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外伤性脾破裂的保脾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脾破裂的保脾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8例外伤性脾破裂保脾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部病例安全出院.16例术后随访1-5 a,血小板、免疫球蛋白,脾脏B超、CT检查等均无异常.结论 只要掌握好手术指征,对外伤性脾破裂施行保脾手术是安全可靠易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脾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1989年4月至2007年7月间21例脾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以及治疗结果和预后情况.结果 脾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症状为左上腹部包块、左上腹不适、腹痛等.检查手段包括B超、CT、MRI、血管造影等.脾海绵状血管瘤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是脾切除.结论 脾海绵状血管瘤瘤体较大(直径>4 cm)或有症状的患者,可以进行脾手术切除,术式可以开腹脾切除,也可以手助腹腔镜脾切除;对于没有临床症状、肿瘤较小的患者,可以进行密切的观察随访.  相似文献   

3.
异位脾种植是指脾组织由于脾外伤或脾切除术所引起的自体种植.1937年,Shaw和Shafi[1]首次报道了1例发生于胸腔的异位脾种植.有关数据表明,67%的脾破裂患者会发生异位脾种植[2].其中多数病例没有临床症状,由术中病理或尸检发现,仅少部分病例出现腹部症状如腹痛、肠梗阻等.这无疑加大了临床诊断的难度.脾种植可发生于腹膜腔内的任何部位,但多发生于肠浆膜、肠系膜、大网膜、横膈膜、盆腔.发生于肝组织的脾种植较为罕见[3],易误诊为肝脏其他疾病,如肝脏肿瘤[4]、局灶性增生、血管瘤等.明确肝异位脾种植的特点,对该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胰源性门静脉高压(pancreatic sinistral portal hypertension,PSPH)是指由于胰腺疾病及其并发症致使脾静脉受压、扭曲、管壁炎性增厚或管内堵塞,脾静脉血栓形成,影响脾静脉回流,导致脾静脉压力增高,最终脾脏肿大和脾胃区静脉压增高.在门静脉高压症中,仅有5%患者系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 一、病因 胰腺疾病引起脾静脉血栓形成(splenic vein thrombosis,SVT)所致脾静脉回流受阻是导致PSPH的主要原因,引起PSPH的胰腺疾病可大致分为3类:炎症、肿瘤及其他胰腺疾病.胰腺炎症包括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家族性胰腺炎及创伤性胰腺炎等.胰腺炎症渗出,胰蛋白酶释放、血液高凝状态、脾静脉发生痉挛、血流受阻、血管内皮细胞表型改变、相对低灌注、纤维化挛缩等多种因素参与了胰腺炎引起SVT的病理过程.胰腺肿瘤尤其是生长在体尾部的肿瘤,脾静脉容易受到侵犯、压迫,从而导致脾静脉血栓形成,回流受阻.其他引起PSPH的病因包括:胰腺假性囊肿、胰腺脓肿、先天性囊肿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脾动脉栓塞术(splenic artetial embolization,SAE)对外伤性脾破裂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处理.方法 采用SeIdiniger法行脾动脉栓塞治疗外伤性脾破裂共28例.结果 所有患者出血立即停止,其中4例行2次栓塞.28例均有脾区疼痛.22例发热.脾动脉栓塞5天后血小板、白细胞上升近1倍,7天后恢复至正常范围.28例随访6~36个月.查免疫球蛋白、CT等结果满意,未有再出血及暴发性感染(overwhelming postsplenectomy infection,OPSI)发生.结论 脾动脉栓塞不但有良好的止血作用.而且能使患者避免手术切脾,又能保留脾脏的免疫功能,可在非手术治疗失败时选用,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ereditary spherocytosis,HS)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溶血性贫血,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贫血、黄疸及脾肿大等.1887年Spencer首先为HS病人施行了脾切除术.随着对脾脏解剖、生理功能的进一步认识,副脾的意义渐引起人们的关注.目前,HS脾切除后继发巨大副脾、梗阻性黄疸者国内外文献未见报道.我院近来收治过一例病人,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脾功能亢进是门脉高压症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据认为是白细胞和血小板在肿大的脾脏内被封闭和破坏所致.远端脾肾分流在预防术后脑病和脾减压方面优于门-体全分流术,但仍有争议.远端脾肾分流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分流闭塞和随后的再出血.远端脾肾分流通畅有多种判断方法,但有时不允许行动脉造影,经脾或逆行静脉造影等侵入性检查,而CT和B型超声等非侵入性检查不能在每次门诊时重复.本文作者评价日本非酒精性肝硬化伴牌功亢进患者的远湍睥肾分流的效果,并以血小板、血细胞计数增高作为术后分流口通畅筛选方法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完全腹腔镜脾切除(laparoscopic splencetomy,LS)的手术技巧和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杨州大学临床医学院2006年10月至2008年5月对42例施行完全腹腔镜脾切除术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等.其中,血液病脾12例,脾结核1例,脾囊肿1例,外伤性脾破裂4例,恶性淋巴瘤1例,门脉高压性脾功能亢进症23例.脾脏装入塑料袋剪碎取出.结果 42例手术均获成功,平均出血量(300±110.60)ml,手术时间60~260 min(170±45.65)min,术后住院时间平均(8.10±3.52)d,无严重术后并发症.结论 对于大多数脾脏疾病,腹腔镜脾切除术安全可行,关键在于脾蒂的正确处理.根据脾脏的病种、大小形态、脾门等情况,选用比较适宜的脾蒂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9.
1973年,Meddison等首次报道试用经导管脾栓塞术作为非手术脾切除以来,此类报告甚多.但由于存在脾脓肿、脾破裂、肺炎、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加之效果短暂,均认为仅有作为脾切除的术前处理的价值.1979年,Spigos及Owman又相继报告了并发症发生较少的局部脾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lization, PSE),并认为可作为一种独立的治疗方法.作者通过PSE在一组有脾切除适应证(良性血液疾患和伴发显著血小板减少的门静脉高血压等)病例的临床应用,讨论了此法对末稍血小板数的效果,安全性及具体操作方法.其结果支持上述观点,建议广为采用.  相似文献   

