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与颈动脉斑块性质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间的关系。方法选取笔者单位2010~2011年度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5例(脑梗死组),与同期无症状颈动脉硬化者45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观察组别间颈动脉斑块性质及血清Hs-CRP水平。结果脑梗死组IMT(1.23±0.36)mm、不稳定斑块率53.3%、斑块发生率80.0%、Hs-CRPS水平均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2组不稳定斑块患者的Hs-CRPS水平明显高于同组无斑块及稳定斑块患者。结论 Hs-CRP水平能明显、准确反应颈动脉斑块及脑梗死的严重程度。Hs-CRP的检测对急性脑梗死的预防、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斑块与血清C反应蛋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动脉双功能超声检测是研究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窗口。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慢性炎症过程,急性期血清蛋白水平可以反应脑卒中的危险性,并对预测高危患者脑梗死及死亡的危险性起到一定作用。故探讨颈动脉斑块厚度与白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丁奇贤 《中外医疗》2011,30(16):42-43
目的 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无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方法 应用HP彩色超声诊断仪对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脑梗无侧组和非脑梗死侧组斑块发生情况.结果 脑梗无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数较非脑梗死侧组多,且软斑比率较非脑梗死侧组高(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可能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存在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急性脑梗塞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介素6(IL-6)的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108例为研究组,同时选取10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测定2组的血清CRP和IL-6含量;2组均行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明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分析2组血清CRP和IL-6的水平变化及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结果研究组血清CRP和IL-6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稳定性不同的斑块血清CRP和IL-6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和IL-6与斑块的稳定性呈正相关。结论急性脑梗死hs—CRP与IL-6水平较正常人群高,增高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5.
荆义娣 《中外医疗》2011,30(8):82-8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方法观察组为急性脑梗死患者75例,对照组选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人群60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2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斑块性质,根据检查结果将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无斑块、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进行比较。应用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浓度。结果急性脑梗死组颈动脉内膜斑块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组hs-CRP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脑梗死患者不稳定斑块、稳定斑块、无斑块间hs-CRP含量分别为:(9.85±2.56)mg/L、(8.75±2.43)mg/L及(6.87±1.86)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和hs-CRP水平的升高与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方法选取焦作市人民医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70例作为参照组。比较两组人群相关临床指标检查结果。结果研究组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和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及其中A、B和C 3个亚组患者中高回声型、不规则型及溃疡型斑块所占比率最高,且发生率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均较高,两项指标可用于急性脑梗死的辅助诊断并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7.
在脑梗死病因中,以高血压性动脉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血管损害最为常见.近年研究发现,C反应蛋白(CRP)直接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选取1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于次日凌晨采血测定血清中的HCY、hs-CRP水平、血脂水平,应用颈部血管彩超将178例患者分成颈动脉狭窄组103例(轻度狭窄33例、中度狭窄36例、重度狭窄34例)和无颈动脉狭窄组75例,同期住院的非脑血管病患者37例作为对照组。颈动脉狭窄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体质量、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斑块检出率(81.46%)、颈动脉狭窄检出率(57.86%)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5);伴颈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CY与颈动脉狭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P<0.05);血清hs-CRP水平与颈动脉重度狭窄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颈动脉狭窄是急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血清HCY、hs-CRP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血清HCY、hs-CRP水平在预测伴有颈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12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4例)和研究组(55例),对照组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氟伐他汀40 mg,每晚1次,口服,连用6个月为1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计算斑块数目的变化;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hs-CRP水平。结果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颈动脉IMT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不稳定斑块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hs-CRP浓度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伐他汀能降低颈动脉IMT和减少粥样硬化斑块的数目,具有稳定斑块的作用,能够降低患者的hs-CRP水平,在脑梗死的治疗及预防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马金玉 《当代医学》2011,17(11):50-51
目的 探讨分析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以及颈动脉斑块性质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9年10月~2010年10月所收治的7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并选择同期门诊体检健康者75例,分别作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对150例研究对象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测颈动脉斑块性质,并检测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 急...  相似文献   

12.
