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黑热病1例     
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系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通过白蛉传播的一种慢性传染病。据报道,1958年我国基本上消灭了黑热病。山西省阳泉市第三人民医院2008年3月25日偶遇1例黑热病病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黑热病是由黑热病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流行于长江以北(16个省市),四川省为非流行区,但少数县有黑热病散发。现将我院(1956~1987年)收治的6例小儿黑热病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黑热病病原体杜氏利什曼原虫的无鞭毛体,主要寄生在肝、脾、骨髓、淋巴结等器官的巨噬细胞内,常引起全身症状,如发热、肝脾肿大(脾进行性肿大)贫血等。我院于2005年5月-8月收治2例黑热病患儿,骨髓检查发现巨噬细胞胞浆内及细胞外有杜氏利什曼原虫,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陆长春  丁敏侠 《吉林医学》2013,34(23):4863-4864
<正>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以白蛉为传播媒介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疫源地在我国西北部以高原山区为主,陇南邻川北地区为原始的黑热病发源地之一。其他地区因病例散发,临床医师诊治经验不足,易出现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5.
姚正林  周俊  苏惠勇  钟国梁  赵宾 《吉林医学》2009,30(22):2916-2916
黑热病(Kala-azar)又称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oishmaniasis),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morani)引起,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该病主要流行于长江以北地区,云南为非流行区,2005年6月和2008年7月我们发现了2例黑热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对4株分离自甘肃、山东及陕西流行区黑热病患者及1株分离自北京郊区流行区的一只貉的利什曼原虫,应用同功酶电泳方法进行初步鉴定,分别属于杜氏利什曼原虫及婴儿利什曼原虫。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一例黑热病患者骨髓内杜氏利什曼原虫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其基本结构与其他利什曼原虫相似,但虫体大小、膜下微管数及膜下微管中心间距有一些区别  相似文献   

8.
<正> 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 niasis)又称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例图)所致的一种有地域性分布的慢性传染病。经白蛉叮咬而传播。该病在我国五十年代末已基本消灭,以后少有报告。1980年以来,我们发现两例,报告如下。例1杨某某,男,32岁,工人,汉族,四川仪陇县人。  相似文献   

9.
<正> 皮肤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novani简称L D)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皮肤病,经白蛉叮咬而传播。寄生于人体的利什曼原虫有三种,从形态、动物接种及培养等方面,不能加以区别,三种不同的原虫,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由于命名混乱,致使概念不清,现将不同原虫所致的疾病简介于下,并对杜氏利曼原虫所致的疾病,作进一步叙述。  相似文献   

10.
<正>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 VL)又名黑热病(Kala-azar),是由趋内脏的利什曼原虫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白蛉为传播媒介[1]。我国内脏利什曼病致病的病原体主要为杜氏利什曼原虫和婴儿利什曼原虫,现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部,发病率最高的3个地区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和四川省[2]。临床表现包括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高球蛋白血症等。及时、正确诊断内脏利什曼病,  相似文献   

11.
黑热病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黑热病又名内脏利什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进行性肝脾肿大和全血细胞减少等,病原学检查骨髓涂片可见利杜体。近年黑热病发病例数有所上升,早期诊断对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我院1996~2001年共收治黑热病30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预防方针黑热病的传播机转: 黑热病的病原——杜氏利什曼原虫,由于黑热病人及利什曼病犬(病源)被白蛉叮咬而进入白蛉体内(传播媒介);经过发育和繁殖后,又由于白蛉再次叮咬健康人(易感染者),而把黑热病传播开。在中国传播黑热病的主要媒介为中华白蛉。针对上述情况,扑灭中华白蛉,切断传播环节是黑热病预防工作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治  相似文献   

13.
唐光敏 《热带医学杂志》2013,13(1):129-130,133
黑热病(kala-azar)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donovania)引起、以白蛉为传播媒介的地方性疾病,临床表现为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及血浆球蛋白明显增高。在非疫区由于认识不足,常引起误诊。  相似文献   

14.
黑热病是以中华白蛉为媒介,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它主要在山西、陕北、川北、甘肃、内蒙古及新疆地区流行[1],但随着近年来物资和人员的大量流动,该病也出现在一些非流行地区.  相似文献   

15.
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我国的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该病病程长,早期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症状轻而不典型,早期误诊率高,病后3~6个月典型病症逐渐明显,临床特点为长期不规则发热、贫血、消瘦、鼻衄、齿龈出血,脾脏进行性肿大,全血细胞数减少,血浆球蛋白升高,少数患者出现皮肤损害与单纯淋  相似文献   

16.
湖南地区首例黑热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以白蛉为传播媒介所引起的地方性传染性寄生虫病,曾经流行于长江以北地区。目前我国北方省份仍有少量散发病例,在长江以南地区尚没有黑热病确诊病例报道,但随着物资和人员的全球化流动,黑热病出现在一些非流行地区。该病与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以及组织胞浆菌病容易误诊。现将湖南地区首例黑热病确诊病例合并败血症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黑热病(Kala-azar)又称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novani)感染引起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该病在我国的发病率较低,在孕妇中更为罕见,本研究报道了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孕妇合并黑热病1例,为临床鉴别此病提供参考。1 临床资料患者女,21岁,孕28周,因“反复发热、全血细胞减少半年,再发加重1周”入院。  相似文献   

18.
1954年以来,我们同兄弟单位协作,对甘肃省利什曼病及白蛉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主要结果综述于后。黑热病动物储存宿主的调查过去,在中亚细亚、南美及欧洲的调查证明,狼、狐、豪猪是杜氏利什曼原虫的  相似文献   

19.
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系由杜氏利什曼原虫所致,通过白零蛉传播的一种慢性传染病。现对我院1998年—2003年收治的26例患儿临床特征及诊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确定杜氏利什曼原虫39KD抗原基因的基因分析与同源性。方法:以杜氏利什曼原虫39KD抗原基因为探针,与不同种株的利什曼原虫进行Southem杂交,确定不同种株的利什曼原虫该基因的变化,并将该基因序列测定后,进行DNA序列数据库检索,分析其同源性,并进行数据库登记。结果:杜氏利什曼原虫不同地域株及婴儿利什曼原虫基因组中均含有该基因,并且无明显定位变化,整个基因在DNA数据库中无完全DNA同源序列,在GenBanK中的序列号为3280。结论:该抗原基因是利什曼原虫保守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