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抗结核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DILI),国内外均有文献报道,抗肿瘤药物与抗结核药物为DILI的最常见因素。不同国家报告的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从2.0%~30.0%不等。西方国家较低,美国<1%,英国4%,巴塞罗那3.3%,土耳其为0.8%~18%。在我国,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较高,为8%~30%,这种差异可能与种族、社会经济状况、地理位置及研究者对DILI的诊断标准、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等因素相关。抗结核药物所致DILI的临床表现多样,对于医师来说,如何正确地判断DILI的发生和发展,及时治疗DILI是非常关键的。  相似文献   

2.
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I.I)为抗结核药物治疗中较常见的不良反应,不同国家、地区报告的抗结核药物引起的DILI发生率不同,甚至差异很大,我国约为2.55%,在英国,DILI的发生率在2%~28%;不同的抗结核药物引起DILI的发生率也不同,对于欧美患者异烟肼(INH,H)有较高的发生率,而在我国吡嗪酰胺(PZA,Z))与利福平(RFP,R)是最常见的导致DILI的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熊去氧胆酸协同治疗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我院引起DILI的药物种类及其发生比例。方法 纳入我院200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分析引起DILI的药物种类。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异甘草酸镁、谷胱甘肽和多烯磷酯酰胆碱中的1~3种药物治疗,对伴有高胆红素血症者加用腺苷蛋氨酸;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熊去氧胆酸,两组疗程均为4 w,观察治疗后肝功能变化和临床疗效。结果 本组引起DILI的首位药物是免疫抑制剂(34.0%),其次为中药(28.5%),其后依次为抗生素(13.0%)、抗结核药物(7.5%)、抗肿瘤化疗药(7.5%)和解热镇痛药(4.5%);治疗组在肝功能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尽管两组患者肝功能均有明显改善。结论 引起我院住院患者DILI的最常见的药物为免疫抑制剂,可能与我院开展器官移植较多有关。熊去氧胆酸在甘草酸制剂等的基础上可以较快地改善DILI患者肝功能。  相似文献   

4.
药物性肝损伤网(DILIN)的前瞻性研究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长伦  陈成伟 《肝脏》2009,14(4):327-331
药物诱导性肝损伤(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多地引起医药专业、制药产业、管理部门及公众的重视。DILI是美国等西方国家急性肝衰竭(ALF)的首要病因,也是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对药物采取警示的最常见的原因。有黄疸的肝细胞损伤型DILI患者,其病死率至少达10%;发展为ALF的DILI患者,其自然恢复率仅约25%。DILI的发生率约为1/10000-1000000暴露患者年(patient—years of exposure,PYE)。DILI临床表现绝大多数如同已知的急性或慢性肝病,但一些药物引起的临床表现可以差异很大。DILI的诊断主要依靠排除其他常见肝病,以及发病、进展与用药间的“时间吻合性”。  相似文献   

5.
于乐成 《肝脏》2011,16(1):60-61
目前,药物诱导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尚无特异性诊断标志物,其诊断仍主要依靠排除法,因此常常面临诸多困惑和挑战。DILI的临床诊断十分困难,尤其是在服用多种药物时,因其中任何一种药物均可能引起DILI,且不同药物之间还可能存在协同致肝损伤作用;故此,DILI的诊断需要综合分析临床(潜伏期、临床特征、其他病因的排除、  相似文献   

6.
《肝脏》2015,(10)
<正>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最常见和最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重者可致急性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迄今仍缺乏简便、客观、特异的诊断指标和特效治疗手段。我国人口众多,临床药物种类繁多,人群不规范用药较为普遍,且应用传统中草药、天然药、保健品和膳食补充剂等较为随意甚至滥用,医务人员和公众对药物安全性问题和DILI的认知尚不充分,这些均成为当前DILI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的重要原因。因  相似文献   

