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 自从动态血压检测(ABPM)技术在临床广泛应用以来,血压节律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成为观察焦点之一.有报告指出,血压节律异常的高血压病人左室肥厚(LVH)加重,而LVH与室性心律失常(VA)间相关性已多有报道.本文分析一组高血压病人ABPM、超声心动图(UCG)和动态心电图(DCG)资料,以探讨血压节律、LVH与VA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与早期肾损害的关系。方法以尿β2微球蛋白(U-β2MG)、尿微量白蛋白(U-MA1b)作为早期肾损害的指标,46例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组,25例血压正常者作为对照组,分别行24h动态血压(ABPM)检查。结果观察组U-β2MG及U-MA1b较对照组升高(P<0.01)。U-β2MG及U-MA1b与24h平均收缩压、昼间平均收缩压及昼间收缩压负荷值显著相关,与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收缩压负荷值相关。结论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水平与早期肾功能损害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黄惠容 《内科》2014,(4):427-428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血压负值及血压变异性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诊治的高血压患者376例,行24 h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左心室肥厚状况分为两组,以非左心室肥厚患者274例为对照组,左心室肥厚患者102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动态血压、血压负值、血压变异性;分析动态血压、血压负值、血压变异性与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舒张压(24 h、日间、夜间)、平均收缩压(24 h、日间、夜间)、舒张压负值(24 h、日间、夜间)、收缩压负值(24 h、日间、夜间)、舒张压标准差(24 h、日间、夜间)、收缩压标准差(24 h、日间、夜间)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动态血压、血压负值、血压变异性与左心室肥厚均呈正相关。结论动态血压、血压负值及血压变异性均是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老年收缩期高血压左室肥厚与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心衰间的相关性。方法 :以动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分别检测 6 8例老年收缩期高血压左室肥厚 (HL VH)患者及 30例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SHT)患者的心肌供血、心律和心功能。结果 :HL VH组心肌缺血、室性早搏的发生率显著高于 SHT组 ;左室收缩功能障碍组 L VEF,CI明显减低 ;左室舒张功能障碍组二尖瓣舒张早期流速 (E峰 )、E/ A、舒张早期减速度显著减低。结论 :老年收缩期高血压左室肥厚与心肌缺血、室性心律失常、心衰间关系密切 ,是一项独立的心血管病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老年慢性肾脏病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变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分析老年慢性肾脏病(CKD)患者24 h动态血压变化及影响因素,以评价其监测老年CKD患者价值。方法134例老年患者按病因分组,将CKD 2~5期非透析治疗的患者作为CKD组(68例),其他疾病患者作为非CKD组(66例)。收集两组临床资料及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结果。分析CKD和其他危险因素对动态血压的影响。结果与非CKD组患者比较,CKD组患者糖尿病、左心室肥厚和心血管病发生率增加。24 h ABPM显示,与非CKD组患者比较,CKD组患者收缩压升高,舒张压下降,脉压增大,非杓型血压发生率增加(P<0.01)。合并糖尿病、左心室肥厚和贫血与CKD患者发生非杓型血压独立相关。结论通过24 h ABPM可动态观察老年CKD患者血压特点,对临床治疗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监测结果与左心室肥厚(LVH)的相关性。方法未用过降压药物的老年高血压患者67名,分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及双缩期高血压(SDH)两组,同期健康老年人4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应用超声多普勒技术、动态血压监测测定3组病例的相关参数并作统计分析。结果反映舒张功能的指标两个高血压组较正常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ISH组最具显著性;两个高血压组的收缩压结果LVH组明显高于非LVH组(P<0.01);两组高血压中非杓型组的LVH发生率明显高于杓型组(P<0.01)。结论ISH高血压更易出现舒张功能不全且存在夜间交感神经相对增强的非杓型现象易致LVH。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心可舒胶囊联合厄贝沙坦片对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心肌缺血患者血压和左心室肥厚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心肌缺血患者10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2例和试验组53例。对照组给予缬沙坦联合非洛地平口服,试验组给予心可舒胶囊联合厄贝沙坦片口服。