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应用桡骨远端T型钢板治疗复杂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后外侧入路治疗复杂三踝及后外踝骨折24例,术后随访6.9±3.0个月,定期摄片复查,观察骨折愈合及踝关节功能。结果:手术时间60~190 min,平均116.3±32.2 min;所有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骨折均获临床及骨性愈合,未发现内固定物移位、松动或断裂。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足踝评分系统评分:优16例,良4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3.3%。结论:经后外侧入路应用桡骨远端T型钢板治疗复杂踝关节骨折,切口少,可一并处理外踝骨折,可直视下暴露骨折端进行解剖复位,有效防止后踝骨折块移位,固定稳定。  相似文献   

2.
三踝骨折伴踝关节半脱位是踝关节间接骨折中较为严重的一种类型,我院1998~2003年收治的32例患者采用先外侧入路复位固定外踝,再用经后内侧切口复位固定后踝,内踝.其中外踝、后踝骨折强调解剖复位固定,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治疗踝关节陈旧性骨折的中远期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该院共收治踝关节陈旧性骨折患者14例。所有患者均合并胫骨后关节面(后踝)骨折,采用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术后采用 Baird-Jackson评分评估踝关节功能,踝关节X线片及CT检查骨折复位及骨愈合情况。结果14例患者中12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4.2个月。随访患者手术切口及骨折均Ⅰ期愈合。Baird-Jackson评分:优6例,良4例,可2例,差0例。所有患者后踝骨块移位小于2 mm、胫距关节面台阶小于1 mm。术后足底外侧皮肤感觉异常1例,踝关节僵直伴疼痛1例。结论后外侧入路治疗踝关节陈旧性骨折,具有显露良好、复位固定确切、操作简单及安全可靠等特点,建议对踝关节陈旧性骨折行后外侧入路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三踝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收治三踝骨折45例,采用标准外侧切口固定外踝,后内侧切口固定后踝及内踝.结果 本组随访时间5~2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11~16周.根据改良Baird的主客观评价标准:优26例,良11例,可5例,差3例,优良率为82.2%.结论 三踝骨折需切开复位保证踝关节获得解剖复位,并最大限度地恢复踝关节功能,通过后内侧手术入路可以直视下固定后踝及内踝,是值得选择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5.
三踝骨折伴踝关节半脱位的治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三踝骨折手术入路、顺序及方法,提高临床疗效。方法:①通过对7例新鲜踝关节标本的测量,了解三踝骨折的最佳手术入路;②根据解剖测量及踝关节损伤生物力学机制分析结果,对16例三踝骨折伴踝关节脱位的患者进行治疗。结果:①通过后内侧切口暴露后踝,视野宽及深度较浅,视角大,易于暴露。与后外侧切口相比有明显的优势。②手术顺序为外踝→外踝→内踝,术中强调外踝的解剖复位,经前内侧入路固定后踝,易于操作,固定可靠,取出方便。③本组16例患者中15 例疗效评定为优良,优良率达93.7%。结论:先采用外侧切口复位固定外踝,然后行后内侧“L”形切口复位固定后踝及内踝是三踝骨折较理想的手术入路及顺序,其中外踝解剖复位、固定可靠是恢复踝关节正常榫状结构的关键,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后外侧联合内侧入路手术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2012年11月因三踝骨折来本院治疗者43例,手术均采用后外侧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骨折端均未植骨。分析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内固定稳定性和美国足踝外科AOFA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21个月,平均15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1~18周,平均13周;术后1例患者出现皮肤愈合不良、1例切口感染,保守治疗后好转,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踝关节功能AOFAS评分(92.2±5.4)分。结论:采用后外侧联合内侧入路手术治疗三踝骨折,可以使踝关节尽量获得解剖复位,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避免后期创伤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7.