7.
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重要的药物不良反应,严重者可导致急性肝衰竭甚至死亡。目前,DILI的诊断仍是排他性的策略,因此,详细的病史采集、全面仔细地排除肝损伤的其他潜在病因,是建立正确诊断的关键。本指南根据最新研究进展提供的循证医学证据制定,旨在为临床医师在实践中如何及时识别疑似DILI患者,规范诊断和管理提供专业的指导。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指南也专门重点阐述了慢性肝病基础上的DILI、药物导致的肝炎病毒再激活、DILI的常见病因(草药和膳食补充剂、抗结核药物、抗肿瘤药物),以及临床试验中DILI的信号和评估等内容。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我院15年来住院患者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药物类型变化规律、临床特点及预后,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15年来我院住院的119例DILI患者所用药物、临床表现、临床分型和转归预后进行分析。结果引起DILI的药物以中药占首位,共42例,其次为抗生素19例,抗肿瘤药物16例;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的DILI呈上升趋势。结论近15年来引起DILI的药物仍以中药为主,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呈上升趋势,波立维、法安明等抗凝药也屡有发生,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9.
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临床上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可进展为慢性肝损伤、肝纤维化,甚至导致肝衰竭或死亡[1,2]。据报道有1 100多种药物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肝毒性[3]。在西方国家DILI的发病率估计为总人口的(1~20)/100 000[4-6]。在我国,中药和膳食补充剂(HDS)(26.81%)及抗结核药物(21.99%)是主要的两大类引起DILI的药物。前一类包括草药、藏药、蒙药、保健品和HDS;后一类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除药、HDS和抗结核药物外,其他常见的引起DILI的药物包括抗肿瘤药或免疫调节剂(8.34%),抗感染药(6.08%),精神药物(4.90%),非性激素(3.04%),心血管药物(2.98%),消化系统药物(2.04%),呼吸系统药物(1.47%)和肌肉骨骼药物(1.32%)切。目前DILI的发病机制未明,本文通过检索国内外最新发表文献,对常见的引起DILI药物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前,药物性肝损伤(DILI)已成为临床最常见急性肝损伤的原因。从DILI的发病机制、新的生物标志物、肝脏对药物毒性的耐受、适应与易感性、ALT诊断阈值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提醒应了解诊断量表发展史,以统一标准和认识,要重视草药和膳食补充剂引起的DILI,并深入研究其导致DILI的发病机制,从而预防或减少DILI的发生。我国DILI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是明显的,基础研究相当匮乏,在临床方面也有很多空白,因此,我们要努力跟上国际研究的步伐,使药物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相似文献   

11.
随着高脂肪高热量膳食的盛行、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多坐少动生活方式的流行,肥胖、糖尿病及其相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s,NAFLD)已成为愈来愈重要的慢性非传染性流行病。在重度肥胖症患者中,NAFLD的发病率高达90%,其中20%~30%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高达8%患者已发展至肝硬化阶段。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通过1例可疑先天性肝纤维化(CHF)患者临床和肝组织病理学特点总结,来分析该病的诊断要领。方法1例男性57岁有长期脂肪肝病史患者,肝活检资料经两家医院病理学检查,给出不同的诊断,通过复习文献,分析不能确诊的原因。结果因反复乏力纳差4个月于2012年3月24日入院。2007年体检发现脂肪肝,肝功能正常。巩膜无黄染,未见蜘蛛痣及肝掌。心肺听诊无异常,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浮肿。ALT 30.5 U/L,AST 23.8 U/L,TBIL 17.2μmol/L;PT 12.2s,INR 0.89。HBV、HCV、HIV标记物阴性。胃镜示胃体胃窦粘膜糜烂,食管静脉中上段显露伴下段轻度曲张。上腹部MRI检查示肝硬化,门脉高压,食管下段静脉曲张;肝脏多发性小囊肿,肾脏多发性小囊肿。肝脏活检见肝组织结构尚清晰,小叶部分肝细胞疏松水肿,散在少量点灶状坏死,部分肝细胞脂肪变性(以大泡型为主,约占20%),汇管区少量淋巴细胞浸润,部分汇管区纤维组织增生,向小叶内延伸,纤维间隔呈渐成趋势。结论综合评判,该患者应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G3 S3),先天性肝纤维化诊断无依据。  相似文献   

14.
<正>1病历资料男性,患者,41岁,2007年因乙型肝炎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于外院行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治疗术,术后患者出现化脓性胆囊炎,经保守治疗后病情缓解。该患者2013年8月因再次"呕血、黑便1 d"入住威海市立医院,本次住院前曾行B超检查: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肝后段栓塞,胆囊多发结石,胆囊壁厚。住院后随即行相关化验检查,血常规:白细胞(WBC)4.7×109/L,中性粒  相似文献   

