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OAG)发病眼与对侧未发作眼(临床前期眼)解剖结构的差异。方法采用NIDEK Echoscan US-1800型A型超声测量系统对65例(130只眼)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ACG)和38例(76只眼)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ACG)的解剖结构(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进行测量,同时计算屈光度,使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AACG青光眼的发病眼和对侧未发作眼的解剖结构相比,屈光度、眼轴的均值有显著性差异。(2)AACG的发病眼和对侧未发作眼的解剖结构无显著性差异。(3)AACG的发病眼和CACG的发病眼相比,除前房深度外,各项均值均有显著性差异。且与对侧眼比较,除前房深度、晶状体深度外,各项均值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AACG的患眼眼轴短、屈光度高。AACG与CACG的解剖结构存在差异,AACG的屈光度高、晶状体位置前移、眼轴更短。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生物结构的超声测量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生物结构特点。方法 :应用ALCON公司眼科专用A/B型超声诊断系统对 32例 6 0只各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进行A超测量 (包括眼轴长度 ,前房深度 ,晶体厚度 )和角膜直径测量 ,以 30例 6 0只正常眼对照 ,并进行相关比较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中各项均值均有显著差异。结论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在解剖上存在晶体较厚 ,相对晶体位置较前 ,视轴较短 ,晶体厚度 /眼轴长度系数较大 ,前房较浅和角膜横径较小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前术后与正常眼的解剖结构差异。方法使用A超对30例(60只眼)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ACG)术前术后及对照组30例(60只眼)正常眼的解剖结构(包括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玻璃体腔长度、眼轴长度)和角膜直径进行测量,同时计算相对晶状体位置及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系数,各项均值进行对比分析(t检验)。结果AACG术前术后与正常眼相比,前房浅、晶状体厚、眼轴短、相对晶状体位置前移、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系数大,角膜横径较小,以上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AACG以浅前房、厚晶状体、眼轴短、角膜横径较小等特点。相对晶状体位置及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系数可作为AACG早期诊断的指标之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结构参数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眼球结构异常及青光眼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 A/B超检测 71例 ( 71只眼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及 47例 ( 47只眼 )正常眼的活体眼结构 ,并对两组测量参数进行对比研究 ,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44只眼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2 7只眼。结果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与正常眼相比 ,角膜小、前房浅、眼轴短、晶状体厚 ,以上差异均有显著性 ( P <0 .0 5 )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相比 ,前者前房更浅 ,差异有显著性 ( P <0 .0 5 )。结论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与其身的解剖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解剖结构的影响。方法使用A型超声对30例(30只眼)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ACG)术前术后的解剖结构(包括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玻璃体腔长度、眼轴长度)进行测量,同时计算相对晶状体位置及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系数,各项均值进行对比分析(t检验)。结果AACG术前术后生物解剖结构相比,前房深度、玻璃体腔长度术前术后有差异显著性(P〈0.05),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相对晶状体位置及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术前术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小梁切除术后前房深度、玻璃体腔长度有变化。小梁切除术后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相对晶状体位置及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无变化。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解剖结构的超声测量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牛建军  孙时英 《眼科研究》1999,17(6):479-480
目的 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CAG)与正常眼的解剖结构差异。方法 使用A超对31例(62眼)PCAG及30人(60眼)正常对照组的解剖结构(包括眼轴长度、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0进行测量,同时计算相对晶状体位置及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系数,各项均值进行对比分析(t检验)。结果 PCAG与正常眼相比,前房浅、晶状体厚、眼 轴短、相对晶状体位置前移、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系数大,以上差异均有显著性(P〈0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照研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眼和对侧眼的角膜中央厚度和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和眼轴长度。方法共观察了急性闭角型青光眼75例。眼压控制后每个患者双眼接受A超检查,检查项目包括角膜中央厚度、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和眼轴长度。统计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眼的平均角膜中央厚度是(576.97±50.93)μm,对侧眼的平均角膜中央厚度为(544.68±33.53)μm(P〈0.001)。另外两组之间的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和眼轴长度无差异(P〉0.05)。结论与对侧眼相比,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角膜中央厚度较厚,可能是发作后遗留的损害。其它眼解剖参数无统计学差异,因此对侧眼也应进行预防治疗。  相似文献   

8.
