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外眦韧带缩短联合下睑缩肌修复术治疗退行性睑内翻中的临床应用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5年9月间,在14例(17眼)退行性睑内翻患者中,实施外眦韧带缩短联合下睑缩肌修复术,术后观察眼睑位置和双侧对称性。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至36个月时,14例(17眼)患者下睑内翻完全矫正,下睑功能明显恢复,眼部刺痛,畏光流泪等症状消失,角膜混浊和结膜充血增厚逐渐消退。结论:采用外眦韧带缩短联合下睑缩肌修复术治疗退行性睑内翻,较其它术式更能针对原发的解剖问题,其创伤小,愈合快,术后效果更加自然。  相似文献   

2.
对3个月至足月胎儿的晶状体纤维、晶状体囊、悬韧带及晶状体周围的血管进行了扫描电镜下的观察。晶状体纤维的短面上有分布规律、大小一致的突起;这种分布形式在3个月至足月,在晶体皮质及晶体核均相同。晶状体悬韧带在胎儿第4个月时出  相似文献   

3.
<正>晶状体半脱位分为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先天性晶状体半脱位常与全身系统性疾病相关,或只是全身疾病的一个局部表现,如马方综合征、高胱氨酸尿症等~([1-3])。后天性晶状体半脱位主要由外伤引起,如眼部钝挫伤、复杂的白内障手术造成的医源性悬韧带损伤等~([1])。维持晶状体位置和功能最重要的结构是晶状体悬韧带~([4]),任何能导致悬韧带纤维损伤或功能异常的因素都可能引起晶状体半脱位。研究发现先天性的悬韧带纤维功能异常与遗传疾病有关,FBN1基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主要作用~([5])。儿童中引起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提上睑肌的解剖结构异常的表现形式.方法选单眼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健眼为单睑者30例,患眼30眼施上睑下垂矫正术,30眼行重睑成形术.以健眼作为对照,术中观察患眼及健眼节制韧带及腱膜解剖结构特点,用游标卡尺分别测量患眼及健眼节制韧带宽度及节制韧带至睑板上缘距离,测量3次,取平均值.结果先天性上睑下垂30眼中节制韧带异常表现为异位附着12眼,增厚8眼,增宽6眼,至睑板上缘距离明显下移3眼.腱膜异常表现为变薄6眼,脂肪化5眼,裂孔4眼.节制韧带至睑板上缘距离15.145±5.45mm,节制韧带宽度5.51±1.89mm.正常眼节制韧带至睑板上缘距离17.624±2.38mm,节制韧带宽度3.765±3.24mm,节制韧带宽度患眼与正常眼经两样本均数t检验,无显著差异(t=1.665,p>0.05).节制韧带至睑板上缘距离患眼与正常眼经两样本均数t检验,无显著差异(t=0.728,p>0.05).结论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的提上睑肌存在解剖结构异常,但不是发病的主要因素,尚有其它因素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生物显微镜对晶状体悬韧带异常的诊断价值。方法:对自2010年8月~2014年2月,在我院求治的晶状体悬韧带异常患者进行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观察其诊断价值。结果:晶状体悬韧带的异常主要表现为晶状体悬韧带的延长以及断裂,其中晶状体悬韧带断裂138例,晶状体悬韧带断裂延长70例。结论:超声生物显微镜对晶状体悬韧带异常的检查具有重要意义,可明确眼前段结构的异常。  相似文献   

6.
