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细胞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HBV和HCV)感染与肝细胞癌(肝癌)发生的关系,采用ELISA和聚合酶链反应(PCR)对沈阳地区117例肝癌、107例肝硬化和45例血液透析患者血清进行了HBV和HCV血清标志及HBVDNA和HCVRNA检测,并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对其中73例HCVRNA阳性血清进行了HCV基因分型。结果,肝癌组HBV感染率(607%)显著高于HCV感染率(333%,P<001),肝硬化组HBV感染率(439%)明显高于HCV感染率(290%,P<005);血液透析组HBV和HCV重叠感染率(267%)明显高于肝硬化组(103%,P<005);各组均以HCVⅡ型为主(652%~800%),HCVⅢ型次之(200%~314%)。结果提示:沈阳地区肝癌的诱发因素仍以HBV为主,血液透析患者HBV和HCV重叠感染的机会更大,HCVⅡ型感染在本地区HCV相关性肝癌和肝硬化的发生中可能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HBV 侵犯PBMC致线粒体功能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HBV侵犯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后对其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法HBsAg阳性6个月以上,无肝炎症状及体征,肝功正常患者58例.多聚酶链反应检测PBMC中HBVDNA,噻唑兰(MTT)比色法测线粒体功能.HBsAg、HBeAg检测用固相放免法检测.结果慢性HBV感染者58例,PBMC中检出HBVDNA31例(535%),PBMC中HBVDNA阳性组MTT比色法查线粒体功能的A(OD500nm)值明显低于HBVDNA阴性组(005±003vs029±007,P<001).结论慢性HBV感染时,HBV常侵犯PBMC,并导致PBMC线粒体功能降低、能量代谢异常.这可为HBV慢性感染免疫功能异常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周围血白细胞的复制型丙型肝炎病毒RNA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简并引物作套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正、负链丙型肝炎病毒(HCV)RNA。显示30例急、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及血浆中,7例无症状抗-HCV阳性者的血清、血浆及周围血白细胞(PBL/C)中,均未检出负链HCVRNA。慢性丙型肝炎者PBI(中正、负链HCVRNA的检出率高于急性丙型肝炎及无症状抗-HCV阳性者(P<0.05~0.001)。17例经肝组织学检查的患者中,急性肝炎(AH)者PBL/C的正、负链HCVRNA检出率低于慢性活动性肝炎(CAH)者(P<0.05)。1例AH及6例CAH患者肝组织内正、负链HCVRNA全部阳性。证实丙型肝炎患者的PBL/C确可被HCV感染,病程越长,被HCV感染的可能性越大;病情活动者,PBL/C中负链HCVRNA的检出率越高。提示HCV不仅可以感染PBLC,而且可在其中复制;负链HCVRNA的出现与病情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4.
福建肝癌细胞EBV感染与HBV及P53蛋白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中EBV与HBV感染的相关性及EBV与P53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技术以地高辛标记的单链cDNA探针、生物素标记的双链cDNA探针及免疫组化SP法检测HCC59例(含癌旁肝组织)和9例肝硬变组织中高拷贝数EBER1(EBV编码的小RNA)、HBVDNA和P53蛋白.结果肝癌细胞核内EBER1阳性率为203%,显著高于癌旁肝组织(P<001).肝癌组织内HBVDNA阳性率为593%,EBV存在与HBV感染无明显相关性(P>005).肝癌组织内P53蛋白表达率为339%,P53表达与EBER1无显著关系(P>005).结论肝癌细胞内EBV感染与HBV存在无明显关系,肝癌中P53表达与EBER1无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丙肝病毒(HCV)感染中病毒血症水平与慢性肝病的关系。方法本文采用竞争性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CRT_PCR)定量分析27例慢性HCV感染血清HCVRNA。结果慢性HCV感染时病毒血症水平低(102_106拷贝/50μl血清)。慢性活动性肝炎(105.739±0.25拷贝/50μl血清)和肝硬变(105.803±0.76)患者血清HCVRNA水平明显高于慢性迁延型肝炎(105.068±1.04),P<005。慢性HCV感染患者血清HCVRNA与ALT水平呈正相关(r=0.4997),P<005。