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0 引  言高血压与小动脉疾病相关 ,临床上腔隙性脑梗死 ( lacunar infarction,LI)和某些类型的白质脑病(影像学表现白质疏松 )被认为是小动脉疾病的结果[1,2 ] ,而且已注意到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者心血管事件有所增多。那么 ,血压昼夜节律的改变是否间接或直接参与 LI的发生 ?本文对 43例 LI患者进行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 ( ABPM) ,初步评估血压昼夜节律改变与 LI的可能相关性。1 资料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  1 998年 1 0月至 1 999年 5月 ,首次因 LI住院的 43例患者 ,男 2 8例 ,女 1 5例 ,年龄52~ 68(平均 58.50± 4.6)岁。高血压为 …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与腔隙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CT或MRI诊断腔隙性脑梗死;根据头颅CT或MRI的结果按有无腔隙性脑梗死分为2组:腔隙性脑梗死组与无腔隙性脑梗死组。所有对象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腔隙性脑梗死组与无腔隙性脑梗死组相比,其收缩压明显增高,脉压明显增大(P〈0.01)。其中腔隙性脑梗死组的24h SBP、24h DBP、dSBP、dDBP、nSBP、24hPP、dPP、nPP与无腔隙性脑梗死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收缩压增高、脉压增大可能与腔隙性脑梗死有关。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与腔隙性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与腔隙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CT或MRI诊断腔隙性脑梗死;根据头颅CT或MRI的结果按有无腔隙性脑梗死分为2组:腔隙性脑梗死组与无腔隙性脑梗死组。所有对象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腔隙性脑梗死组与无腔隙性脑梗死相比,其收缩压明显增高,脉压明显增大(P<0.01)。其中腔隙性脑梗死组的24h SBP、24h DBP、dSBP、dDBP、nSBP、24h PP、dPP、nPP与无腔隙性脑梗死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收缩压增高、脉压增大可能与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压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方站:对临床诊断为腔隙性脑梗死的62例患者的血压进行分析,对其临床意义作了评价。结果与结论:高血压可能是腔隙性脑梗死的直接病因。  相似文献   

5.
徐超  庞晓 《当代医学》2013,(25):80-81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入组的122名高血压病人行头颅CT或MRI,根据有无腔隙性脑梗死分为单纯高血压组(A组)60例和腔隙性脑梗死组(B组)62例,均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对两组24h、日间、夜间收缩压及舒张压变异性进行分析。结果 B组24h、日间收缩压变异性均高于A组(P<0.05);B组与A组夜间收缩压比较差异(P>0.05);A组、B组之间24h、日间、夜间舒张压变异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压变异性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6.
7.
陈旭  鲁晓华  刘兰英  杨雅松 《西部医学》2012,24(2):319-320,323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与非腔隙性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异同性。方法将154例急性脑梗死病人分为腔隙性脑梗死与非腔隙性脑梗死两组,应用卡方检验分析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在两组病人间的统计学差异。结果①患有糖尿病的脑梗死病人与腔隙性脑梗死相比,非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率相对较高(P=0.033)。②有心房纤颤的脑梗死病人中,非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率高于腔隙性脑梗死(P=0.002)。结论为了避免分类偏倚,在研究腔隙性脑梗死以及非腔隙性脑梗死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时,不采用TOAST分类法。  相似文献   

8.
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在高血压、动脉硬化的基础上,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性软化病变。其病变范围一般0.5毫米~20毫米,其中以1毫米~4毫米者最为多见,病变数目呈多个,甚至多达数十个。临床上,患者多无明显症状,约有3/4的患者无病灶性神经损害症状,或仅有轻微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轻度头痛、头昏、眩晕、反映迟钝等症状。该病的诊断主要靠CT检查。广泛性、多灶性的腔隙性脑梗死,可影响脑力功能,导致智力进行性衰退,最后导致脑血管性痴呆。1资料来源资料来源于我院2001年~2006年间医院统计报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中青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U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测定,探讨UA、hs-CRP、Fib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186例住院的中青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为实验组,根据IMT厚度分为:正常组34例(实验A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62例(实验B组)、斑块组90例(实验C组)3个亚组。10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两组均分别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定IMT和对血UA、hs-CRP、Fib水平进行检测,并与颈动脉硬化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实验组血UA、hs-CRP、Fib水平及IMT均高于对照组(P<0.01),各实验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UA、hs-CRP、Fib水平与IMT呈线性相关(r=0.923,P=0.000;r=0.955,P=0.008;r=0.968,P=0.000)。结论:血UA、Fib及hs-CRP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并在无高血压等高危因素的中青年腔隙性脑梗死首发者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CT和MRI技术的运用,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率已有很大提高,特别是MRI对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具有更大的临床价值[1,2]。腔隙性脑梗死作为一种重要的卒中类型,对其致病危险因素的研究日益深入,而高血压又是腔隙性脑梗死的主要发病因素[3]。笔者通过对26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变化与腔隙性脑梗死两者之间的关系。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选择我院住院和门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68例,均符合WHO高血压诊断标准,入选标准为3次非同日血压,均为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体格检…  相似文献   