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黄韧带超微结构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5例腰椎骨折患者及6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黄韧带组织超微结构的研究,探讨其组织结构方面的变化特征及其与腰椎退行性疾病间的关系,讨论其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病因学意义。方法:应用光镜及透射电镜和扫描叱镜观察上述标本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黄韧带组织显示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弹力纤维成分减少,胶原纤维成分增多。中央部分组织表现出有合成活性的成纤维细胞及软骨化生的形态学特征。侧隐窝部黄韧带表现出纤维软骨的特征。结论: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黄韧带组织有不同程度的纤维化,软骨化生及纤维软骨化的退变特征。这些改变降低了其弹性。这些超微结构的变化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病理过程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眶肌筋膜韧带提紧——眼袋整形的新思路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研究眶肌筋膜韧带提紧的眼袋整形方法,进行东方人种眶肌筋膜韧带的解剖研究;方法 进行眶肌筋膜韧带的解剖观察20例。在临床上进行眶肌筋膜韧带提紧眼袋整形204例,手术中应用下睑睫毛下1mm皮肤切口,摘除下眶隔脂肪2~3块,切除皮肤及眼轮匝肌3~10~15mm。结果 解剖显示人眶肌筋膜韧带是眶隔筋膜外侧部分增厚的膜状纤维韧带结缔组织结构,位于眶外侧脂肪囊的外侧,该韧带在冠状面上,位于眼外眦角内侧,浅面紧贴眼轮匝肌深面,深面附着在下眼睑睑板下方,韧带长15mm,宽12mm。剪断眶肌筋膜韧带,将筋膜韧带与外眦韧带或眶外缘骨膜固定,达到眼轮匝肌提紧,眶筋膜提紧及下眼睑皮肤松驰矫正,从1998年10月,至2000年8月,在临床上进行的眶肌筋膜韧带提紧眼袋整形204例中,其中5例,手术后几天里发生轻微睑外翻,拆线后恢复良好。大部分手术者经过2周到2年的随访,手术后取得了良好效果。结论 眶肌筋膜韧带提紧眼袋整形,特别对于40岁以上的患者较为适用,它既可避免单纯眶隔筋膜提紧少数人手术后造所的下睑缘僵直,又可避免单纯眼轮匝肌提紧手术后少数人留在外眦角硬结,或凹陷或睁眼易疲劳感。但眶肌膜韧带提紧与外眦韧带或眶外缘骨膜固定手术并不一定常规地用于每一个患者,如果用于下睑多层结构明显松驰的病例,其效果良好,而且有较好的无期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丙烯酰胺 (ACR)中毒后 Ola鼠轴突的病理改变进行 ,并与 6J鼠比较。方法 :利用光镜和电镜技术对腓神经和腓肠神经的改变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 :光镜下 6J鼠的总横断纤维面积 (TTFA)明显增大 ,纤维密度 (DMF)明显降低 ,腓神经和腓肠神经的改变相似 ,大径纤维数减少 ,而小径纤维数无明显改变。Ola鼠无明显改变。神经轴突肿胀 ,髓鞘深染形状不规则 ,有些被破坏。电镜下见轴突内神经微丝大量增多排列密集 ,线粒体增多 ,聚集。结论 :Ola鼠对 ACR所致的类华勒氏变性反应也是延迟的 ,而 6J鼠出现轴突的肿胀、变性 ,电镜下以神经微丝的聚集、线粒体堆积为特征  相似文献   

9.
张中峰 《吉林医学》2012,33(15):3274-3275
目的:分析新法下睑缘切口面部年轻化术式,并且对该美容术的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取收治的患者30例,行常规行睑袋睑缘切口,离断眼轮匝肌支持韧带并松解颧前间隙,将眼轮匝肌上提、固定,以获得中面部提升和下睑区域年轻化的效果;根据术前、术后照片或电话随访患者满意度进行临床评价。结果:术后随访患者3~12个月,均未出现睑外翻和面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其中22例患者的睑颊沟外观得到明显改善,24例患者(占80.0%)对手术效果非常满意,6例患者(占20.0%)为满意。结论:经睑缘切口离断眼轮匝肌支持韧带并松解颧前间隙的方法,切口小,无面神经损伤的风险,可有效提升中面部,使睑颊沟凹陷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0.
本文观察了老年人血浆纤维结合蛋白及微核率的变化,并对两者间关系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老年人血浆纤维结合蛋白明显下降,而平均微核率显著升高,两者间相关系数为-0.5617,提示提高血浆纤维结合蛋白水平可改变机体免疫功能及减少微核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动物模型,观察豚鼠视网膜超微结构变化,研究环磷酸鸟苷(cyclic guanine monophosphate,cGMP)在近视豚鼠视网膜组织上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3周龄的三色豚鼠随机分为未遮盖组(Ⅰ组)、单眼遮盖2周组(Ⅱ组)和单眼遮盖3周组(Ⅲ组),其中右眼遮盖为实验眼,左...  相似文献   

12.
