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儿脑瘫的临床特征、预防和减少脑瘫及其后遗症的发生;方法:对在我院就诊的37例脑瘫患儿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一岁以内早期确诊率为73%;结论:对小儿脑瘫应引起高度重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小儿脑性瘫痪是造成小儿致残的主要疾病,如果能早期治疗,有效率达95.50%以上,甚至痊愈[1].早期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6个月以内的诊断为早期诊断),3个月内为超早期诊断.为了提高小儿脑瘫的早期诊断率,我们对2001年4月~2003年4月在我院收治,资料完整并作随访的脑瘫患儿74例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各种原因所致小儿早期发生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症状在婴儿期出现,可伴有或不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行为异常及感知觉障碍.目前,世界各国脑瘫的发病率维持在2‰左右,在我国1-6岁小儿脑瘫患病率为1.92‰[1].脑瘫早期诊断困难,为提高对脑瘫早期诊断及预防的认识,现将我院1996年1月至2003年11月诊治的56例脑瘫患儿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在脑瘫患儿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对97例脑瘫患儿BAEP检测结果的分析,了解BAEP检测在脑瘫儿早期诊断中的变化.结果 BAEP正常19例(19.6%),异常78例(80.4%).结论 BAEP对脑瘫患儿的早期诊断,评估预后,指导治疗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小儿脑性瘫痪是儿童严重的致残原因,为探讨小儿脑瘫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总结分析了102例早期脑瘫患儿的临床资料。方法:对2个月~1岁内120例患儿,经评价诊断为脑瘫及中枢协调障碍患儿采用综合治疗,包括药物、运动疗法、理学疗法。结果:对102例患儿追踪至3岁评价,82例坚持治疗患儿效果良好,尤其是50例诊断中枢协调障碍患儿48例达正常化。而20例未坚持治疗的患儿,脑瘫发生率极高。结论:脑瘫早期诊断是指1~9个月间诊断。由于婴幼儿脑代谢快,代谢能力强。给予药物可使其损伤修复,给予运动及感觉刺激又促进脑的发育及髓鞘形成。早期诊断及干预是提高脑瘫治愈率,减少残疾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综合疗法超早期治疗缺氧症引起的小儿脑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38例超早期诊断的因缺氧症引起的脑瘫患儿采用高压氧治疗10 d,输注神经节苷脂、复方丹参,联合运动疗法、小儿捏脊疗法及理疗,15 d为1个疗程,间隔10 d~15 d进行第2个疗程。每个疗程治疗前、后均进行评估,对患儿的发育商和治疗有效率进行观察。结果138例患儿经过超早期综合治疗2个疗程有效率89.13%,第3个疗程有效率95.6%。结论高压氧联合综合疗法超早期治疗因缺氧症引起的小儿脑瘫效果更好,且疗效与疗程成正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小儿脑瘫康复护理早期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1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78例小儿脑瘫患儿,随机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9例。观察组通过康复护理进行早期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儿护理效果、治疗的天数。结果:观察组护理的总有效率为96.63%,优于对照组50.56%;同时两组患儿治疗的天数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的意义(P <0.05)。结论:小儿脑瘫通过康复护理早期干预,护理效果较佳,可促使患儿及早获得康复,值得临床方面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8.
