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影响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 1990~ 1999年收治的 6 5例结核性脑膜炎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 5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中 ,痊愈 48例 ,后遗症 7例 ,死亡 10例 ;高龄、抗痨开始晚、脑脊液蛋白高于3g/L及并发脑神经损害和 /或脑积水者 ,预后差。结论 结核性脑膜炎的预后与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年龄及有无并发症、脑脊液蛋白含量等诸多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
结核性和病毒性脑膜炎鉴别诊断的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结核性和病毒性脑膜炎多项实验室指标在鉴别诊断中的量化标准和敏感性,探讨患者入院后脑脊液蛋白含量显著增高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29例结核性和31例病毒性脑膜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比较其临床症状、外周血和脑脊液的实验室检测结果,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脑脊液蛋白含量显著增高的影响因素。结果 结核性脑膜炎从临床症状、血常规、血糖、脑脊液白细胞及分类上很难与病毒性脑膜炎相鉴别。与病毒性脑膜炎相比,当脑脊液的糖含量<2.5mmol/L、脑脊液蛋白含量>1.0g/L、脑脊液氯化物含量<120.0mmol/L、脑脊液糖与血糖比值<0.50时应高度疑诊为结核性脑膜炎。上述指标鉴别结核性脑膜炎的敏感性为:脑脊液糖与血糖比值<0.50,高于脑脊液的糖含量<2.5mmol/L;脑脊液蛋白含量>1.0g/L,高于脑脊液氯化物含量<120.0mmol/L。脑脊液蛋白含量>1.0g/L与脑脊液氯化物含量<122.8mmol/L呈负相关。结论 上述指标的量化标准有助于提高结核性与病毒性脑膜炎鉴别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影响结核性脑膜炎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病史、临床和预后资料,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影响结核性脑膜炎预后的危险因素及危险度。结果影响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意识障碍、肌力和脑脊液中氯化物水平,危险度分别为1.545(95%CI 1.150~4.039)、6.964(95%CI4.291~22.706)、3.176(95%CI1.832~9.407)和1.119(95%CI1.030~3.528)。结论年龄、意识障碍、肌力和脑脊液中氯化物水平是影响结核性脑膜炎预后的危险因素,临床应对其进行及时检测和处理,以改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以基本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为基础寻找成人结核性脑膜炎和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鉴别点,并建立相应诊断规则.方法 实验对象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00年~2008连续住院的成人患者,包括10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及119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并分析其基本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可独立预测结核性脑膜炎的危险因素,并建立相应的诊断规则.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六项可独立预测结核性脑膜炎的危险因素:性别、神志改变、视听损害、脑脊液蛋白、脑脊液白细胞数及合并颅外结核.利用上述因素建立的诊断规则其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灵敏度为78.0%,特异度为95.2%,阳性预测价值92.9%,阴性预测价值84.4%.结论 基本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有助于帮助鉴别结核性脑膜炎和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可在实验室条件不够完善的广大基层医院应用.  相似文献   

5.
结核性脑膜炎87例临床及脑脊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近几年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7年12月南京脑科医院87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临床特点、脑脊液(CSF)变化、影像学改变及其转归。结果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临床特点多以头疼、发热及脑膜刺激症为主,缺乏典型结核中毒症状;87例患者头颅CT或MRI资料,其中38例检查有异常发现。87例患者中4例院内死亡,6例转外院。83例患者中,60例随访到,失访率27.7%。随访时间从1到4年,平均2 0.18年,10例遗留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并发症,8例死亡,42例临床治愈。结论结核性脑膜炎的转归和预后取决于早期诊断和治疗。其临床症状多无特异性,对临床表现不典型者进行动态观察,反复做腰穿脑脊液检查。头颅CT和MRI检查对结核性脑膜炎诊断非常重要,对高度怀疑结核性脑膜炎的可做诊断性抗结核治疗,避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6.