高度近视眼发生玻璃体后脱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眼玻璃体后脱离(posterior vitreous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高中青少年在佩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后对角膜形态的早期变化。 方法 选取深圳市龙岗区第五人民医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符合佩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标准的青少年近视患者60例117眼,并根据初诊时患者的近视程度将患者分为A组(58眼,近视 ≤ -3.00 D)和B组(59眼,-3.00 D<近视 ≤ -6.00 D)。所有患者在戴镜前、戴镜后的1 d,1周,1、3、6个月;1、1.5、2年定期对裸眼视力、角膜曲率、眼轴长度、眼压等各项进行复查。 结果 2组患者在佩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后1 d的裸眼视力均有大幅度提高,戴镜后1周基本趋于稳定,角膜曲率均较戴镜前变平,角膜厚度也均有不同程度的变薄现象,戴镜1、3、6个月后基本趋于稳定,其中B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较A组更加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虽在佩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干眼症状出现,但角膜的各形态变化包括眼轴长度、前房深度和眼压等各项与戴镜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佩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能在短期时间内提高患者裸眼视力,阻止近视的发展,且控制中度近视患者的疗效较低度近视患者更加明显,是一种安全、快速、有效的治疗青少年近视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4.
豚鼠透镜诱导性近视眼巩膜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在透镜诱导豚鼠近视眼后极部巩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近视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选健康4周龄豚鼠45只,随机分成3组,1组(右眼配戴 20D)、2组(右眼配戴 10D)3组(不作任何干预)。实验前后用睫状肌麻痹下验光、A超动态观察豚鼠眼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并取后极部巩膜组织,用电镜、终末脱氧核糖核苷酸转移酶介导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巩膜的凋亡细胞。结果:实验后诱导眼形成近视,且伴有眼轴延长。并在诱导眼巩膜细胞中检测到凋亡细胞,凋亡细胞指数(AI)和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细胞增生指数(P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透镜诱导豚鼠实验性近视眼后极部巩膜组织中不仅有细胞增殖的降低,而且还存在细胞凋亡的表达增多。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树嗣性成熟期及成年早期形觉剥夺性近视(FDM)模型,探讨年龄在近视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以视网膜形态变化为主的局部视网膜机制与近视的关系.方法 4月龄和5月龄树鼩各3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遮盖组.遮盖组右眼遮盖作为实验眼,左眼开放作为自身对照眼.用自制半透明眼罩建立形觉剥夺近视模型,然后撤出干预因素,分别于遮盖3周、6周测量各组屈光度及眼轴长度;于遮盖6周观察视网膜厚度及视网膜各层细胞数目变化情况.结果 4月龄和5月龄树鼩遮盖右眼3周后,遮盖眼远视度数均有所降低,但与自身对照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遮盖6周后:两组的屈光度和眼轴与对照眼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在遮盖期间,形觉剥夺眼眼轴不断增长,近视度数也逐渐增加,二者有很好的直线负相关关系;并且4月龄组所诱导出的近视程度高于5月龄组(P<0.05).形觉剥夺可引起各层视网膜普遍变薄,有核细胞层、感光细胞层、内核层、神经节细胞层中胞核数减少,排列稀疏紊乱.结论 形觉剥夺可以诱导性成熟期及成年早期树鼩的近视形成及视网膜形态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近视眼眼底的视网膜退行性病变的分布规律。方法选择近视眼患者503例984只眼,充分散瞳后验光,并依近视程度分为三组,即Ⅰ组:近视屈光度〈-3.00DS;Ⅱ组:近视屈光度-3.00DS~-6.00DS:Ⅲ组:近视屈光度〉-6.00DS。用间接检眼镜和裂隙灯联合三面镜或全视网膜镜详细检查眼底,记录周边部视网膜变性数量、特点和位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84只眼的屈光状态为(-6.56±5.70)DS,周边部视网膜变性155只眼,百分率为15.75%,其中单眼19例(10.98%);双眼73例(89.02%),周边部视网膜变性百分率:Ⅰ组为17.42%;Ⅱ组为33.54%;Ⅲ组为49.04%。