小儿脑瘫是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如能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多数能够治愈。本文对36例小儿脑瘫早期诊治,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马德军 《求医问药》2014,(17):46-47
目的 :探讨运用Vojta姿势反射检查诊断小儿脑瘫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脑瘫高危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地将这些患儿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有患儿30例。对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检查,并通过新生儿神经行为评估量表(NBNA)评估其是否患有脑瘫;对研究组患者进行Vojta姿势反射检查。然后对比这两组患儿的诊断结果。结果 :在对照组中有23例患儿被确诊患有脑瘫,有4例患儿被误诊患有脑瘫,确诊率为(19/28)67.86%,误诊率为17.4%。在研究组中有26例患儿被确诊患有脑瘫,有1例患儿被误诊患有脑瘫,确诊率为(25/28)89.28%,误诊率为3.8%,两组患儿的确诊率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为脑瘫高危患儿进行Vojta姿势反射检查,有助于提高其确诊率,该检查方式可为脑瘫患儿的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75例小儿脑瘫综合治疗的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综合治疗小儿脑瘫康复的情况.方法:对我院75例脑瘫康复患儿进行功能训练、理疗、推拿、药物应用综合治疗后的效果进行分析探讨.结果:显效35例,占46.7%;有效30例,占40.0%;无效10例,占13.3%.显效的平均时间为14.3个月,有效的平均时间为16.7个月,无效的平均时间为37.5个月,早期干预综合治疗效果明显.结论:药物治疗的同时.要进行特殊的教育,进行身体功能、语言、生活等训练,加强心理治疗,辅助中医推拿,大多数患者是可以康复的,有效率为86.7%.早期干预、综合治疗、长期坚持是脑瘫患儿康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王冀平 《当代医学》2009,15(30):55-56
目的探讨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与康复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95例小儿脑性瘫痪儿的临床资料,以确诊年龄分为Ⅰ组(0~6个月)、Ⅱ组(7~9月)、Ⅲ组(10月~4岁)三组,各组患儿依病情需要采用运动疗法、药物疗法、高压氧舱等综合康复治疗措施,在1个疗程(3个月)结束后进行效果评价。结果Ⅰ组有效率为93%,Ⅱ组有效率为85%,Ⅲ组有效率为68%,三组间患儿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差异(P〈0.05),确诊和开始治疗年龄组小的患儿治疗有效率大于大年龄组。结论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是保护小儿脑性瘫痪高危儿健康、减少小儿脑瘫残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对我院自2007年5月~2011年3月收治的6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病因、临床特征、致病微生物、治疗效果等.结果 (1)致病菌主要为链球菌、葡萄球菌及真菌,血培养阳性率为71.7%;(2)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赘生物37例,占61.7%;(3)基础疾病中以主动脉瓣合并二尖瓣病变最为常见,占35.0%;其次为室间隔缺损及二尖瓣脱垂,分别占21.7%、8.2%;(4)临床表现以发热、食欲低下、皮肤瘀斑等为主;(5)本组60例患儿内科保守治疗54例,手术治疗6例;好转出院44例,占73.4%,放弃治疗5例,占8.3%,院内死亡11例,占18.3%.结论 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特征较以往比较发生改变,应积极采取药物控制及手术治疗,降低致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小儿脑瘫的中医治疗与康复训练体会。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6月于我院就诊的小儿脑瘫患儿,共31例,收集整理患儿在临床上的一般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均给予中医治疗与康复训练,探究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31例脑瘫患儿经过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7%,包括5例痊愈5例(16.1%)、25例好转25例(80.6%)、1例无效1例(3.2%)。结论针对小儿脑瘫患儿,经中医治疗与康复训练后能够有效的改善肢体运动功能从而提高生活质量,治疗效果明显,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4.
运动疗法在小儿脑瘫早期治疗中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脑瘫早期的临床治疗。方法将65例患儿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在高压氧、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运动疗法治疗,两组患儿在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以小儿脑瘫粗大运动量表(GMFM)和改良的痉挛量表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运动功能、肌痉挛改善及总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疗法治疗小儿脑瘫可以降低肌张力、促进运动发育,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小儿脑瘫早期家庭治疗程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儿脑瘫是严重影响患儿及其家庭生活质量的慢性疾病之一 ,目前对本病的防治还没有完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以药物及各项综合训练措施的治疗为主要方法 ,其中有效的康复训练更是治疗的关键 ,且治疗越早效果越好 ,但由于临床资源的不足 ,更兼治疗的长期性、复杂性和专业性 ,严重制约了训练的有效开展。如何适应中国家庭的实际情况 ,开展切实有效的家庭治疗是值得思考的问题[1] 。我们采用自编的脑瘫早期 ( <1岁 )家庭治疗程序对 15 6例 1岁以内的脑瘫患儿进行治疗 ,连续 6个月观察其病情改善情况 ,探讨治疗程序改善患儿症状的有效性。现将结果报…  相似文献   

16.
