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分析术前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的策略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围术期的出血、输血和术后1个月并发症等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在北京安贞医院由同一组术者实施非体外循环CABG的患者48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术前持续应用阿司匹林(至少停用氯吡格雷5d以上)的患者198例(阿司匹林组,组1),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药物至术前第3天的患者53例(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组2),术前停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5d以上的患者229例(对照组,组3).比较3组的术中、术后失血量和输血量、二次开胸情况以及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等.结果 3组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胸腔引流量组2明显高于组1和组3[(827±216) ml与(416±135) ml、(265 ±85)ml,P<0.05)],组1虽然高于组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无住院死亡、卒中及心肌梗死等相关并发症.结论 CABG术前停用氯吡格雷<5d会增加术后失血量,术前应用阿司匹林不会明显增加围术期出血和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后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与单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12年1月在东南大学附属江阴医院行CABG手术患者68例,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及阿司匹林组,每组34人.氯吡格雷组所有病例均采用标准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两联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组患者只接受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主要研究随访时间内(一年)的心肌梗死(MI)、桥血管狭窄、桥血管堵塞、出血等的发生比率.结果随访时间内氯吡格雷组心肌梗死(MI)、桥血管狭窄、桥血管堵塞、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5.88%*、5.88%、2.94%*、2.94%)与阿司匹林组(分别为14.7%、8.82%、17.6%、5.88%).两组比较中桥血管堵塞及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BG术后接受氯吡格雷以及阿司匹林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有效地减少心肌梗死(MI)、桥血管堵塞的发生率,桥血管狭窄及出血比例亦有所下降,故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可能更有利于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3.
Wilmshurst  P.  T.  Nightingale  S.  Walsh  K.  P.  Morrison  W.  L  代喆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06,2(1):52-52
目的:报道可导致经导管封堵心房分流的患者术后抗凝药物治疗方案改变的临床事件以及这种改变对封堵术后偏头痛症状的影响。方法:检查抗凝药物治疗方案的改变。结果:虽然71例患者都服用了6个月的阿司匹林,但在封堵术后的数周内,偏头痛的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仍然增加。在经导管封堵术后的数周内发生的有先兆的重症偏头痛(包括偏头痛持续状态),经在阿司匹林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后症状消失。因此,在封堵术(89例患者中进行的90次操作)后头1个月,抗凝药物治疗方案的改变为加用氯吡格雷。与单用阿司匹林的患者相比,联合应用氯吡格雷的患者在经导…  相似文献   

4.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被广泛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患者。质子泵抑制剂(PPI)被推荐降低抗血小板药物引起的胃肠道损害,但研究发现PPI影响氯吡格雷的临床药效。提示临床医师应合理选择使用与氯吡格雷相互作用的PPI,或应用不影响CYP2C19途径的H2受体拮抗剂,或在服用氯吡格雷4 h后再服用PPI,积极防控血栓事件的同时降低消化道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5.
习玲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9,40(12):1098-1100
目的 观察老年冠脉支架(PTCA)术后患者长期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选取老年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PTCA及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两组术后均常规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12个月,之后联合用药组继续服用两种药物,阿司匹林组仅服用阿司匹林,继续随访观察6个月,分析临床症状、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细胞分析、肝功能、肾功能、凝血检查,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 联合用药组总有效率为96%,阿司匹林组总有效率为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细胞分析、肝功能、肾功能、凝血检查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岀血、颅内出血. 结论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对老年冠脉支架术后患者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稳定型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安全性。方法将我院收治的240例稳定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和阿司匹林组,每组各120例。两组患者都采用抗心肌缺血、控制血糖、调脂、降压等常规药物治疗。氯吡格雷组应用常规药物同时,加用氯吡格雷治疗,阿司匹林组应用常规药物同时,加用阿司匹林治疗。随访30天,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PAR)改变情况,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电图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经过治疗,氯吡格雷组 PAG 降低程度大于阿司匹林组(39.1±7.2)vs(43.2±6.3),P <0.05);氯吡格雷组心绞痛疗效好于阿司匹林组(96.7% vs78.4%,P <0.05);氯吡格雷组心电图疗效好于阿司匹林组(87.5% vs70.8%,P <0.05)。