11.
脑梗死是由于脑部供血障碍,引起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多发病,致死率和致残率均高,且大部分幸存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国内外大量研究认为,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是脑梗死发生和发展的危险因素之一[1].Hamsten等[2]报道因纤维蛋白原基因水平的变异引起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改变占所有因素的51%,纤维蛋白原基因的多态性决定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功能表达状态,基因多态性是影响血浆维蛋白原水平的主要遗传因素.有报道称,纤维蛋白原含量高于3.03 g/L时,发生脑梗死的风险可增高近2倍[3].本文对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王玥  周瑜  张建容  周中淑  王礼  杨清武 《重庆医学》2015,(26):3692-3694
目的:分析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参数水平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b)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在神经内科住院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及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共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患病发展类型将其分为进展性脑梗死组和非进展性脑梗死组,每组各60例。检测患者血小板参数和 Fb 的变化情况。结果进展性脑梗死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C)、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 Fb 较非进展性脑梗死组患者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两组患者的血小板压积(P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小板参数变化水平和 Fb 在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提示严密监控患者血小板参数和 Fb 的变化情况对脑梗死的治疗,以及疾病演变的判断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临床上遇到的脑梗死或有高血压或有血脂异常,现就86例腔隙脑梗死患者的血压、血脂情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耿建波  时慧 《吉林医学》2010,31(15):2168-2169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与尿失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89例,分析患者Glasgow评分,腔梗的部位与尿失禁发生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尿失禁组Glasgow评分低于无尿失禁组,两组间单纯皮层下梗死和单纯皮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者(皮层下加皮层)比较,尿失禁组比率大于无尿失禁组。结论:尿失禁与卒中严重程度相关,是脑梗死严重性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方法:收集74例经CT证实有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资料。对其各种可能的易惠因素、梗死部位、临床表现加以分析。结果: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年龄42~80岁,男女比例为3.96:1,病变部位以基底节区为最多,为58例(78%),其他为双侧脑室旁、内囊、丘脑。单个梗死灶46例(62%),≥2个梗死灶28例(37%)。并发症中,高血压病者66例(89.19%),糖尿病27例(36.5%),心脏病24例(32.40/0),高脂血症11例(15.3%)。结论:患者男性多于女性,病灶多位于基底节区,其次为双侧脑室旁和内囊,易患因素为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  相似文献   

16.
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常见类型,约占脑卒中的20%以上,除表现相应的躯体症状外,尚有许多表现为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这些症状可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功能康复。我们往往仅重视脑血管病的治疗,而忽视了这一并发症,为进一步探索腔隙性脑梗死后抑郁和焦虑的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我们对250例住院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测定,并将其中68例出现抑郁及焦虑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腔隙性脑梗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飞月 《海南医学》2005,16(8):171-172
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ction,LI),是位于大脑及脑干深部非皮质区的小梗死,通常是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有时也见于前动脉和椎动脉)的穿通支阻塞引起,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5%。腔隙梗死灶的直径多在2~15mm之间,最大不超过20mm,过去认为其一般无明显症状,只在尸检时才被发现。但80年代以来,随着影像学的发展,提高了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率,腔隙梗死已被普遍认为常伴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8.
腔隙性脑梗死是指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穿通动脉,在长期高血压的基础上,血管壁发生病变,导致管腔闭塞,形成小的梗死灶.已成为脑血管病中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其发病率占脑梗死的19%,我院统计占25%.本文对经CT证实260例腔隙性脑梗死CT影像及临床表现分析,认为梗死灶早期清晰准确发现,有助于临床的定性分析,为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CT是目前诊断腔隙性脑梗死最有效最经济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腔隙性脑梗死临床相关因素.方法 分析我院2006年1月到2009年1月收治的10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同期正常体检患者100为对照组,观察两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以及吸烟喝酒等因素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以及吸烟喝酒五种因素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有关,所有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年龄≥55岁的患者发生腔隙性脑梗死比例大于年龄<55岁患者.结论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以及吸烟喝酒五种因素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有关,注意控制以上基础疾病,有利于控制和预防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腔隙性脑梗死是慢性高血压小动脉硬化所致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变,是由脑部穿通动脉堵塞所致脑深部小梗塞病灶,系起源于直径为100~400μm的深穿支闭塞而产生的微梗死。晚期因微小软化灶内的坏死组织被清除而遗留下小的囊腔。本文对24例老年患者的腔隙性梗死的临床和CT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我院住院腔隙性脑梗死患者24例,经详问病史、全面体检、CT阳性证实而确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