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敏C反应蛋白与高血压病患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是重要的炎症标记物之一,目前研究表明,hsCRP可预测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是早期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一项有效指标。本研究探讨hsCRP与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陆昆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1,25(6)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尿酸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方法:测定164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将164例患者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和颈动脉内中膜正常组(对照组),测定2组血清尿酸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血清尿酸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尿酸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清尿酸(U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按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分为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和管腔狭窄组,测定三组患者的血清hs-CRP和UA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越严重,血清hs-CRP和UA水平越高,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hs-CRP和UA水平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hs-CRP,UA浓度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呈正相关关系(P〈0.01)。适当降低血清hs-CRP和UA,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减轻高血压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PR)水平变化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6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中单纯高血压33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35例,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分为颈动脉正常组26例和颈动脉硬化组42例;44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其Hs—CPR水平,彩超检查患者颈动脉的IMT值、是否合并斑块及管腔的狭窄情况。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Hs—CPR水平和IMT值均高于对照组(P〈0.01);且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有糖尿病患者Hs—CPR水平和IMT值也明显高于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P〈0.05);颈动脉硬化组Hs—CPR水平比颈动脉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Hs-CPR可能参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的增厚过程。其升高可能预示原发性高血压并发心脑血管并发症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5.
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炎症标记物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颈总动脉平均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测定8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IMT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按颈总动脉IMT将患者分为IMT正常组、IMT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比较各组间hsCRp水平,对颈总动脉IMT异常患者统计分析,分析颈总动脉IMT和血hsCRP的关系。结果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患者血清hsCRP[(7.6±1.6)mg/L]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硬化患者[(3.6±1.3)]mg/L],P〈0.05。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血清hsCRP[(9.3±1.8)mg/L]显著高于颈动脉内中膜正常[(3.6±1.3)mg/L]与增厚患者[(6.8±1.2)mg/L],P均〈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IMT与血清hsCRP水平呈正相关,提示血hsCRP水平可作为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C-reactiveprotein,hs-CRP)对原发性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 S)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27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intima-mediathickness,IMT)检查,将有CAS斑块形成者纳入CAS组(n=109),无CAS斑块形成者纳入对照组(n=164)。收集一般资料及生化指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项指标与CAS斑块形成的关系,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血清Lp-PLA2、hs-CRP对CAS斑块形成的诊断价值。结果:CAS组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采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变化,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高血压病的关系。方法:超声检测142例高血压患者的双侧颈动脉,高血压病可分为如下三组:①单纯高血压组(EH);②高血压伴心肌梗塞组(EHM);③高血压伴缺血性脑卒中组(EHS)。检测结果并与51名健康者作对比。结果:高血压病患者的斑块检出率、斑块面积、斑块指数和斑块积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以伴心肌梗塞和缺血性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对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90例住院患者分为2型糖尿病组、高血压病组、2型糖尿病并高血压组(混合组)各30例,正常对照组30例.比较各组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血脂、血小板活化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结果:糖尿病组与正常时照组、高血压病组比较软宽指数、三酰甘油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血小板活化因子、血小板膜上P选择素、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敏C反应蛋白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血小板活化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等动脉硬化危险因子水平明显升高,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PO)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不同程度中的变化。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67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和20例造影阴性对照者的MPO水平,冠心病患者按造影结果分为3组。用免疫透射比浊测定hs-CRP,同时检测血清中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水平以及白细胞(WBC)计数等指标。结果造影阴性组MPO水平为(4.53±1.26)U/mL,病例组中狭窄程度≤50%为(4.35±1.12)U/mL,50%<狭窄程度≤75%为(3.57±0.77)U/mL,狭窄程度>75%为(2.92±0.47)U/mL。除狭窄程度≤50%组外,其他病例组血清MPO水平均显著低于造影阴性组。hs-CRP则与之相反。MPO水平与WBC计数呈正相关(r=0.389,P=0.003)。结论MPO在血清中的低水平表达可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子,是独立于hs-CRP的炎症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
血清髓过氧化物酶和高敏C反应蛋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PO)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不同程度中的变化.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HSA)测定67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和20例造影阴性对照者的MPO水平,冠心病患者按造影结果分为3组.用免疫透射比浊测定hs-CRP,同时检测血清中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水平以及白细胞(WBC)计数等指标.结果 造影阴性组MPO水平为(4.53±1.26)U/mL,病例组中狭窄程度≤50%为(4.35±1.12)U/mL,50%<狭窄程度≤75%为(3.57±0.77)U/mL,狭窄程度>75%为(2.92±0.47)U/mL.除狭窄程度≤50%组外,其他病例组血清MPO水平均显著低于造影阴性组.hs-CRP则与之相反.MPO水平与WBC计数呈正相关(r=0.389,P=0.003).结论 MPO在血清中的低水平表达可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子,是独立于hs-CRP的炎症标志物. 相似文献
11.