规律治疗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压〔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和左心室肥厚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舒张末期后壁厚度(LVDPW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和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SBP、DBP、IVST、LVDPWT、LVDD、LV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SBP、DBP、IVST、LVDPWT、LVDD、LVMI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可舒胶囊联合厄贝沙坦片治疗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心肌缺血患者效果确切,通过改善心肌缺血,逆转左心室肥厚和降低血管紧张素的生成等机制降低血压和左心室肥厚指标,在改善心肌缺血状态和心肌重构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晨峰现象与心脏结构、功能、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老年高血压患者240例根据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分为晨峰组(MBPS组)、非晨峰组(非MBPS组).两组患者均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二尖瓣血流舒张早期最大流速(EV)、二尖瓣血流心房收缩期最大流速(AV)及EV/AV.同时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记录心律失常情况.结果 MBPS组的24 h、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均显著高于非MBPS组(P<0.01),MBPS组LVMI高于非MBPS组,EV减慢,AV加大,EV/AV降低.MBPS组室性早搏、心房纤颤发生率明显高于非MBPS组(P<0.01).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晨峰者有更明显的左室肥厚、左室舒张功能损害.室性早搏、心房纤颤等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心脑舒通联合缬沙坦治疗高血压左室肥厚心肌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高血压左室肥厚心肌缺血患者76例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单纯采用缬沙坦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心脑舒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室肥厚指标变化及血压水平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其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舒张末期后壁厚度(PW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等左室肥厚指标均有明显改变,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血压水平均有所改善,观察组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脑舒通联合缬沙坦治疗高血压左室肥厚心肌缺血,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昼夜血压变化与自主神经损害的关系。方法 选择伴左心室肥厚的老年高血压患者75例,不伴左心室肥厚的老年高血压患者80例进行动态血压、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等监测,分析昼夜血压变化、血压负荷、血压类型及心率变异功率频谱指标。结果 (1 )左心室肥厚组2 4hSBP、2 4hPP、SBP负荷值尤其夜间SBP负荷值均较非左心室肥厚组偏高,两组差异显著;而DBP及DBP负荷值,两组差异无显著性。(2 )左心室肥厚组以非杓型血压为主;而非左心室肥厚组以杓型血压为主。(3 )两组HRV功率频谱改变比较,左心室肥厚组HRV昼夜节律性减弱甚至消失;而非左心室肥厚组HRV呈昼夜节律变化。结论 高血压左心室肥厚者自主神经损害明显,在高血压治疗中应注意尽可能减少血压负荷,恢复血压昼夜节律,改善心率变异,减少及防治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左室肥厚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影响。方法:初诊的高血压病患者125例经超声心动图和颈动脉超声检查被分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n=44例)和无内-中膜增厚组(n=81例);左室肥厚组(n=37例)和无左室肥厚组(n=88例)。测定动态血压参数,血脂、血糖等生化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1)左室肥厚组与无左室肥厚组的临床指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2)左室肥厚组与无左室肥厚组的动态血压参数比较分别为:24h平均收缩压(141.5±13.7):(127.5±11.9)mmHg,24h平均舒张压(87.1±8.6):(80.9±9.1)mmHg,24h脉压(53.9±10.3):(44.9±9.5)mmHg,动态血压非勺型昼夜节律60.3%:28.7%,其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3)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与无内-中膜增厚组的上述临床指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而动态血压参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高血压病动态血压参数对左室肥厚及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有显著影响,可能参与其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血压均值波动的节律与临床意义。方法 92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分成三组,单纯收缩压增高组(ISH)36例,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增高认定为混合组(MDH),共31例,二组均除外心,脑,肾损害。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大(LVH)组25例。20例正常个体为对照组,仪器采用美国Spacelabs 90207无创性携带式血压监测仪,获取24小时平均收缩压(24hSBP0和舒张压(24hD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变化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方法 7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均行24h动态血压检测、颈动脉超声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24 h动态血压检测结果分为2组:勺形组40例及非勺形组30例,并对2组颈动脉粥样硬化(CAS)、左室肥厚(LVH)及动态血压各参数进行比较. 