脑脊液腺苷脱氨酶检测对结核性脑膜炎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脊液腺苷脱氨酶(ADA)检测对结核性脑膜炎诊断的价值。方法对27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及68例非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进行脑脊液ADA活性检测及分析。结果结核性脑膜炎组ADA活性范围明显高于非结核性脑膜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脊液腺苷脱氨酶活性升高可作为结核性脑膜炎诊断的一个重要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脑脊液生化指标在结核性脑膜炎和化脓性脑膜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02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结脑组)及89例化脓性脑膜炎患者(化脑组)为研究对象。对全部患者血浆及脑脊液中的蛋白、糖、氯化物和腺苷脱氨酶(ADA)进行检测。同时,对脑脊液与血浆中的蛋白、糖、氯化物和ADA比值进行计算并比较。结果结脑组脑脊液检测中,氯化物水平显著低于化脑组(P0.01),ADA水平显著高于化脑组(P0.01);结脑组血浆检测中,蛋白及氯化物水平显著低于化脑组(P0.01),ADA水平显著高于化脑组(P0.01);结脑组脑脊液与血浆生化指标比值中,蛋白及ADA的比值显著高于化脑组(P0.05),氯化物的比值显著低于化脑组(P0.01)。结论脑脊液中氯化物和ADA水平及脑脊液和血浆中蛋白、ADA及氯化物的比值对结核性脑膜炎和化脓性脑膜炎的早期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结核性脑膜炎和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病例的临床表现、颅内压、脑脊液常规和生化改变,为鉴别诊断这两种脑膜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09-01—2011-12第1次我院38例结核性脑膜炎和18例新型隐球菌患者的基本资料、临床表现、颅内压、脑脊液常规和生化检测数据,采用日立718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脑脊液中白细胞数、糖、氯化物和蛋白含量。结果不论结核性脑膜炎还是新型隐球菌脑膜炎均以亚急性起病、颅压升高、脑脊液白细胞数和蛋白含量升高、糖含量和氯化物含量降低为主。但结核性脑膜炎病例脑脊液中白细胞数和蛋白含量高于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P<0.05),而前者的氯化物含量却低于后者(P<0.05),在颅压变化程度和糖含量方面两种疾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结核性脑膜炎与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表现、颅内压、脑脊液常规和生化检测结果有一定诊断价值,但仍应进一步寻找病原菌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66例结核性脑膜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分析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为预防、诊断和治疗结核性脑膜炎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明确诊断的66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从发病年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腰椎穿刺脑脊液化验、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综合性分析.结果 66例患者均明确诊断,治愈49例,治愈率74.24%(49/66),5例恶化死亡.结论 早诊断、正规化疗、综合治疗是决定结核性脑膜炎预后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研究背景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目前仍是临床难点,寻找结核性脑膜炎早期特异性诊断指标是目前研究热点。本文主要探讨脑脊液培养分泌蛋白10(CFP10)和Ag85蛋白复合物表达水平对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检测结核性脑膜炎(30例)、非结核性颅内感染(27例)和对照(29例)受试者脑脊液CFP10和Ag85蛋白复合物表达水平。结果结核性脑膜炎组患者脑脊液CFP10和Ag85中位表达水平分别为0.74和1.10pg/ml,均高于非结核性颅内感染组[(0.02±0.01)、(0.54±0.10)pg/ml]和对照组[(0.02±0.01)、(0.52±0.11)pg/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60.958,P=0.000;H=57.972,P=0.000)。非结核性颅内感染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28,P=0.253;t=0.980,P=0.329)。结论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CFP10和Ag85蛋白复合物表达水平高于非结核性颅内感染患者和对照者,检测这两项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可协助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联合针刺治疗结核性脑膜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3-02—2013-02我院诊治的46例结核性脑膜炎后遗症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和观察组(抗结核药物联合针刺治疗),每组23例,观察和比较2组临床疗效、脑脊液细胞恢复时间、蛋白恢复时间、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升高,脑脊液细胞恢复、蛋白恢复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结核性脑膜炎后遗症患者,抗结核药物联合针刺治疗效果显著,明显提高患者的预后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动态观察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的可溶性白介素-Ⅱ受体(sIL-2R)水平的变化,探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细胞免疫的发生机制并判断其预后,为今后针对性地提高免疫治疗寻找依据。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动态检测了28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及26例非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的sIL-2R水平的变化。结果 28例结核性脑膜炎组患者sIL-2R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sIL-2R水平呈下降趋势与治疗前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细胞学改变明显者其前后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较重者与较轻者两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测定脑脊液中sIL-2R含量提示结核杆菌感染机体后主要启动T细胞免疫,并且机体处于一种免疫调节紊乱状态。通过动态观察其含量变化对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病情监测及评估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并发重度脑积水的效果。方法对15例结核性脑膜炎并发重度脑积水的患者进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15例患者中,10例术后颅内压增高症状很快缓解,未发生并发症;5例术后出现分流管阻塞,其中1例死亡。分流管阻塞患者与未阻塞患者脑脊液蛋白含量及细胞数有明显差异(P0.01或P0.05)。