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液氮冷冻治疗瘢痕疙瘩255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液氮冷冻治疗瘢痕疙瘩255例青海省人民医院皮肤科董兰华,马嘉敏指导者李承义瘢痕疙瘩是一种常见的皮肤良性肿瘤。发生特异素质的个体,在皮肤受到损伤后结缔组织过度增生而形成。皮肤外伤是一种常见的发病因素,种族,遗传等因素也与发病有一定关系,但多数为自发性瘢...  相似文献   

2.
瘢痕疙瘩(keloids)是一种继发于创伤结缔组织过度增生和透明性变的皮肤病,它常在易感人群中因为外伤后发生,定义为一种超过损伤境界的皮肤或角膜的瘢痕。由于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治疗方面尚无突破性发展。现就近年来有关瘢痕疙瘩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病理性瘢痕的放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瘢痕是创伤愈合过程的必然产物。胎儿早期伤口的愈合是一种完全性修复,这种瘢痕是属于正常组织修复过程的产物,称之为正常瘢痕;然而儿童与成人伤口愈合后因为多种因素的作用导致其结果是产生病理性瘢痕。病理性瘢痕是在创伤修复过程中发生异常,以胶原为主的细胞外基质成分大量沉积,发生真皮组织过度增生而产生的。病理性瘢痕包括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是继发于皮肤创伤、烧伤或手术后,以胶原过度沉积于真皮和皮下组织为特征的皮肤胶原性疾病。其表现为过度增长,  相似文献   

4.
康宁克通-A局封治疗瘢痕疙瘩33例临床观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皮肤性病科孟悦,赵俊英瘢痕疙瘩是皮肤科常见的一种慢性难治性疾患。大部分患者具有瘢痕体质,即使一些无明显炎症影响的物理、化学及生物性因子的刺激都可以引起患者结缔组织过度增生,形成瘢痕...  相似文献   

5.
66例瘢痕瘤放射治疗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瘢痕瘤是皮肤损伤后结缔组织过度增生所致的良性皮肤肿瘤。在皮肤的愈合过程中,产生的瘢痕组织会高出皮肤表面,引起肿、热、痛、痒及活动受限,甚至导致严重的功能障碍或影响美容,即所谓的瘢痕组织过度增生,包括肥厚性瘢痕和瘢痕瘤。肥厚性瘢痕通常于创伤后的4周内出现;而瘢痕瘤则出现于创伤后3个月甚至创伤后数年出现,也有少数患者无明显皮肤损伤史。此病治疗方法比较困难和棘手。笔者回顾性分析我院瘢痕瘤患者66例,手术后进行6MeV电子束放射治疗,旨在探讨瘢痕瘤手术后辅助放射治疗的最佳时间及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皮肤瘢痕疙瘩为病理性瘢痕,实质上是皮肤上的一种结缔组织瘤,皮肤瘢痕疙瘩具有持续性强大的增生力。病理特点表现为成纤维细胞的过度增生、细胞外基质的过度沉积,组织学上表现为胶原纤维较增生性瘢痕的要大、厚,排列更加杂乱无章。在正常情况下,胶原的合成和分解呈动态平衡,如胶原合成大于分解,沉积过多则导致瘢痕的产生。由于皮肤瘢痕疙瘩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现还不能对其进行彻底治疗。皮肤瘢痕疙瘩的治疗较为棘手,临床上单纯治疗的效果不明显,采用手术、放疗、冷冻、压迫治疗等联合治疗才能收到较好疗效。以下对皮肤瘢痕疙瘩的联合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是指皮肤在创伤后,由于大量结缔组织增殖和透明变性而形成的瘢痕过度增长,并超出原有损害范围的一种类似皮肤良性肿瘤的病变。其特有的症状、外观及导致的关节功能障碍给患者身心带来极大的伤害。近十年来,我们采用手术加放射性核素敷贴防治瘢痕疙瘩和增生  相似文献   

