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椎,属督脉经 腧的穴,位于第七颈 椎棘突下,为临床常用穴位。《针灸甲乙经》说:“大椎在第一椎上陷者中,三阳督脉之会”。北宋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补充了“手足”二字,有“手足三阳督脉之会”的记载。它们都指出了此穴为督脉与手足三阳经的交会穴,又由于此穴具有治疗诸阳经病证的功能,所以后世有“大椎为诸阳之会”的说法。  相似文献   

2.
百会其穴位在《针灸甲乙经》定位于“以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陷可容指”。《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十四经发挥》等均遵此说。百会在历代的针灸文献中,有诸多名称,如《针灸甲乙经》称百会为三阳五会;《针灸资生经》称为天满;《普济本事方》称为泥丸宫;《针灸聚英》称为巅上。尚有称五会、三阳、岭上、维会等名称。百会穴是足太阳,手、足少阳,足厥阴,督脉5条经脉的交会穴,故称三阳五会,又是百脉朝会之穴,有输出输入、宣通气血的功能。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所在,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百会在临…  相似文献   

3.
人中穴,又名水沟,出自《甲乙经》。本穴位置古今医籍记载不一,据有关文献考证,现今定位并不妥当,当应重新厘定。关于本穴定位,主要有以下几说(1)“在鼻柱下人中,……直唇取之”,即定于水沟中点处。此说见于《甲乙经》,后世著作如《千金》、《发挥》、《素问·王注》、《图翼》《铜人》《大全》等均同比。(2)“在鼻下三分,衔水突起处。”此出《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针方六集》同。(3)“鼻柱下沟中央,近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甲乙》、《千金》、《千翼》、《外台》、《铜人图经》、《大成》和《铜人针灸经》等著作,对《太平圣惠方》中的经穴主治进行校勘,例举了其中21处错误。分析文字的误讹、脱漏、衍入、错简等情况,并提出了更正意见。  相似文献   

5.
<正> 承浆穴是针灸临床常用穴之一,其主治较为广泛,对于某些急慢性疾患有较好疗效。笔者拟就本穴及其临床配伍应用,复习有关文献,结合临证体会,略述管见,以供同道参考。一、承浆穴之名称《素问·气府论》已提及本穴之部位,即“下唇一”。王冰注云:“谓承浆穴也。在颐前下唇之下。”但本穴正名则当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卷三。本穴又名天池(《针灸甲乙经》)、鬼市(《备急千金要方》)、悬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垂浆(《圣  相似文献   

6.
对血海穴简便取穴法的不同看法韩友栋,张晓莲(附属医院针灸科250011)关键词血海穴;取穴法;学术争鸣血海穴,又名血部、百虫窠,其定位首载干《针灸甲乙经》,经言该穴“在膝髌上内廉白肉际二寸半” ̄[1]。其后,《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对此做了删改,定其泣“...  相似文献   

7.
<正> 明代著名针灸医家杨继洲先生,字济时,三衢县人(今浙江衢县)。先生有志于医,尤致力于针灸学的研究,终成医林圣手。《针灸大成》就是杨氏在其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辑先生以前的针灸重要著作而成。是继《内经》、《甲乙经》、《铜人》之后对针灸理论及临床的又一次总结。本文仅就其所收之“策”、“下  相似文献   

8.
四足太阴脾经1.隐白:藏者曰隐。穴在足大趾端内侧,去爪甲如韭叶,《甲乙经》有:“足大指端内侧,去爪甲如韭叶。”是处皮肤常隐而肉色白,因名隐白。2.大都:都者盛也。穴当足大趾本节之后内侧陷中,《甲乙经》有:“在足大指本节后陷者中。”是处皮肤丰盛,因名大都。3.太白:穴属足太阴,位于足内侧,核骨下陷中。《全鉴》有:“足大指后内侧,内踝核骨下,赤白肉际陷中。”是处皮肤较足底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针灸甲乙经》治疗便秘的特点。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学习、文献整理、文献分析的方法以黄龙祥校注、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黄帝针灸甲乙经》(新校本)为蓝本进行研究。结果:《针灸甲乙经》对便秘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均有整体的论述。结论:《针灸甲乙经》对便秘及各种胃肠道疾病的研究有着较高的学术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
八了穴是临床常用穴之一.十几年来,笔者采用八了穴推拿及拔火罐治疗某些疾病,取得较好疗效,略述管见.1 八了穴的概念及归经八了穴即上、次、中、下四对,总称八了穴.了,窟也,深孔貌,是邻近骨部的缝隙.古人对八了穴部位的描述基本是一致的.《素问·骨空论》“八了穴在腰尻分间”.《甲乙经》“上了在第一空、腰髁下一寸侠脊陷中”;次了“在第二空侠脊陷中”;中了“在第三空侠脊陷中”;下了“在第四空快脊陷中”.此与常说的四对骶后孔是一致的.关于八了穴的归经,目前,都认为属足太阳膀胱经.但《甲乙经》指出“上了足太阳、少阳之络”.《素问·骨空论》王冰说:中、下了“足太阳、厥阴、少阴三脉左右交接于中”.  相似文献   

