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患者男性,30岁。以阵发性心悸7a于2000年2月24日入院。患者近年心悸发作持续时间逐渐延长,发作频率逐渐增多。院外常规检查心电图示A型预激综合征。查体:血压 16.0/10.7 kPa,心率80次/min,律不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超声心动显示:左室假腱索(附着于室间隔上1/3处)。临床诊断:间歇性A型预激综合征(wolff-parkinson-white syndrome,W-P-W),阵发性快速心律失常?心电图示(附图):P波顺序发生,P-P频率68-83次/min,QRS波群形态呈现两种:当心率83次/min、P-R为 0.16s时,QRS呈室上型,时限 0.08s;当心率68次/min、P-R为0.10s时,QRS波群增宽畸形达0.14s,且QRS波群起始部可见明显的δ波,QRS V1、V2波群主波向上。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不齐,间歇性A型W-P-W,肯特氏束3相阻滞。入院后未观察到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在行射频消融手术时,电生理证实旁道  相似文献   

2.
张宏宇 《中外医疗》2008,27(13):103-103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Af)伴长R-R间期时是否合并II度房室传导阻滞(AVB)的诊断.方法 选择Af伴≥2.0s的长R-R间期住院患者15例,连续记录24h动态心电图(DOG),统计2.0s以上的长R-R同期发生时间及频度,最长R-R间期.Af时最快心率,最慢心率及平均心率,阵发性Af在监测同时记录到赛性心律时的房室传导情况.结果 15例患者共出现≥2.0s的长R-R间期196次,其中白天20次,夜间176次,Af时最快心率93~175(平均121.3±24.5)次/min,最慢心率40~57(平均48.2±5.3)次/min,平均心率59~95(平均72.8±12.1)次/min,24h最长R-R间期2.1~3.0s,转复后13例房室传导正常,2例仅P-R间期延长,井显示长R-R间期大多(89.8%)发生在夜间.结论 Af伴长R-R间期者不要轻易做出合并II度AVB诊断,可用"长R-R间期请结合临床"表述并由临床医生结合临床情况作出判断较为客观.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 ,65岁 ,因晕厥 1次入院。有精神分裂症史 ,长期服用氯丙嗪 15 0mg/d。入院后心电图 (EKG)示 Ⅲ°房室传导阻滞 (Ⅲ°AVB) ,心率 3 8次 /min ,予安装永久起搏器(起搏频率 60次 /min) ,住院期间心电监护示成对室性早搏 ,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后又出现扭转型室性心动速伴阿 斯综合征。EKG示Q T间期 0 .7s,即刻查血钾为 2 .9mmol/L ,经电复律及利多卡因治疗后转复为VVI起搏心律 (Q T间期为 0 .62s) ;后纠正低血钾至血钾 4.0mmol/L ,并停用利多卡因 ,再次出现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伴阿 斯综合征 ,发病时Q T间期为 0 .7s ,遂将起搏频…  相似文献   