结果 CAS及LVH检出率非勺形组均高于勺形组(P<0.01);2组间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及舒张压(24hDBP)、24 h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值(24hSBPL、24hDBP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勺形组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及舒张压(dDBP)、白天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值(dSBPL、dDBPL)高于非勺形组(P<0.05).勺形组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及舒张压(nDBP)、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值(nSBPL、nDBPL)明显低于非勺形组(P<0.01). 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变化的消失与靶器官损害关系密切,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的同时还需纠正紊乱的血压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卡托普利和氢氯噻嗪加用或不加用单硝酸异山梨酯两种降压方案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的降压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42例轻、中度老年ISH患者,随机分为A组(加用单硝酸异山梨酯组)72例,给予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40 mg)、卡托普利(25 mg)、氢氯噻嗪(12.5 mg),晨顿服;B组(不加用单硝酸异山梨酯组)70例,给予卡托普利(25 mg,2次/d),氢氯噻嗪(25mg/d),均治疗8周。治疗前后测定动态血压、诊室血压、心率及生化指标。结果 A组总有效率在诊室血压为91.67%,在动态血压为86.12%;B组分别为80.01%和74.29%。24 h、白昼和夜间平均收缩压下降A组大于B组;收缩压谷/峰比及平滑指数A组高于B组(谷/峰比:0.73、0.58;平滑指数:0.87、0.62)。两组结果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心率及生化指标改变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硝酸酯三药联用晨服1次,能24 h平稳降低轻中度老年ISH患者的血压,降压效果大于常规二药联用,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收缩压、昼夜节律对左室肥厚(LVH)的影响。方法对141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根据左室质量指数(LVMI)将其分为LVH组(A组)63例和非LVH组(B组)78例,比较两组动态血压参数与LVH的关系。结果(1)A组与B组比较,24hSBP、dSBP、nSBP、nDBP和24hP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2)A组与B组杓型血压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LVMI与24hSBP、dSBP、nSBP、nDBP、24hPP正相关(r=0.140~0.479,P〈0.01或0.05),与SBPF、DBPF负相关(r=-0.395,-0.376,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收缩压水平、昼夜节律对左室肥厚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的昼夜规律及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压昼夜规律及血压波动程度即变异性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65例EH患者24 h动态血压(24 h ABPM)监测报告.将65例EH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大(LVH)30例,另一组为高血压不伴左心室肥大35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0名为正常血压对照组.对下列参数进行分析:①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与舒张压(24 h DBP);②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与舒张压(dDBP);③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与舒张压(nDBP);④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 SSD)与舒张压标准差(24 h DSD);⑤白昼收缩压标准差(dSSD)与舒张压标准差(dDSD);⑥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和舒张压标准差(nDSD);⑦夜间/白昼平均收缩压比值(nSBP/dSBP)与舒张压比值(nDBP/dDBP).结果 高血压伴LVH组与正常对照组或高血压无LVH组比较,24 h各时间段的血压均值及血压变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压昼夜(清醒/睡眠)规律性不明显,nSBP/dSBP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高血压无LVH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压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压大多有较明显昼夜(清醒/睡眠)变化规律,血压变异性比较除白昼收缩压变异性有明显差异外,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血压不合并靶器官损害时,血压的变异性不显著,有明显昼夜规律性;高血压合并靶器官损害时,血压的变异性增大,无明显昼夜规律性,nSBP/dSBP比值明显增高.