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功能性手术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8例腮腺浅叶肿瘤患者临床资料,通过保留耳大神经、顺向面神经区域解剖及腮腺浅叶部分切除等方法对腮腺浅叶肿瘤的术式进行改良,分析术后患者的并发症情况。结果手术过程均顺利,术后双侧颌面部基本对称,手术瘢痕不明显,患者对外观满意。术后2例发生暂时性面瘫,1例发生腮腺漏,未发生Frey综合征、血肿及腮腺囊肿。术后随访6~24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在掌握好适应汪的前提下,腮腺功能性手术对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治疗效果等同于腮腺浅叶全切除术,且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
涎腺肿瘤是常见口腔颌面部肿瘤之一,腮腺是涎腺肿瘤最常见的部位。腮腺肿瘤的功能性外科是指在根治肿瘤的基础上,尽量保存腮腺及其相关组织的功能。部分腮腺切除术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轻面神经损伤、减轻面部凹陷畸形、降低味觉出汗综合征发生率及保留腮腺功能。保留腮腺咬肌筋膜可以降低味觉出汗综合征的发生率,保留腮腺导管可保留面神经深部腮腺的功能,保留耳大神经可避免或减轻耳垂麻木症状。对于低度恶性肿瘤与面神经紧贴者,保留面神经后采用术中冷冻加术后放疗,或采用
125I 放射性粒子植入,可有效预防肿瘤复发。利用天然隐蔽区,采用耳后或耳前发际内切口,可提高术后的美容效果。功能性腮腺外科的实施,可明显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5I 放射性粒子植入,可有效预防肿瘤复发。利用天然隐蔽区,采用耳后或耳前发际内切口,可提高术后的美容效果。功能性腮腺外科的实施,可明显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分析腮腺浅叶部分切除与标准的腮腺浅叶切除2种术式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入组60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其中30例行肿瘤及部分浅叶腺体切除和局部面神经解剖术,30例行肿瘤及全部浅叶腺体切除和面神经解剖术,比较2种术式的术中、术后情况。结果腮腺浅叶部分切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腮腺分泌功能、明显面部凹陷不对称畸形方面明显优于标准的腮腺浅叶切除组( P<0.05)。结论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临床疗效优于标准的腮腺浅叶切除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刀在食管癌左胸一切口根治术(Sweet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使用超声刀切除食管中下段鳞癌28例,对照组20例,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及术后72h引流量的差异.结果:超声刀组和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66±24) min和(206±32) 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83±59)ml和(310±47)ml;术后72h引流量分别为(989±214) ml和(1 203±403)ml;术中淋巴结清扫数分别为(19.5±7)枚和(16.5±6)枚;两组比较总手术时间和术后72h引流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及淋巴结清扫数目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刀可缩短食管Sweet手术时间,减少术后的胸腔引流,有助于淋巴结的清扫.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超声刀在胸中段食管癌根治术中的使用效果和技巧.方法:78例胸中段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使用超声刀,对照组未使用超声刀,2组各有39例患者,由同一手术组医生施术.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清扫淋巴结数目及手术并发症.结果: 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构成和手术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清扫淋巴结数目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刀在胸中段食管癌根治术中具有精确切割、时间缩短、出血量少、损伤小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部分切除术在常见腮腺浅叶良性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手术切除且术后病理确诊为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180例,其中采取传统的腮腺浅叶切除术者87例(对照组),采用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者93例(观察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有1例患者复发,两种术式的肿瘤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时间〉1h、伤口长度、术腔血肿、面部凹陷畸形、耳垂麻木、面神经损伤、涎腺瘘、口干、Frey综合征发生率,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可选择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5,(5)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100例腮腺浅叶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观察组实施局部面神经解剖术以及部分浅叶腺体切除手术,对照组实施面神经解剖术以及全部浅叶腺体切除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的各项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后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部分浅叶腺体切除的方法对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区域切除术与腮腺浅叶切除术的并发症与疗效,为合理选择术式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分别采用腮腺区域切除术与腮腺浅叶切除术,随访1-3年,比较并发症与肿瘤复发情况。结果:行腮腺区域切除术41例,术后面部凹陷畸形不明显,发生暂时性面瘫4例(9.8%),局部积液5例(12.2%)。腮腺浅叶切除术44例,术后凹陷畸形较明显,发生暂时性面瘫13例(29.5%),局部积液14例(31.8%),2例涎漏。两种手术方式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未复发。结论:与传统腮腺术式相比,功能性区域切除术不增加复发率,且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但肿瘤直径大于3cm建议行腮腺浅叶切除术。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超声刀在乳腺癌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5月至2009年11月期间114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的手术资料,其中51例术中采用超声刀(超声刀组),63例患者为常规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副损伤、术后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淋巴结检出率和皮下积液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时无副损伤发生.超声刀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率明显少于常规组.结论:应用超声刀行乳腺癌手术安全、可行;超声刀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缩短手术时间等优点,是理想和必备的手术工具. 相似文献
12.