潘守峰  严伟  鲁成 《中华全科医学》2019,17(8):1327-1330
目的 俯卧位下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辅助内侧切口治疗三踝骨折的应用体会。 方法 选取2015年9月—2018年11月安徽省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三踝骨折患者39例,根据Lauge-Hanse分型分为旋后外旋型24例,旋前外展型10例,旋前外旋型3例,旋后内收型1例,垂直压缩型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俯卧位下后外侧入路辅助内侧切口内固定治疗。手术体位均采用俯卧位,后外侧入路先复位固定外踝,外踝复位后,由于后侧关节囊的牵张作用,复位固定后踝相对容易,术中采用“拉钩实验”检查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必要时在外踝处行3层皮质骨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内固定顺序是外踝、后踝,最后辅助内侧切口复位固定内踝,处理外踝骨折时钢板放置于腓骨后侧或外侧。术中辅以C型臂X线机荧屏监视证实三踝骨折的解剖复位及内固定牢靠。术后随访观察骨折复位、愈合及踝关节功能情况。 结果 39例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13(4~26)个月。术后半年全部采用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评分,超过95分者10例(25.6%),介于91~95分者23例(59.0%),5例评分介于81~90分之间,1例评分低于80分,总优良率为84.6%。 结论 俯卧下后外侧入路辅助内侧切口治疗三踝骨折,操作简单方便,可直视下复位固定后踝骨折块,同时外踝及内踝也能获得良好显露、复位与固定,临床疗效确切,适用于三踝骨折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后外侧入路钢板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杞县人民医院2012年5月到2013年10月收治的60例后踝骨折患者,均给予后外侧入路钢板固定治疗,随访观察患者骨折愈合及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60例患者治疗优良率为96.7%,踝关节活动范围:背屈15°~30°,跖屈25°~50°。所有患者固定物固定良好,无移位、松动或断裂现象,切口无感染,骨折无畸形愈合。结论:后外侧入路钢板固定治疗后踝骨折临床效果值得肯定,复位及固定良好,可使患者踝关节功能得到较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采用后外侧入路单切口复位内固定后、外踝骨折的疗效。方法 21例踝关节骨折采用后外侧入路治疗,根据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Ⅲ度3例,旋后外旋型Ⅳ度11例,旋前外旋型Ⅳ度7例。结果本组21例患者均获8个月~16个月的随访,均骨性愈合,未发现畸形愈合或不愈合,无钢板螺钉固定断裂松动现象。参照美国足部和踝部矫形外科协会的踝部损伤评定表,优良率为95.2%.结论后外侧入路单切口复位内固定后、外踝骨折疗效佳,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扩大跟外侧L形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10月2012年12月对收治并获得随访的跟骨骨折46例(60足)。按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Ⅱ型26足,Ⅲ型20足,Ⅳ型14足,手术采用改良扩大跟外侧L形切口,骨折复位后以锁定钢板内固定。并与同期采用经典跟外侧L形人路普通跟骨钛板内固定的28例(40足)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采用美国骨科足与踝关节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Ankle Society,AOFAS)的足踝临床功能评分系统评定足踝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102012年12月对收治并获得随访的跟骨骨折46例(60足)。按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Ⅱ型26足,Ⅲ型20足,Ⅳ型14足,手术采用改良扩大跟外侧L形切口,骨折复位后以锁定钢板内固定。并与同期采用经典跟外侧L形人路普通跟骨钛板内固定的28例(40足)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采用美国骨科足与踝关节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Ankle Society,AOFAS)的足踝临床功能评分系统评定足踝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1018个月(平均13个月)。改良扩大跟外侧入路组术后出现1足伤口浅表感染,1足伤口裂开内固定外露,均无骨髓炎发生。术后复查X线示内固定装置在位,无松动、断裂。根据末次随访时AOFAS足踝临床功能评分系统评分:优32足,良22足,可5足,差1足,优良率为90.00%。经典跟外侧入路组术后出现3足伤口浅表感染,4足伤口裂开内固定外露,无骨髓炎发生。术后复查X线示4足内固定装置出现松动,1足内固定装置断裂失效。根据末次随访时AOFAS足踝临床功能评分系统评分:优18足,良10足,可6足,差6足,优良率为70.00%。两组骨折均骨性愈合,无延迟愈合。两组术后AOFAS足踝临床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跟骨骨折采用改良扩大跟外侧L形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具有显露骨折端好、并发症少、早期功能锻炼、能够明显提高手术疗效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三踝骨折治疗效果.