利用这些指标可评估高血压患者是否有靶器官损害,以便更有效地控制血压,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EH)患者24h平均脉压(APP)与左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对90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及心脏超声检查,根据有无LVH分为两组:LVH组和非LVH组,再以PP≥60mmHg、PP〈60mmHg分为2个亚组。结果LVH组与非LVH组24hAPP分别为(76.3±16.5)mmHg和(56.3±10.6)mmHg,收缩压分别为(156.4±7.26)mmHg和(146.7±11.0)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舒张压分别为(92.5±5.17)mmHg和(90.2±6.25)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P≥60mmHg组LVH发生率较PP〈60mmHg组显著增加(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24hAPP与LVH密切相关,脉压增大是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参数对左室肥厚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检测的意义.方法将初诊的高血压病患者147例经超声心动图和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左室肥厚组(n=45例)和非左室肥厚组(n=102例),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n=52例)和非内-中膜增厚组(n=95例),经询问病史、体检、测定动态血压参数,血脂、血糖等生化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1)左室肥厚组与非左室肥厚组的临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左室肥厚组与非左室肥厚组的动态血压参数比较分别为24 h平均收缩压(140.7±14.1)比(128.3±12.3)mm Hg(1 mm Hg=0.133 kPa),24 h平均舒张压(86.4±8.9)比(81.6±9.3)mm Hg,白昼平均收缩压(142.8±13.9)比(130.9±11.1)mm Hg,白昼平均舒张压(86.9±8.8)比(83.4±9.0)mm Hg,夜间平均收缩压(129.0±13.2)比(114.6±11.4)mm Hg,夜间平均舒张压(77.2±9.4)比(67.5±8.1)mm Hg,24 h脉压(54.2±10.2)比(46.9±9.6) mm Hg,白昼脉压(55.9±10.5)比(47.5±9.1)mm Hg,夜间脉压(51.8±10.7)比(47.1±8.7)mm Hg,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8.4±2.0)比(7.2±1.9),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9.5±2.2)比(8.0±2.1),动态血压非勺型昼夜节律55.6%比25.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与非内-中膜增厚组的上述临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动态血压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病动态血压参数异常者左室肥厚及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发生率增多.  相似文献   

19.
左室肥厚与单纯收缩,舒张或双期血压增高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患者单纯收缩期(ISH)、单纯舒张期(IDH)或双相高血压(TH)上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根据24小时动态血压将病人分为4组:1.对照组(n=27)平均收缩压<140mmHg,平均舒张压<90mmHg;2.ISH组(n=16)平均收缩压>140mmHg,平均舒张压<90mmHg;3.IDH组(n=31)平均收缩压<140mmHg,平均舒张>90mmHg;4.TH组(n=19)平均收缩压>140mmHg和平均舒张压>90mmHg。超声心动图检测或计算舒张末期左室内径(EDD)、室间隔及左室后壁厚度(LVST,LVPWT)、左室重量指数(LVMI)。结果ISH、IDH及TH组LVMI明显大于对照组P<0.001。ISH和IDH间、IDH和TH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诊断为高血压病的患者LVMI明显大于偶测血压增高者。双期血压均高者左室肥厚最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血压昼夜节律与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连续入选2010 年8 月至2012 年1 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共93例,根据超声心动图测量指标计算所得的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分为左心室肥厚(LVH)组与无LVH 组;再根据24 h 动态血压监测获得的结果分为血压晨峰组与无血压晨峰组,杓型血压组与非杓型血压组.分析比较24 h 血压、白昼和夜间血压均值、血压变异性、血压昼夜节律及晨峰与心室肥厚的相关性.结果 ①与无LVH 组相比,LVH 组24 小时收缩压(24 h SBP)、24 小时舒张压(24 h DBP)、白昼收缩压(dSBP)、白昼舒张压(dDBP)、夜间收缩压(nSBP)和夜间舒张压(nDBP)均升高,P<0.01;LVH 组24 小时平均收缩压标准差(24 hSSD)高于无LVH 组,P<0.05,但两组24 小时平均舒张压标准差(24 h DSD)无差别;与无LVH 组相比,LVH组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和夜间舒张压标准差(dDSD)升高,P<0.01;但白昼收缩压标准差(dSSD)和白昼舒张压标准差(dDSD)无差别.②血压晨峰组LVMI 高于无血压晨峰组,P<0.05;血压晨峰组LVH 比率也高于无血压晨峰组,P<0.01;与无血压晨峰组相比,血压晨峰组24 h SBP、dSBP 和nSBP 均增高,P<0.05,但两组24 h DBP、dDBP 和nDBP 无差别.③杓型血压组LVMI 低于非杓形血压组,P<0.05;杓型血压组LVH 比率低于非杓形血压组,P<0.01;与非杓形血压组相比,杓型血压组nSBP、nDBP 均降低,P<0.01;而两组24 hSBP、24 h DBP、dSBP、dDBP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LVH 的发生与血压变异性和血压晨峰密切相关.具有血压晨峰的患者和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更易出现LV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