结论慢性HCV感染时病毒血症水平低,HCV复制在慢性肝病进展中起重要作用,与肝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消化性溃疡(PU)之间的关系及其在PU形成中的作用机制.方法198910/199509因消化道症状而进行内镜检查及血清HBVM检测的334例患者,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在334例患者中有46例感染了HBV,列为HBV感染组,检出PU19例(413%),其余288例列为HBV非感染组,检出PU66例(229%),两组有极显著差异(P<001).在334例患者中有PU85例,列为PU组,血清HBVM阳性率为224%,其中胃溃疡(GU)31例(365%),十二指肠溃疡(DU)35例(412%),复合性溃疡(CU)19例(223%),GU,DU及CU血清HBVM阳性率分别为258%(8/31),229%(8/35)及158%(3/19),三组相互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249例列为非PU组,血清HBVM阳性率108%,两组有极显著差异(P<001).PU组与全国城市人群标化HBVM阳性率79%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HBV感染与PU关系密切,是参与PU发病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7.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与肾小球肾炎病变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以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NS3和抗HCVNS5单克隆抗体对21例丙型肝炎患者尸检石蜡包埋肾组织中的丙型肝炎抗原(HCAg)进行检测。结果HCAg的检出率为619%(13/21),其中膜增殖性肾炎(MPGN)11例,系膜增殖性肾炎(MsPGN)1例,1例未见明显病变。HCAg阳性颗粒定位于肾小球系膜区、系膜细胞及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内。21例中有17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呈阳性,同单纯HBV感染组相比,本组患者出现肾小球肾炎病变更为多见(χ2=85,P<001)。结论MPGN型是HCV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病变的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8.
PCR检测HBV感染患者血清HBV DNA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急、慢性乙型肝炎及与HBV感染相关的肝硬变和肝癌患者血清HBVDNA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PCR技术检测不同HBV感染205例,患者血清HBVDNA,并与正常人20例作比较.结果HBV感染患者205例血清HBVDNA阳性率为693%,慢性乙肝、乙肝后肝硬变和肝癌患者的阳性率分别为764%,719%和700%,显著高于急性乙肝患者217%的阳性率(P<001);HBeAg(+)患者血清HBVDNA阳性率为936%,显著高于HBeAg(-)抗HBe(+)/(-)和HBsAg(-)患者的阳性率(456%,250%和125%,P<001);血清HBVDNA阳性和阴性两组患者的血清ALT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清中HBVDNA持续存在可能与乙型肝炎的慢性化有关,而与HBV感染患者的肝损伤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9.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转位表达抑制肝(癌)细胞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的转位表达与肝(癌)细胞凋亡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HCV核心区抗原C22在肝硬变(LC)、肝细胞肝癌(HCC)组织中的分布;同时对连续切片进行原位凋亡检测并计算凋亡指数.结果HCV核心区抗原定位于肝细胞或肝癌细胞的胞质或胞核中,在LC组织中,C22呈弥漫或灶状分布于肝细胞胞质,偶见胞核阳性的肝细胞,阳性率为607%;C22抗原在HCC细胞中以核阳性分布为主,阳性率为376%,癌旁肝组织以胞质阳性为多见.HCC中HCV核心抗原的核阳性率(750%,15例/20例)和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其在LC(177%,6例/34例)及癌旁肝组织(118%,2例/17例)中的阳性率(P<005)和阳性细胞数.在HCC中,HCV核心抗原核转位表达的癌组织的APOPLI凋亡指数值(0174±0093)显著低于胞质阳性的癌组织(0512±0113,P<001).结论HCV感染与我国LC,HCC的发生关系密切,HCV核心抗原在肝癌组织中常发生核转位表达,这种核转位表达使肿瘤细胞凋亡受到抑制,从而促进肿瘤组织的恶性生长.  相似文献   

10.
