于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脑血管病的患者逐年上升,脑出血患者在经过抢救治疗后,神志可恢复,但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以偏瘫最多见,严重影响患者的 日常生活,也增加社会及家庭的负担,为此对患者进行早期康复锻炼甚为重要。目前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时,一般是系一根腰带,护理人员一手扶患者的手,另一手从背后抓住腰带。这种方法很难协助患者行走,且偏瘫肢体多被拖着走让患者感到很不舒服。另外,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康复器,结构较为复杂,价格也是昂贵,不便携带。本实用新型多功能康复助行器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可调式简易康复助行器,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设计一种下肢康复机器人的骨盆机构,帮助偏瘫患者进行运动训练。 方法:通过滑块、四杆机构和关节球轴承实现骨盆的相关自由度运动,并利用UG的运动仿真模块对骨盆机构进行运动仿真分析。 结果:仿真结果证明本研究设计的康复机器人骨盆机构能够满足正常人行走的轨迹要求。 结论:证明了机构设计的合理性,可以用于下肢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4.
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婷 《当代护士》2009,(5):21-22
总结27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以运动疗法为主的康复训练,使患肢功能得到重建,包括心理护理,对患者说明功能训练的重要性,肢体被动运动,肢体主动运动及患肢的保护。经过3-6个月的康复训练,18例患者能独立行走,生活基本自理。5例患者能借助辅助工具站立行走,生活部分自理。认为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伽f练可促进瘫痪肢体的功能恢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基于思维导图的三级康复训练在脑卒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9年6月脑卒中偏瘫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依据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卒中类型、偏瘫部位、肌力分级、文化程度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48例、对照组4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三级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基于思维导图的三级康复训练。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康复自我效能、康复训练依从性、康复效果。结果干预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身体锻炼依从性、锻炼效果监测依从性、主动寻求建议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日常生活活动效能、自我管理效能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思维导图的三级康复训练有助于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自我效能,增强康复训练依从行为,提高康复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16.
对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康复训练越早 ,患者的功能恢复越好。本文就康复训练室的构建和康复训练器材的合理使用介绍如下。1康复训练室的构建1.1康复训练室的分类 :①按治疗病种分类 :有偏瘫康复训练室、小儿脑瘫康复训练室及综合训练室等 ;②按训练项目分类 :有运动训练室 (PT训练室 )、作业训练室 (OT训练室 )。1.2训练室的要求、器械的选择及布局 :①基本要求 :训练室要宽敞明亮 ,有空调及良好的通风条件 ,地面要防滑 ;②康复器械的选择 :根据训练间的大小及医院、社区的人力和财力情况、康复的主要病种及所开展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针灸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作用。方法将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针灸+康复训练)与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各50例。比较两组的康复治疗效果。结果康复治疗后,观察组的NIHSS、FMA、GQOLI-74及BI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1年后,观察组的正常患者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有积极促进作用,是提升患者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针对现有的上肢康复机器人的不足,设计一款新型的智能交互式上肢康复机器人帮助脑卒中偏瘫患者完成上肢康复训练。方法:设计一种新型3个自由度的上肢康复机器人机械结构,利用套筒和弧齿锥齿轮组成的传动系统进行动力传输,所有电气系统元件统一安装于机器人底部机箱内减少噪音。设计电气控制系统,完成系统实验对样机进行验证,并用Unity3D引擎设计一款专用于本机器人的虚拟现实游戏使患者的训练更具有趣味性。结果:该机器人能按设计要求完成3自由度的运动,能很好地完成规划的预定动作并实现噪音小的设计目标。虚拟现实训练能够有效地提高康复训练的质量和效率。结论:该上肢康复机器人能基本实现预期功能和效果,帮助偏瘫患者进行训练达到康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新型截瘫行走器在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苏强  赵正全 《中国康复》2001,16(3):176-176
脊髓损伤能使患者站立和行走功能丧失致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现代医学在脊髓损伤的药物、手术治疗方面尚无重大突破 ,但康复医学在治疗方面却有重要进展。除高位颈部脊髓损伤的康复比较困难外 ,借助高新技术和健存的肌肉、神经及运动功能 ,使患者不同程度地达到生活自理、重返工作岗位和社会已成为现实 [1]。一个根据钟摆原理设计的互动式行走器—— WALKABOUT能重建截瘫患者的运动功能。近期我们为 2例胸段脊髓损伤患者安装了该装置 ,收到较满意的治疗效果。1 结构与制作互动式行走器又称为中部固定髋关节矫正器 ,主要由 2个部分组成 :1…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自制上肢功能训练器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选取偏瘫患者7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n=35)和对照组(n=35),对照组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康复运动训练,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自制上肢功能训练器强化上肢功能训练。比较两组训练前后对偏瘫上肢肌力恢复得分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评分。结果训练1,2,3个月后研究组肌力恢复的得分分别为(0.944±0.119),(1.194±0.143),(1.306±0.143)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646,2.907,3.162;P<0.05)。训练1,2,3个月后,研究组FAM评分分别为(38.7±9.66),(60.28±4.58),(63.41±2.50)分;对照组FAM评分分别为(28.97±7.79),(36.57±9.58),(51.12±5.2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133,5.954,4.231;P<0.01)。结论在常规医护人员指导式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辅以自制的上肢功能训练器强化训练可以加快恢复偏瘫患者上肢肌力,改善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