13.
腮腺肿瘤是一种常见病,占涎腺肿瘤的80%,其中良性肿瘤占腮腺肿瘤的75%[1]。浅叶良性肿瘤的传统手术方法,通常是解剖面神经的腮腺浅叶切除。潍坊市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自2003年以来,对于部分浅叶良性肿瘤采用包膜外的腮腺块状切除,只解剖部分面神经或不解剖面神经,取得了良好的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与目的:安全有效地解剖面神经是成功完成腮腺肿瘤手术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本研究旨在探讨应用a螺旋水刀进行腮腺肿瘤手术的可行性。方法:以2004年2月至2005年2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应用螺旋水刀完成腮腺手术的43例腮腺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为同期采用传统手术方式治疗的36例腮腺肿瘤患者。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天数,及面瘫和涎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螺旋水刀组和对照组术后引流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89±3.74)mL vs.(12.15±2.11)mL,P<0.05],手术时间[(90.28±25.30)minvs.(76.32±20.74)min]和术后住院天数[(6.39±1.38)d vs.(6.45±1.05)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螺旋水刀组6例(14.0%)Ⅱ级面瘫,1例(2.3%)Ⅲ级面瘫,无涎瘘发生;对照组5例(13.9%)Ⅱ级面瘫,2例(5.6%)Ⅲ级面瘫,1例(2.8%)Ⅳ级面瘫,1例(2.8%)涎瘘。两组均无发生永久性面瘫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9例保留耳大神经患者术后有轻微的耳垂麻木症状。结论:螺旋水刀行腮腺手术安全可靠,是传统手术方式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腮腺肿瘤再次手术时面神经的处理。方法对近6年来我院收治的36例腮腺肿瘤术后复发,再次手术时面神经的处理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中7例有2次以上腮腺肿瘤手术史,有病理记载恶性者9例,有面瘫者5例。结果再手术行腮腺浅叶加肿瘤切除22例,均保留神经。行全腮腺切除14例,其中5例切除面神经。术后病理报告恶性者11例。结论对良性病例术中应保留面神经。对恶性病例,再次手术时对面神经是否保留,不能以肿瘤大小而定,而应根据病理分类、肿瘤与面神经粘连程度而定。恶性病例术后行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6.