4.
Li CL  Hu DY  Shi XB  Yang H  Wang JY  Mei YQ  Liu WL  Li L  Xu YY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1):2192-2195
目的探讨左心交感神经切除术(LCSD)降低长QT综合征(LQTS)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的机制。方法观察12例LQTS患者在运动试验过程中模拟交感神经活性增高的情况,总结其变化特征,比较LCSD手术前后这些特征的改变情况。结果手术使静息时的心率校正QT间期(QTc)缩短(0.54s±0.04s到0.50s±0.04s,P=0.026),使运动时所达到的最大心率降低(141次/min±18次/min到124次/min±14次/min,P=0.003)。运动过程中LQTS患者表现为运动中的QTc有所缩短,在运动末和/或恢复早期显著延长(运动前:0.54s±0.02s,运动10min:0.46s±0.02s,恢复4min:0.55s±0.03s);手术使恢复早期QT间期骤然升降的程度明显减小(术后运动前:0.53s±0.03s,运动10min:0.48s±0.03s,恢复4min:0.53s±0.05s)。代表QT间期对心率适应性反应的参数———QT对RR间期的斜率,运动后与运动前相比,变得明显陡峭,从运动前的0.61±0.06升高到运动后的0.71±0.07,P<0.01。手术使运动前的斜率变得明显平缓(术前0.61±0.06,术后0.55±0.07,P=0.013);同时使运动后的斜率也变得明显平缓(术前0.71±0.07,术后0.66±0.06,P=0.018)。手术前有7例患者在运动末和/或恢复早期有顿挫T波的形态变化,手术使其中的4例变化消失。结论LCSD手术可使LQTS患者运动前后的QT/RR间期斜率都变平缓,从而降低了运动引起的QT间期过度延长,这可能是其有效治疗LQTS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1 临床资料患者,女,23岁,因间歇性晕厥(数秒后自行缓解)加重1 d入院.入院时血压120/80 mmHg(1 mmHg=0.133 kPa),心率54次/min,律齐、无杂音,下肢无浮肿.心电图:室性心动过缓,TU融合,QT(QU)间期0.58 s,QT间期0.64 s;血钾、钠、氯正常,血常规正常;心脏超声检查正常.住院后静注利多卡因无效.改口服阿托品0.5 g,每日3次;慢心律150 mg,每日3次;5%葡萄糖500 ml+10%氯化钾10 ml+门冬氨酸钾镁40 ml,每日1次静滴;异丙肾3 μg/min开始泵入,保持心率在80次/min以上可终止发作.  相似文献   

6.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47岁,因胸闷、心悸、头晕10余天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体检:BP 120/80 mm Hg,心脏不大,心率75次/min,心律不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晰.心电图检查:窦性P波规律出现,P-R间期约0.8 s(略有不齐),频率75次/min.  相似文献   

7.
我们对近年来的 4例慢频率依赖性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I°A -VB)的心电图进行分析比较 ,与广大同道共同探讨 ,现报道如下。1 资料本组 4例均为男性年龄在 4 6岁 5 8岁 ,3例在体检时发现、1例因服药引起 ,3例既往无心肺等疾患 ,1例为冠心病。心电图表现 ,前 3例心率均在 5 0次 /min5 6次 /min ,P R间期 0 .2 3s,嘱其适量活动后 ,心电图表现心率 71次 /min ,P R间期恢复至 0 .18s ,后者 1例因自觉心慌 ,胸前不适查心电图指示心率90次 /min ,P R间期 0 .16s,口服心得安 10mg ,3d后复查心电图其心率 6 2次 /min ,P R间期 0 .2 2s,停服心得安…  相似文献   

8.
1临床病例男性患者,20岁。因心悸就诊。心电图显示前3次心搏起自窦房结,Ⅰ、Ⅱ、Ⅲ导联P波直立,心率75/min,P-R间期0.18s,QRS时间0.08s。第4个心搏P′波出现于T波升支上,梯形图显示房性早搏激动受阻于房室结快径路,而沿慢径路前传心室,下传P′-R间期延长至0.48自第5个心搏开始,Ⅱ、Ⅲ、aVF导联P′波小而又有切迹,心率58/min,P′-R间期0.15s,为房性逸搏心律。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房性早搏慢径路下传心室;③房性逸搏心律。2讨论电生理研究和临床观察显示,房室结双径路不一定在窦性心律中表现出来,而很容易在自发的房性早搏中显现出…  相似文献   

9.
1 病例介绍 病例:患者男性,47岁,主诉:劳累后心悸,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电图示:窦性心律,P-P间期变化为1.2~1.4 s之间(相当于心率43~50 次/min)P-R间期为0.16 s,Q-T间期为0.42 s,QRS波群呈两种不同形态,其前有相关P波,当P-R间期为1.2 s时,QRS波群呈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型,当P-P间期为1.4 s时,QRS波群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型,心电图诊断:频率依赖性双束支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0.
中药红花致可逆性类似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40岁。于2000年4月起突然出现心悸、胸闷等不适症状,心电图检查发现频发房性早搏,偶发室性早搏。既往无心血管疾病史,无心脏传导障碍表现。拟诊为病毒性心肌炎。给予异搏定等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不明显。于7月18日始用红花针剂治疗,每次20mL,每日1次静脉点滴。用药前为窦性心律,有频发室性早搏,心率65次/min,P-R间期0.14s,QRS时限0.08s,Q-T间期0.42s。用药15d后复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类似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心率61次/min,P-R间期0.14s,QRS时限为0.12s,Q-T间期0.46s,嘱停药。于停药20d后再复查心电图,类似CLBBB消失,未见异位搏动,心率70次/min,P-R间期0.14s,QRS时限0.08s,Q-T间期0.40s。患者在用药  相似文献   