8.
增生性瘢痕( hypertrophic scar ,HS)是皮肤真皮成纤维细胞增殖紊乱,导致成纤维细胞过度产生,胶原过度沉积,是创伤后尤其是烧伤后常见的并发症。创面成纤维细胞产生新的细胞外基质蛋白,包括胶原蛋白Ⅰ、Ⅲ型,纤维连接蛋白,蛋白聚糖,最终组织重构,瘢痕形成,创面修复。 HS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其治疗方法众多,药物治疗是其中一种,本文就HS的治疗药物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张芸  韦燕  龚建忠 《微创医学》2012,7(6):674-675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外表的完整,但日常生活中总会因各种因素导致瘢痕疙瘩的形成。而瘢痕疙瘩是以具有持续性强大增生力为特点实质上是皮肤的一种大量结缔组织过度增生和透明变性而引起的良性皮肤肿瘤。单纯外科手术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率为45%~100%[1],且比原有瘢痕范围更大。笔者观察比  相似文献   

10.
瘢痕是肉芽组织经改建成熟形成的老化阶段的纤维结缔组织的过度增生。如果这种肥大性瘢痕突出于皮肤表面,并超过原有损伤范周向四周不规则扩散,称为“瘢痕疙瘩(kelnid)”又名“蟹足肿”。烧伤或反复受异物等刺激的伤口容易产生瘢痕疙瘩。一般认为这种现象与皮肤张力、人种与肤色及遗传因素有关。我们将容易出现瘢痕疙瘩的人的体质称为瘢痕体质,而瘢痕体质的分子机制目前仍不明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皮肤磨削术对修复浅表性瘢痕的临床疗效。方法使用高速电动皮肤磨削机,借助不同型号的磨头对不同部位皮肤浅表性瘢痕进行磨削,术后半年观察皮肤浅表性瘢痕的改变。结果自2002年5月至2007年5月,利用皮肤磨削术治疗浅表性瘢痕共168例,痊愈120例,显效28例,有效20例。结论皮肤磨削术修复浅表性瘢痕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可使皮肤浅表性瘢痕表面平滑、色素外观改善,效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12.
皮肤瘢痕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洪  农晓琳 《广西医学》2006,28(8):1232-1235
皮肤瘢痕是创伤皮肤愈合后的产物,病理性瘢痕的病理特征是胶原等细胞外基质的过度沉积,皮肤瘢痕中的成纤维细胞,是创面愈合、瘢痕形成、增生和挛缩的功能性细胞,其增殖、活化、分化的异常直接导致皮肤病理性瘢痕的形成.皮肤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是常见而治疗非常棘手的疾病群.近几十年来,皮肤瘢痕的治疗方法已由简单的手术切除发展到激光、药物乃至生物基因治疗等多种方法,以下对皮肤瘢痕的治疗方法做一个叙述.  相似文献   

13.
烧伤创面愈合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进  吴军 《重庆医学》2006,35(8):742-743
烧伤创面愈合主要是及早、永久性覆盖创面和防治瘢痕过度增生。创面处理伴随着烧伤的全过程,皮肤移植是覆盖烧伤创面的重要手段。成功的皮肤移植对烧伤感染、休克的预防和创面愈合都至关重要。但患者烧伤后,特别是大面积烧伤后自体皮源往往不足,因此,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各种烧伤创面覆盖自体皮替代物及烧伤异种移植免疫研究进展很快。关于烧伤创面愈合后的瘢痕过度增生的研究热点也转向瘢痕相关基因或致病基因的寻找和对有效药物的筛选。  相似文献   