另外,氯吡格雷组4例病情恶化,对照组14例病情恶化,氯吡格雷减少 ACS 发生的疗效优于阿司匹林。治疗过程中氯吡格雷胃肠道不良反应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结论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稳定型冠心病均有疗效,但氯吡格雷疗效更好,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患者心肌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接受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方案不同,分为替格瑞洛组(阿司匹林+替格瑞洛,n=57)和氯吡格雷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n=51).比较PCI术后血小板聚集率、冠状动脉血流灌注、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心脏超声指标和不良心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结果:替格瑞洛组PCI术后2 h、1 d、3 d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氯吡格雷组(P<0.05),PCI术后冠脉血流TIMI 3级比重高于氯吡格雷组(P<0.05).替格瑞洛组术后8~20 h CK-MB水平和CK-MB达峰时间均低于氯吡格雷组(P<0.05),术后4周LVEF高于氯吡格雷组(P<0.05).两组随访6个月MAC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对STEMI患者PCI术后心肌血流灌注和心功能的改善效果优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国产氯吡格雷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中应用的疗效。方法以进口氯吡格雷为对照,随机分为国产氯吡格雷(泰嘉)组和进口氯吡格雷(波立维)组,术前均常规口服阿司匹林300mg,并立即口服泰嘉300mg或波立维300mg,以后每日口服阿司匹林100mg和泰嘉或波立维75mg,维持至少12个月。观察两组PCI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国产和进口氯吡格雷不良心血管事件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国产氯吡格雷费用相对低廉,药物疗效与不良反应发生率与进口氯吡格雷相似,可以做为波立维的替代用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血栓弹力图评估冠心病PCI术后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后血小板抑制率的改变。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2022年9月的急性期冠心病行PCI住院患者150例,分为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组三组;所有患者均应用血栓弹力图检测在抗血小板治疗后花生四烯酸(AA)通路和二磷酸腺苷(ADP)受体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结果 三组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的基础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和阿司匹林组与氯吡格雷联合用药组在血小板抑制率和临床效果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药物不良反应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司匹林敏感组与不敏感组在性别、年龄及是否合并高血压病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糖尿病、吸烟、高脂血症及肥胖因素与阿司匹林的药物敏感性有关(P<0.05)。氯吡格雷敏感组与不敏感组在年龄及是否合并高血压病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是否合并糖尿病、抽烟、高脂血症及超重等因素与氯吡格雷药物敏感性有关(P<0.05)...  相似文献   

10.
目前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和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已得到大量循证医学的肯定,而更具优势的新型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亦逐渐被认可.但氯吡格雷对颈动脉斑块作用的研究尚少,我们观察了氯吡格雷对颈动脉易损斑块的临床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对择期因外周动脉疾病(PAD)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围术期出血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06~2010年因PAD进行手术的患者81例,根据手术时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情况分为3组,未用药物组29例,单独服用阿司匹林组27例,服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组25例,比较三组患者手术前后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是否输血及术后血肿发生率。结果三组手术前后APTT、INR、PLT、HCT均无明显变化(均P〉0.05),术后HB较术前减少,但均在正常范围内。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组手术时间较前两组有延长,术中出血量与前两组比较显著增多,术后血肿发生率较前两组有所增加(均P〈0.05)。结论单用阿司匹林患者行择期PAD手术不必常规停用阿司匹林,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患者需权衡术中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在冠心病中的临床应用,为临床具体用药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3~2016年某医院中200名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100名对照组,100名实验组患者.对照组患者采取阿司匹林治疗,实验组患者采取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然后对两组患者疗效,药物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疗效和复发率均优于对照组,并且前者的LVEF和E/A水平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阿司匹林在冠心病治疗中是一线药物,但是联合氯吡格雷能够增加疗效,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病情,提高患者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3.
