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早期应用的意义.方法 将8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为两组,每天分别给予20 mg和40 mg阿托伐他汀,8周后均调整为20 mg.观察治疗前,治疗4、8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水平、心性事件及药物不良反应等指标变化.结果 两组在4、8周hs-CRP均较治疗前低,且40 mg组降低更明显(均P<0.05).40 mg组4、8周时,血脂水平均较治疗前低(P<0.05);20mg组4周时血脂水平开始下降,8周开始差异才有统计学意义(P<0.05).20 mg组发生心性事件16例,40 mg组5例.40 mg组有2例因肌肉酸痛退出实验,6个月复查肝功能未见肝酶升高超过2倍.结论 40 mg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脂水平、hs-CRP、心性事件的收益更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 - CRP)、血脂及总缺血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93例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对照组)、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组(治疗组)。观察两组治疗前与治疗6周后血清hs - CRP、血脂浓度变化及两组治疗后总缺血事件发...  相似文献   

3.
李华  杨守忠 《海南医学》2007,18(4):122-123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UAP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36例,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每晚顿服,对照组饮食控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测定血脂及CRP的变化,分析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CRP治疗后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在调脂的同时还可减轻炎症反应,提示阿托伐他汀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对UAP的发生、发展及预后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住院早期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21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日分别给予20 mg和40 mg阿托伐他汀,8周后均调整为20 mg,观察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水平、心性事件及药物不良反应等指标变化。结果:两组在治疗4周、8周时hs-CRP、TC、LDL-C均呈明显下降趋势,40 mg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20 mg组有16例发生心血管事件,40 mg组有5例(P<0.05)。40 mg组有2例因肌肉酸痛退出实验,停药后临床症状自行缓解。结论:40mg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改善血脂水平效果更佳,可有效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采用抽签法将78例ACS患者分为瑞舒伐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各39例.在常规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瑞舒伐他汀10 mg/晚或阿托伐他汀20 mg/晚,共6个月.测定两组治疗前和治疗4周、6个月时的TC、LDL-C、HDL-C、TG、hs-CRP水平,观察6个月时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TC、LDL-C、TG和hs-CRP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5),HDL-C水平有所升高(P<0.05),其中hs-CRP水平在4周时下降最明显,而血脂水平在6个月时下降最明显,瑞舒伐他汀作用强于阿托伐他汀(P<0.05).瑞舒伐他汀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20.51%)略低于阿托伐他汀组(30.77%),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均可降低ACS患者TC、LDL-C、TG和hs-CRP水平,升高HDL-C水平,但瑞舒伐他汀作用强于阿托伐他汀.两者都能明显减少ACS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郭芸 《吉林医学》2013,34(12):2269-2270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应用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住院患者80例临床资料,按血脂水平分为正常血脂组(A组,36例,给予安慰剂10 mg/d)、偏高脂血症组(B组,28例,发病12~48 h内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d)和高脂血症组(C组,16例,发病12~48 h内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d)。分别于用药前、治疗第2周末、第4周末、第8周末测定三组患者的血脂、血清hs~CRP,随访并记录心血管事件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治疗8周后,三组在各观察时段的TC、TG、LDL-C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1);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早期应用疗效显著,40 mg/d较10 mg/d阿托伐他汀的调脂和减少心脑血管事件作用更佳,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的血浆脑钠肽(BNP)及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将80例ACS患者分为两组.阿托伐他汀治疗组40例:给予阿托伐他汀40mg/d.入院24h内开始服用;对照组40例,两组其他治疗相同·于治疗前及治疗28天后分别检测患者血清hsCRP及BNP的浓度.结果 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清hsCRP及BNP的浓度与对照组比较,血清hsCRPN.BNP的浓度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具有明显降低BNP及hScRP作用.对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对血脂、缺血事件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将56例AC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8)和治疗组(n=28),观察用药前后血脂、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无显著变化(P>0.05),治疗组用药后血脂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χ2=4.86,P<0.05).两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肌酸磷酸激酶均无明显变化.结论:ACS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可明显降低缺血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早期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79例ACS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阿托伐他汀20 mg/d和依折麦布10 mg/d,n=41)和阿托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20 mg/d,n=38)。治疗2周后检测患者血脂、丙氨酸转氨酶(ALT)、磷酸肌酸激酶(CK)水平,并观察两组治疗2周内心血管事件及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经治疗2周后,两组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低于治疗前,联合治疗组胆固醇水平下降较阿托伐他汀组更明显(P<0.05)。联合治疗组心血管事件(再发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低于阿托伐他汀组(P<0.05)。结论: 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较单用阿托伐他汀能更显著降低胆固醇水平,减少心血管事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炎症标志物的影响.方法 将确诊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对照组30例.2组患者入院后立即采取静脉血,然后观察组患者予阿托伐他汀40 mg,每天1次定时口服;对照组患者不用他汀类药物干预,其他治疗相同.第48小时、72小时后所有患者分别再次采取静脉血,行白细胞、C反应蛋白(CRP)及白介素-6(IL-6)检测.结果 58例患者白细胞、CRP及IL-6均明显升高,观察组经阿托伐他汀处理后,上述指标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炎症水平增高,使用他汀类药物能显著降低炎症水平,缓解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11.
