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治未病"思想核心是预防疾病,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的"未病"阶段,把中医"治未病"理论纳入糖尿病前期的防治策略中,将糖尿病治疗重心提前.早期干预,早期防治糖尿病前期阶段,可延缓甚至阻止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医"治未病"思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已成为中医学理论的精髓之一."治未病"的核心理念是"未病先防、欲病救萌、已病防变、愈后防复",就是采取各种养生保健和防治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在糖尿病防治过程中,在"未病"、"欲病"、"已病"、"愈后"四个阶段,应用"治未病"理论积极干预,对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控制糖尿病的发展、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糖尿病的残废率和死亡率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预防疾病的意识也在提高,中医"治未病"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治未病"是中医基础理论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内经>中以预防为主的重要学术观点之一.应用针灸"治未病"古来有之,即在无病或疾病发生之前,预先应用针灸方法激发经络之气,扶助正气,提高机体抵御各种致病因子的能力,从而达到防止疾病的发生、减轻疾病的损害和保健延年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预防为主,中医"治未病"理论最早见于<皇帝内经>.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阐述得更为翔实、具体.他十分重视治未病医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并将其主要体现于<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一书中,所涉及的范围有未病先防、未雨绸缪;有病早治、防微杜渐;已病防传、举一反三;病盛防危、亡羊补牢;新愈防复、饮水思源五个方面.目前临床中所说的未病具有三重含义:其一是无病,身体健康,此时的"治未病"为预防以养生;其二是各种潜在的病情和病机,病而未发,此时"治未病"为有病而早治;其三是指疾病发展还未到危重阶段,此时"治未病"为从轻防重已病防危.  相似文献   

5.
<黄帝内经>首先提出了"治未病"思想,其理论研究可谓是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奠基之作,也是中国古代整体观念和自然观念在医疗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此后,历代医家对中医学"治未病"思想不断发挥,使其成为中医养生保健的主导思想和防治疾病的重要原则.而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等预防思想,以及阴阳五行学说、整体观念、自然观念、道家哲学等中国传统文化观念,都是中医学"治未病"理论形成的历史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6.
"治未病"一词首见于<内经>,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预防疾病,中医又称"治未病",包括三层含义:一是防病于未然,"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注重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预防"病后病",疾病痊愈后,注意调护,防止复发.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气血阴阳失调、五脏功能失衡密切相关.因此"治未病"需从调整人体阴阳气血、五脏平衡着手.本文就应用中医药调理脾胃"治未病"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更好地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及发展.方法 运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中医"治未病"理论,进行防治糖尿病的护理健康教育.结果 患者对糖尿病的防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认为比单纯西医观点进行宣教效果更好.结论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及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1 "治未病"的预防思想 "治未病"是中医预防思想的体现.<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内经>"治未病"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两个方面,指出不但要治病,更要防病;治病要注意阻挡病变扩散和蔓延,防止疾病加重和恶化.  相似文献   

9.
一、中医"治未病"渊源 两千多年前远古,中医的奠基著作<黄帝内经>首先提出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将能够"治未病"的医生称之为医术高超的"上工",即所谓"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上工救其萌芽".<金匮要略>第一条也开宗明义地提出了"上工治未病".  相似文献   

10.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构建了杂病防治诊疗体系,其中"治未病"思想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在首篇即提出"上工治未病",说明"治未病"是评判医者高明与否的标准.继而又指出"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为"治未病"提供了指导原则.<金匮要略>一书比较全面科学地阐述了何谓治未病,怎样治未病,同时也论述了疾病发生、发展和传变规律.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和中医理论的探讨,我们发现这些与"治未病"相关的诸多问题大都离不开"五脏元真通畅"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痛风是一种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代谢性疾病,应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痛风病的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开展社区医学干预,降低痛风病的发病.方法 采用中医的"治未病"思想,即是采用预防和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降低痛风病在社区的发病率.结果 通过社区医学干预和相应的健康教育,是提高本病健康知晓率,预防社区发病的重要途径.结论 开展社区医学干预,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对于降低痛风病在社区的发病率、致残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就有"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的记载.其意是指疾病处于萌芽状态就能发现的医生才算是"上工",也就是医技很高的医生;如果已经患了疾病才能发现,然后才去治疗,未免为时已晚,故称之为"下工",也就是医技很低的医生.<内径>这句话,实际上是强调"防"重于"治"的观念.所以,古人一直是以"治未病"为原则,认真对待人们的身体状态,防重于治,以防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13.
用"治未病"的预防思想阻断糖尿病的蔓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中医历来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要想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就必须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未病先防就是要全民普及糖尿病预防知识,密切监控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既病防变就是要促进糖耐量低减人群向正常糖耐量转化,阻断糖尿病的蔓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更好地预防高血压病的发生及发展.方法 运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中医"治未病"理论,进行防治高血压病的护理健康教育.结果 患者对高血压病的防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普遍认为比单纯西医观点进行宣教效果更好.结论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预防高血压病的发生及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治未病"理论是祖国医学的一颗璀璨明珠,早在二千年以前<内经>就对"治未病"理论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相似文献   

16.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理论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治未病"是中国古代医家针对疾病提出的预防学术思想,是对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包括未病先防、欲病先治和既病防变三个方面。"治未病"思想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完善及指导中医临床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多种因素导致人群  相似文献   

17.
唐波   《中国医学工程》2013,(2):189-189
药王孙思邈说:"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将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所谓"治未病",就是对疾病的早期预防和早期干预。将治疗重心转移到预防策略上来,这种理念在糖尿病管理和治疗的全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对健康人群认识糖尿病也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中医“治未病”对糖尿病三级预防的指导作用.方法:查阅和研究中医“治未病”的相关书籍和文献,整理出中医“治未病”的治疗原则和手段,对比糖尿病三级预防措施,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影响.结果:中医“治未病”的思想理论是糖尿病三级预防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对其有着深刻的影响和不可或缺的指导作用.结论:糖尿病至今仍是一个无法根治的病症,但是做好预防治疗,就能较好地控制该病.建议临床多结合中医“治未病”的治疗原则,学习其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中医"治未病"思想强调保养身体、培育正气,以求未病前培正避邪以防疾病的发生,达到"精神内守,真气从之"的健康状态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防病目的.结合"治未病"思想探讨抑郁症的防治,可成为降低抑郁症发病率及病死率的重要方法.即:抑郁症未发病前预防其发病;抑郁症已发则早期诊治,以防止病情传变;采取综合治疗措施预防病情反复发作.  相似文献   

20.
现代医学认为,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这种理念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就有体现,已有两千多年积淀的中医学在亚健康状态的干预方面存在很大优势[1].在亚健康的研究中引入中医"治未病"思想,将进一步促进亚健康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