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研究川芎嗪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凋亡及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12(caspase 12)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脑缺血再灌注组(I/R)、川芎嗪低剂量组[10 mg/(kg·d),I/R+TMP组]、川芎嗪高剂量组[30 mg/(kg·d),I/R+TMP组],各组治疗7 d,1次/d,腹腔注射,S组和I/R组给予同剂量生理盐水,7 d后线栓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2 h再灌注22 h。检测各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TTC法测定脑梗死体积、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印迹检测GRP78及caspase 12蛋白表达含量。结果与S组相比,I/R组神经行为学评分较高,神经细胞凋亡及脑梗死体积增高,GRP78及caspase 12的蛋白表达含量上升(P0.05);与I/R组相比,川芎嗪组可改善大鼠脑神经行为学评分,降低脑梗死体积及细胞凋亡百分率、抑制GRP78及caspase 12的蛋白表达(P0.05)。结论川芎嗪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其抑制细胞凋亡及caspase 12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 A 磺酸钠对缺血/再灌注(I/R)模型大鼠脑梗死体积、脑含水量及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方法40只 SD 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丹参酮Ⅱ A 预处理组、丹参酮Ⅱ A 治疗组,每组10只.用改良 Longa 栓线法复制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2 h 后开放血流再灌注.24 h 处死大鼠取脑.比较分析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脑含水量(%)及术后12 h 和24 h 神经功能评分.结果模型组脑梗死体积明显高于丹参酮Ⅱ A 预处理组和治疗组〔(33.5±6.7)%比(24.3±4.8)%、(25.3±4.6)%,均 P<0.01〕;模型组脑含水量明显高于预处理组和治疗组〔(84.6±4.2)%比(79.9±6.3)%、(80.1±6.0)%,均 P<0.01〕;模型组12 h、24 h 神经功能评分(分)高于预处理组和治疗组(12 h :3.10±0.48比2.30±0.59、2.50±0.50,24 h :3.30±0.62比1.90±0.36、2.10±0.46,P<0.05或 P<0.01).结论丹参酮Ⅱ A 磺酸钠可以减少 I/R 模型大鼠的脑梗死体积,降低脑含水量,改善神经功能评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毛蕊异黄酮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缺血再灌注组(I/R)、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在造模前14 d,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分别腹腔注射5 mg/(kg·d)、10 mg/(kg·d)、20 mg/(kg·d)毛蕊异黄酮,sham组和I/R组等量注射二甲基亚砜,随后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24 h后评估大鼠神经功能评分,计算脑梗死体积及脑含水量,测定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含量及NF-κB表达量。结果: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的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脑含水量随着毛蕊异黄酮浓度升高而降低,以高剂量组下降最为明显(P0.05或P0.01),均低于I/R组(P0.05或P0.01)。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的脑组织中SOD活性显著高于I/R组(P0.01),MDA水平显著低于I/R组(P0.01);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的SOD活性随着毛蕊异黄酮浓度的增加而升高(P0.05或P0.01),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的MDA水平随着毛蕊异黄酮浓度升高而降低(P0.05或P0.01)。与I/R组相比,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的NF-κB的表达显著下调(P0.01);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的NF-κB的表达随着毛蕊异黄酮浓度升高而下调,以高剂量组下调最为明显(P0.05或P0.01)。结论:毛蕊异黄酮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三化汤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CI/R)早期脑梗死体积和脑梗死区钠离子通道表达的影响,探讨其脑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CI/R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三化汤治疗组,每组再分CI/R后6 h、12 h、24 h、48 h和72 h 5个亚组,用氯化三苯四氮唑(TTC)染色观察CI/R大鼠脑梗死体积,HE染色观察梗死区组织病理学变化,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Nav1.1 mRNA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在CI/R后各时间点脑梗死体积明显增加,神经细胞正常结构明显破坏,Nav1.1 mRNA表达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三化汤治疗组CI/R后各时间点脑梗死体积明显缩小,缺血区脑梗死现象明显减轻,Nav1.1mRNA表达明显增高。