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发病率为1%~2%[1,2]。我国30~85岁居民心房颤动患病率为0.77%,其中8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30%以上[3,4]。在过去10年间,我国心房颤动年患病率增长了20倍,预计到205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心房颤动患病数将达到830万。年龄的增加是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年龄每增长1 岁,心房颤动发病风险增加10%;年龄每增长10岁,心房颤动风险增加110%。在心房颤动患者中,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占绝大多数。在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中,缺血性脑卒中的年发生率约占5%,是无心房颤动患者的2~7倍,而瓣膜病心房颤动脑卒中发生率是无心房颤动患者的17倍[5],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风险进一步增高[6]。  相似文献   

2.
根据美国哈佛公共卫生学院Ichiro Kawachi的研究,妇女经常不断地被动吸烟会使发生冠心病的风险增加1倍。按照他的推算每年因被动吸烟引起的冠心病死亡人数达6万人。 研究人员于1982年对32046名既无吸烟史又无冠心病史,未患过癌症或中风的妇女进行了追踪  相似文献   

3.
心房颤动和衰弱的患病率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并且经常同时发生,使之成为老龄化社会的重要问题。检索相关文献,对心房颤动患者合并衰弱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提高医护人员对房颤患者衰弱评估的重视,为进一步的干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王亚娟  李瑞杰 《临床荟萃》2009,24(17):1473-1474
氯吡格雷是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一种抗血小板药物,通常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但由于两种药物的联合应用会使胃肠道出血的风险增高,因此在接受上述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中通常给予联合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来降低这种风险.但最近发表的几项研究[1-4]结果提示:氯吡格雷与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的联合可能会使心血管不良转归危险增加.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是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发生、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该观点已被广泛认可。30年前,Framing-ham的心脏研究报告第一次提出糖尿病会增加充血性心衰的发生风险后,大量的人群研究及临床试验证实,糖尿病患者的心衰发病率及患病率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在美国的一项研究中,老年糖尿病患者每年心衰的发生率为  相似文献   

6.
<正>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其中近10%的患者会发展为肺栓塞,并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1]。研究表明,与非肿瘤患者相比肿瘤患者静脉血栓的风险增加4-6倍,并且占所有静脉血栓事件的20%[2]。此外,与无DVT肿瘤患者相比,DVT肿瘤患者死亡率增高2.2倍[3]。多项研究证实,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水平升高与肺癌、乳腺癌和结直肠癌  相似文献   