近年新生儿、婴儿、成人麻疹患者逐年增加,临床表现一般仍较典型,成年人麻疹患者全身中毒症状较重。麻疹抗体检测结果阳性是主要的诊断依据。麻疹发病的双相移位的机理可能是,免疫保护力不足,婴儿出生时麻疹抗体力低。孕期母传胎的麻疹抗体减弱,母经乳汁传给婴儿的抗体减弱,成人麻疹抗体水平逐年下降。预防措施是怀孕前给予育龄妇女麻疹疫苗接种,鼓励母乳喂养,麻疹疫苗计划免疫适当提前,在成人追加麻疹疫苗的免疫,加强病毒变异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2.
13.
14.
以^3氢-胸腺嘧啶核苷放射自显影法及HE染色,观察并分别测定了18例正常子宫内膜增殖中期,15例增殖晚期的腺上皮细胞或间质细胞的标记指数、分裂指数。结果显示:子宫内膜增殖晚期腺上皮细胞或间质细胞之LI均明显高于增殖中期。同时,增殖晚间质细胞之MI也明显高于增殖中期,即此两种细胞在增殖晚期中增生明显,其增生状态初步获得了定位定量测定的正常值。  相似文献   

15.
16.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做法;方法:主要在手术配合的六个方面,解决防感染、防栓塞等问题。结果:30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均获成功,结论:手术配合是护士责任心和基本功的全面体现,对提高手术效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在继发性肾脏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尿微量白蛋白(m-Alb)检测在继发性肾脏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Beckman Immage全自动特种蛋白分析仪对糖尿病组、高血压组、心脏病组患者进行了m-Alb测定,同时与健康组结果作对比。结果m-Alb检测糖尿病组为3.7±5.26mg/dl,高血压组为7.5±8.18mg/dl,心脏病组为7.8±3.76mg/dl,健康组为0.66±0.48mg/dl,各试验组m-Alb增高百分率为糖尿病组48.9%,高血压组37.5%,心脏病组26.9%。结论尿蛋白阴性的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患者进行m-Alb检测,可以监测病程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尿液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尿液 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观察 ,更加科学、准确地诊断血尿和血红蛋白尿。[方法 ]采用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和尿液显微镜红细胞计数 ,观察 180例正常人尿标本加入正常人血标本后 ,不同 pH值 ,不同时间内 ,观察红细胞溶解情况。 [结果 ]pH <5 .5以下时 ,随着时间的延长 ,红细胞溶解现象明显。 1h后观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h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pH <5 .5时对红细胞计数影响较大 ,易致红细胞发生溶解现象 ,出现假性血红蛋白尿 ,对血尿和血红蛋白尿很难区分 ,给临床诊断造成不便 ,更易引起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19.
刘复平 《中外医疗》2012,31(23):1-2
目的探讨研究喉癌主癌灶手术的安全切缘在临床上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1年3月已经确诊喉癌的患者100例,随机分成A、B两组,A组为观察组50例,主要采取手术切缘后,然后采取镜下观察分析;B组为观察组50例,主要采取手术切缘后,然后采取肉眼观察分析,将结果进行临床特点分析比较。结果早期的喉癌患者和晚期的喉癌患者的阳性切缘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的阳性切缘发生次数高于早期的阳性切缘发生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声门上区[SG]2、3和5、10mm;跨声门型[TG]2、3mm和5、10mm的切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G、G、TG、IG的2mm和3mm,5mm和10mm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肉眼阳性切缘观察39个,镜下阳性切缘观察4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据原发不同部位、不同分期和不同范围选取适合的切线,就可以有效地减少阳性切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根据儿童急性腹痛的特点,诊断儿童腹痛应综合临床及相关检查提供的依据,做出准确诊断,给予适当治疗。方法:对临床328例腹痛患儿进行选择性辅助检查和分析。结果:小儿腹痛病因复杂,腹腔内疾病占64.63%,共17种病因;腹腔外疾病占35.37%,共6种病因。结论:仔细询问病史、认真体格检查、密切观察病情、针对性地选择辅助检查,在儿童腹痛的诊断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