孙杰 《当代医学》2016,(34):128-129
目的:对小儿脑瘫康复护理早期的干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80例患儿随机分成2组,各40例。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的脑瘫康复护理,实验组患儿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儿的护理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为75%,实验组患儿的护理有效率远远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小儿脑瘫患儿康复护理进行早期干预,效果显著,应该在临床护理中进行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小儿脑性瘫痪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雪静  秦丽霞  冯丹丹 《吉林医学》2010,31(29):5098-5099
目的:探讨小儿脑瘫的原因及预防对策有助于采取有效措施对脑瘫患儿进行干预和治疗,对高危患儿建立档案,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减少患儿致残率。方法:对我科346例脑性瘫痪患儿遗传因素、母体因素、分娩因素、患儿自身因素进行分析和回顾性问卷调查法及建立临床病例统计。采取优生学对策、围产期保健、到正规医院生产、对患儿原发病采取及时正确科学的治疗。对高危患儿建立档案,定期到专科医院随诊,可以减少致残率。结果:遗传因素17例(占5%)、母体因素211例(占60%)、分娩因素91例(占26%)、患儿自身因素278例(占80%)。脑瘫患儿最常见的是母孕期感染、脐带绕颈、早产儿、低体重儿、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黄疸。结论:对小儿脑性瘫痪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能减少脑瘫患儿发病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针对临床早期诊断不典型川崎病的情况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收集15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儿有关资料,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患儿临床症状表现及产生冠状动脉损害的比例进行分析研究,对患儿采用丙种球蛋白及精氨酸阿司匹林静脉注射方法治疗.结果15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儿中有9例男患儿,6例女患儿,男女比例1.5:1.发病患儿年龄在6个月~8岁之间,平均(4.2±0.6)岁,有12例患儿不足4岁,占80%,1例患儿治疗后复发,没有死亡病例.主要症状表现为首发症状起病是某种特殊症状,与诊断标准第5条不符,只与2~4条相符,但与患儿血培养及血清等检查结果相结合,将其它发热性疾病排除再与超声心动图检测冠状动脉的结果相结合进行诊断.其中只有1例患儿具备2条,占6.7%(1/15);6例患儿具备3条,占40%(6/15);8例患儿具备4条,占53.3%(8/15).结论 延迟诊治不典型川崎病将增大产生冠状动脉瘤的风险.所以医生在临床中应对小儿不典型川崎病提高重视,以利于早期诊治,进而使产生心血管并发症的可能性降低.存在潮红色卡疤,发热,同时伴随川崎病面容,潮红的肛周及手指脱皮,不足2岁男孩阴囊疼痛硬肿且潮红,增高的血沉、C反应蛋白及外周血白细胞比较明显,进行性血小板增高等症状的患儿应注意不典型川崎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儿脑性瘫痪(脑瘫)的早期诊治的作用。方法:对小儿脑瘫92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康复疗法进行治疗,显效21例,有效39例,进步15例,总有效率81.52%;其中1岁以内22例,显效14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95.5%。结论:小儿脑瘫的治疗及预后关键在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早期综合干预治疗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的效果.方法 对28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早期给予水疗法、推拿疗法、高压氧疗法、运动疗法等综合康复治疗,治疗后6个月应用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和粗大运动评估量表评估其疗效.结果 早期综合干预治愈2例,显效15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为96.43%;治疗后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和功能性步行分别优于治疗前(P<0.05;P<0.01).结论 早期综合干预能明显改善脑瘫患儿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