结论三化汤能明显减小局灶性CI/R大鼠脑梗死体积,显著逆转Nav1.1mRNA表达的下降。减少Na+内流可能是其脑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川芎嗪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凋亡及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12(caspase 12)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脑缺血再灌注组(I/R)、川芎嗪低剂量组[10 mg/(mg/kg·d),I/R +TMP组]、川芎嗪高剂量组[30 mg/(mg/kg·d),I/R +TMP组],各组治疗7 d,1次/d,腹腔注射,S组和I/R组给予同剂量生理盐水,7 d后线栓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2 h再灌注22 h.检测各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TTC法测定脑梗死体积、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印迹检测GRP78及caspase 12蛋白表达含量.结果与S组相比,I/R组神经行为学评分较高,神经细胞凋亡及脑梗死体积增高,GRP78及caspase 12的蛋白表达含量上升(P<0.05);与I/R组相比,川芎嗪组可改善大鼠脑神经行为学评分,降低脑梗死体积及细胞凋亡百分率、抑制GRP78及caspase 12的蛋白表达(P<0.05).结论 川芎嗪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其抑制细胞凋亡及caspase 12 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齐墩果酸(OA)通过抑制酪氨酸蛋白激酶(JAK)/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STAT)通路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早期脑损伤大鼠模型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prague-Dawley级大鼠60只随机分为4组(n=15),即假手术组(sham)、SAH模型组(SAH)、模型+OA组(SAH+OA)以及模型+AG490组(SAH+AG490)。建模1 h后SAH+OA组腹腔注射OA(20 mg/kg),SAH+AG490组在建模前0. 5 h腹腔注射AG490(5μmol)。观察建模情况,比较各组大鼠神经功能情况、脑组织含水量、血脑屏障、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脑组织JAK-STAT通路和HMGB1蛋白水平。结果 SAH组脑组织无实质损伤,但出现显著血块,并出现明显的水肿。SAH组的脑组织含水量和伊文思蓝含量均显著高于sham组(P 0. 01),而SAH+OA组和SAH+AG490组的脑组织含水量和伊文思蓝含量显著低于SAH组(P 0. 01)。建模后大鼠炎性因子水平显著提高,SAH+OA组和SAH+AG490组的IL-6和TNF-α水平显著低于SAH组(P 0. 01)。建模后JAK/STAT和HMGB1蛋白显著上调(P 0. 01),SAH+OA组和SAH+AG490组p-JAK、p-STAT和HMGB1蛋白水平显著低于SAH组(P 0. 01)。结论 OA可能通过抑制JAK/STAT通路下调HMGB1发挥SAH后早期脑损伤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丹参酮ⅡA(tanshinone,TSN)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I)表达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4组(n=8),分别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丹参酮ⅡA低剂量组(TaLD组)与丹参酮ⅡA高剂量组(TaHD组).采用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MCA0)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TTC染色法检测大鼠脑梗死体积,Tunnel法检测大脑皮质区细胞凋亡并计算凋亡指数,免疫印迹法检测大脑HMGB1的表达,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HMGB1水平,并测定大脑皮质钙调蛋白(calmodulin,CaM)活性及丙二醛(malondiadehyde,MDA)含量的变化.结果 与Sham组比较,I/R组、TaLD组与TaHD组大鼠脑梗死体积增大,凋亡细胞增多,CaM活性显著增强,MDA含量升高,脑组织及血清HMGBI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I/R组比较,TaLD、TaHD组脑梗死体积缩小、凋亡细胞减少,CaM活性显著减弱,MDA含量降低,脑组织及血清HMGB1水平明显降低(P<0.01),且TaLD组与TaHD组之间上述各指标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丹参酮ⅡA能够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减轻脑缺血-再灌注阶段HMGB1介导的晚期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对大鼠原位移植肝缺血/再灌注(I/R)所致急性肺损伤(ALI)中细胞凋亡及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C/EBP)同源蛋白(CHOP)的作用.方法 选择雄性SD大鼠4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I/R模型组、右美托咪定低剂量组和右美托咪定高剂量组,每组10只.