慢性HCV感染者IFN治疗前后血清HCV RNA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IFN对丙肝患者病毒血症水平的作用.方法竞争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CRTPCR)法定量检测12例慢性HCV感染者(男8例,女4例,HCVRNA阳性,ALT异常持续6个月以上)IFN治疗(IFNa2b3MU,肌注,3次/周,疗程3个月)前后(随访6个月)血清HCVRNA水平.结果慢性HCV感染者12例,3例呈完全反应,6例呈部分反应,另外3例无反应.9例有反应者中4例复发,有反应者治疗结束时血清HCVRNA水平明显下降(517±0408vs206±155,10copies/50μlserum,x±s,P<005),无反应者血清HCVRNA水平未见明显下降(567±058vs45±087,x±s,P>005).3例完全反应者仅1例血清HCVRNA持续阴性,3例无反应者2例血清HCVRNA水平略有下降.结论IFN治疗丙肝有效,但IFN不能有效清除病毒,仅抑制病毒复制,未见治疗前血清HCVRNA水平与复发与否有关.  相似文献   

11.
用ELISA及APAAP法分别检测了39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15例者HBV感染的肝癌患者及20例正常人的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显示,肝癌及HBV感染者(P〈0.01)。吕患者及HBV感染者CD3、CD4、CD8、CD4/CD8与对照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肝癌与HBV感染者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HBV感染者及肝癌  相似文献   

12.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基因免疫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C)基因免疫用于预防和治疗HCV感染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将HCVC基因片段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质粒CMV启动子的下游,在证实其可以在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H2d)中表达之后,将重组质粒注射BALB/c(H2d)小鼠股四头肌,ELISA检测血清中抗体产生水平;3HTdR掺入法测定免疫小鼠淋巴细胞HCVC抗原特异性增殖能力,4h51Cr释放法检测免疫小鼠细胞毒T细胞(CTLs)体外杀伤功能.结果免疫小鼠20只,初次免疫2wk后,血清中均出现了HCVC抗体,且增加免疫剂量可提高抗体滴度;淋巴细胞增殖指数为61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CTLs体外特异性杀伤率为631%,也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HCVC基因免疫不仅可以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的体液免疫,而且产生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它可能是防治HCV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胃癌组织P53蛋白和PCNA的表达意义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P53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意义.方法应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76例保存资料完整并经病理学证实的胃癌石蜡包埋组织和30例正常胃粘膜P53蛋白及PCNA的表达进行同步检测.结果正常胃粘膜无P53蛋白表达,而644%(49/76)胃癌组织中P53蛋白表达阳性,P53蛋白表达阳性者其细胞增殖活性为821%±176%,明显高于P53蛋白表达阴性组的642%±143%(P<001).P53蛋白阳性率和PCNA计数值与胃癌临床分期及复发呈正相关(P<001).结论联合检测P53蛋白和PCNA对胃癌诊断、分期及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慢性肝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及其与发病机制的关系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检测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α(TNTα)水平,显示21例慢性迂延性肝炎(CPH)、42例慢性活动性肝炎(CAH)、106例肝硬化(LC)及110例原发性肝癌(PHC)之TNFα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0.01)。慢性肝炎中ALT升高及胆红素>100μmol/L者其TNFα水平显著上升。乙型肝炎病毒(HBV)合并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感染时TNFα水平亦显著高于单纯HBV感染。PHC患者TNFα水平与甲胎蛋白(AFP)浓度无相关性。提示TNFα参与肝脏的活动性病变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HCV感染后细胞免疫在其中所起作用,方法 对27例慢性丙肝患者及15例正常献血员,以MTT法检测慢性丙肝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对HCV不同区抗原的增殖反应。结果 与正常人相比,慢性丙肝患者PBMC对HCV抗原C22,C33有明显增殖反应,(P值〈0.01)而对NSS却无明显增值,C22抗原性最强,结论在慢性HCV感染时可同时存在针对HCV相关抗原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这种细胞免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sIL2R水平与乙型肝炎病情的关系及其在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以ELISA法动态检测113例乙型肝炎及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sIL2R水平,另选31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组.结果以q检验、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微机处理,POMS200版).结果各型乙型肝炎sIL2R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NC)组(P<001),其顺序依次为:HCC>CSH>CH(II)>LC>CH(II)>AH>CH(I)>NC.HCC组sIL2R均值达正常值的2倍以上,且与CH(I),CH(I),AH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005及<005);CH(II)组显著高于CH(I)组(P<001).HBeAg阳性组及HBVDNA阳性组sIL2R水平显著高于阴性组.结论sIL2R是监测乙型肝炎病情、HBV复制及诊断早期原发性肝癌的一项敏感标志.  相似文献   

17.