方法 方便选择该院自2010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106例三踝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手术治疗后,69例患者恢复良好,27例患者恢复一般,优良率为90.57%;所有患者的手术时间为(62.19±14.29)min,术中失血量为(72.38±6.92)mL;有9例患者在术后3 d内出现足背外侧麻木,有4例患者内侧切口发红.临床愈合时间为6~13周,平均时间为(7.97±3.02)周.在术后6个月时行X线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的骨折线均模糊,不良愈合的现象不存在.结论 给予三踝骨折患者行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治疗疗效较好,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诊经单一外侧入路治疗胫骨远端开放性骨折合并腓骨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36例胫骨远端开放性骨折合并腓骨骨折患者行急诊手术治疗,清创后经单一外侧入路腓骨接骨板内固定,胫骨有限内固定(必要时加用跨踝外固定支架),直接缝合或原位植皮闭合开放伤口,患肢石膏外固定.结果 患者术后随访8~36个月(平均20个月).34例患者(94.4%)骨折愈合,愈合时间3~18个月(平均5.8个月),其中5例(13.9%)为延迟愈合;2例患者(5.6%)骨不连.术后14例患者(38.9%)原开放伤口出现皮肤坏死,其中2例(5.6%)发生伤口感染.根据美国足踝骨科学会评分系统,踝关节功能恢复总体优良率为80.6%.结论 急诊经单一外侧人路治疗胫骨远端开放性骨折合并腓骨骨折可有效复位并内固定骨折,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三踝骨折手术途径、手术顺序和方法,提高临床疗效。方法:通过踝关节解剖学测量,了解三踝骨折的最佳手术入路;根据踝关节损伤生物力学机制分析的结果,对25例三踝骨折伴踝关节半脱位的患者进行了治疗。结果:三踝骨折手术入路,通过后内侧切口暴露后踝,视野宽,视野深度较浅,视角大,易于暴露,与后外侧切口相比有明显的优势。手术顺序应为外踝→后踝→内踝,术中强调外踝的解剖复位,可靠内固定。应用上述手术途径及方法我科共治疗25例患者,其中23例疗效评定为优良,优良率为92%。结论:先采用外侧切口复位固定外踝,然后行后内侧切口复位固定后踝及内踝,是三踝骨折比较好的手术途径和顺序,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后外、后内侧联合手术入路内固定治疗后Pilon骨折的效果。方法:后Pilon骨折26例采用后外、后内侧联合入路治疗,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骨科足踝学会(AOFAS)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6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14.5个月,均未发生切口感染、皮肤坏死、骨折畸形愈合和创伤性关节炎。所有骨折均一期临床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4.5周,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情况发生。末次随访时踝关节功能AOFAS评分优良率为88.5%。结论:后外、后内侧联合入路治疗后Pilon骨折显露清楚,骨折复位及固定操作方便,固定牢固,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张亮  刘敏  熊耀法  胡平  任威  李宗辉 《当代医学》2022,28(12):56-58
目的 探究经踝关节后外侧入路与经腓骨入路治疗难复性踝关节旋后-外旋Ⅱ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1月本院手足踝外科收治的80例难复性踝关节旋后-外旋Ⅱ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接受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的37例患者作为A组,将接受经腓骨入路手术治疗的43例患者作为B组.比较两组术中失血量、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2月至2011年8月经我院收治资料齐全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70例,所有患者由同一名医师采取外侧入路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由另一名未参与过治疗的医师测量并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点的Bohle’s角及Gissane角;按照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恢复情况,计算术后患者症状改善、足部外形、足及踝关节活动度、Bohle’s角的优良率。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2个月),68例患者切口一期愈合,2例患者出现伤口表浅感染,所有患者无伤口深部感染发生;骨折愈合时间为6-12周,平均8周;Bohle’s角及Gissane角均得到矫正,AOFAS评分提高,各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无明显复位丢失,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总体优良率83.2%。结论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关节内跟骨骨折能够牢固固定并有效维持骨折复位,其疗效满意,外侧入路手术切口设计合理,严格在骨膜下剥离,细致操作下可最大限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易漏诊,主要累及胫骨平台内、外侧髁的后1/3。大部分需手术治疗,手术入路依骨折类型可选用外侧切口,后外侧切口,后侧"S"形或"L"切口及前后联合入路等。骨折复位多采用从后向前、从内向外的复位顺序,后内髁的解剖复位及有效固定至关重要,合并交叉韧带损伤的胫骨平台后侧骨折可同期或二期处理。  相似文献   

18.