11.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56岁.酒后胸闷、憋气、心前区有压榨感,30min后来院就诊.即心电图示:窦性心律、P-P间期0.64s,P-R间期0.28s,心率93次/min,ST-T正常.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Ⅰ°房室传导阻滞.胸痛症状缓解后复查心电图P-R间期缩短为0.16s、P-P间期为0.64s,ST-T仍无变化.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患者心电图缺血型T波与U波共存1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黄赛银  袁琳 《广东医学》2003,24(5):465-465
患者 ,女 ,72岁。时有胸闷年余 ,伴胸痛周余就诊。临床诊断 :冠心病。心电图检查 (见图 1) :窦性心律 ,心率 6 8次 /min,P -P间期均齐 ,P -R间期 0 16s,QRS:Ⅰ ,Ⅱ ,Ⅲ电压 (绝对值 ) <0 5mV ;ST :V5下斜型下移≤ 0 0 5mV ,余导联ST段无移位 ;T :V1~V5倒置 ;U :肢导联低平 ,V2 ,V3 0 12~ 0 15mV ,V4,V50 1mV ,心电图诊断 :窦性心律 ,心肌缺血。经治疗 8个月以后症状减轻。心电图检查 (见图 2 ) :心率平均 6 3次 /min,P -P间期相差≤ 0 12s,ST :V5近水平型回到基线 ,T :V2 ,V3 ,V4倒置较前图浅 ,V5双向 ;U :肢导联低…  相似文献   

13.
32例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动态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保华 《当代医学》2010,16(22):97-98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时是否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方法收集门诊及住院病人心房颤动伴≥1.5s的长R-R间期者32例,连续记录24h动态心电图,统计1.5s以上的长R-R间期发生时间及频度,最长R-R间期,心房颤动时最快心率、最慢心率及平均心率,阵发性心房颤动在监测同时记录到窦性心律时的房室传导情况。结果 32例患者共出现≥1.5s的长R-R间期386次,其中白天56次,夜间330次,心房颤动时最快心率100~180(平均120±25.5)次/min,最慢心率50~60(平均55±4.5)次/min,平均心率60~96(平均70±6.5)次/min,24h最长R-R间期1.5~3.0s,转复后29例房室传导正常,2例仅P-R间期延长,1例在夜间偶见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并显示长R-R间期大多(90.3%)发生在夜间11时至次日凌晨6时的睡眠状态。结论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时,如果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不要轻易做出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可用"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请结合临床"的表述,由临床医生结合临床情况作出判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19例受检者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层厚为1.25mm或0.625mm,pitch值0.325,注射速度3ml/s~5ml/s,所得的原始轴位图像传到后处理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通常采用曲面重建(CP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重现(VR)和模拟血管内窥镜(VE)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结果:心率的快慢、心率的波动及后期重建的时相都会对心脏的最终图像质量产生影响,心率波动产生较多阶梯状伪影;心率平稳,心率在55次/min~75次/min,多层螺旋CT(MSCT)对冠状动脉主干主要分支85%以上达到诊断要求;心率>75次/min时,选取40%~50%时相图像质量最好;心率>90次/min时,冠状动脉的主要分支显示欠清。结论:心率平稳且<75次/min,使用合适的重建相位窗、对比剂及扫描参数,MSCT可得到满意冠状动脉影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静脉滴注胺碘酮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伴快速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ACS伴新近发生快速房颤患者,静脉应用胺碘酮,先静脉注射负荷量(75~100mg)后,然后以0.5~1mg/min静脉滴注维持,观察房颤转复、心室率控制及不良反应。结果32例患者用药后15min、2h、24h心室率分别是(135.8±12.5)次/min、(106.7±9.2)次/min、(84.4±14.0)次/min,较用药前(143.7±13.8)次/min明显下降(P<0.01)。其中25例患者(78.1%)在24h内恢复窦性心率,2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3例出现长R-R间期,经停药或减量后恢复。结论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ACS伴快速房颤是有效及安全的。  相似文献   

