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新生内膜异常增殖是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主要原因,但其机制目前还不清楚。观察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术后核因子κB表达的变化及其与动脉内膜增生和血管重塑的关系。 方法:实验于2007-01/05在深圳市人民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①实验材料:SPF级雄性SD大鼠36只,体质量350 g 左右。②实验方法:将大鼠一侧颈动脉行球囊损伤术作为实验组,另一侧颈动脉作为对照组,分别在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6 h,3,7,14,28 d 后麻醉并处死大鼠,留取两侧颈总动脉标本。③实验评估:应用组织形态学方法检测内膜增生并进行计算机图像分析;同时通过凝胶电泳迁移率实验测定核因子κB的活性。 结果:纳入大鼠36只,因造模失败和死亡排除6只,进入结果分析30只。①球囊损伤后,内膜面积在7,14,28 d 逐渐增厚,内膜/中层比率增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 < 0.05)。两组的中膜面积无明显变化。血管重塑指数在损伤后6 h 最大,之后不断减小。②核因子κB在对照组几乎不表达。而球囊损伤后6 h 即可见核因子κB表达,并于14 d 达高峰,28 d 仍有较强表达。实验组核因子κB各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 < 0.05)。 结论: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术后,核因子κB被迅速激活并持续增加,可能是内膜增生、血管重塑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椎动脉狭窄后再狭窄的病因、病理及防治。方法分析1例血管内介入治疗椎动脉狭窄后再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结果患者于2012年2月23日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发现左侧椎动脉起始部粥样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约70%,行左侧椎动脉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以4mmX10mmTsunami球扩支架置于左侧椎动8永开口处,术后服用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2013年5月30日行CT血管造影复查发现左侧椎动脉支架置人术后狭窄程度约90%,于2013年6月6日再次行左侧椎动脉开口球囊扩张+左侧椎动脉支架置人血管成形术,以TERUMO1.5mm×15mm球囊预扩后放置4mm×13mm支架,术后椎动脉血流明显改善,症状明显减轻,疗效满意。结论他汀类药物和氯吡格雷均可降低椎动脉狭窄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支架内再狭窄的冶疗重点在十血管内治疗包括球囊成形术、支架再次置入等。  相似文献   

3.
背景:很多研究发现,在脑缺氧损伤区域核因子κB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呈正相关。因此,作者大胆假设,核因子κB是否处于低氧诱导因子1α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作用通路上并起桥接作用。 目的:以低氧诱导因子1α修饰的神经干细胞为载体,观察核因子κB 在低氧诱导因子1α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通路中的作用。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8-03/12在佳木斯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完成。 材料:新生24 h内的Wistar大鼠,雌雄不拘。 方法:扩增腺病毒载体低氧诱导因子1α-绿色荧光蛋白后转染神经干细胞,荧光检测神经干细胞中低氧诱导因子1α-绿色荧光蛋白及空载体Ad-绿色荧光蛋白表达,分别提取基因转染后神经干细胞、空载体转染神经干细胞、正常神经干细胞蛋白。然后低氧诱导因子1α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中按50,150,300 μmol/L浓度梯度加入核因子κB特异性抑制剂二硫氨基甲酸酞吡咯烷,Western Blot法检测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变化。 主要观察指标:各组神经干细胞中低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核因子κB 的表达;给予梯浓度核因子κB 特异性抑制剂后神经干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结果:腺病毒低氧诱导因子1α-绿色荧光蛋白转染神经干细胞后基因表达强弱与MOI及转染时间有关;转染低氧诱导因子1α-绿色荧光蛋白后的神经干细胞中低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核因子κB的表达呈正相关;给予梯浓度核因子κB 特异性抑制剂后腺病毒低氧诱导因子1α-绿色荧光蛋白修饰的神经干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呈抑制剂浓度依赖性下调,各浓度组之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0.01)。 结论:核因子κB位于低氧诱导因子1α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信号通路上并起桥接作用。  相似文献   

4.
背景:作者前期工作已经证实,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在位、异位内膜中核因子κBmRNA和蛋白均表达升高,核因子κB参与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细胞黏附、侵袭和血管形成的病理过程。 目的:观察RNA干扰技术(RNAi)靶向抑制核因子κB p65基因对人血管内皮细胞( EAhy926)增殖的影响。 方法:10 μg/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刺激下培养EAhy926细胞,给予转染核因子κB p65 siRNA,同时设立对照组,分别是阴性对照siRNA转染组、空白脂质体组及正常对照组(不给予其他任何处理),48 h后分别采用Heochst 33342荧光检测法、MTT 法及流式细胞仪术检测细胞的增殖抑制与凋亡情况。 结果与结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核因子κB p65 siRNA组的细胞增殖抑制率及细胞凋亡率均明显升高(P < 0.05);而阴性对照siRNA转染组及空白脂质体组的细胞增殖抑制率及细胞凋亡率则差异无显著意义。结果证实,核因子κB p65 siRNA能显著抑制人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促进内皮细胞的凋亡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使用巴马小香猪建立颈总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动物模型,探讨该模型中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与核转录因子NF-кB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猪股动脉暴露、颈总动脉球囊扩张及支架释放的方法建立猪颈总动脉支架植入动脉模型,3 m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HE染色分析支架内狭窄情况,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印迹检测支架血管段和正常颈总动脉PPAR-γ、PI3K/Akt及NF-кB的表达变化。结果支架植入术后3 m,支架植入组颈总动脉支架内明显狭窄,支架段血管NF-кB和P-Akt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上调,PPAR-γ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调。结论本实验使用猪股动脉暴露、颈总动脉球囊过度扩张及支架释放的方法,成功建立猪颈总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动物模型,支架植入组可能通过上调NF-кB和P-Akt的表达及下调PPAR-γ的表达来导致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小胶质细胞是脑内重要的常驻免疫效应细胞,激活后可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参与神经系统损伤及疾病的早期免疫应答。核因子-κB(NF-κB)是真核细胞内的一种快反应核转录因子,在神经系统中广泛表达。小胶质细胞胞浆内的NF-κB激活后通过核移位,与胞核DNA上的炎症相关基因特异结合从而调节炎症因子的基因表达。阻断NF-κB中介的炎症反应可能成为CNS炎症相关疾病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7.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目前正用于治疗主动脉上部动脉粥样硬化,微球囊导管技术的发展使得颅内动脉甚至闭塞血管的PTA成为可能。经皮腔内脑血管成形术(PTCBA)的长期疗效受血管再狭窄的限制,症状的复发发生于血管再狭窄之后,但至今尚未见到关于PTCBA术后序列脑血管造影的随访报道。作者探讨了PTCBA术后首次血管造影的最佳时机、血管再狭窄率以及预告PTCBA成功及低血管再狭窄发生率的血管损伤特点。  相似文献   

