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消化道复合声学造影剂诊断小肠疾病价值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声学造影剂在超声诊断小肠疾病中的价值。方法对87例可疑小肠疾病患者口服消化道复合声学造影剂后行腹部超声检查,并与胃镜、全消化道X线钡剂造影比较,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消化道复合声学造影检出小肠疾病39例,占44.8%,与病检符合率为89.5%(34/38)。检查十二指肠疾病与胃镜无明显差异。检查小肠疾病明显优于X线钡剂造影。结论该法对小肠疾病的检查具有较大的临床实用价值,可作为诊断小肠疾病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临床上常见病因不明的子宫异常出血、阴道排液等 ,尤其是绝经后子宫出血 ,而常规妇科检查及 B超检查的局限性又常使诊断难以明确。近年来 ,我们采用灌注法子宫声学造影 [1 ]进一步检查 10 0例 ,结果满意。现将其中经手术及病理确诊有器质性病变且资料完整者 79例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检查对象 本组 79例 ,年龄 2 9~ 6 0岁 ,平均 42岁。均为已婚女性患者。临床表现为异常子宫出血、阴道排液、痛经、绝经后出血 ,病程较长久治不愈者 ,无盆腔急性炎症及严重内科疾病。所有患者均排除由附件、宫颈及阴道病变所致。1.2 检查时间 一…  相似文献   

3.
胃镜下插管小肠双重造影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肠疾病的检出率随着胶囊内镜、双气囊套管小肠镜的应用而提高,但由于经济、操作等原因胶囊内镜、双气囊套管小肠镜还不能普及。小肠气钡双对比造影仍是诊断小肠疾病的最常用方法,传统采用导管法小肠灌肠造影,由于该方法操作烦琐,插管成功率低,临床上难以推广。我们自1998年起...  相似文献   

4.
逆行尿道声学造影对尿道疾病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逆行尿道声学造影在尿道疾病方面的诊断价值。方法:用逆行尿道声学造影检查25例尿道疾病患者。同时作X线尿道造影、尿道镜、排尿法尿道声学造影进行对比。结果:逆行尿道声学造影对尿道疾病的图像显示明显优于其它方法。结论:逆行尿道声学造影能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多的尿道病变的超声图像资料。  相似文献   

5.
宫腔声学造影技术(sonohysterography,SHG)在宫腔病变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组报道我院87例经SHG检查的宫腔内疾病患者的声像图资料,旨在探讨其声像图特征,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6.
宫腔声学造影诊断宫腔内疾病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子宫腔内疾病系妇科常见病,以往诊断主要领带妇科检查和诊刮后的病理切片,由于子宫腔是潜在腔隙,规处于闭合状态,缺乏对比,宫腔内病变在常规超声时仅显示为内膜增厚,宫内增强的团块,回声不均或宫腔线显示不清等,难以鉴别和确诊,较小的病灶可能被漏诊。近年来,随着子宫声学造影技术(sonohstemgraphy,SHG)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其对宫腔病变的临床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旨在评价宫腔内病变的临床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7.
心肌声学造影最新进展—实时心肌声学造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常规超声心动图的声功率水平会破坏造影剂微泡 ,近年来心肌声学造影 (MCE)均使用触发显像技术。触发显像改善了心肌显影的效果 ,但实际操作中技术难度较大 ,检查者需长时间维持切面稳定 ,另外不同的造影剂种类、剂量、注入方式和速度 ,往往难以确定适合的触发间期。更重要的是触发显像无法显示室壁运动 ,而室壁运动异常是常规及负荷超声心动图确定心肌缺血诊断冠心病的基础。再者使用触发显像容易出现后壁、侧壁与后间隔的衰减 ,造成假性充盈缺损的现象。以上因素均限制了 MCE的应用价值。1999年 Porter等 [1 ]报道通过降低机械指数…  相似文献   