11.
《甲乙经》全称《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本书内容主要取材于《素问》、《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主要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理,腧穴、针灸法及各类疾病的针灸取穴等,是对晋代以前针灸疗法进行的系统归纳整理。 针灸处方是《甲乙经》一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据统计,《甲乙经》是从7~12卷,以近一半的篇幅记述了200多种病症的500多个针灸处方,在这500多个针灸处方中,不仅有大量的单方,如“喉痹、天鼎主之”等,而且还载录了不少具有配方思想  相似文献   

12.
《针灸甲乙经》全书共12卷,128篇,由魏晋时期皇甫谧所著,是我国最早的针灸学专著。刺络疗法在书中多有描述,如《针灸甲乙经·卷之六·内外形诊老壮肥瘦病旦慧夜甚大论第六》(以下均简称《卷之*·****第*》)说:“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去其血。”笔者通过仔细研读,对书中刺络疗法在不同情况下如何选择施术部位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总结该书对刺络疗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手法治疗肩周炎65例苏再安南昌铁路中心医院(南昌330003)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常见病,人们早就对本病有所认识,50岁左右的人易患此病,故有“五十肩”之说,也称“漏肩风”、“冻结肩”。祖国医学在《针灸甲乙经》中的“肩胛周痹”、《针灸资生经》...  相似文献   

14.
明确宋及宋以前经脉理论的概念及历史沿革。通过考察《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经脉理论篇文,并与《黄帝内经》《难经》等记载经脉理论的著作进行对比研究,《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经脉理论的演变主要表现为:从经脉运行"营气"转变为"血气",并濡养全身;经脉命名方式由"脏(腑)手(足)某某之脉"逐步转变为"手(足)某某脏(腑)经";继承并发展了《难经》"是动""所生病"理论;发展《黄帝内经》"人迎气口脉法";提出"任脉为阴脉之海"的概念。本文厘清了经脉理论的相关概念,澄清了宋以前经脉理论一些问题的源流,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把握经脉理论的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15.
甲乙经指出:“上髎一在第一空,腰眼下一寸,侠脊陷者中。次髎一在第二空,侠脊陷者中。中髎一在第三空,侠脊陷者中。下髎在第四空,侠脊阶者中”。八髎穴即骶骨之骶后孔,孔巾有骶神经后支穿出。正确寻找穴位位置并刺到预定的深度,可使疗效更佳。如何正确定位,不少作者已做了工作,笔者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又进行了一些观察,为临床针刺八髎穴提供参考。材料和方法采用23具经福尔马林溶液固定的成人尸体(男21具、女2具)及42块游离骶骨进行测量。先切开尸体骶部软组织,暴露八髎  相似文献   

16.
宋金元时期针灸学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金元时期针灸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对后世影响深远。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国家对针灸学关注,如设置“校正医书局”校勘针灸著作、“太医局”注重针灸教育、组织编纂《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等;经络学说内容进一步充实完善,使经穴理论条理化、系统化、规范化;提倡针灸并举,总结针刺手法与开穴规律;创立实验针灸教学方法;诸多学说与学术流派形成。  相似文献   

17.
督脉腧穴考     
督脉经腧穴的数量和分布,历代记录不一样,督脉经腧穴的分布,《内经》到《甲乙经》时期督脉经腧穴包括了面部头颈部正中线、脊背正中线及两侧,宋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以后至今仅有面部、头颈部、脊背部正中线上:腧穴数量上也多少不一,主要与对脊柱相关腧穴认识不同有关。其中唐代《太素》首次记载了督脉经腧穴不同认识的讨论,杨上善和王冰的记录提示,对督脉经腧穴认识上的主要差异出现在唐宋之间。  相似文献   

18.
五手少阴心经1.极泉:尽处曰极,水之高而有源者曰泉。心主血脉,如水之流,穴当心经最高极点之处,因名极泉。2.青灵:灵指效验,青主痛症。因是穴主治肩臂不举,疼痛不能带衣,以及头痛胁痛,《铜人》有,“治肩臂不举,不能带衣。”灸此有止痛之效,因名青灵。3.少海:少指手少阴心,心主血脉,似水之流,且兼穴为阴合水穴,《甲乙经》有:“手少阴脉之所入也为合。”因名少海。  相似文献   

19.
北宋东京的针灸学成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宋东京的针灸学较之前代有了重大发展,王唯一的《针灸图经》、针灸铜人与针经石刻以及医学中的针科教育,在针灸史上都具有独创性的贡献。当时针灸书籍的大量刊印和针灸名医的医疗实践,也对后人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百会穴 ,又称顶中央、三阳五会、顶上、颠上、维会、泥丸宫、五会、六满、三阳等[1] ,其部位在《针灸甲乙经》说到 :“前顶后寸五分 ,顶中央旋毛中 ,陷可客指” ,在《神应经》中提到 :“去前发际五寸 ,后发际七寸” ,《医宗金鉴》云 :“从后顶上行 1寸五分 ,直两耳尖顶陷中 ,百会穴也”。故简便取穴法为耳尖直上 ,头顶正中。其局部解剖分为肌肉 :帽状腱膜 ;神经 :枕大神经和额神经分支 ;血管 :左右颞浅动、静脉及左右枕动、静脉吻合网 ,深层常有导血管 ;深层 :颅骨内层为大脑皮质的运动区和旁中央小叶附加运动区[2 ] 。百会属于交会穴 ,为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