双眼的变性区分布有对称性,百分率为60.65%。变性区多位于颞侧象限,颞上或颞下象限无明显差异。变性区以不压变白和树枝样变性多见,其次为格子样变性和单纯视网膜裂孔。结论高度近视眼周边部视网膜变性发生率高,不同屈光度组的周边视网膜变性的构成比存在显著差异,且随近视屈光度的增加而增高,且有对称性,这些特征对高度近视眼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形觉剥夺性近视小鸡模型屈光度及眼轴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建立动物的近视眼模型,观察近视眼发展期和恢复期屈光状态的改变。方法实验动物为2日龄SPF美国进口白种莱航鸡,用透明眼罩遮盖动物(A组和B组)的右眼进行单眼形觉视觉剥夺,遮盖后第21天检测双眼屈光状态和眼轴;继续饲养B组和对照D组,去遮盖后第21天检测双眼屈光状态和眼轴,并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遮盖21 d后A+B组左右眼屈光度平均差值(-28.38±6.7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左右眼眼轴平均差值(1.47±0.3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去遮盖21 d后,B组左右眼屈光度平均差值(0.19±0.92)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左右眼眼轴平均差值(0.15±0.50)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形觉剥夺性近视眼的小鸡模型中,屈光度及眼轴有显著性改变,而在去遮盖后又恢复至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多巴胺对兔剥夺性近视眼(form deprived myopia,FDM)Bruch膜的影响。方法取8只7d龄幼兔,随机选择4只,以其右眼作为剥夺性近视(FD)组,以其左眼作为对照组1;以另外4只幼兔右眼作为多巴胺治疗组,以其左眼作为对照组2。FD组及多巴胺治疗组幼兔均缝合右眼睑,各组左眼均开放。缝合后向FD组玻璃体腔注射20μl 0.9%氯化钠溶液,治疗组玻璃体腔注射20μl多巴胺,而后两组均在球结膜下注射0.2ml庆大霉素和地塞米松混合液,每5d注射1次,共4次。8周后,观察多巴胺对兔剥夺性近视眼赤道前后Bruch膜的影响。结果FD组剥夺性近视眼赤道前后Bruch膜厚度[(0.31&#177;0.08)、(0.29&#177;0.17)μm]与对照组1[(0.30&#177;0.13)、(0.20&#177;0.06)μm]并无明显差异(均P〉0.05);多巴胺治疗组剥夺性近视眼赤道前后Bruch膜厚度[(0.38&#177;0.08)、(0.42&#177;0.12)μm]均较对照组2[(0.30&#177;0.08)、(0.25&#177;0.07)μm]显著增厚(均P〈0.05)。结论多巴胺可以阻止形觉FDM Bruch膜变薄,并有可能使其增厚,但对其超微结构并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豚鼠近视模型中屈光度眼轴长度变化及后极部巩膜中Ⅰ型胶原纤维的变化.方法 取出生1周的豚鼠75只,利用6号半透明乳胶气球作为头套诱导形觉剥夺性近视(FDM)动物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形觉剥夺(FDM)组和自身对照组.分别测量记录实验豚鼠不同时空点的双眼屈光度及眼轴长度.形觉剥夺实验组分为遮盖2周、遮盖4周、遮盖4周去遮盖1周及遮盖6周4个亚组,左眼为遮盖眼(FDM组),采用半透明面罩遮盖诱导形觉剥夺性近视,右眼不予处理(自身对照组).对遮盖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双眼屈光度、眼轴长度进行测量,并对后极部巩膜中Ⅰ型胶原进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FDM组由遮盖前远视(+2.09 ±0.31)D 逐渐变成遮盖6周时近视(-7.07 ±0.56)D,眼轴也由遮盖前(5.93 ±0.39)mm 到6周时(7.99 ± 0.32)mm,且后极部巩膜中Ⅰ型胶原含量也逐渐降低.结论 形觉剥夺法可成功制造豚鼠实验性近视模型,在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的形成过程中伴随着眼球近视度数逐渐增加和眼轴长度不断增长,且后极部巩膜中Ⅰ型胶原随着近视度数加深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当前少年儿童视力低下的病因,探讨屈光不正的发病规律,为少年儿童眼保健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对我院门诊3~18岁视力低于正常的少年儿童进行散瞳验光并统计分析。结果:3~6岁组:远视488例,占86.07%;近视72例,占12.70%;混合散光7例,占1.23%;7~12岁组:远视402例,占64.01%;近视210例,占33.44%;混合散光16例,占2.55%;13~18岁组远视167例,占15.43%;近视897例,占82.90%;混合散光18例,占1.67%。屈光度近视以低度为主,远视以中度为主。近视眼矫正视力较好,远视眼矫正视力较差。结论:学龄前儿童以远视为主,要注意弱视的早期发现和治疗。13~18岁少年则以近视眼居多,应采取综合、简易手段,对近视进行有效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