结论脑室-腹腔分流术可以作为治疗结核性脑膜炎并发重度脑积水的手段,是否先行脑室外引流术可根据脑脊液蛋白含量及细胞数而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注药联合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价值。方法32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随机分组后,将脑脊液置换联合注药治疗组与非联合治疗组临床疗效比较。结果脑脊液置换联合注药治疗组疗效和预后明显优于非联合治疗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非联合治疗组。结论在全身系统化疗基础上行脑脊液置换注药联合治疗可明显提高结核性脑膜炎疗效、改善其预后、缩短住院时间、节省住院治疗费用,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药对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价值。方法选取2015-01—2016-06结核性脑膜炎患者76例,将其随机分2组。常规治疗组用常规抗结核方法进行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采用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药治疗。比较2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脑脊液压力、脑脊液白细胞数、蛋白定量的差异。结果 2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有明显差异,联合治疗组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2组患者的脑脊液白细胞数、脑脊液压力、蛋白定量等基线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脑脊液压力、脑脊液白细胞数、蛋白定量改善幅度更大,P0.05。结论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药对治疗结核性脑膜炎具有明显的临床价值,可有效改善脑脊液情况,降低蛋白定量,无明显不良反应,对患者预后和转归有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脑脊液单核细胞内ESAT-6检测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检测脑脊液中单核细胞内的早期分泌性抗原靶6(ESAT-6)对结核性脑膜炎诊断的意义,为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提供有效的方法。方法将2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与2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脑脊液常规、生化、细胞学检查,同时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脑脊液单核细胞内的ESAT-6及PPD。结果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单核细胞内存在ESAT-6,在2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中14例显示阳性,对照组中1例阳性,结核性脑膜炎组单核细胞内ESAT-6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该方法诊断结核性脑膜炎敏感性为70%,特异性为95%,约登指数0.65。结核性脑膜炎组单核细胞内PPD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敏感性为0.65,特异性为0.90,约登指数为0.55。结论检测脑脊液单核细胞中ESAT-6是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一种简便、特异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酶水平变化情况,方法 在治疗前采集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标本40例,病毒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标本60例和正常人群脑脊液标本20例,用酶速率法测定AST、ALT、r-GT、ALP、LDH、α-HBDH、CK、CK-MB八种酶水平。结果 结核性脑膜炎组LDH、AST酶水平为180.88±112.19、42.15±11.81,显著高于病毒性脑炎组(P<0.01)和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对脑脊液进行LDH、AST检测,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核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脊液肿瘤坏死因子及白细胞介素6的检测对感染性脑膜炎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留取27例各型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9例、结核性脑膜炎7例、隐球菌性脑膜炎4例及病毒性脑膜炎7例)患者脑脊液,检测肿瘤坏死因子及白细胞介素6的含量。同时设正常脑脊液对照组30例。结果脑膜炎组肿瘤坏死因子浓度为264.24±78.94ng/L;白细胞介素6浓度为3.18±0.63μg/L,两者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但各型脑膜炎间肿瘤坏死因子及白细胞介素6的浓度相比较,相差不显著(P>0.05)。结论检测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肿瘤坏死因子及白细胞介素6对感染性脑膜炎患者鉴别诊断无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脑脊液及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我院2011-10-2015-10符合条件的结核性脑膜炎75例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脑脊液指标动态变及磁共振表现等特征。结果除常见的发热、头痛、呕吐等主诉外,30%患者以咳嗽、咳痰、气短等脑外结核症状首诊;79%患者仍被误诊为病毒性脑膜炎;TBM经抗结核治疗后,脑脊液氯化物率先恢复,其后为蛋白、葡萄糖、ADA,而颅压及细胞数恢复最慢;结核性脑膜炎脑实质及脑膜均可受累,头颅MRI平扫检查阳性率80%,增强扫描阳性率96.9%。结论结核性脑膜炎易误诊为病毒性脑膜炎;TBM为多器官疾病,临床上应积极寻找脑外结核部位;MRI可较早发现TBM特征性病灶,且阳性率较高;临床上怀疑TMB时应尽可能利用多种现代技术寻找脑脊液中抗酸杆菌,为结脑诊断提供病原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临床表现、早期脑脊液细胞学改变及演变过程,提高对其早期识别能力及诊疗效果的判断。方法回顾分析6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原学检查及脑脊液生化尤其是细胞学动态变化资料。结果 60例患者中58例(96.67%)以发热、头痛发病,1周内并发意识障碍者9例(15.00%),伴抽搐5例(8.33%)、眼动障碍8例(13.33%)、偏瘫7例(11.67%),44例(73.33%)既往有肺结核病史。实验室检查脑脊液浓缩集菌抗酸染色阳性8例(13.33%)、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5例(8.62%)、脑脊液结核分枝杆菌DNA阳性5例(8.77%)。脑脊液改变以颅内压、蛋白定量升高、葡萄糖降低为主;细胞学变化呈现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的混合细胞学反应,发病早期脑脊液中性粒细胞比例<0.40,经抗结核药物治疗后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短期内(最长随访2个月)可无明显改变。经正规抗结核药物治疗,44例患者好转、11例迁延不愈并出院或转院、5例死亡;发病3周内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的患者预后明显优于发病3周后接受治疗者。结论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原学阳性检出率极低,早期诊断困难。肺结核病变对明确诊断具有辅助价值,脑脊液混合细胞学反应可高度提示诊断。经抗结核药物治疗后脑脊液细胞学演变缓慢,可长期呈混合细胞学反应,不能以此为据推翻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治疗时机很大程度上决定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