7.
目的系统评价心房颤动对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预后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h e Cochrane Library(2014年第4期)、Web of Science、CBM和Wan Fang Data,查找国内外有关心房颤动与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有关的队列研究,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4年4月。由2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个队列研究,共计69 01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1与无心房颤动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相比,心房颤动会减少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后3个月的良好神经功能结局[OR=0.85,95%CI(0.73,0.98),P=0.03],但不影响溶栓后死亡风险[OR=1.47,95%CI(0.75,2.86),P=0.26]。2心房颤动会增加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风险[OR=1.36,95%CI(1.26,1.47),P〈0.001]及症状性出血风险[OR=1.43,95%CI(1.02,1.99),P=0.04]。结论心房颤动不影响溶栓后3个月死亡风险,但会增加颅内出血风险以及降低溶栓后3个月神经功能预后。对合并心房颤动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需重视溶栓前评估及溶栓后监测。但受纳入研究质量和数量所限,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高龄高血压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 选取341例住院治疗的年龄超过80岁的高血压患者,根据其是否有心房颤动史进行分组分析,研究两组患者RDW及血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并对入选研究对象随访90 d,记录新发心房颤动情况。通过多因素分析研究确定RDW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心房颤动的关系。结果 心房颤动患者RDW水平明显高于无心房颤动的患者(13.96±1.41,13.54±1.34,t=2.579,P=0.010);RDW(OR=1.177,95%CI:1037~1.213)及左房内径(OR=1.180,95%CI:1.046~1.330)都是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子。多因素回归分结果显示血红蛋白水平(P=0.0001)、左室射血分数(P=0.026)、合并心房颤动(P=0.004)均是高血压患者RDW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90 d随访结果发现新发心房颤动(NOAF)组患者RDW水平较无NOAF组有升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高血压患者RDW水平的变化与心房颤动密切相关,入院时RDW水平升高并不是高血压住院患者90 d内新发心房颤动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左心房内径和炎性因子在心房颤动(AF)发生和发展的作用。方法 45例持续性AF患者和45例阵发性AF患者作为AF组,选取同期住院无心房颤动病史的窦性心律患者45例为对照组。研究对象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房内径(LAD),行免疫比浊法和ELISA检测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结果心房颤动组LAD值和hs-CRP、IL-6、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F患者LAD与hs-CRP、IL-6和TNF-α正相关(P0.05)。与阵发性AF组比较,持续性AF组中、高危水平hs-CRP的LAD水平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阵发性AF组和持续性AF组组内比较,高危水平hs-CRP患者的LAD水平均比中危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 AF组患者血清hs-CRP、IL-6和TNF-a水平与LAD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合并脑微出血(CMBs)时,发生症状性脑出血(sICH)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自2016年4月至2020年11月于辽宁省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83例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头部核磁共振常规序列扫描和头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序列检查.根据SWI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无CMBs组(n=27)与CMBs组(n=56).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卒中)、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危险评分(CHA2DS2-VASc)、出血风险评分(HAS-BLEDS)等临床资料.记录CMBs的患者的严重程度分级、发生CMBs的部位以及抗凝药的种类、剂量、服用时间等,主要终点事件为口服抗凝药90 d内发生sICH,分析CMBs患者口服抗凝剂治疗的安全性.记录本研究纳入患者出血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本研究出血事件发生率为16.9%(14/83).其中,小出血10例(12.1%),包括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痰中带血、便潜血、轻微眼底出血;临床相关非大出血2例(2.4%),包括便血、严重眼底出血;大出血2例(2.4%),为脑出血.2例患者分别于口服抗凝药物后第64天和第82天发生sICH.2例患者的出血部位均与原梗塞部位无关,但出血部位既往均存在CMBs病灶.CMBs组有高血压病病史患者比例高于无CMB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IHSS评分是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AIS合并CMBs患者发生sICH的独立危险因素(OR=0.448,95%可信区间0.150~1.344,P=0.032).结论 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AIS患者有较高的CMBs的发生率,高血压病史与CMBs的发生相关.当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AIS患者合并CMBs时,NIHSS评分是sIC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正由于几项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较高的蛋白质摄入量可以降低中风的风险,所以该前瞻性的队列研究旨在进一步探索此联系。1988年,在日本的久山町进行了一项筛选调查。研究对象为2587名年龄在40至79岁之间的居民,内容为一项包括饮食调查在内的综合评估。随访了研究对象19年,每隔一到两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应用一项日常监测系统识别中风事件的发生。在基线状态下,通过测量体重指数、体力活动、血压、血脂和肾功能,还确定了中风风险的危险因素。比较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的摄入量与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血清B型脑钠肽(BNP)、胰岛素样生成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水平与心房颤动发生的关系。方法 选取105例NAFLD患者纳入观察组,另选取105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血清BNP、IGFBP-3水平,分析NAFLD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影响因素,探讨血清BNP、IGFBP-3的交互作用对NAFLD患者心房颤动发生风险的影响,评估血清BNP、IGFBP-3水平对NAFLD患者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结果 观察组血清BNP、IGFBP-3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1年内发生心房颤动30例,心房颤动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MI)、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BNP和IGFBP-3水平均高于未发生心房颤动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未发生心房颤动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BMI、TC、TG、HDL-C、LDL-C、BNP和IGFBP-3均为NAFLD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影响因素(P<0.05); BNP...  相似文献   

