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双期薄层动态增强CT在胰岛素瘤术前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定量分析胰岛素瘤动态增强扫描各期相的强化特点,探讨胰岛素瘤术前CT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胰岛素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对肿瘤的形态特点、各期相的强化方式和强化程度及CT定位诊断的敏感度及假阴性的潜在原因等进行分析。结果:胰岛素瘤术前薄层双期增强CT诊断的敏感度为81.6%,单纯动脉期CT诊断的敏感度为81.6%,门静脉期为60.5%,两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胰岛素瘤平扫时平均CT值(40.32±8.13)HU,周围正常胰腺组织平均CT值为(44.48±6.75)Hu,两者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38例中有36例肿瘤至少在一个期相上强化明显。动脉期胰岛素瘤的平均CT值(113.66±27.26)HU,周围正常胰腺组织为(80.5±15.43)HU;门静脉期胰岛素瘤的平均CT值为(111.59±19.05)HU,周围正常胰腺组织为(90.5±13.91)HU,两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胰岛素瘤动脉期强化值(73.44±29.23)HU,门静脉期为(71.22±21.64)HU,两者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627);胰岛素瘤动脉期较周围正常胰腺组织的强化程度为(33.16±20.64)HU,门静脉期为(20.09±16.31)HU,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7例漏诊的病例中,5例呈等密度,2例为异位胰岛素瘤。结论:薄层双期CT增强扫描对检查胰岛素瘤有较高的敏感性,动脉期扫描的诊断价值大。  相似文献   

2.
甲状腺良性结节样病变的CT诊断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魏欣  刘继伟 《放射学实践》2001,16(3):199-201
目的:探讨甲状腺良性结节样病变的CT表现,重点研究CT检查对良性病变定性诊断准确率和鉴别诊断。方法:总结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良性结节样病变。甲状腺腺瘤21例,结节性甲状腺腺肿15例,全部病例行CT平扫,21例做增强扫描。结果:甲状腺腺瘤CT诊断与病理符合准确率为95.2%(20/21);结节性甲状腺肿准确为73.3%(11/15)。单发类圆形均匀低密度结节是甲状腺腺瘤的特征性表现,结节性甲状腺肿以多发不规则形混杂密度病灶为特征。结论:CT在甲大辩论腺腺瘤与结节性甲状腺肿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上个有较高准确性,但极少数鉴别仍有困难。  相似文献   

3.
甲状腺乳头状癌与结节性甲状腺肿CT成像特点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CT鉴别诊断,以提高CT影像学检查对甲状腺结节的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和95例结节性甲状腺肿腺体及病灶的CT成像特点.结果 结节性甲状腺肿和乳头状腺癌在发病年龄、性别比例、发病时间方面无差异(P>0.05).二者甲状腺腺体体积、病灶体积大小以及甲状腺腺体、病灶在平扫和增强扫描时的CT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节性甲状腺肿与乳头状癌在结节形态、边界、内部密度、与腺体被膜关系、周围晕环、内部钙化特点等方面有明显差别(P<0.05).结论 CT扫描对鉴别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乳头状癌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MSCT检查对甲状腺腺瘤及结节性甲状腺肿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良性结节样病变患者资料,其中甲状腺腺瘤19例,结节性甲状腺肿31例,全部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用Stata 10.1软件对两者的影像学特点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病灶的数目、钙化、间隔线、病灶内乳头状强化结节的边缘与数目有助于鉴别甲状腺腺瘤与结节性甲状腺肿(P<0.05),病灶的边缘、形状、乳头状强化结节基底的宽窄、强化结节体积与病灶体积之比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甲状腺腺瘤与结节性甲状腺肿的MSCT表现有助于术前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CLT)的MSCT表现及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LT患者56例,其中伴有结节性甲状腺肿17例、甲状腺腺瘤15例和甲状腺癌9例。全部病例均行CT平扫,42例同时增强扫描。结果:CT平扫甲状腺增大49例,腺体密度均匀减低30例,不均匀减低16例;伴有结节或团块37例,其中单发结节24例,多发结节10例,弥漫小结节3例;出现钙化10例、囊变4例。增强扫描病变呈速升缓降型,60sCT值达峰值,然后缓慢下降,强化均匀或不均匀。结论:CLT常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腺瘤和甲状腺癌,MSCT表现有一定特点,帮助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CT值在肾上腺腺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其阈值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永强  方春   《放射学实践》2009,24(10):1114-1116
目的:评价平扫CT值在肾上腺腺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优化选择鉴别阈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肿瘤61例(63个病灶),其中腺瘤33个,非腺瘤30个,分别测量肿瘤的平扫CT值并计算不同CT值阈值鉴别腺瘤与非腺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33个腺瘤平扫CT值-9.0~42.6HU(10.6&#177;11.4)HU,30个非腺瘤平扫CT值18.2~48.7HU(36.1&#177;7.3)HU,两者的平均平扫CT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0.436,P=0.000)。使用15HU作为鉴别域值时诊断腺瘤的敏感度73%,特异度100%,准确度86%,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77%;而使用20和25HU作为域值时的敏感度更高,分别为85%和91%,但特异度降低,分别为93%和90%。