杨阳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7,21(9):694-695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关系。方法:入院第1 d均采血检查高敏C-反应蛋白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将患者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52例,无冠心病的对照组50例,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的高敏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颈动脉超声不稳定型心绞痛组阳性率67.3%明显高于对照组14%(P〈0.05)。结论: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是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重要评估指标,颈动脉超声具有早期预测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梗死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98例和对照组96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并检测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98例,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增高61例(62.2%),颈动脉斑块72例(73.5%);对照组96例,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增高21例(21.9%),颈动脉斑块45例(46.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增高与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存在及其性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3.
14.
超敏C反应蛋白和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对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和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onWillebrand factor,vWF)与高血压患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关系。方法对入选的148例高血压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观察有无斑块形成,并分为颈动脉正常组(42例)、颈动脉增厚组(83例)和颈动脉斑块组(23例),分别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假性血友病因子和血脂指标,进行组间比较。并把hsCRP、vWF分别与年龄、收缩压、脉压和高血压危险度分层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hsCRP在颈动脉正常组与颈动脉斑块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vWF在颈动脉正常组与颈动脉斑块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hsCRP与年龄有显著性相关,vWF与年龄、脉压和高血压危险度有相关性。hsCRP与vWF具有相关性。结论 hsCRP和vWF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5.
血清尿酸、高敏C反应蛋白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冠状动脉疾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血清尿酸(UA)、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冠状动脉疾病的关系.方法 对住院的141例胸痛患者测定血清尿酸、高敏C反应蛋白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根据临床表现、心肌酶、肌钙蛋白、心电图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成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稳定性心绞痛(SA) 及对照组进行分析.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ACS组、SA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ACS组的斑块指数和Crouse积分显著高于SA组(P<0.01),SA组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血清尿酸、hs-CRP、斑块指数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5.347、1.271、6.283,均与ACS高度密切相关.结论 血清尿酸、hs-CRP、颈动脉斑块指数均与冠状动脉病变相关,对预示和诊断ACS及SA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高敏C反应蛋白与代谢综合征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代谢综合征(MS)及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88例研究对象MS诊断标准分为MS组44例、亚MS组23例以及对照组21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hs-CRP水平,多普勒超声测定受试者颈总动脉(CCA)内膜-中层厚度(IMT),并观察颈动脉斑块的有无。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MS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升高(P<0.01)。随着MS代谢组分的增多,血清hs-CRP水平逐渐升高;(2)与对照组及MS亚组比较,MS组CCA-IMT明显增厚(P<0.05);(3)血清hs-CRP与体质量指数、腰臀比以及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呈显著负相关(P<0.05);(4)颈动脉IMT增厚组(IMT≥0.9mm)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颈动脉IMT正常组(IMT<0.9mm)(P<0.05),有颈动脉粥样斑块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P<0.05)。(5)hs-CRP是IMT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血清hs-CRP水平与MS代谢组分及其数量密切相关,血清hs-CRP水平增高是MS发病的危险因素。血清CRP水平升高可能参与了MS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黄瑛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2007,8(6):13-14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动态血压各参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82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两组:颈动脉正常组(CAN组)40例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组(CAS组)42例,并对两组的动态血压各参数进行比较。结果:CAS组的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均明显高于CAN组(P均〈0.01);24 h平均舒张压(24hDBP),白天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AS组的非杓型血压节律检出率高于CAN组(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及24 h平均收缩压(24 hSBP)关系密切,高血压病降压治疗的同时还需要纠正紊乱的血压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18.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纤维蛋白原和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纤维蛋白原和高教C-反应蛋白水平的关系。方法 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颈部多普勒超声检测颈部血管内中膜厚度覆斑块形成情况,并同期检测患者血纤维蛋白原和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结果 125例患者中40例发现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其中16例经超声检查诊断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4例诊断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患者平均纤维蛋白原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P〈0.05和P〈0.01)。并且随着平均纤维蛋白原水平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率升高。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和纤维蛋白原、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之间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3)
目的探讨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150例,按照高血压分级,将患者分为1级、2级、3级三个组,同时选取同期收治的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血脂、血压、纤维蛋白原、hs-CRP(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检查,并利用颈部血管B超进行检查,对比患者的各项指标,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结果 (1)1级组、2级组、3级组、对照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分别为52.94%、48.98%、86.00%、14.00%,3级组的发生率最高,对照组最低,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脉压超过60mm Hg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最高,与其他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高血压患者的hs-CRP指标高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间存在密切关联,可增加患者心脑血管病的发生风险,临床需采取措施进行预防,观察患者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监测血压,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监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 -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的意义。方法 使用高频超声探头对 1 0 8例高血压患者 ,观察其颈动脉内 -中膜厚度及有无斑块形成的情况 ,并检查 6 0例无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1 0 8例高血压患者中 ,颈动脉内 -中膜增厚 ,斑块形成者 6 0例 ,检出率 5 5 .6 % ;对照组中有内 -中膜增厚和斑块形成 1 5例 ,检出率 1 8.8% ,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 (P<0 .0 0 1 )。结论 高频超声可清晰显示颈动脉内 -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 ,在高血压粥样硬化的预防及防治监测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