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生儿颅骨骨膜下血肿的X线和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新生儿颅骨骨膜下血肿的X线和CT诊断。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新生儿颅骨骨膜下血肿的X线/CT表现。结果:骨膜下血肿在X线平片上未见骨化21例、边缘骨化25例、完整骨壳和完全骨化22例。CT显示血肿骨化明显早于X线平片。血肿骨化广基底与颅骨外板相接、与颅板呈钝角相交,不跨越颅缝。结论:新生儿颅骨骨膜下血肿有其特征性的X线和CT表现,并可确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颅骨骨膜下血肿不同时期CT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11例颅骨骨膜下血肿的患儿临床及CT资料。结果:11例患儿中,3周内血肿1例,为孤立性颅外丘状软组织影。3周至3月7例,CT表现为血肿周边弧状或壳状钙化。局部颅骨骨质疏松,骨外板骨质吸收、变薄,2例累及内板,骨密度减低区伴周边轻度骨质增生。3月至5岁3例.CT表现为血肿包膜骨化形成新外板,原来颅骨形成内板,血肿机化钙化形成板障,逐渐塑形。结论:CT对诊断颅骨骨膜下血肿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骨骨膜下血肿的CT诊断及发病机理,进一步提高对骨膜下血肿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15例骨膜下血肿的CT征象及临床表现。结果:血肿均位于头顶部,右侧10例,左侧5例,均呈新月型,内部密度均匀,未见脑回结构,CT值33Hu-40Hu,壁为内、外相当骨样的结构。结论:CT检查是诊断颅骨骨膜下血肿最可靠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4.
颅骨骨膜下血肿的CT与MRI诊断(附8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颅骨骨膜下血肿是新生儿颅外血肿常见的一种,不同于成人常见的头皮血肿和颅外帽状腱膜下血肿,病变中晚期可误诊为颅骨骨病或颅骨畸形。对随访证实或手术证实的8例颅骨骨膜下血肿的CT和MRl表现加以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5.
颅骨骨膜下血肿影像诊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颅骨骨膜下血肿的影像特征。方法 :1 7例全部作头颅 X线平片 ,3例作 CT,1例作 MRI。结果 :1 7例中 ,共存在 1 8个孤立的颅骨骨膜下血肿 ,全部位于顶部 ,早期 2例 ,中期 1 4例 ,晚期后遗改变 1例。结论 :颅骨骨膜下血肿早期影像呈镰状稍高密度软组织块影 ,紧贴颅外板 ,不跨越颅缝 :中期影像呈紧贴颅外板的不跨颅缝的弧状或壳状或丘状均匀钙化影 ;晚期后遗症为不跨颅缝的增厚外凸的颅骨骨样结构  相似文献   

6.
颅骨骨膜下血肿的CT诊断(附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骨骨膜下血肿 (Subperiostealhematoma)是颅外血肿的一种少见类型 ,多发生在新生儿产伤和婴幼儿头部外伤[1] ,其临床和CT表现均有别于颅外的头皮下血肿及帽状腱膜下血肿 ,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 ,迄今国内外文献报道甚少 ,本文报道 7例如下 ,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7例均系男孩 ,年龄 10天 2例 ,2个月 3例 ,5个月 1例 ,1岁 1例。均因出生时头皮下出现软组织包块 ,未消散且逐渐变硬就诊。血肿发生部位 :单侧顶骨 5例 ,其中左顶骨 3例 ,右顶骨 2例 ,累及双侧顶骨 2例。1.2 方法采用Picke…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骨化性颅骨骨膜下血肿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骨化性颅骨骨膜下血肿的CT资料。结果15例中,单侧14例,双侧1例,共16个血肿,15个血肿位于顶骨,1个位于枕骨。 CT表现为紧贴颅外板的新月形软组织密度影,外缘见弧形骨化,不跨越颅缝。结论骨化性颅骨骨膜下血肿具有特征性表现,CT可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和临床特征,提高诊断率和治愈率。方法:经CT扫描确诊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男38例.女12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观乳头水肿等高颅压症状。老年患者则以智力精神症状,大小便失禁为常见。结果:CT扫描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方新月形不同密度占位,有助于慢性硬膜下血肿早期发现和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颅骨为孔冲洗引流48例,2例合并其他脏器衰竭保守治疗,全部治愈。结论:老年人硬膜下血肿CT密度变化与外伤时间不一致,不能以时间长短来划分慢性、急性或亚急性.无明确外伤史者CT前易误诊,应引起内科医师的重视,颅骨钻孔冲洗引流创伤小,效果好是治疗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急性外伤性不稳定型硬膜外血肿的早期CT诊断能力,减少漏诊和误诊。材料和方法:本组头部外伤病例共22例,男17例,女5例,年龄17-62岁,平均32岁。