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旋毛虫、卫氏并殖吸虫及华支睾吸虫之间共同抗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鉴定旋毛虫、卫氏并殖吸虫及华支睾吸虫之间的共同抗原,避免血清学诊断这3种寄生虫病时的交叉反应。方法应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酸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免疫印渍(Western blot)对旋毛虫肌幼虫、卫氏并殖吸虫成虫及华支睾吸虫成虫可溶性抗原中的蛋白组分进行研究。结果旋毛虫肌幼虫、卫氏并殖吸虫成虫及华文睾吸虫成虫3者相同蛋白带的分子量为108、65、53、43、42、31、25、16 kDa。免疫印渍结果表明,旋毛虫和卫氏并殖吸虫抗原中分子量为 65、58、53kDa的蛋白带均与旋毛虫感染的大鼠、小鼠及患者血清、肺吸虫感染的大鼠和患者血清发生反应;旋毛虫和华支睾吸虫抗原中分子量为108kDa的蛋白带均与旋毛虫感染的大鼠、小鼠及患者血清、肝吸虫病患者血清发生反应;而3种可溶性抗原中的53kDa与本实验中所有寄生虫感染的动物和患者均有交叉反应。结论 65、58、53 kDa蛋白为旋毛虫和卫氏并殖吸虫的共同抗原,108kDa蛋白为旋毛虫和华支睾吸虫的共同抗原,而53 kDa蛋白为这3种寄生虫的共同抗原。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日本血吸虫感染兔尿液中具有诊断价值的循环抗原(CAg)组分,为建立尿液CAg免疫学诊断方法奠定基础。方法 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尿液中蛋白抗原组分;甘氨酸盐酸缓冲液(简称甘盐液)解离尿液中循环免疫复合物(CIC),通过抗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Solube egg antigen,SEA)的鸡卵黄免疫球蛋白(IgY),采用免疫印渍技术(Western blot)对解离后的CAg组分进行分析。结果  SDS-PAGE结果显示,正常兔尿液中未见明显蛋白条带:感染兔尿液在未作CIC解离前,有2条主带和3条次带,主带分子量为146kDa和60kDa,次带分子量为108kDa、72 kDa和67 kDa;而利用甘盐液解离感染兔尿液中的CIC后,仅见1条主带和1条次带,分子量分别为68kDa和86kDa。对甘盐液处理后的感染兔尿液作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其与日本血吸虫感染兔血清和抗日本血吸虫SEA特异性IgY抗体反应的蛋白条带均为68kDa,而与正常兔血清和免疫前IgY反应不产生条带。结论 日本血吸虫感染兔尿液中存在具有诊断价值的CAg组分,有望建立基于IgY的尿液CAg免疫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3.
以SDS-PAGE方法对人蛔虫和猪蛔虫成虫可溶性原分析发现,在分子量14kD-230kD之间两种抗原有许多相同蛋白带,未见明显的特异性蛋白带存在。应用SDS-PAGE酶联免疫印渍方法发现以该两种抗原制备的兔抗血清均能从两种抗原中辨认出多个蛋白带。猪蛔虫成虫可溶性抗原中分子量21.7kD和34kD蛋白带被部分兔抗血清所识别,而人蛔虫成虫可溶性抗原未出现这2条反应带。以人蛔虫感染者血清进行酶免疫印渍也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用免疫印渍和ELISA分析了猪囊尾蚴(囊虫)的囊液、体表及虫体组分的抗原组成,血清学活性及交叉反应性.SDS-PAGE显示,囊液组分有32条带,体表组分有64条带,虫体组分有62条带,分子量196KD~9KD,带谱各异。免疫印渍表明,三种组分各有约70%的多肽具抗原性。囊液组分的96KD多肽体表组分在175KD~31KD间有10条多肽,虫体组分在147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免疫印渍技术分析斯氏狸殖吸虫成虫抗原成分,显示22、24、26kD抗原蛋白对该病具诊断价值的基础上,将免疫印渍技术诊断16例斯氏狸殖吸虫病人,结果全呈阳性反应;同时检测的24例对照血清中,10例日本血吸虫病人、4例华支睾吸虫病人、10例正常人均呈阴性反应。结果进一步表明22、24、26kD抗原蛋白为斯氏狸殖吸虫的特异性诊断抗原,免疫印渍技术为斯氏狸殖吸虫病的高度特异、敏感的一种新型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大理猪源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成虫虫体可溶性抗原、表面抗原和排泄分泌抗原3种抗原的蛋白组分及其之间的差异,比较分析其免疫反应性。方法以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蛋白印迹对成虫3种抗原进行蛋白组分及其免疫反应性分析。结果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虫体可溶性抗原显示29条蛋白带,分子量范围在112kDa~10kDa之间,其中主带13条;表面抗原显示4条主要蛋白带,分子量分别为50、48、40、34kDa;排泄分泌抗原显示17条蛋白带,分子量范围在120~14kDa之间,其中主带6条,分子量分别为120、64、43、40、35、33kDa。蛋白印迹结果:虫体可溶性抗原出现13条反应条带,其中分子量为81、40、37、33、30kDa的条带着色明显;表面抗原出现4条反应条带,其分子量分别为50、48、40、34kDa;排泄分泌抗原显示7条反应带,其中43、40、27、18kDa着色明显。结论旋毛虫成虫虫体可溶性抗原与排泄分泌抗原较表面抗原蛋白组分复杂,3者主带部分属低分子量区;免疫反应性的强度表面抗原和排泄分泌抗原高于虫体可溶性抗原,说明前两种抗原是旋毛虫成虫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主要靶抗原。  相似文献   