8.
背景:川芎嗪延缓肝纤维化形成的机制尚不清楚。 目的:观察川芎嗪对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的肝星状细胞增殖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核因子κB及其相关基因产物白细胞介素6表达的影响。 方法:体外培养HSC-T6细胞株,取对数生长期的细胞用于实验。实验分为4组:对照组仅加入细胞;TNF-α组加入10 μg/L TNF-α;川芎嗪干预组先加入终浓度为10 μg/L的TNF-α作用30 min后,分别加入川芎嗪50,100,200,400,600, 1 000 mg/L;PDTC组先加入终浓度为10 μg/L的TNF-α作用30 min后,再加入终浓度18 μmol/L的核因子κB阻断剂PDTC。 结果与结论:MTT结果显示100,200,400,600,1 000 mg/L的川芎嗪均能抑制HSC-T6增殖,且呈剂量依赖性。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Western blot检测发现10 μg/L的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后,HSC-T6细胞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核因子κB及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明显增多(P < 0.01或P < 0.05),200,400,600 mg/L的川芎嗪及18 μmol/L的PDTC均可明显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后HSC-T6细胞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核因子κB及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P < 0.01),且随着川芎嗪质量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PDTC的抑制作用最明显。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SC-T6细胞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和核因子κB的表达呈正相关(r=0.980,P < 0.01)。说明川芎嗪可以抑制肝星状细胞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核因子κB及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抑制肝星状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1-7)[Ang-(1-7)]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核因子-κB(NF-κB)及其下游炎症因子的调控作用. 方法 将42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组及Ang-(1-7)治疗组,每组各14只.缺血组及Ang-(1-7)治疗组均行大脑中动脉栓塞术(MCAO).用微型渗透泵分别给予假手术组及缺血组人工脑脊液(aCSF)0.5 μL/h治疗,给予Ang-(1-7)治疗组Ang-(1-7)(100 pmol/L,0.5 μL/h)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24 h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缺血侧皮层细胞核内NF-κB p65蛋白的表达,免疫组化染色检测NF-κB p65的空间分布以及阳性细胞数,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含量. 结果 Ang-(1-7)治疗组缺血侧顶叶皮层细胞核内NF-κB p65蛋白较缺血组降低约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ng-(1-7)治疗组缺血侧皮层细胞NF-κB p65由胞浆向胞核的移位被显著抑制,NF-κB p65阳性表达率较缺血组降低约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ng-(1-7)治疗组缺血侧皮层炎症因子TNF-α、IL-1β的表达[(71.603±18.539) pg/mL、(44.648±10.387) pg/mL]较缺血组[(104.763±24.412) pg/mL、(64.787±14.441) pg/mL]均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Ang-(1-7)能显著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炎症反应,其可能通过作用于Mas受体或拮抗血管紧张素Ⅱ的促炎作用,进而减轻氧化应激反应而实现.  相似文献   

10.
背景:核因子κB在转录水平调控着许多细胞因子、黏附因子的表达,在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可能起着中心调控作用。 目的:观察核因子κB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角膜植片中的动态表达规律以及环孢霉素A的干预作用。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1/07在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眼科完成。 材料:选用健康清洁级SD大鼠40只及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3组:同基因移植组Wistar大鼠10只为供者,Wistar大鼠20只为受者;同种异体移植组Wistar大鼠10只为供者,SD大鼠20只为受者;同种异体移植+环孢霉素A治疗组Wistar大鼠10只为供者,SD大鼠20只为受者。 方法:建立大鼠角膜移植模型,移植后所有受者术眼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隔日1次,每次2 000 U,共用3次;2.5 g/L氯霉素眼液滴眼,2次/d,每次2滴,连续用18 d。5 g/L托品酰胺眼液滴眼,1次/d,每次2滴,连用1周。环孢霉素A治疗组移植后第1天开始用10 g/L环孢霉素A眼液滴眼,3次/d,每次2滴,连续用18 d。 主要观察指标:各组移植后3,7,12,18 d测定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指数评分,并于各时间点观察角膜植片病理学变化,检测核因子κB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结果:在观察期18 d 内,同基因组未出现排斥反应,同种异体移植组在各时间点的排斥反应指数高于同基因移植组(P < 0.05),而同种异体移植+环孢霉素A治疗组排斥反应指数低于同种异体移植组(P < 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核因子κB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分布角膜上皮层、基质层及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各时间点,同种异体移植组角膜中核因子κB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高于同基因移植组(P < 0.05),而低于同种异体移植+ 环孢霉素A治疗组(P < 0.05)。 结论:环孢霉素A通过减弱核因子κB核转位和发挥活性,抑制受其调控的多种细胞因子、黏附分子等移植排斥相关因子的表达,从而抑制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