16.
1临床资料患儿,女,5岁,无任何症状,因手指割破,去当地市级医院缝合包扎时,发现心动过缓,并经心电图证实后来我院就诊。入院查体:体格、智力发育正常,体温36.3℃,心率52/min,血压86/58mmHg。心肌酶谱5项检查中乳酸脱氢酶272.00I U/L,羟丁酸脱氢酶203.00I U/L,余正常。心脏超声诊断:左室腔偏大。入院前心电图显示:心率50/min,PⅡ高尖≥0.3mV,P-R间期0.20s,QRS波时限0.08s。Q-T间期0.42s;V1~V3倒置的T波的降支上有小挫折,各联T波高尖(图1)。诊断:(1)窦性心动过缓。(2)一度房室传导阻滞(Ⅰ°AVB)。(3)PⅡ高尖≥0.3mV(右房大?)。(4)Q-…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心率?心率波动及重建时相的选择对西门子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影响?方法:51例临床疑诊冠心病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将扫描数据从心动周期的R-R相位0~95%每间隔5%进行重建?使用西门子Syngo MMWP VE23A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容积再现?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组等处理?按扫描时平均心率及心率波动幅度分组,获得最佳重建时相,进而评价不同心率及心率波动幅度中的图像质量?结果:心率 < 65次/min冠状动脉最佳重建时相为60%~75%R-R间期;心率65~70次/min冠状动脉最佳重建时相为65%~70%R-R间期;心率 > 70次/min冠状动脉最佳重建时相为30%~40%R-R间期?图像质量随心率的增加及心率波动幅度的变大而下降?心率及心率波动幅度与图像质量呈负相关(P < 0.05)?结论:西门子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受心率及心率波动幅度影响?控制心率?减小心率波动以及选择最佳重建时相可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8.
阿托品试验诱发心肌损伤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因反复发作性心悸、胸闷来本院就诊.既往无高血压病史.查体:一般状态良好,血压135/90 mmHg(18/12kPa),心率42次/min,呼吸平稳.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阿托品试验前为窦性心律.静注阿托品1.5 mL后Ⅱ导联即刻心率增至80次/min,ST段水平下移0.2 mV,且P波与ORS波群无关,P波在QRS波前或后,有时隐藏在QRS波群之内,随后心率逐渐减慢至56次/min,ST段恢复正常.P-R间期0.18 s,固定不变.心电图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完全性干扰性房室脱节,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9.
女性患者,47岁。出现持续性心动过缓两年余,数次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动过缓,心率在33--53次/分之间,静脉推注阿托品1.5mg后,最高窦性心率75次/分。临床诊断:病窦综合征。1987年10月5日因发作房颤而入院。查体:心界向左下扩大,心尖区闻及奔马律。血清钾4.1mEq/L、钠132mEq/L。心电图示阵发性房颤,平均心室率76次/分,Q-T间期0.34秒。10月14日起口服乙胺碘呋酮0.2g,3次/日。一周后房颤发作次数减少,T波增宽,Q-T间期逐渐延长达0.60s。12月25日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中长R-R间期的常见原因。方法收取我院60例动态心电图检查患者,收取时间在2013年1月20日至2015年1月22日,分析患者动态心电图中长R-R间期,将患者分为两组,30例心房颤动作为观察组,30例窦性节律伴有心律失常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长R-R间期的临床意义和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平均心室率(78.12±12.15)次/min、最慢心率(51.65±8.10)次/min、最快心率(150.39±28.15)次/min与对照组患者具有差异(P0.05),观察组≥2.5s长R-R间期均值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长R-R间期出现频率、时间长短和基础心率、病因密切相关,对患者采用人工心脏起搏器安装或者采用药物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