采用二袖套法结扎并切断肝动脉,供体肝脏移植入后即可完全开放门静脉复制肝I/R模型;假手术组开腹后只游离肝周韧带,不进行其他特殊处理;右美托咪定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于I/R前1 h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 2.5μg·kg-1·h-1和5.0μg·kg-1·h-1,1 h内完成.实验结束后留取肺组织,检测肺组织湿/干质量(W/D)比值;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并进行肺泡损伤定量评估(IQA),电镜下观察肺组织超微结构变化;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CHOP mRNA表达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CHOP的蛋白表达水平;原位末端缺刻标记法(TUNEL)检测肺组织细胞凋亡情况,并计算凋亡指数(AI).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I/R模型组肺W/D比值(4.94±0.84比2.29±0.54)、IQA〔(40.52±5.15)%比(4.55±1.85)%〕和AI〔(36.57±5.85)%比(2.85±0.95)%〕均明显升高(均P<0.0l);光镜和电镜下均显示肺组织结构发生明显的损伤.与I/R模型组比较,右美托咪定低剂量组和右美托咪定高剂量组肺W/D比值(3.29±0.85,2.68±0.78比4.94±0.84)、IQA〔(23.69±2.62)%,(15.86±3.61)%比(40.52±5.15)%〕 和AI〔(25.73±3.71)%,(14.66±2.61)%比(36.57±5.85)%〕均明显降低(均P<0.01),光镜和电镜下可见肺组织结构损伤明显减轻.I/R模型组有大量肺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发生凋亡,而右美托咪定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细胞凋亡则明显减少.与假手术组比较,I/R模型组CHOP mRNA〔吸光度(A)值:0.96±0.18比0.43±0.08〕及蛋白(灰度值:2.79±0.74比1.02±0.27)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均P<0.01).与I/R模型组比较,右美托咪定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CHOP mRNA(A值:0.69±0.13、0.56±0.12比0.96±0.18)及蛋白(灰度值:1.96±0.58、1.34±0.49比2.79±0.74)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且以高剂量组的降低更显著(均P<0.01).结论 右美托咪定对移植肝I/R肺组织具有保护作用,该作用可能与其抑制CHOP的活化、减少肺组织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JAK-Smad信号通路调节的糖尿病大鼠肾功能损伤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n=10):对照组、II型糖尿病组、JAK通路抑制剂AG490治疗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35 mg/kg)合并高脂饲养复制糖尿病模型,药物治疗组灌胃相应的AG490。分析三组大鼠血清中肌酐、尿素氮及微量蛋白尿酸水平及血糖和血脂水平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肾脏组织中JAK、Smad1和Smad2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肌酐、尿素氮及微量蛋白尿及血脂水平明显升高(P0.01),且JAK、Smad1和Smad2蛋白表达明显增强(P0.01),而经AG480灌胃治疗后上述指标得到明显恢复(P0.05,P0.01),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激活的JAK-Smad信号转导通路参与了糖尿病大鼠肾脏损伤过程,抑制剂AG490能够剂量依赖性地发挥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黄连解毒汤对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R)心律失常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SD大鼠心肌I/R模型,将56只SD大鼠随机等分为7组:假手术组、心肌I/R组、溶剂(1%CMC-Na)对照组、黄连解毒汤低剂量组、黄连解毒汤中剂量组、黄连解毒汤高剂量组、复方丹参组,连续给药7d,末次给药24h后,复制大鼠心肌I/R损伤模型(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min,再灌注40min)。观察再灌注室性心动过速(VT)、室颤(VF)发生率和死亡率;检测左心室心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再灌注40min后,实验组较I/R组VT及VF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明显降低(P<0.01);实验组I/R组的SOD活力提高(P<0.05),而MDA生成量明显减少(P<0.01)。结论:心肌I/R可导致缺血心肌进一步损伤,黄连解毒汤具有抗大鼠I/R心律失常作用,可能与抑制I/R氧自由基的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顺铂(DDP)、AG490单独及联合应用对宫颈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裸鼠背侧近右后肢处皮下接种人宫颈癌hela细胞,30d后分4组治疗,对照组腹腔注射无菌生理盐水;DDP组腹腔注射5mg/kg;AG490组腹腔注射8mg/kg;DDP+AG490组腹腔注射DDP5mg/kg+AG4908mg/kg;上述药物均每3d注射1次,共注射4次,治疗期间观察并记录各组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情况,计算肿瘤体积、肿瘤生长抑制率,绘制肿瘤生长曲线,观察用药后裸鼠体重变化。结果:各治疗组治疗后肿瘤体积和抑瘤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DP及AG490组比较,DDP+AG490组肿瘤体积明显减小(P<0.05),抑瘤率明显增高(P<0.05);DDP组与DDP+AG490组相比体重明显减轻(P<0.05),AG490组与对照组比较体重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19)。