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的肺功能及气道反应性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探讨肺功能及气道反应性测定在诊断咳嗽变异型哮喘(CVA)中的作用,用2200型肺功能仪、6200型体容积描计仪和AstographTCK6100气道反应测定仪检测了22例典型哮喘患者、35例CVA患者和51例正常健康者的肺功能及气道反应性。CVA组的FEV1/FVC(%)(1秒钟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加百分比)高于哮喘组(P<001),但与正常组无差异(P>005);Raw(气道阻力)明显低于哮喘组(P<001),但高于正常组(P<001);Rrs(呼吸阻力)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但明显低于哮喘组(P<005)。CAV组和哮喘组间Dmin(气道反应阈值)和SGrs(单位时间内诱导控制值之差)均无显著差异(P>005)。气道反应性测定及肺功能检查CVA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LAK细胞治疗慢性乙,丙型肝炎疗效及免疫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应用自体LAK细胞回输治疗110例慢性乙型肝炎(乙肝)和20例慢性丙型肝炎(丙肝)的结果。疗程结束时慢性乙肝治疗组HBeAg阴转率、抗-HBe阳转率和HBvDNA阴转率分别为46,4%、35.5%和48.2%,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提高(P均〈0.005);2o例慢性丙肝经治疗后抗-HCV阴转2例(10%),HCVRNA阴转4例(20%),而对照组维持不变。进而对LAK治疗的免疫机制进行探讨,结果发现LAK治疗后CAH患者CD+4阳性率、CD+4/cD+8比值均增高(P<0.05),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膜白细胞介素-2受体(mIL-2R)和血清中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的水平也明显升高(P<0.01)。  相似文献   

19.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123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各期血吸虫病患者及50例HBsAg阳性的非血吸虫病对照人群血清丁型肝炎病毒(HDV)标志物,用斑点杂交检测晚期血吸虫病(晚血,AS)患者HBV-DNA。结果表明,HBsAg阳性的晚血患者HDV标志物(HDV-M)检出率14.5%,显著高于急性血吸虫病(急血)、慢性血吸虫病(慢血)患者(2.5%)及对照人群(2.0%)(P<0.05)。随访观察发现,HBV/HDV双重感染的晚血患者病死率40%,显著高于单纯HBV感染的晚血患者(8.5%,P<0.05),提示晚血患者是HDV感染的易感人群,HDV感染是HBsAg阳性晚血患者病情加重或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HBV/HDV双重感染与晚血患者死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检测322例有或无左室肥厚(LVH)高血压病患者的心室晚电位(Lp)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结果发现:Lp阳性检出率为18.3%,室性心律失常(VA)检出率为53.1%。LVH者和无LVH者Lp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4.9%和9.9%(P<0.01);VA的检出率为81.7%和38.5%(P<0.01)。并发现LVH又Lp阳性者VA、复杂VA及室速(VT)检出率(100%、97.4%、81.9%)均高于LVH的Lp阴性者(71.8%,P<0.01,21.1%、1.4%,P<0.001)和无LVH的Lp阳性者(76.2%,P<0.01,57.1%、47.6%,P<0.001)。表明Lp与高血压病的VA,尤其是复杂VA及VT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