结论:平扫CT值在肾上腺腺瘤鉴别诊断上有重要价值,以≤15HU作为腺瘤的诊断标准是比较合适的,特异度高,敏感度也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64层CT诊断肝局灶性结节增生与肝腺瘤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7年12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肝局灶性结节增生者26例,肝腺瘤者11例,行多期螺旋CT检查。结果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平扫期CT值为(48.5±1.8)HU明显低于肝实质(61.5±1.7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腺瘤平扫期CT值为(42.3±1.6)HU明显低于肝实质(61.5±1.7)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平扫期CT值为(48.5±1.8)HU与肝腺瘤(42.3±1.6)HU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动脉期CT值为(123.7±2.6)HU明显高于肝腺瘤、肝实质(82.5±1.9)HU、(74.2±2.3)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局灶性结节增生门脉期CT值为(110.3±2.3)HU与肝腺瘤、肝实质(107.4±2.1)HU、(110.5±2.2)HU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层CT诊断肝局灶性结节增生与肝腺瘤简单方便,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影像学证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外末端胆管细胞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重点探讨延迟期扫描的意义,以进一步提高CT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47例肝外末端胆管细胞癌均行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100mL对比剂以2.5mL/s注射速度,延迟25.338行动脉期扫描;延迟60~708行实质期扫描;延迟3~5min行延迟期扫描。测量胆管细胞癌及正常胰腺组织的强化CT值,观察胆管细胞癌的三期强化特征,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7例肝外末端胆管细胞癌平扫表现为等或略低密度,与正常胰腺组织无法区分,动脉期11例为略低密度,9例为等密度,26例为高密度,平均CT值83.25±11.56HU,与正常胰腺组织平均CT值(86.46±21.50HU)相差-7.91±8.01HU,定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1.3,P〉0.05),实质期35例表现为高密度,12例为略低密度,平均CT值108.161±9.67HU,与正常胰腺组织CT值(86.39±17.46HU)相差18.08±4.35HU,定量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5.3,P〈0.01),延迟期均表现为高密度,平均CT值95.31±12.55,与正常胰腺组织平均CT值(70.93±17.49HU)相差22.58±14.01HU,定量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8.3,P〈0.01)。结论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外末端胆管细胞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尤其是延迟期扫描。  相似文献   

9.
肾脏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病理及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肾脏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的临床、病理及CT 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乏脂肪AML 的临床、病理及 CT 资料,将其分为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组和其他乏脂肪A ML组,观察病灶的数目、大小、形状、密度及其均匀性、劈裂征、血管影、假包膜、病灶的强化程度及强化方式等,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EAML组18例19灶,平均年龄40岁,其他乏脂肪AML 组18例22灶,平均年龄49岁。两组病灶最大径分别为(58.63±56.59)mm和(16.97±8.59)mm,P<0.05;密度不均匀者分别为10例和4例, P<0.05;形态不规则者分别为12例和10例,劈裂征阳性者分别为8例和13例,血管影分别为6例和2例,假包膜分别为6例和2例;病灶强化方式快进快出者分别为4例和10例,持续性强化者分别为14例和12例,渐进性强化者分别1例和0例,两组间病灶形状、劈裂征、血管影、假包膜均无统计学差异。EAML组病灶平扫、皮髓质期和肾实质期CT值分别为(44.3±10.7)HU、(101.6±26.6)HU 和(86.9±17.9)HU,其他乏脂肪AML 组各期CT 值分别为(37.1±7.3)HU、(108.7±23.8)HU和(87.6±13.6)HU。EAML组比其他乏脂肪AML组平扫CT值高,P<0.05,增强后CT 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乏脂肪AML 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EAML较其他乏脂肪AML发病年龄小,病灶体积大,平扫密度相对高且不均匀,明确诊断依赖于病理。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探讨局灶性肝紫癜(FPH)的CT及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局灶性肝紫癜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图像,其中2例同时行MRI检查。图像分析包括病灶的数目、部位、大小、形态、CT及MR平扫以及强化特征等。结果:6例患者中,男3例,女3例,年龄(52.8±9.9)岁; 5例为单发病灶, 1例有2个病灶。病灶位于肝右叶5个,肝左叶2个;边界模糊6个,边界清晰1个;平均直径(长径与短径之和的平均值)9.5~23.0mm,均值(15.5±5.3)mm。CT平扫:病灶均呈略低密度,平均CT值为(44.3±13.0)HU,邻近肝实质平均CT值为(57.3±7.3)HU,两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增强扫描:病灶均呈渐进性强化,其中4个呈均匀轻度强化,2个呈离心性强化,1枚呈轻度环形强化;动脉期及静脉期,病灶平均CT值分别为(58.0±9.7)和(80.4±15.9)HU,邻近肝实质分别为(75.9±9.4)和(102.3±10.4)HU,两期图像上病灶与邻近肝实质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个病灶在MR平扫T2WI上呈稍高信号,T1WI上呈低信号,增强后呈渐进性强化。结论:局灶性肝紫癜的主要CT表现为肝内边界模糊的低密度病灶,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  相似文献   

11.