13.
《临床荟萃》2014,(3):326-326
<正>2014年2月14日,拜耳与强生称,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再次拒绝批准两家公司合作且相当有"钱"景的抗血栓药物利伐沙班的两项新适应证。两家公司寻求FDA批准上市销售这款药物用于预防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新的心脏病发作、中风及死亡以及用于预防心脏支架内血栓形成。利伐沙班目前获批的主要适应证是预防患心房颤动患者的血栓及中风,这种症状主要发生在老年人当中。FDA的一个顾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与心房颤动发生和维持的关系.方法 入选 125例临床资料完整的心房颤动患者,其中阵发性心房颤动34例,持续性心房颤动49例,永久性心房颤动42例,窦性心律者3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患者血清中HIF-1α的表达水平,同时测量左心房内径.结果 永久心房颤动组左心房内径较持续心房颤动组(44.65±6.67) mm vs (41.15±5.53) mm(P<0.05),阵发心房颤动组(44.65±6.67) mm vs (38.62±4.63) mm(P<0.05)及对照组(44.65±6.67) mm vs(38.03±3.80) mm显著增加(P<0.05),持续心房颤动组左心房内径较阵发心房颤动组(41.15±5.53) mm vs (38.62±4.63) mm,对照组(41.15±5.53) mm vs (38.03±3.80) mm显著增加(P<0.05),阵发心房颤动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IF-1α表达水平在永久心房颤动组明显高于阵发心房颤动组及对照组(83.12±26.39) ng/L vs (67.15±31.91) ng/L vs (55.97±18.01) ng/L (P<0.05);持续心房颤动组高于及对照组(75.02±34.89) ng/L vs (55.97±18.01) ng/L(P<0.05);持续心房颤动组与永久心房颤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阵发心房颤动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F-1α作为免疫炎症因子参与心房颤动的发生及维持.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是中风、冠心病和周围动脉疾病等心血管疾病强有力的预测指标.70%~80%的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患者存在透析前血压升高[1],其实在慢性肾脏病早期阶段高血压的发病率就已很高,研究显示肾小球滤过率低于60ml/(min·1.73m2)时血压较前已明显升高[2]. 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早期患者,高血压是其肾功能损害和心血管并发症增加的主要风险因素.并且,透析中血流动力学变化也使心血管死亡率增加3倍[3].  相似文献   

16.
邵强  郝恒剑  王艳玲  刘志 《临床荟萃》2011,26(18):1628-1629
阵发性心房颤动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其危害主要为降低心排出量,促进血栓形成,增加中风的危险性。心房颤动的发生与维持与遗传基因、心房的电和结构重构及系统的炎症反应相关。药物治疗仍为目前心房颤动治疗的主要方法,胺碘酮是目前最常用的心房颤动复律药物,但其有效率为50%~70%。  相似文献   

17.
有研究显示植入起搏器后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率以及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增加,无论心室起搏(VVI/R)或生理性起搏(DDD/R或AAI/R)后由于房颤发生中风或死亡的累积危险均增加。本研究希望通过观察DDD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中无症状性房颤的发生及临床表现,为无症状性房颤患者寻找适合的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大量研究表明恶性肿瘤与心房颤动有共同的发病机制,恶性肿瘤患者的心房颤动发生风险明显升高,肿瘤进展及其治疗方式均是心房颤动发生的危险因素.目前对于如何预防恶性肿瘤患者发生心房颤动事件,各研究没有明确的意见.该文对恶性肿瘤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流行病学特点、病理生理学机制以及预防措施做一综述,以期对于不同患者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杨晰晰  曹雪滨 《临床荟萃》2012,27(18):1642-1645
心房颤动为临床上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可导致心力衰竭、脑卒中等多种致死和致残的并发症,其发病与年龄关系密切。Framingham心脏中心研究证实,年龄每增长10岁,心房颤动的发病率增加1倍。65岁以上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风险较之65岁以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延长睡眠时间与中风风险,对睡眠时间延长是否增加中风风险做出循证医学分析。方法检索 MEDLINE、PUBMED、EMBASE、WOS 1997~2015年相关文献,Jadad 评分评估所涉及研究的质量,剔除评分小于4分的研究,取得每项研究的睡眠时间与中风风险的相对风险度(RR )值及95%可信区间(95% CI ),STATA 11.0合并分析睡眠时间延长与中风风险的 RR 及 P 值,并通过分层(按性别、短暂延长睡眠时间、长时延长睡眠时间)进一步分析睡眠时间延长与中风的风险。结果延长睡眠时间(>8小时)中风总风险增高(RR =1.28,95% CI =1.22~1.35,P =0.00);短暂延长睡眠时间(8~10小时)中风风险增高(RR =1.15,95% CI =1.07~1.24,P =0.00);其中未分性别研究中风风险度增高(RR =1.12,95% CI =1.00~1.24,P =0.052);男性中风风险增高(RR =1.11,95% CI =0.95~1.29,P =0.198);女性中风风险增高(RR =1.24,95% CI =1.09~1.43,P =0.002)。长时间延长睡眠时间(≥10小时)中风风险增高(RR =1.41,95% CI =1.32~1.52,P =0.00);其中未分性别中风风险增高(RR =1.30,95% CI =1.17~1.45,P =0.00);男性中风风险增高(RR =1.46,95% CI =1.29~1.66,P =0.00);女性中风风险增高(RR =1.56,95% CI =1.36~1.78,P =0.00)。结论延长睡眠眠时间(>8小时)中风风险发生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