<正>血小板活化、聚集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血栓形成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1]),故抗血小板治疗贯穿冠心病治疗始终。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标准用药方案。他汀类药物作为重要的调血脂药物,近年来在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中应用逐渐广泛。研究表明,PCI术后服用阿托伐他汀能够改善血脂及炎症因子水平,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2])。但也有研究认为,他汀类药物和氯吡格雷代谢途径相同,可能会由于药物相互竞争而导致抗血小板疗效降低~([3])。本研究旨在评价冠状动脉支架介入术后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的近远期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冠脉支架术后抗凝治疗是再狭窄栓塞的必要防范措施。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对预防早期支架植入后血栓形成有明显的疗效,而且对心肌细胞具有保护作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应用最为广泛。部分患者用药依从性差,漏服比较普遍。按时服药的氯吡格雷抵抗患者也并未真正得到抗凝的、抗血小板药物的保护,其原因不仅涉及P2Y12受体基因和CYP3A4、CYP2C19的基因多态性,还涉及患者性别及微粒体膜炎性反应等其他因素。为应对氯吡格雷抵抗,高剂量的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抗血栓成为部分患者术后的用药选择,西洛他唑、替格瑞洛、普拉格雷等替代治疗也能有效应对氯吡格雷抵抗,防止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赵丽萍 《吉林医学》2013,34(6):1078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使用情况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药物使用情况,依据用药不同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单独应用阿司匹林,研究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服用。结果:研究组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阿司匹林和氮吡格雷在临床治疗中联合使用,对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及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建祥  范国峰 《现代医学》2009,37(5):390-393
阿司匹林联合噻吩吡啶类(氯吡格雷、噻氯匹啶)的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是经皮冠状动脉置人支架术后的标准治疗,以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和减少缺血事件。目前治疗指南建议,置人裸支架术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至少4周,而药物涂层支架(drug—elutingstent,DES)术后至少12个月。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和DES临床应用的逐渐增多,人群中接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已增加425%,与此相关的上消化道出血(uppergastrointestinalhemorrhage,UGH)发生率也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提供更合理的抗血小板治疗策略。方法:选取行CABG术患者260例,随机分为替格瑞洛组(129例)和氯吡格雷组(131例),分别给予替格瑞洛(90 mg·d-1)+阿司匹林(100 mg·d-1)、氯吡格雷(75 mg·d-1)+阿司匹林(100 mg·d-1)行抗血小板治疗。12个月后随访收集有效性相关不良事件,即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心血管死亡、非心血管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因再发不稳定心绞痛入院及因再发心力衰竭入院)和安全性相关不良事件(呼吸困难和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研究最终完成随访共241例,其中替格瑞洛组122例,氯吡格雷组119例。替格瑞洛组共发生MACE 10例(8.2%),氯吡格雷组共发生MACE 19例(16.0%),2组间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格瑞洛组发生因心力衰竭再次入院事件1例(0.8%),氯吡格雷组发生6例(5.0%),2组因心力衰竭再次入院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格瑞洛组共发生安全性相关不良事件27例(22.1%),氯吡格雷组共发生安全性相关不良事件17例(14.3%),2组间安全性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BG术后患者应用替格瑞洛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与氯吡格雷比较无明显差别,二者均可作为CABG术后抗血小板方案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分析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6年4月期间诊治的冠心病患者133例,采取双盲对照方式将患者随机性划分为两组,其中67例采用氯吡格雷药物治疗,设置为氯吡格雷组,余下66例则选择常规用药阿司匹林治疗,设置为阿司匹林组,对比疗效临床疗效,统计分析两组用药期间药物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氯吡格雷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5.52%(64/67),阿司匹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4.85%(56/66);两组对比,氯吡格雷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阿司匹林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冠心病方面可首选氯吡格雷,其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和氯吡格雷在健康人体内的相互作用。方法予所有受试者阿托伐他汀20 mg/d、氯吡格雷75 mg/d和拜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口服,4 d后停用阿托伐他汀,于第5天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然后继续服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4 d,次日再次空腹采集静脉血送检,测定血小板聚集率。比较2次血小板聚集率的测定结果。结果受试者在同时服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3种药物后和服用氯吡格雷加阿司匹林2种药物后的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46.58±15.27)%与(48.31±16.67)%,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t=-1.802)。表明阿托伐他汀和氯吡格雷同时应用并不会影响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结论氯吡格雷与阿托伐他汀两者在健康人体内无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20.
 氯吡格雷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抗血小板药物,能有效预防或减低动脉血栓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众多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氯吡格雷治疗效果的个体差异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使药物基因组学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中的作用受到极大关注。近年来,政策法规机构、临床学术团体以及个体化医疗研究机构等都提出对氯吡格雷的临床应用指导建议。基于药物基因组学指导的氯吡格雷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还需要更多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