吴勤英 《河北医学》2013,19(9):1374-1376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超敏c反应蛋白(ha—caP)和P-选择素(CD62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发病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8月至2012年8月入住我院的100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选择同期于我院参加体检的100例侧康者作为对照组,测定其血清中的hs-CRP及CD62p水平。ACI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为有颈动脉斑块形成组(ACI-P组)与无斑块形成组(ACI—NP组),对比其血清中的hs—CRP)及CD62p水平。结果:ACI组hs—CRP与CD62p水平均要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ACI—P组hs—CRP及CD62p水平均要明显高于ACI-NP组(P〈,0.05)。结论:hs—CRP及CD62p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以及ACI发生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应对其予以及时监测与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清C反应蛋白(CRP)、脂蛋白(a)[LP(a)]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8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其颈动脉有无斑块及斑块稳定性而将其分为三组,稳定性斑块组、不稳定性斑块组和非斑块组,比较3组患者血清CRP、LP(a)水平。结果稳定性斑块组及不稳定性斑块组CRP和LP(a)水平均显著高于非斑块组,其中不稳定性斑块组显著高于稳定性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CRP、LP(a)水平均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80例,根据NIHSS评分分为轻型82例、中型63例、重型35例,并与同期60例健康人群做比较,分析不同类型患者的hs-CRP水平及其与斑块性质的关系。结果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患者hs-CRP水平就越高,且均显著高于正常患者群体(P>0.05)。180例患者中共检出动脉斑块140例(77.8%)。结论 hs-CRP水平能够准确反应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性质及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应当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干预中加以重视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的含量在脑梗死发病中的变化和意义。方法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将急性脑梗死和对照组患者分别分为有斑块形成组和无斑块形成组,并检测血清高敏CRP水平。结果对照组中有颈动脉斑块形成者CRP水平与无颈动脉斑块形成者CRP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89&#177;1.08)mg/L vs(1.82&#177;0.88)mg/L,P〈0.05];脑梗死组中有颈动脉斑块形成者CRP水平与无颈动脉斑块形成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86&#177;2.62)mg/L vs(6.87&#177;2.84)mg/L,P〈0.05]。结论高水平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一定关系,可以做为预测脑梗死发生、发展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血尿酸(uric acid,U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病例组,同期非高血压病患者56例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行血浆hs-CRP、UA测定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高血压病组hs-CRP、UA均值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病组高尿酸血症(hyperuricmia,HUA)高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病并发高hs-CRP、HUA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容易导致hs-CRP及UA升高,hs-CRP升高及UA升高合并高血压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风险增高。  相似文献   

17.
脑梗死病理生理过程中的炎症反应越来越引起关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作为炎症反应的常用标志物,其含量升高与脑梗死相关[1].笔者对130例在我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hs-cRP浓度测定,以探讨hs-CRP浓度对病情判断和估计预后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在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对6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CRP水平进行动态观察,并与30例健康样本进行比较.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从病程第1天即开始升高,至第7天达高峰,以后降低,重型患者明显高于中、轻型患者.结论 CRP水平的升高不仅能反映体内炎性系统反应的程度,也能反映脑卒中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分析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脑梗死OCSP分型中各亚型之间的关系,探讨hs-CRP与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OCSP分型并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同时测定患者血清hs-CRP水平变化,进行各亚型hs-CRP之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OCSP分型中,TACI型患者NIHSS评分较其他亚型增高显著,此型患者血清hs-CRP水平亦显著高于其他亚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CRP可能与急性脑梗死部位及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60岁以上老年人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缺血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200例老年患者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并检测hs-CRP以及进行头颅CT或MRI扫描.观察不同年龄段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分析脑梗死与不同级别颈动脉斑块及hs-CRP水平的关系.结果随年龄增加,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及2级以上斑块的检出率显著增高(P〈0.01),有斑块组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无斑块组(P〈0.01),斑块级别2级以上的患者其hs-CRP水平显著增高(P〈0.01),脑梗死组较非脑梗死组患者的hs-CRP水平明显增高(P〈0.01).结论高龄是动脉粥样硬化加重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密切相关,斑块级别越高,脑梗死发生率越高.颈动脉超声检查有助与判断缺血发生机制和评价危险因素.hs-CRP水平能够提示斑块不稳定性,它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望成为脑梗死早期检测和预后判断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