美容切口及胸锁乳突肌瓣在腮腺良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耳屏内联合耳后发际切口及胸锁乳突肌瓣在腮腺良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耳屏缘内侧切口向下,绕经耳垂,向后上再沿耳后发际斜向后下。切开皮肤达腮腺咬肌筋膜浅面,向前掀起皮瓣,之后切开腮腺咬肌筋膜暴露腮腺正常腺泡组织、并以胸锁乳突肌、二腹肌后腹和乳突为标志,寻找面神经总干,依据肿瘤位置适当分离面神经分支,切除部分腮腺及肿瘤,切取近乳突的部分胸锁乳突肌填塞创腔,术后负压引流3天~4天。行腮腺浅叶肿瘤手术共计46例,男性19例,女性27例。结果:随访4个月~60个月,46例患者切口愈合好,无涎漏及积涎,外形满意,其中2例术后短期出现轻微口角偏斜,3个月内均恢复正常。结论:耳屏内联合耳后发际切口用于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手术,暴露腮腺及面神经满意,较传统腮腺手术经耳屏前绕经耳垂斜向颌下的切口隐蔽美观。胸锁乳突肌瓣修复对避免术区凹陷及预防术后Frey综合征的发生有较好作用。负压置管引流较橡皮引流加压时间短,更容易让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耳屏内联合耳后发际切口及胸锁乳突肌瓣在腮腺良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方法耳屏缘内侧切口向下,绕经耳垂,向后上再沿耳后发际斜向后下.切开皮肤达腮腺咬肌筋膜浅面,向前掀起皮瓣,之后切开腮腺咬肌筋膜暴露腮腺正常腺泡组织、并以胸锁乳突肌、二腹肌后腹和乳突为标志,寻找面神经总干,依据肿瘤位置适当分离面神经分支,切除部分腮腺及肿瘤,切取近乳突的部分胸锁乳突肌填塞创腔,术后负压引流3天~4天.行腮腺浅叶肿瘤手术共计46例,男性19例,女性27例. 结果随访4个月~60个月,46例患者切口愈合好,无涎漏及积涎,外形满意,其中2例术后短期出现轻微口角偏斜,3个月内均恢复正常. 结论耳屏内联合耳后发际切口用于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手术,暴露腮腺及面神经满意,较传统腮腺手术经耳屏前绕经耳垂斜向颌下的切口隐蔽美观.胸锁乳突肌瓣修复对避免术区凹陷及预防术后Frey综合征的发生有较好作用.负压置管引流较橡皮引流加压时间短,更容易让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区域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5例)和对照组(5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区域性切除术,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腮腺浅叶切除术,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出血量和解剖面神经分支数量,记录几种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对术前和术后患者的Beclin-1、Cyclin D1、β-连环蛋白、C-MYC、热休克蛋白70 (HSP70)和细胞周期蛋白(P27)的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切口长度、出血量和解剖面神经分支数量显著性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Frey综合征、涎瘘或积涎、面瘫、面部凹陷畸形和耳垂麻木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显著性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组患者Beclin-1、Cyclin D1、β-连环蛋白、C-MYC、HSP70的水平均明显降低,P27的水平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Beclin-1、Cyclin D1、β-连环蛋白、C-MYC、HSP70的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水平,而P27的水平则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27的水平(P<0.05).结论 区域性切除术创伤小,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也大大降低,而其临床疗效与传统的腮腺浅叶切除术相当,是目前比较令人满意的临床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区域性切除术和浅叶切除术的适用病例、术后疗效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选择术式提供依据。方法回顾2006年9月至2012年9月期间山西医科大学附属长治市人民医院口腔科收治的84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采用腮腺浅叶切除术38例,区域性切除术46例。术后随访2~5年,记录术后复发、面神经损伤、涎瘘和Frey综合征的发生病例数,并进行分析。结果 46例均获随访,未见肿瘤复发病例。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8例(17.39%),浅叶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15例(39.47%)。结论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具有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适合于边界清楚、活动度好、直径≤2 cm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对于直径>2 cm、边界不清楚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仍需采用传统的浅叶切除术。 相似文献
20.
腮腺肿瘤患者再次行手术的病例 ,近年来有所增加。我们收集了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3年 1月间 ,治疗的此类病员 2 1例 ,对其再次手术的临床原因作如下分析。1 临床资料本组 2 1例 ,男 14例 ,女 7例。年龄在 7岁到 72岁之间。均因腮腺肿瘤曾行手术治疗。 2 1例中 ,再次手术与前次手术间隔时间 :7年 4例 ,4年 3例 ,3年 8例 ,1年 3例 ,1个月内的 2例 ,1周内的 1例。其中 :1例 2年内行 3次手术 ;1例 1年内行 2次手术 ;1例 1月内行 2次手术 ;1例 1周内行 2次手术。麻醉 :4例采用全麻 ,其余均采用局麻。切口 :取“S”形切口 5例 ,其余均系耳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