14.
病理性瘢痕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理性瘢痕分为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两种类型.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scar,HS)是由创伤引起的,以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和胶原蛋白等细胞外基质过度产生和沉积为特征的病理性瘫痕.临床上表现为:红色、质硬的皮肤表面肿物,可有痛痒等症状,如发生在关节部位,还可能出现瘫痕挛缩,影响功能;发生在颜面部则严重影响病人的容貌及心理.瘢痕疙瘩(Keloid)是皮肤损伤后引发的胶原异常积累所致的过度瘢痕化,临床表现为过度生长,超过原伤口界限,侵犯临近组织,呈瘤样生长,造成功能障碍,有好发部位,不发生退行性变化和单纯手术后极易复发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病理性瘢痕是人体皮肤组织对损伤产生过度修复的结果,组织学主要表现为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和胶原蛋白的过量沉积,病理性瘢痕又包括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两种[1].病理性瘢痕的形成在功能和外观上都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一定程度的危害.近年来,许多体外研究表明细胞因子干扰素(IFN)可以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胶原的合成以及激活胶原酶的活性,起到拮抗纤维化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病理性瘢痕[2].本文就利用干扰素防治病理性瘢痕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正常瘢痕的形成是伤口愈合的结果,它包括炎症期、增殖期和重塑期三个时期。而异常瘢痕(即肥厚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是伤口愈合过程中真皮组织对外伤产生的一种过度的反应,以真皮成纤维细胞增殖并产生过量的胞外物质为特点。近年来对瘢痕(尤其是肥厚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形成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特别是在药物治疗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促进了瘢痕治疗方法的不断发展。己酮可可碱(PTX):可抑制正常人细胞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并改变其某些生物活性,如抑制胶原、黏多糖和纤维结合素的产生,增加胶原酶的活性。他莫昔芬…  相似文献   

17.
胸部手术后胸部皮肤因受到手术和外来刺激易增生过度而形成增生性瘢痕,不仅影响美观,而且部分瘢痕还有可能形成瘢痕疙瘩,给患者造成心理负担,甚至需要2次手术进行切除。我科于2008-2013年,使用90Sr-90Y核素敷贴器对253例胸部术后瘢痕进行早期预防性治疗,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瘢痕疙瘩是一种皮肤内结缔组织过度增生所引起的良性皮肤肿瘤,具有增生能力强、复发率高等特点。轻者影响皮肤美观,重者引起疼痛瘙痒,甚至造成功能障碍,极大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治疗方法众多,如手术、放射线、激光、压力、硅胶、冷冻、药物治疗等。为方便临床医师更好把握瘢痕疙瘩治疗的新动态、新方向,本文将治疗新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病理性瘢痕的发病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病理性瘢痕是由创伤等引起、以胶原等大量结缔组织基质的过度产生和沉积为特征的人类真皮区特有的纤维代谢性疾病,主要包括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是创伤过度愈合反应的结果.其临床表现为感觉异常、瘤样增生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组织学特点为大量纤维细胞增生,细胞外基质中胶原、蛋白多糖、糖蛋白等过量沉积、胶原纤维排列紊乱.瘢痕形成是创伤修复的一种必然结果,但过度修复所致病理性瘢痕形成,可引起外形的毁损和程度不等的功能障碍.近年研究表明,病理性瘢痕的发生与皮肤张力、部位、年龄、皮肤色素、感染、异物和遗传机制等有密切关系[1],作者从基质代谢、低氧、自由基等6大方面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瘢痕是人类创伤愈合的自然结局 ,在外科临床实践中 ,瘢痕的形成常被看成是临床愈合的标志。但是瘢痕过度增生肥大 ,或异常收缩 ,造成机体畸形瘢痕或功能障碍时 ,则是一种病理现象。增生性瘢痕 (HS)和瘢痕疙瘩 (K)是常见的病理性瘢痕 ,都是以细胞外基质—胶原和蛋白多糖的过度产生为特征。既往研究表明钙拮抗剂对病理性瘢痕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现将其机制综述如下。1 对成纤维细胞的作用在皮肤的创伤修复过程中 ,成纤维细胞是主要的修复细胞 ,也是瘢痕形成的主要细胞。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行为被认为是创伤愈合与瘢痕形成过程的决定性因素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