8.
声学造影诊断小儿小肠型肠套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院从1990年4月至1995年3月对临床上初诊为肠套叠、B型超声(以下简称B超)显示不清晰、病情允许的患儿,有选择地进行了42例超声腹部造影观察。初诊肠套叠患儿42例,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3个月~6岁10个月,发病时间5~24小时。使用阿洛卡SSD-630B超仪、探头频率3.5MHz。造影剂为杭州照相机械研究所感光研究室生产的腹部B超造影显影剂。方法按说明用温开水调制造影剂,3岁以下患儿50ml,3岁以上100ml一次服下。婴幼儿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呕吐窒息。半小时内观察胃,一般半小时后在脐周纵切、横切能观察到小肠结构(图1),个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小肠疾病采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7月收治的疑似小肠疾病患者31例,均采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造影检查,并采取增强扫描,进行容积重建技术(VRT)、多平面重建(MRP)、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后处理,与病理结果对比,分析其诊断价值。结果:多层螺旋CT 对小肠诊断的敏感度95.65%、特异性87.50%、准确性93.55%。结论: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在小肠疾病的鉴别诊断中应用价值较高,可清晰显示小肠壁、肠壁等结构,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双气囊小肠镜(DBE)联合小肠CT造影(CTE)检查在小肠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纳入不明病因的小肠疾病患者65例,均进行CTE和DBE检查,分析DBE、CTE及两者联合检查对病因的检出率.结果 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消瘦和腹痛患者中,DBE检出率均优于CTE(P<0.01),联合检查检出率均优于CTE或DB...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及顺应性和安全性.方法 分析2009年4月-2010年3月对35例疑有小肠疾病者行胶囊内镜检查的临床资料.结果 35例中发现小肠病变26例(74.3%),包括血管畸形9例,间质瘤1例,息肉2例,小溃疡1例,非特异性炎症11例,寄生虫2例,其中4例患者同时存在两种病变.所获取的图像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肝硬化大鼠小肠壁结构的变化、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和肠道细菌转位的情况,并探讨其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中的作用。方法:采用CCl4诱导肝硬化大鼠模型,分别取外周静脉和门静脉血测血清内毒素水平,并获取肠系膜淋巴结、肝、脾和近端空肠内容物做细菌培养。部分空肠组织作病理切片。结果:所有的肠道细菌转位(BT)均发生在有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的大鼠中,肝硬化大鼠的SIBO发生率为50%(10/20),BT的发生率为35%(7/20)。正常大鼠无一只出现SIBO。肝硬化大鼠的血清内毒素水平高于正常大鼠(P<0.01).在有SIBO的肝硬化大鼠的血清内毒素水平又高于其他的肝硬化大鼠,尤以发生BT的大鼠最高。病理检查发现发生BT的肝硬化大鼠空肠绒毛变短、破坏,炎症细胞浸润增多。结论: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和肠道细菌转位是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肠内高内毒素浓度可能与肠黏膜结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1年7月70例小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及治疗手段。结果小肠间质瘤患者并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腹痛、腹胀、血便,腹部包块等。极低风险5例,低风险18例,中风险13例,高风险34例。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D117、DOG1、CD34、S-100、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人结蛋白(Desmin)的阳性率分别为95.7%(67/70)、100%(11/11)、51.4%(36/70)、5.7%(4/70)、12.9%(9/70)、60.0%(42/70)、0%(0/70)。治疗上主要以手术完整切除为主,伊马替尼主要用于无法切除,转移或中、高危险度的患者。结论小肠间质瘤患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表现,发现时往往肿瘤较大、风险度高,选择合理的辅助检查方法可以提高其检出率,目前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评价西沙比利在小肠双对比造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 3 0例小肠双对比造影中一次服用西沙比利2 0mg。 结果  3 0例中 ,服钡后 2 0min内完全充盈小肠的 2 9例 (占 96.7% )。 2 1例发现小肠病变 ,服药后 60min服钡剂最佳 ,无一例不良反应。结论 西沙比利是一安全、有效、服用方便的促胃肠动力药 ,应用于小肠双对比造影中 ,能缩短检查时间 ,减少检查次数及X射线对病人的损害 ,提高小肠疾病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改良低张法肠系声学造影在小肠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第一组对82例经胃镜、X线钡剂造影确诊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降部憩室行饮水法与改良低张法肠系系声学造影对比。第二组对临床可疑的37例小肠疾病患者行甘露醇法与改良低张法肠系声学造影对比,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第一组病灶显示率从45.1%(37/82)提高到90.2%(74/82)。第二组病灶检出从13例增加到17例,提高了30.8%(4/13)。改良低张法肠系声学造影比传统造影法能更加明显地消除肠道气体,更充分驰张肠腔,提高病灶显示率。结论:该方法对小肠疾病的检查更具有临床实用价值,可作为诊断小肠疾病的常规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The combination of orally administered bartion is an old method which has come into use again. The technique is simple to perform and the examination is of short duration.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applicability of this method it was compared with the oral technique in 43 patients with Crohn's disease of the small bowel who were examined by both methods. The tube technique revealed more clearly all pathologic changes except fistulas. The proximal extension of the changes and their demarcation from healthy intestine appeared more distinctly with the tube technique.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淋巴瘤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在对2003—2008年确诊的12例原发性小肠淋巴瘤临床资料的回顾分析的基础上,复习近年文献并讨论。结果:腹痛或腹部不适(100%),腹部肿块(50%),腹胀(41.7%)是小肠淋巴瘤的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术前11例CT发现腹部肿瘤。12例全部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显示:12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B细胞淋巴瘤9例(75%),T细胞淋巴瘤3例。结论:原发性小肠淋巴瘤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肠梗阻或腹部包块是最重要的诊断线索,确诊依赖病理,治疗采用手术为主的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小肠平滑肌肿瘤及腺癌的血管特征。方法 对10例平滑肌肿瘤、8例腺癌标本分别进行血管铸型,X线摄影,病理观察,同时对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比较。结果 离体血管铸型能清晰显示血管,术前6例确诊为平滑肌肿瘤(6/10),3例确诊为腺癌(3/8)。小肠平滑肌肿瘤血管增多、增粗、紊乱,吻合丰富,瘤体染色,似“蜘蛛网”状。小肠平滑肌肉瘤中心造影剂池明显。小肠尕癌血管变化多样,但常见癌周血管明显增多、紊乱,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小肠平滑肌肿瘤及腺癌的血管特征。方法 对 10例平滑肌肿瘤、8例腺癌标本分别进行血管铸型 ,X线摄影 ,病理观察 ,同时与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比较。结果 离体血管铸型能清晰显示血管 ,术前 6例确诊为平滑肌肿瘤 (6 / 10 ) ,3例确诊为腺癌 (3/ 8)。小肠平滑肌肿瘤血管增多、增粗、紊乱 ,吻合丰富 ,瘤体染色 ,似“蜘蛛网”状。小肠平滑肌肉瘤中心造影剂池明显。小肠腺癌血管变化多样 ,但常见癌周血管明显增多、紊乱 ,癌体血管较少。结论 血管铸型是较准确的血管研究方法 ,小肠平滑肌肿瘤属多血管肿瘤 ,血管造影有重要诊断价值。小肠腺癌血管变化较大 ,血管造影难以确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