采用GE公司Hispeed nx h型双螺旋CT机作头部轴向扫描。用不同的窗宽、窗位分析首次CT检查材料,作动态CT监测。结果:首次CT扫描:典型硬膜外血肿CT征象13例,不典型硬膜外血肿CT征象6例,无硬膜外血肿CT征象3例。血肿大小5-30mL,平均18ml,CT值40-95Hu。合并脑组织伤9例,局部脑萎缩并软化灶1例,硬膜外积气7例,颅骨骨折12例,头皮血肿22例。复查CT检查硬膜外血肿增大,血肿大小30-150ml,平均40ml。结论:对典型和不典型急性外伤性不稳定型硬膜外血肿CT都能作出较准确的早期诊断。动态CT监测是早期发现不稳定型硬膜外血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眼眶骨膜下间隙血肿的CT、MRI表现并探讨其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36例(36眼)眼眶外伤性骨膜下血肿患者中,同时行眼眶CT、MRI检查2例。仅行眼眶CT检查30例.横断位、冠状位检查25例,横断位1例,冠状位检查4例。仅行MRI检查4例。结果跟眶CT显示骨膜下间隙血肿32例,其中上壁18例,外上壁7例,外壁5例,下壁2例。病变广基附于眶壁,内缘清楚,密度均匀,一般不跨越骨缝。眼眶MRI显示上壁骨膜下间隙血肿6例,信号取决于出血时间。结论眼眶骨膜下间隙血肿多发生于眼眶上壁。CT、MRI有助于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分析12例外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演变成亚急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及CT表现以及手术治疗效果。一旦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形成,病情可突变恶化,应及时复查CT,钻颅冲洗引流术是治疗亚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CT影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总结具有诊断意义的CT征象。方法:回顾分析29例经手术和保守治疗证实的资料完整的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临床症状体征。结果:29例等密度硬膜下血肿CT检查出36个血肿灶。单侧24例,双侧5例。左侧15个.右侧21个,病灶分布以额颞顶部为主,其次分布在额顶或顶枕部,血肿呈新月形或半月形,位于大脑凸面,跨越颅缝,密度与脑实质相仿,CT值40-45Hu。同侧脑皮髓质界面内移,脑室受压变形、移位。双侧血肿时,中线结构向血肿小的一侧偏移。血肿较大时可以产生脑疝。CT增强扫描。脑膜及脑表面小血管强化使血肿轮廓变清晰。结论:具有诊断意义的征象有:(1)脑灰白质界面内移,(2)病灶侧脑沟消失。脑回聚拢、内移,(3)侧脑室受压变形及中线结构向健侧或血肿灶较小的一侧移位。(4)大脑镰下疝。CT增强扫描及MRI对发现小血肿及脑疝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颅骨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进行观察分析,提出合理建议。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38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资料、诊断、治疗方法及其效果。结果:38例均行钻孔引流,无死亡及重度残疾。术后复查头CT,血肿消失、症状消失者35例,治愈率为92.1%;血肿消失、遗有精神功能障碍者3例,好转率为7.89%。术后随访1-2年,1例复发,复发率2.6%,二次钻颅手术后痊愈。结论:颅骨钻孔引流术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经典方法,效果满意。但是在术中需要注意预防脑组织损伤及气颅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大脑镰和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及磁共振成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急性大脑镰和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及磁共振成像表现。结果 17例急性大脑镰和小脑幕硬膜下血肿中,大脑镰硬膜下血肿5例,小脑幕硬膜下血肿7例,大脑镰并小脑幕硬膜下血肿5例,6例伴有颅盖骨(大脑凸面)部位的硬膜下血肿或脑实质挫裂伤。结论急性大脑镰和小脑幕硬膜下血肿较少见,易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大脑镰钙化,CT和磁共振成像征象具特征性,有助于鉴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发生在额部颅骨骨膜窦的CT、MRI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颅骨额部骨膜窦9例,病灶均位于额部中线区。结果 9例患者均行CT平扫及MRI检查,9例患者额部均有可复性包块,触及质地软,无明显边界;CT及MRI平扫示额骨内外均见软组织肿块,CT骨窗示颅骨呈针孔样或筛孔样改变,边界清楚、锐利;MRI平扫示病灶内出血信号,增强后病灶呈明显强化,颅骨内外病灶相连,相邻脑组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颅骨内外相连占位病变、颅骨呈针孔样或筛孔样骨质缺损以及病灶明显强化对颅骨骨膜窦诊断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6.