7.
SDS-PAGE酶联免疫印渍实验对人、猪蛔虫抗原特性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SDS-PAGE方法对人蛔虫和猪蛔虫成虫可溶性抗原分析发现,在分子量14kD~230kD之间两种抗原有许多相同蛋白带,未见明显的特异性蛋白带存在。应用SDS-PAGE酶联免疫印渍方法发现以该两种抗原制备的兔抗血清均能从两种抗原中辨认出多个蛋白带。猪蛔虫成虫可溶性抗原中分子量21.7kD和34kD蛋白带能被部分兔抗血清所识别,而人蛔虫成虫可溶性抗原未出现这2条反应带。以人蛔虫感染者血清进行酶联免疫印渍也发现人蛔虫、猪蛔虫成虫可溶性抗原相似。两抗原中许多蛋白带可被病人血清所识别,其主要蛋白带为66kD,提示蛔虫病人血清中含有大量抗体。另外,其中一份病人血清能从猪蛔虫成虫可溶性抗原中识别出48.5kD蛋白带,而在人蛔虫抗原中未发现有该蛋白带。  相似文献   

8.
五种吸虫抗原组分析及其免疫反应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SDS-PAGE和ELIB技术分析了五种吸虫可溶性抗原的蛋白组分及其与病人血清、动物轿清的免疫印渍反应。根据Dorzok方法制备卫氏并殖吸虫、斯氏狸殖吸虫、三平正并殖吸虫、华支睾吸虫和姜片虫的成虫可溶性抗原。上述抗原的蛋白区带数分别为16.13、14、27和26条。酶联免疫印渍法(ELIB)表明卫氏并殖吸虫抗原中有9条主要蛋白区带能与并殖吸虫病人血清中的特异抗体结合。其中67kD和80kD成分  相似文献   

9.
细粒棘球蚴生发细胞特异性抗原的ELIB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SDS-PAGE和免疫印渍试验(EITB),证明体外培养的细粒棘球蚴生发细胞和囊液含有特异性抗原,分子量为52kDa和38kDa,而囊壁则含有此2种抗原。生发细胞的52kDa抗原可识别感染小鼠和包虫病患者血清的特异性抗体,对囊虫病人和正常人血清则无反应条带。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旋毛虫肌幼虫排泄分泌(excretory-secretory,ES)抗原诊断早期旋毛虫病的价值。方法应用旋毛虫肌幼虫ES抗原Western blot对旋毛虫感染后6~11d的小鼠血清及19d的早期旋毛虫病人血清进行检测,并与感染后35d的晚期旋毛虫病人和其他寄生虫病人血清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Western blot分析显示,肌幼虫ES蛋白中的2条蛋白带(41.5、55kDa)可被旋毛虫感染后7~11d的小鼠血清识别,6条蛋白带(41.5、44.1、45、55、61和65.2kDa)能被早期和晚期旋毛虫病人血清识别,阳性反应率均为100%(15/15);这6条蛋白带与裂头蚴病人和健康人血清无交叉反应,但与其他寄生虫病(血吸虫病、并殖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棘球蚴病及囊尾蚴病)患者血清具有明显的交叉反应(19.12%~38.23%)。结论旋毛虫肌幼虫ES抗原中的41.5kDa~65.2kDa蛋白带可与旋毛虫感染早期血清反应,但与其他蠕虫病患者有明显的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测定能用于血吸虫病诊断及疗效考核的噬菌体展示肽基因序列,研究合成多肽抗原的血吸虫病诊断价值.方法扩增目的噬菌体,制备和纯化噬菌体DNA,对目的噬菌体中外源性肽的基因序列进行测定和演绎氨基酸序列分析.根据血清反应强度和演绎氨基酸序列选择2个噬菌体的展示肽段进行人工多肽合成.以合成的多肽为抗原,建立血吸虫病诊断方法,检测急、慢性血吸虫病人血清,观察方法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同时检测治疗前及治愈后的血吸虫病人血清,观察该合成抗原的血吸虫病疗效考核价值.结果测定了14个噬菌体展示外源肽的基因序列,序列分析表明,其中有6个噬茵体的外源肽基因序列完全相同,其余8个噬菌体展示肽的基因序列不相同.分析演绎氨基酸序列,发现1个噬菌体展示肽中的3个连续的氨基酸(GVK)残基与血吸虫23 kDa分子氨基酸残基相同.合成多肽抗原检测急、慢性血吸虫病人血清,敏感性分别为92.3%和91.1%,与华支睾吸虫病人血清的交叉反应率为7.5%,检测健康人血清,特异性为95.5%.检测治愈后0.5年的同一病人血清,阴转率为55.3%,治愈后1年的病人血清中IgG抗体的阴转率为63.2%.结论 9个具有血吸虫病诊断价值的噬菌体展示表位的基因序列被确定,并证明了合成多肽抗原有较好的血吸虫病诊断及疗效考核价值.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Kato-Katz法不同涂片数检测血吸虫病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 Kato-Katz法诊断血吸虫病时不同涂片数与检出率及计算 EPG结果的差异。方法 对四川省血吸虫病流行区的 2 40人进行 Kato-Katz法检查 ,按顺序制作 4张涂片 ,镜检计数血吸虫虫卵。结果  1片至 4片的检出率分别为 15 .83 %、2 0 .0 0 %、2 2 .92 %、2 5 .83 % ,检出率随涂片数增加而提高 (χ2 =7.87,P<0 .0 5 ) ;1片至 4片的病人 EPG几何均数分别为 40 .66、3 0 .5 2、2 2 .86、19.86,3片与 4片的病人 EPG几何均数差异无显著性 (t=0 .3 485 ,P>0 .0 5 )。涂片数较少时病人EPG偏高 ,病人 EPG的准确性随涂片数增加而提高。结论 为获得较高的检出率和较准确的 EPG,建议血吸虫病查病时使用 3张 Kato-Katz涂片。  相似文献   