动态CT增强扫描对甲状腺结节诊断价值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态CT增强扫描对甲状腺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经病理证实甲状腺结节患者55例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将病灶强化方式分成无强化、不均匀强化和均匀强化3种类型,测量病灶增强前后各时间点的CT值,并根据增强后CT增加值绘制动态曲线。结果:甲状腺癌9例,7例表现为均匀性强化,2例不均匀强化;腺瘤19例,6例呈均匀强化,8例不均匀强化,5例无强化;结节性甲状腺肿27例,9例均匀强化,15例不均匀强化,3例无强化。强化方式在良恶性结节间有显著差异(χ2=6.682,P〈0.05)。多数(7/9)甲状腺癌的动态曲线呈速升缓降型,2例速升速降型,达峰时间为50s;大部分(12/19)腺瘤动态曲线呈速升缓降型,达峰时间约50s,小部分为速升速降型(3/18)或平稳型(4/18);多数(16/27)结节性甲状腺肿动态曲线呈速升速降型,小部分呈速升缓降型(6/27)或平稳型(5/27)。结论:动态增强扫描就甲状腺结节的强化方式和动态曲线提供更多的信息,对甲状腺结节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甲状腺乳头癌的平扫及增强CT的各种征象,提高CT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0年6月期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乳头癌43例,术前均行甲状腺CT薄层(2~5mm)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分析CT影像特点及其病理学基础。结果:43例甲状腺乳头癌病例中,边界不清32例(32/43,75%);钙化31例(31/43,74%)(其中沙粒样钙化19例(19/43,61.3%),斑片状10例(10/43,23%),爆米花样2例(2/43,5%);密度不均匀36例(36/43,84%);岛样强化13例(13/43,30%),39例(39/43,90%)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CT值降低;甲状腺双叶多发11例(11/43,25.6%),并发结节性甲状腺肿25例(25/43,56%);合并颈部淋巴结转移9例(9/43,21%)。结论:甲状腺CT平扫中的沙粒样钙化,CT扫描的强化特征,对甲状腺乳头癌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影像学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洪平  彭峰  刘永桥  姚海泉   《放射学实践》2010,25(8):864-867
目的:分析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CT表现,提高对此病的诊断能力。方法:本组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PSH共18例,其中女16例,男2例,年龄19~60岁,平均43岁,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其中16例行增强扫描。结果:18例均为孤立肿物,长径1.9~4.2cm,平均长径(2.7±1.3)cm。形状呈圆形5例(27.8%),卵圆形9例(50%),边缘浅分叶4例(22.2%),边缘光滑14例(77.8%),2例(5.6%)有空气新月征,3例(16.7%)有晕征。2例(11.1%)病灶内有散在小结节状钙化,余病变密度均匀,CT值为28~47HU,平均35HU,16例增强扫描,8例有贴边血管征,1例轻度强化,5例呈明显均匀强化,10例强化不均匀。增强后CT值为60~110HU,平均72HU,最大强化净值为80HU,平均55HU。结论:CT发现中年女性单发圆形或卵圆形肺结节,边缘光滑,可伴有空气半月征及晕影,增强呈明显强化,应考虑到PSH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田笑  杨颖  殷小平  梁广路   《放射学实践》2010,25(8):884-887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多层螺旋CT对8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先平扫,再以3ml/s速度高压团注碘海醇(300mg I/ml)80~100ml,分别行动脉期(注药后30~35s)和实质期(注药后60~70s)扫描,测量各期肿瘤的CT值。结果:肿瘤平扫CT值为(41.09±6.38)HU,动脉期为(43.82±10.35)HU,实质期为(48.91±9.93)HU。肿瘤动脉期与实质期强化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在实质期强化显著高于动脉期,为该病特征性的CT表现,螺旋CT双期增强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多层螺旋CT在小肠Crohn病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MS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在小肠Crohn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5例经综合方法 诊断,并通过临床治疗证实的小肠Crohn病患者均行MS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并在ADW4.2工作站进行后处理.测量患病肠段在不同期相内的CT值,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其CT值;并测量各期相内患病肠段与正常肠段的CT值筹值,以差别10 HU为界,划分病例数,将不同期相内的病例数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结果病变肠段平扫平均CT值为(39.3±3.7)HU,动脉期为(74.8±13.8)HU,门静脉期为(90.2±12.3)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8.87,P<0.01).