10.
脾静脉阻塞综合征(SVOS)是指脾静脉周围病变压迫脾静脉或其腔内血栓形成,导致脾静脉血回流受阻而产生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常继发于急慢性胰腺炎、胰腺肿瘤等基础疾病.通过文献检索,厘清了SVOS和临床常用的其他类似概念之间的联系,如胰源性门静脉高压、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等,并从概念、病因、解剖及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误诊原因等7个方面阐述了这一临床综合征的特点.SVOS可手术治愈,应予以高度重视,严防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保脾治疗在外伤性脾破裂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将76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根据损伤程度分级,7例Ⅰ级患者采用常规支持及止血药物加中药的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64例II、III级患者采用脾缝合修补术、脾部分切除术、脾动脉结扎术等保脾手术治疗.结果:非手术治疗组均恢复良好.69例保脾手术中,64例(92.8%)恢复良好,术后1周痊愈出院;有2例发生内出血,再次剖腹探查证实为膈面渗血,经缝扎止血治愈;有3例发生腹腔感染,经过B超引导下穿刺引流、使用广谱抗生素后,最终治愈.并发症发生率为7.2%,无死亡病例.结论:脾破裂治疗中对于Ⅰ级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对II、III级患者遵循抢救生命第一、保留脾组织第二的原则,根据探查术中情况采用恰当的保脾手术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2.
异位脾是指脾组织自身异位种植生长而形成的一种少见的良性结节,可存在于胰腺、肝脏、肺脏、结肠系膜等多处实性器官内,其中以胰腺尾部多见[1].多数异位脾病人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临床易漏诊、误诊,比较难确诊.本文报道1例肝脏及腹腔多发异位脾,临床误诊,笔者从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等方面复习相关文献,旨在提高对异位脾的认识,优化...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rimary myelofibrosis,PMF)是骨髓中成纤维细胞增生、胶原纤维沉积伴有肝脾等器官髓外造血(髓外化生)为特征的疾病.目前主要使用干扰素、雄激素、羟基脲以及脾切除等治疗以改善骨髓造血功能、纠正贫血、出血及巨脾引起的压迫症状为目的,尚不能对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提供根治性的治疗措施.近年来国外有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genic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Allo-BMT)治疗骨髓纤维化的报道[1],但尚未见伴有巨脾的PMF患者行异基因骨髓移植的报道.本文对1例PMF伴巨脾的患者进行了异基因骨髓移植,取得了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內结扎法腹腔镜儿童脾切除术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为7例患儿行内结扎法腹腔镜脾切除术的临床资料.镜下先游离显露脾动脉,分别用丝线结扎、切断,再逐一游离显露脾静脉,用丝线结扎、切断.丝线结扎代替Endo-GIA或Hem-o-lok等器械结扎脾门血管.并与同期施行的5例內镜切割闭合钉结扎脾门血管法进行对...  相似文献   