硬膜下血肿是常见的颅内血肿之一。根据血肿形成的时间和临床外伤后出现症状的早晚 ,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硬膜下血肿三型[1] 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方新月形或半月形异常密度区 ,血肿密度可呈高密度、低密度、混杂密度及等密度。前三者CT表现较典型 ,诊断不难。而等密度硬膜下血肿CT不易显示 ,容易漏诊。本文搜集我院 1996~ 2 0 0 1年 9例经手术证实的等密度硬膜下血肿进行回顾性分析 ,旨在探讨其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1 资料与方法本组 9例 ,均为男性 ,年龄 5 2~ 73岁 ,平均 62岁。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头痛、恶心、呕吐等颅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对儿童白血病侵犯颅骨的X线和CT表现的认识。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经骨髓细胞学检查证实为白血病的颅骨X线和CT表现。结果:2例中1例X线片表现为颅骨多发不规则低密度灶,边缘欠清晰,周围无明显硬化,同时伴双侧髂棘下、股骨大转子多发小囊状骨质吸收,边缘欠清,骨皮质无中断;另1例颅脑CT平扫颅窗显示脑实质未见明显异常,骨窗显示枕骨内外板增厚、局部骨质破坏、并见高密度坏死骨。2例均为L2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L2)。结论:儿童白血病侵犯颅骨的X线、CT表现具有多样性,结合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可以做到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8.
古民 《民航医学》2006,16(4):40-40,F0003
急性外伤性小脑幕硬膜下血肿较颅盖骨部位硬膜下血肿少见,由于小脑幕特殊的解剖结构,其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delayed traumatic intracrania hematoma,DTICH)是指患者首次CT检查未发现血肿,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次检查发现颅内血肿,或在已有颅内血肿的患者又发现不同部位新的颅内血肿。适时复查CT,对DTICH早期诊断,可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9.
患儿,一个月。右顶部包块就诊,追问有难产(胎头吸收产伤)史。查体:右顶部明显肿大包块,质韧。X线平片显示右顶部半球形隆起阴影(见图1),CT扫描示右顶部头皮软组织肿胀,右顶骨呈双层改变,双层之间呈软组织密度影,范围较广但未跨越颅缝(见图2),骨窗显示血肿的包膜完整钙化阴影(见陶3),脑实质未见异常。诊断:颅骨骨膜下血肿伴机化。  相似文献   

20.
开颅手术治疗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1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锥颅引流术被认为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首选方法 ,但有少数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采用该方法不能治愈 ,仍需开颅手术治疗。本院自 1990年至 1998年 ,锥颅引流失败后改开颅手术治疗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 12例。现分析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 10例 ,女 2例 ;年龄 64~ 78岁 ,平均 68.4岁。其中 8例有明确头部外伤史 ,病程 2~ 3个月 ,平均 2 .6个月。入院前头颅CT扫描显示 ,单侧颅骨内板下混合密度占位阴影 10例 ,稍低密度 2例 ;血肿内缘呈反“3”形 8例 ,血肿呈新月形或半月形 4例 ;2例血肿腔内可见线条样高密度影。血肿量60~ 12 0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