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机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Wang T  Liu L  Li Z  Zhang S 《中华眼科杂志》1998,34(5):365-368
目的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机制,研究睫状体改变在青光眼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biomicroscopy,UBM)结合A超检测99只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及58只正常眼的活体眼前节结构,并对两组测量参数进行对比研究。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闭)50只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慢闭)49只眼。结果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与正常眼相比,角膜小、前房浅、眼轴短、晶体厚、相对晶体位置偏前、睫状突肿胀、睫状体前置,以上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急闭与慢闭相比,前者前房更浅,相对晶体位置更偏前,差异有显著性(P<001)。急闭与正常眼相比,前者的睫状体与晶体距离较短,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慢闭与正常眼相比,前者的睫状体与晶体距离亦较短,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与其自身的解剖特点有关。其中晶体位置前移导致的瞳孔阻滞及继发的房角变窄是闭角型青光眼发病的共同机制;而睫状突肿胀、睫状体位置的改变及与年龄相关的晶体厚度增大是导致晶体位置前移的可能原发因素。对于急闭而言,瞳孔阻滞是其发病的更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激光术后A超显示的解剖结构改变.方法 90例(90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纳入本研究,随机被分为两组,B组采用360.虹膜成形联合YAG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A组采用YAG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应用A型超声测量PACG激光前后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并做眼压测量.各项均值进行组间比较和分析.结果 在A组中,除晶状体厚度外,各项均值(前房深度、眼轴长度、眼压)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8,P<0.01;t=-2.135,P<0.05;t=2.524,P<0.01).在B组中,除前房深度和晶体厚度外,术后,眼轴、眼压比术前降低(t =2.517,P<0.01;t=2.679,P<0.01).眼轴缩短的幅度与眼压的降低的幅度成正相关(r =0.713,P<0.01).结论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激光术后眼轴缩短,眼压降低,眼轴的缩短与眼压的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青年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9年6月山西省眼科医院17~40岁青年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51例(61眼)的病历资料,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2年。结果本研究中男15例(29.41%),女36例(70.59%),男女比例为1∶2.4。包括急性闭角型青光眼21眼(34.43%),慢性闭角型青光眼40眼(65.57%)。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的视力较慢性闭角性青光眼提高且眼压控制明显。虹膜囊肿和瞳孔阻滞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中发生率高。晶状体厚度及眼轴长度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前房深度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较浅。46眼(75.41%)行小梁切除术,14眼(22.95%)行抗青光眼联合白内障手术,1眼(1.64%)未行手术。术后并发症有前房积血、低眼压、脉络膜脱离、浅前房及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多发生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结论青年闭角型青光眼因解剖因素在治疗时有其特殊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常伴有虹膜囊肿,晶状体比较厚,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常因为眼轴短,发病隐匿,术后容易引起并发症,尤其是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治疗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可疑性原发性房角关闭(primary angle closure suspect,PACS)、原发性房角关闭(primary angle closure,PAC)及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解剖结构的异同。方法:采用国际区域性流行病学眼科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Geographical and Epidemiological Ophthalmology,ISGEO)的分类系统,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47例47眼)、PACS组(157例157眼),PAC组(96例96眼)及PACG组(86例86眼)。应用NIDEK Echoscan US-1800型A型超声测量系统对被测者眼部解剖结构(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晶状体相对位置)进行测量,各项均值进行组间差异比较。结果:正常人、PACS和PAC与PACG的年龄、晶状体厚度依次增高(P<0.05),前房深度、晶状体相对位置依次递减(P<0.05);与正常人相比,PACS和PAC与PACG除眼轴外其余的参数都有差异(P<0.05);与PACG相比,正常人、PACS和PAC的解剖结构参数都存在差异(P<0.05);但PAC与PACG两组相比,除前房深度、晶状体相对位置外,其余的各项解剖参数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正常人、PACS、PAC到PACG的前房深度变浅、眼轴变短、晶状体相对位置靠前。前房深度、晶状体相对位置对PACG的早期诊断及预防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和价值。方法对35例(39眼)合并有白内障的青光眼行超声乳化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8眼,发作期15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6眼。术后随访3-24个月。结果急性闭角青光眼临床前期组平均眼压较术前明显下降(t=3.3420,P〈0.01)。急闭发作期组术后眼压较明显下降(t=4.3741,P〈0.01)。