病变肠段平扫与动脉期和门静脉期CT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5例中,平扫CT值差值≤10 HU和>10 HU者分别为44和1例,动脉期分别为6和39例,门静脉期分别为2和43例,经X2检验,平扫与动脉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49,P<0.01),平扫与门静脉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22,P<0.01),动脉期与门静脉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0,P>0.05).增强扫描使病灶显示更为清楚,大大提高了小肠Crohn病的检出率.结论 MS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可对小肠Crohn病作出初步诊断,并可对病变进行全面评价.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肾嫌色细胞癌的CT和MRI表现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嫌色细胞癌,16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6例同时行MRI检查。对比分析肾嫌色细胞癌瘤体、正常肾皮质、肾髓质的平扫、皮质期、皮髓交界期、肾盂期的强化情况并做对比分析,观察肾嫌色细胞癌瘤体的动态扫描特点。结果:正常肾皮质、正常肾髓质、嫌色细胞癌在CT平扫时,其CT值(HU)分别为30.7±3.2、28.5±2.8、32.7±5.6;增强皮质期分别为132.3±17.7、58.4±9.4、68.6±12.4;皮髓交界期分别为166.6±26.8、80.6±5.8、87.8±25.0;肾盂期分别为132.3±20.7、69.6±4.8、79.4±18.4;CT动态增强扫描肿瘤强化程度明显低于肾皮质,但高于肾髓质。T1WI示肿瘤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MR动态增强特点与CT相似。结论:肾嫌色细胞癌CT、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综合分析其影像学表现,有助于提高该肿瘤的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7.
低剂量对比剂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单次心跳内采集数据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时低对比剂用量的可行性。方法:将131例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病例分为3组,A组对比剂剂量为0.8ml/kg,注射流率4.5ml/s;B组对比剂剂量0.7ml/kg,注射流率5.0ml/s;C组对比剂剂量0.6ml/kg,注射流率5.5ml/s。所有病例心率均<70次/分,单心跳采集心脏数据。分别在主肺动脉干、升主动脉、右冠状动脉和左冠状动脉主干内选择相同的兴趣区测量其CT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病例动脉强化程度的差异。结果:C组主肺动脉干CT值为(185.40±46.74)HU,强化程度最低,与A组和B组[分别为(225.77±79.69)和(216.79±51.06)HU]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之间升主动脉、右冠状动脉和左冠状动脉主干强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能显著降低单心跳扫描患者对比剂用量,并保证冠状动脉足够程度的强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70 kV管电压在头颅CT血管成像中的可行性。方法:80例临床疑似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其中40例患者行新双源 CT 70kV 头颅 CT 血管成像(70kV 组),另40例患者行120 kV 头颅 CT 血管成像(120 kV组)。测量每例患者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CT 值,计算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两名放射医师对所有病例以4分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计算有效剂量(ED)。比较两组间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70 kV组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的平均CT值[(511.1±93.8)HU,(459.1±83.4)HU]高于120 kV 组的 CT 值[(289.1±46.6)HU,(260.9±43.4)HU,P<0.001]。70 kV 组图像噪声[(18.3±2.1)HU]高于120 kV 组[(8.7±1.0)HU,P<0.001],70 kV组的SNR颈内动脉,CNR颈内动脉及SNR大脑中动脉,CNR 大脑中动脉(28.3±6.1,26.2±5.9及25.4±5.3,23.3±5.2)低于120 kV组(33.9±7.5,30.1±7.1及30.7±7.4,26.9±6.9,P<0.05)。70 kV组的主观评分(3.5±0.7)与120 kV组(3.6±0.5,P=0.22)无显著性差异;两组读者间一致性为中等(kappa值=0.54,0.59,P<0.001)。70 kV组与120 kV组ED分别为(0.2±0.0)、(1.2±0.1)mSv(P<0.001),辐射量降低了80%。结论:70 kV管电压在头颅CT血管成像中是可行的,能在降低辐射量的同时保持足够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