17.
内镜下Oddi括约肌测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观察胆石症、胆囊切除术后等胆系疾病及功能性消化不良(FD)、糖尿病胃轻瘫(DGP)等非胆系疾病Oddi括约肌(SO)功能变化,通过内镜采用灌注式高分辨多道胃肠功能测定仪,对15例胆系疾病患者、13例非胆系疾病患者进行Oddi括约肌测压。结果显示,胆系疾病组的胆总管压力、SO基础压及蠕动波振幅明显高于非胆系疾病组(6.86±0.63kPa与1.27±0.10kPa,P<0.01;7.31±0.95kPa与1.87±0.16kPa,P<0.01;32.00±1.2kPa与24.14±1.5kPa,P<0.05);同时,非胆系疾病组的十二指肠压、SO蠕动频率及间期较胆系疾病组明显降低、减慢及延长(1.42±0.26kPa与0.30±0.10kPa,P<0.01;3.6±1.2次/分与2.2±0.4次/分,P<0.05;7.4±1.2秒与11.0±1.8秒,P<0.05)。结果显示,无论是胆系疾病还是FD及DGP等非胆系疾病均有SO功能紊乱,但表现形式相反,对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8.
钉螺3种酶的酶谱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用淀粉凝胶同工酶电泳法比较了安徽及云南两省的钉螺的酸性磷酸酶(AcP,EC3.1.3.2)、过氧化物酶(Po,EC1.11.1.7)及酯酶(Est,EC3.1.1.1)的电泳带型。AcP及Po的同工酶中AcP1、AcP2及Po1、Po2由单态位点编码。Est的同工酶由4个位点编码,其中Est3在安徽的钉螺中为1条电泳快带,相对迁移率(Rf)为0.362±0.027;在云南的钉螺中为1条电泳慢带,Rf为0.340±0.036。  相似文献   

19.
骨代谢指标测定在骨质疏松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妇女绝经前后骨代谢指标的变化,研究各指标在骨质疏松症治疗后的变化率,对各指标在骨质疏松症诊治中的应用作出初步评价。方法 48例绝经前妇女、48例绝经后妇女测定10项骨代谢指标.45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分别测定10项骨代谢指标,观察其变化率。12名绝经后妇女,每两个月测定10项骨代谢指标。共观察一年。结果 绝经后妇女骨代谢指标明显升高,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经抗吸收治疗后.大部分骨代谢指标明显降低,血清骨形成指标比尿骨吸收指标长期个体内的变异要小。结论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转换加快,部分血清骨代谢指标优于尿骨代谢指标,尤以血清骨形成指标N—mid骨钙素和血清骨吸收指标CTX为优。  相似文献   

20.
Measurable evolution occurs in laboratory populations of Drosophila under strong natural selection. The rate of adaptation to the experimental environment is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 populations with genetic variability increased by radiation than in the control, nonirradiated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