慢闭组术后眼压平均亦明显下降(t=4.1362,P〈0.01);急、慢闭组前房角均较术前增宽;急、慢闭组前房轴深较术前加深;周边前房深度两组均较术前增加。所有病例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提高,21眼(53.9%)最佳矫正视力〉0.4。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术对合并白内障的急闭临床前期、急慢闭青光眼均可产生良好的降眼压效果,且视力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及慢性PACG与急性PACG的视野损害特点.方法 系列病例研究.应用Humphrey Ⅱ型(750)视野分析仪的中心30-2程序进行静态阈值视野检查,采用国际地域性和流行病学眼科学组(ISGEO)的分类系统,选取早期青光眼干预性研究(AGIS)评分在1~11分之间的早中期青光眼患者纳入本研究对象.其中慢性PACG组患者53例,急性PACG组患者42例,POAG组患者42例.根据患者视野检查结果,分析各类青光眼患者的视野损害特点.采用SAS 9.1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其中组间视野平均缺损值、模式标准差值、鼻侧视野和全视野AGIS计分比较采用2×3析因设计定量资料的方差分析,上、下半侧视野AGIS计分比较采用具有一个重复测量的三因素设计定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各组间中央视野受累率、早期鼻侧视野受累率及视野受累最重象限之间的差异采用X2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与POAG组比较,慢性PACG组(t=4.24,P=0.0000)和急性PACG组(t=3.28,P=0.0013)患者下半侧视野AGIS分值均较高;慢性PACG组(t=1.35,P=0.1808)和急性PACG组(t=0.55,P=0.5824)患者各组内上、下半侧视野计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AG组上半侧视野AGIS计分大于下半侧视野AGIS计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2,P=0.0000);慢性PACG组模式标准差值明显高于急性PAC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青光眼患者中央10°视野的受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385,P=0.006),POAG组患者中央视野最易受累,而慢性PACG组患者最不易受累.(3)各组青光眼患者早期鼻侧视野普遍受累(X2=2.518,P=0.641),受累最重象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573,P=0.954).结论 PACG与POAG组患者比较,其上、下方半侧视野损害无明显差别;急性PACG组与慢性PACG组患者相比,急性PACG组患者上、下方半侧视野损害更弥散,中心视野受累更明显.(中华眼科杂志,2009,45:14-20)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治疗眼压控制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45例60眼白内障眼压控制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一组采用激光虹膜切开术(laser iridotomy,LI)。比较两组眼内压、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数目、并发症、前房内皮细胞计数的差别。结果:IOL组中,随访6mo后的眼内压由术前的14.82±4.23mmHg下降到10.94±1.24mmHg,而LI组的眼内压并无明显变化(15.34±4.13mmHgvs14.68±4.77mmHg),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显示两组的眼内压变化有显著统计学差异(F=36.452,P<0.01)。IOL组6mo后基本未采用抗青光眼药物,而LI组使用抗青光眼药物个数为0.24±0.41个(P<0.05)。两组在并发症及前房内皮细胞计数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可有效降低眼压控制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眼内压水平,该治疗方法安全有效,是这类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原发性闭角性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我国传统治疗方案与美国眼科学会推荐首选治疗方案两种治疗模式对治疗结局的影响。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 研究对象 2005年10月至2007年3月邯郸市眼科医院连续诊治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cute angle closure glaucoma,AACG)148眼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hronic angle closure glaucoma,CACG)245眼。方法 利用以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laser peripheral iridotomy,LPI)作为首选治疗后1~18个月的随访数据,分析激光治疗后眼压控制的情况。分析比较我国传统治疗方案即以房角周边前粘连(peripheral anterior synechiae,PAS)>6个钟点作为小梁切除术的指征可能存在的过度治疗(即激光治疗后眼压可以控制)和治疗不足(即激光治疗后眼压不能控制,需进一步用药或手术治疗)的比例。主要指标 过度治疗和治疗不足的比例。 结果 按照我国传统治疗方案中PACG的处理原则,45只AACG眼将行小梁切除术,而其中46.7%(21/45)的患眼行激光治疗眼压即可控制;CACG中将有89只眼需行小梁切除术,其中约49.4%(44/89)的患眼可仅行LPI。采用激光治疗模式,AACG中激光治疗后眼压不能控制的病例将从传统治疗模式的10.8%(16/148)上升为29.7% (44/148),CACG激光治疗后眼压不能控制的将从18.4%(45/245)上升为42.4% (104/245)。结论 按照我国传统滤过手术治疗原则治疗PACG存在严重的过度治疗。如果完全以LPI作为首选治疗,将导致治疗不足或失败的比例明显增加,约为我国传统滤过手术治疗模式的2~3倍。因此,结合房角粘连程度和视神经损害的有无确定PACG的滤过手术指征,可避免或减少过度治疗与治疗不足。(眼科,2017,26: 15-20)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晶状体厚度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对30例(36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前后行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检查。根据手术前的晶状体厚度分为晶状体厚度增大组(20眼)和晶状体厚度正常组(16眼)。术后随访11—30周。结果晶状体厚度增大组术后早期及随访时眼压平均下降(15.05±3.68)mmHg(1mmHg:0.133kPa)及(10.42±4.98)mmHg,晶状体厚度正常组则分别下降(9.88±4.60)mmHg及(7.50±4.58)mmHg。两组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5.0%和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术前以UBM测量晶状体厚度,可对手术的降眼压效果及术后远期疗效作出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