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广贤名中医顾护小儿脾胃的思想体现于小儿保健及疾病的防与治。主张小儿保健由零岁做起,此为保证小儿健康成长的第一步;而小儿脾常不足,无论饮食、外感、内伤,还是药之不慎,均可伤及小儿原本不足之脾胃,故脾胃失调是小儿发病的重要因素,强壮和顾护脾胃应贯穿于治病防病全过程。  相似文献   

2.
中医方剂配伍方法众多,渗透着顾护脾胃的思想。无论是汉代的张仲景,还是金元四大家的朱丹溪、李东垣,还是近代的张锡纯、黄煌等名老中医,在其遣方用药及病后调护等方面都强调顾护脾胃的思想,结合以上,从方药配伍、制法和服法及养生保健三方面对顾护脾胃思想进行初探。  相似文献   

3.
治脾之法在临床上应用范围颇广 ,历代医家论述颇多。《内经》最早提出“四时百病 ,胃气为本”,认为有胃气则生 ,无胃气则死。汉代张仲景指出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金元时代李东垣著《脾胃论》对脾胃的研究有独特见解。明代李中梓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 ,胃气一败 ,百药难施 ,强调调理脾胃的重要作用。清代叶天士指出温病后期应当注重顾护脾胃之阴液为要。近代医家对脾胃学说的研究不断深入 ,不少疾病通过调理脾胃而获效。因此善于掌握治脾法的运用 ,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和临床研究都很必要。根据前贤治脾的经验及笔者长期从事临床…  相似文献   

4.
在师从学习过程中,受陈家礼老师脾胃学术思想影响,对"脾统四脏"学说的理论渊源、学术思想进行初步探讨,认为"脾统四脏"理论含义有三:脾胃为气血精微生化之源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精气源于脾胃;脾胃是人体精气、气机升降出入枢组,脾胃通过调节气机影响其他脏器的功能;任何疾病的成因均因脾胃而起。因此在临证中强调脾胃作用,治病崇脾,处处顾护脾胃中气,燮理中焦。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归纳仲景对脾胃病发病病因、病机、立法方药的经验。方法熟读《伤寒论》及其注解专著,用科学归纳的方法分析,并多数据库检索《伤寒论》及脾胃病相关文章,结合多家对于仲景论治脾胃病的认识。结果 /结论仲景治脾以顾护脾胃为轴,虚者补之,实者泄之,寒者热之,逆者顺之。  相似文献   

6.
对岭南名老中医医案及医案评析文献进行了研究,认为"治未病"重在脾胃是岭南名医的重要学术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未病先防,顾护脾胃;既病防变,补养脾胃;病瘥防复,调养脾胃。  相似文献   

7.
整理和分析了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尊称邓老)运用调理脾胃方法"治未病"的理论基础与应用实践。邓老提出:"未病先防"重在"调",包括调饮食、调情志、防外邪、劳逸适度等,同时养生勿忘养心;"已病防变"重在"治",根据"脾旺不易受病"、"五脏相关防治脏腑传变"相关理论,在辨治各类疾病的处方中多加党参、白术、茯苓等健脾之药以调理脾胃;"瘥后防复"重在"控",疾病恢复的过程中通过控制饮食及练习传统八段锦等方式调理脾胃功能。邓老调理脾胃"治未病"的理论与实践进一步丰富了中医"治未病"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仲景重视脾胃的观点,贯穿于其理法方药的全过程,在养生防病、处方用药、病后调理等方面,处处体现着顾护脾胃的思想,对疾病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详述从脾辨治湿疹的系统思维,为湿疹临床诊治提供思路。[方法]结合中西医对湿疹的认识,从病因病机、基本治则及应用思路、调和五脏、体质辨证及顾护脾胃等方面详细阐述从脾辨治湿疹的思路。[结果]湿疹根本病机为脾虚失运,在临床治疗中,补脾以健运为要。在健脾法的基础上,不同时期治则各不相同,应当理清治疗中健脾利湿的主次,热盛型、湿热并重型,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症状缓解后加入健脾药物。湿盛型、血虚风燥型,以健脾利湿为主。重视调节脏腑功能,并非专治脾,而是以脾为中心,使五脏调和。脾虚是湿疹类患者的体质倾向,根据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治疗,纠正体质偏颇。用药及日常生活中始终注意顾护脾胃。如此从脾论治,临床疗效显著。[结论]从脾辨治湿疹的思路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值得进一步学习、推广。  相似文献   

10.
脾胃是后天之根本,周身百骸都有赖于其化生的水谷精微充养。调理脾胃,既可治好脾胃自身疾病,也能治好脾胃病以外的脏腑疾病。从"治脾以安五脏"的历史发展渊源、脾胃与他脏的生理病理关系、经方中"治脾以安五脏"的运用体现三方面来探寻"治脾以安五脏"的重要性,并肯定其对临床治疗疾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顾护脾胃之功能是《伤寒论》中始终坚持的治疗原则 ,通过对急、危、重证、疑难病证拟或慢性病证等多方面治验数则总结 ,以论证仲景顾护脾胃 ,扶助正气之思想  相似文献   