15.
脾蒂捆扎法在腹腔镜脾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1年2月以来,我们为31例原发性或继发性脾功能亢进和其他脾疾病患者行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其中对19例患者采用脾蒂捆扎处理脾脏血管,利用圈套器的原理进行改进:将结扎线绕过脾蒂拉出腹腔,用头部有线孔的圈套器金属杆打好滑结,送人腹腔内拉紧线结捆扎脾蒂.1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无术后出血、胰漏等并发症发生.我们认为腹腔镜脾切除术中采用脾蒂捆扎处理脾脏血管是一种安全、简单和快速的方法,适用于多种大小脾脏的切除,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脾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诊断特点和治疗对策. 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脾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超声和CT是诊断脾占位性病变的主要方法.68例脾占位性病变中良性48例,恶性20例.手术治疗47例,其中脾切除37例,脾切除加胰尾切除2例,脾部分切除3例,脾切除加脾窝引流4例,单纯脾囊肿去顶减压1例.1例脾脓肿行脾切除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后痊愈; 1例脾脓肿行脾切除术后,发生脾窝脓肿,感染严重,被迫再次开腹行脓肿引流术,其余良性病变经手术治疗后效果好; 恶性病变术后效果差.结论 脾占位性病变良性多见,恶性少见;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脾占位性病变的主要手段.脾切除对成年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良性预后好,恶性预后差; 对儿童、青少年脾良性病变,脾部分切除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脾动脉瘤的外科诊治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脾动脉瘤是最常见的内脏动脉瘤 ,约占内脏动脉瘤的6 0 %。脾动脉瘤发生率报道各异 ,由常规尸检中的 0 0 98%至 6 0岁以上老年人中的 10 4%不等[1] 。一、病因脾动脉瘤发病年龄 14~ 88岁 ,集中于 40~ 6 0岁 ,女性发病率明显偏高[1] 。 6 0岁以上老年人中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血管病变、全身性疾病和局部因素等均可影响脾动脉瘤的发生和发展。1.动脉硬化 :脾动脉粥样硬化是脾外脾动脉瘤最多见的病因 ,6 0 %~ 99%的患者中发现此类改变 ,但是发生于脾实质内的动脉瘤通常与动脉粥样硬化无关。2 .门静脉高压症 :门静脉高压症是脾动脉瘤…  相似文献   

18.
常用的脾保留手术及其手术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脏质地脆弱,是腹部内脏中最容易受损的器官,在其损伤后最大限度地保留脾脏及其功能已经成为外科学者的共识.虽然非手术治疗能治愈大部分钝性脾外伤,但手术治疗仍然是脾损伤的主要治疗方法.脾保留手术方法较多,其常用的手术方法有缝合修补、脾动脉结扎、部分脾切除术和脾切除加自体脾组织片移植.脾损伤按照2000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脾外科学组制订的Ⅳ级分级法,以上术式各有其相对应的脾损伤分级适应证.  相似文献   

19.
脾脏深藏在左上腹腔,虽有胸壁及肋骨的保护,仍居腹腔脏器损伤的首位.据统计,脾损伤约占腹腔脏器损伤的30%左右.所以,脾损伤的诊治在脾外科中占重要位置[1].本院自1988年以来,收治各种原因的脾外伤166例结合本医院实际,依据具体情况选择了非手术治疗、保脾手术、脾切除或脾块移植等不同方案,救治成功率达到100%.  相似文献   

20.
脾损伤分级和外科治疗方式的选择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在闭合性腹外伤中,脾脏是最多见的受损器官,占30%~50%。脾损伤确切和适宜的分级对及时、真实地评估伤情,准确、妥当地处理伤情具有重要而实用的临床意义。一、脾损伤分级1.影像学检查和分级:B超和CT是目前广为普及的影像学检查,对腹部实质脏器损伤的诊断具有方便、准确性高的特点。B超通过直接征象(脾脏大小、形态、实质回声、包膜连续性、脾周回声、腹腔积液等)作出明确诊断,或通过间接征象(腹腔积液、脾周积液、脾脏增大等)对脾损伤作出提示性诊断。在无直接征象确认脾破裂时,间接征象中的腹腔积液应引起足够重视。陈红艳等的研究证实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