金铭华 《基层医学论坛》2013,(26):3421-3423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固定后踝治疗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方法 43例涉及后踝的踝关节骨折患者,采用后外侧入路固定后踝,术后长期随访,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关节功能评分(AOFAS)、改良Weber评分和踝关节活动度评价疗效。结果 43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6个月(12个月~25个月),末次随访AOAFS评分(92.4±7.8)分,优良率为90.7%;改良Weber评分平均6.0分,优良率为81.4.1%;手术侧踝关节屈曲度活动度(65.7±6.7)°,低于健侧活动度(70.7±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外翻活动度(21.2±3.1)°,与健侧活动度(21.5±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外侧入路治疗涉及后踝的踝关节骨折手术野暴露骨折端充分,可以直接固定后踝,术后并发症少,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诊经单一外侧入路治疗胫骨远端开放性骨折合并腓骨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36例胫骨远端开放性骨折合并腓骨骨折患者行急诊手术治疗,清创后经单一外侧入路腓骨接骨板内固定,胫骨有限内固定(必要时加用跨踝外固定支架),直接缝合或原位植皮闭合开放伤口,患肢石膏外固定。结果患者术后随访8~36个月(平均20个月)。34例患者(94.4%)骨折愈合,愈合时间3~18个月(平均5.8个月),其中5例(13.9%)为延迟愈合;2例患者(5.6%)骨不连。术后14例患者(38.9%)原开放伤口出现皮肤坏死,其中2例(5.6%)发生伤口感染。根据美国足踝骨科学会评分系统,踝关节功能恢复总体优良率为80.6%。结论急诊经单一外侧入路治疗胫骨远端开放性骨折合并腓骨骨折可有效复位并内固定骨折,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联合入路手术对踝关节骨折脱位伴后踝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踝关节后外侧手术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充分显露踝关节和后踝骨折,直视下骨折复位,采用钢板对踝关节及后踝进行固定,根据后踝骨折块大小选用重建钢板、1/3管型钢板、解剖型钢板等固定,术后4周后进行功能锻炼,负重行走,应用AOFAS评分系统对患者恢复情况进行评分,8-10周后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全面负重锻炼,并对患者随访3-10个月,观察患者手术固定及愈合情况。结果:应用AOFAS评分系统进行评分,患者有27例评分差;97例评分结果中;51例患者评分结果良好;随访时间3-10个月,随访期间未见内固定物移位、松动、断裂,患者活动基本正常,踝关节稳定性好,无内外翻畸形,踝关节屈伸活动良好,复查X片见全部骨折骨性愈合。结论:联合入路手术对踝关节骨折脱位伴后踝骨折的治疗,对骨折部位显露清晰,可直接精确复位踝关节面,并进行稳定的固定,较大程度上助于踝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