12.
常占杰教授在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中以脾胃虚弱为辨证中心,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未病理念,在治疗中注重脾胃阳气,时时顾护胃气,故治疗中以益脾养肝为法。初期治以清热利湿、疏肝理气,即便是湿热内蕴,脾胃虚弱者,少佐以健脾益气之味,仍要注意湿热伤阴的问题;后期需顾护阴津、温通气血。常教授在临床实际中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模式:以平淡之法,用平和之药而达到非常之效。益脾养肝法治疗药物性肝损伤切中病机,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正>陈家礼是全国第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师从周仲英老师、朱良春老先生,一生苦读经典,勤于临床,遵从仲景之学"四季脾旺不受邪",崇尚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学术观点,倡导"脾统四脏""治病崇脾"的脾胃学术理论,认为无论外感伤寒,还是内伤杂病,首当顾护脾胃,临床治疗脾胃病,首选香砂六君子汤。该方出自《医方集解》,系六君子加香附、砂仁,现多改香附为木香,具有健脾和胃、理气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国家级名老中医张杰教授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方法]通过临床跟师、收集病例,对张杰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理论创新及临床思路进行分析总结,并列举医案验证。[结果]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治方面,张教授认为脾胃亏虚为本,内外合毒为因,胃络瘀阻为标,虚、毒、瘀互结,并独创"肝脾建中、脾阳为本"理论指导临床,主张以肝脾同建、顾护脾阳为主要治法,兼顾解毒化瘀、扶助正气,临证重视舌脉合参,遣方用药遵循经方。所附医案,张教授辨为肝胃气滞、毒瘀互结,治宜肝脾同建、行气宽中、解毒化瘀,以柴平汤、胃痞汤两方加减治疗,获得良好疗效。[结论]张杰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注意肝脾同建、顾护脾阳,兼顾解毒化瘀、扶助正气,临证时重视舌脉,遵循经方,其经验值得临床借鉴学习。  相似文献   

15.
"养子十法"出自《小儿病源方论》。该法以温凉为主要手法协调脏腑阴阳,畅达气机;以顾护五脏为核心目的,把顾护肺、脾、肾阳气,平衡心、肝阳气的观点用于小儿防病中。以"要背暖""宜少洗浴"顾护肺脏;"要肚暖""脾胃要温""儿啼未定勿便饮乳""勿服轻朱、轻粉"顾护脾阳;"要足暖"顾护肾阳;"要头凉""要心胸凉"制约心阳郁盛;"勿令忽见非常之物"呵护小儿心肝所主之精神情志。将"暖"与"凉"运用得当,方可阴平阳秘,维持脏腑功能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6.
姚乃礼教授治疗脾胃病重视调整相关脏腑的气化功能,尤重脾肾两脏。临床运用补脾助运、升阳散火、化湿运脾、顾护脾气等法,亦重视肾气对于脾的温煦蒸腾作用。脏腑气化功能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脾胃气机升降相宜,肝脾气机密不可分,调肝理脾可以助其运化。  相似文献   

17.
3.4 顾护脾胃、是《伤寒论》治肝的整体性 肝藏血、主疏泄,关乎一身之气机;脾主运化,生气血,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若脾运无力,则气血化生乏源,使肝失所藏,而阴不制阳,变生气郁化火诸证。故肝之疏泄,必赖阴血之濡养,才能舒展其用。而脾之运化,必须  相似文献   

18.
脾胃同居中土,生理相依,升降相因,共司纳运,斡旋气机;然脾胃又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体用各殊.故《伤寒论》继承《内经》理论基础,针对其阴阳各异、体用各殊之特点,将脾胃之病于"辨太阴病脉证并治"与"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两篇分而论治,设立不同的治则方药,治胃多用凉润、攻伐,治脾多用温燥、补益;亦不忘其生理相依、病理相及,太阴阳...  相似文献   

19.
简要总结陶汉华教授"治脾"之临床经验。陶师遵循仲景杂病证治精要,主张治脾应顺应脾的生理特性,兼顾其他脏腑;针对病邪的特点,强调"脾胃和谐观",以"遂性复常"为治疗原则,根据脾脏自病及与整体的关系,运用醒、升、温、运、泻、理、滋、补八法治脾。概括陶师临床常用的治脾八法,并对其临床特色用药进行分析,为探索临床治脾方法和规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明确《行针指要歌》中“或针吐,中脘气海膻中补”治疗反胃吐食,噎膈呃逆等脾胃疾病的作用机制及选穴依据,为临床治疗脾胃疾患提供参考;从三焦气机理论、经络腧穴理论及治未病理论探析其理论依据。膻中穴为八会穴之气会,与全身气机紧密相关;中脘穴为八会穴之腑会、胃之募穴,可调脾胃气机;气海穴为元气生发汇聚之所,可治一身气疾;三穴同用可顾护胃气,使脾升胃降,气机通畅,针对反胃吐食、噎膈呃逆、慢性胃炎等脾胃疾病有较好的疗效。并引用杨继洲和石学敏的古今医案,论证可通过调理气机来治疗临床脾胃病症;根据以上理论探讨,“或针吐,中脘气海膻中补”中选穴及配穴方法切实可行,可灵活运用于临床上的脾胃疾患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