15.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但病理学改变类似酒精性脂肪性肝病(AFLD),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质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其疾病谱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NASH)、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脂肪性肝硬化四个从轻到重的病理阶段。  相似文献   

16.
<正>为了提高肝性脑病(HE)的临床研究水平,从而提高对HE患者的管理水平,欧洲肝病学会(EASL)和美国肝病学会(AASLD)联合发布了2014年慢性肝病时HE的实践指南[1],主要面向内科医生需要,给出了对慢性肝病HE成人患者诊断、治疗和预防方面的建议。指南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这一点与处理每一例患者都必须遵守的诊疗规范不同。该指南的推荐意见基于现有文献的支持证据,采用GRADE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和MELD-Na评分系统及Child-Pugh分级系统对血浆置换治疗的肝衰竭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238例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MELD、MELD-Na和Child-Pugh评分系统判断患者在观察3个月期内的预后情况。结果在3个月的观察期内,本组患者生存145例,死亡93例(39.1%);生存患者入院时凝血酶原时间、INR、血清总胆红素、血清钠和肌酐水平分别为(19.6±3.7)秒、(1.6±2.2)、(199.8±50.6)μmol/L、(137.6±7.7) mmol/L和(127.3±10.8)μmol/L,与死亡患者比[分别为(25.3±5.8)秒、(2.3±1.5)、(332.7±120.9)μmol/L、(127.0±14.6) mmol/L和(210.7±75.3)μmol/L],均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生存患者MELD、MELD-Na和Child-Pugh计分分别为(19.3±6.9)、(21.1±4.6)和(11.4±2.3),均显著低于死亡患者[分别为(29.2±13.4)、(32.4±5.7)和(15.2±6.7),P〈0.05];MELD-Na和MELD评分系统在预测肝衰竭近期病死率方面优于Child-Pugh分级计分。结论MELD、MELD-Na评分系统和Child-Pugh分级系统对于肝衰竭患者的病情判断均有较好的价值,但MELD和MELD-Na评分系统对肝衰竭预后判断的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对乙型肝炎相关肝癌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65例HBV DNA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35例观察组患者在行TACE术后常规给予拉米夫定治疗,30例对照组仅行TACE术。两组患者均在术后4 w应用SF-36量表进行生存质量问卷,术后24 w和48 w随访患者生存情况。结果在术后4 w,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躯体健康评分分别为[(75.4±14.3)和(63.8±10.3),P〈0.01],躯体角色功能分别为[(69.8±15.2)和(44.0±16.7),P〈0.01],躯体疼痛[(63.4±16.5)和(60.6±13.5),P〉0.05],心理健康[(63.1±8.7)和(54.1±7.3),P〉0.05],精力[(60.8±8.1)和(54.5±7.4),P〉0.05],社会功能[(79.5±12.4)和(62.1±9.3),P〈0.01],情绪角色功能[(65.2±9.7)和(50.0±8.6),P〈0.01],总体健康[(64.8±8.6)和(51.5±7.8),P〈0.01];观察组24 w生存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88.6%对73.3%P〉0.05),观察组48 w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4.3%对50%,P〈0.05)。结论拉米夫定联合TACE治疗有利于改善肝癌患者近期部分生存质量,提高患者1 a生存率。  相似文献   

19.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8岁,于2007年体检行腹部B超检查提示多囊肝,查肝功能正常。2011年11月发现肝功能异常,ALT 115U/L,AST 67 U/L,B超检查提示多囊肝,口服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半年效果不佳。因肝功能反复异常1年余遂来我科住院治疗。入院后查肝功能:ALT 72 U/L,AST 45 U/L,血清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白蛋白均正常;甲、丙、丁、戊、庚型肝炎抗体、  相似文献   

20.
<正>细菌性肝脓肿是消化系统严重且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腹腔镜手术的不断发展,以及高效抗生素的出现,细菌性肝脓肿的治疗方法也发生了很大变化[1],绝大多数患者根据不同病因采用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即可达到痊愈。现将兰州大学第二医院2010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123例肝脓肿患者的诊断、诱因、伴随疾病、临床特征以及治疗等方面作一分析,以期进一步加深对肝脓肿的诊疗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