结论:DDP与AG490比两药单独应用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更强,二者具有协同抗癌作用,AG490可以增强DDP的药物敏感性并且减轻药物副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背景:通过鼻腔输送细胞和具有生物活性的因子到大脑内是一种新的非侵入性输送方法,克服了其他给药方法受到血脑屏障限制和产生外周不良反应的缺点。目的:观察鼻腔内长期输送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大鼠脑梗死梗死体积及行为学的变化。方法:直接切断Wistar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制作脑梗死模型,将神经功能评分相当的模型大鼠,抽签随机分成对照组、单个核细胞组,随即单个核细胞组从鼻腔滴入培养的第3代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对照组滴入磷酸盐缓冲液,1次/d,共6周,每周进行1次行为学评价;最后1次行为学评价后行脑梗死体积量化检测。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3周单个核细胞组脑梗死大鼠改良的神经病学严重程度评分开始改善,之后进一步改善到5周(P<0.05,P<0.01);治疗后1~5周单个核细胞组Morris水迷宫实验平均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P<0.01),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效果越明显。与行为学改善相一致,单个核细胞组脑梗死体积(9.15±4.36)%较对照组(30.56±4.65)%显著缩小(P<0.01)。说明经鼻腔早期长期输注单个核细胞治疗大鼠脑梗死能改善其行为能力和缩小脑梗死体积,是治疗脑梗死的一种简便易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Edaravone)对弥漫性脑创伤后大鼠海马区p38丝裂酶原活化蛋白激酶/半胱氨酸蛋白酶-3(p38MAPK/Caspase-3)信号途径的影响,探讨依达拉奉的脑保护作用.方法 在河北省联合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实验室应用Mamarou's法建立成年雄性Sprague-Dawlley大鼠弥漫性脑创伤模型,250只实验动物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依达拉奉治疗组(尾静脉注射给药,剂量5 mg/kg),高剂量依达拉奉治疗组(尾静脉注射给药,10 mg/kg).各组分别在伤后1,6,24,48,72 h取脑组织,尼氏染色检测海马区神经细胞组织形态变化;免疫印迹和免疫组化法检海马区磷酸化p38MAPK和Caspase-3的表达;伤后第3-7天应用水迷宫对大鼠学习记忆功能进行评定.SPSS 13.0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组间进行重复设计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区部分神经细胞出现变性坏死改变;磷酸化p38MAPK表达在1,6,24,48 h显著增高(P<0.05)、72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aspase-3表达在1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24,48,72 h增高(P<0.05);水迷宫测试中第3,4,5,6天动物搜索安全岛潜伏期延长(P<0.05),第7天穿越原平台位置的次数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低剂量Edaravone干预组中,脑组织形态结构损伤程度减轻,1 h磷酸化p38MAPK表达下降不显著[(1.66±0.80) vs.(1.85±0.86),P>0.05],6,24,48 h显著下降(P<0.05);6,24,48,72 h Caspase-3表达显著降低(P<0.05);大鼠搜索安全岛潜伏期缩短(P<0.05),穿越原平台位置的次数增多[(4.17±1.15) vs.(2.28±1.18),P<0.05];高剂量Edaravone组上述指标变化则更为显著(P<0.05).结论 Edaravone抑制伤后p38MAPK信号途径的活化,降低Caspase-3表达,对脑创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背景:通过鼻腔输送细胞和具有生物活性的因子到大脑内是一种新的非侵入性输送方法,克服了其他给药方法受到血脑屏障限制和产生外周不良反应的缺点。目的:观察鼻腔内长期输送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大鼠脑梗死梗死体积及行为学的变化。方法:直接切断Wistar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制作脑梗死模型,将神经功能评分相当的模型大鼠,抽签随机分成对照组、单个核细胞组,随即单个核细胞组从鼻腔滴入培养的第3代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对照组滴入磷酸盐缓冲液,1次/d,共6周,每周进行1次行为学评价;最后1次行为学评价后行脑梗死体积量化检测。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3周单个核细胞组脑梗死大鼠改良的神经病学严重程度评分开始改善,之后进一步改善到5周(P〈0.05,P〈0.01);治疗后1~5周单个核细胞组Morris水迷宫实验平均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P〈0.01),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效果越明显。与行为学改善相一致,单个核细胞组脑梗死体积(9.15±4.36)%较对照组(30.56±4.65)%显著缩小(P〈0.01)。说明经鼻腔早期长期输注单个核细胞治疗大鼠脑梗死能改善其行为能力和缩小脑梗死体积,是治疗脑梗死的一种简便易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背景:蛋白糖基化反应是糖尿病的发生机制之一,探讨小檗碱对体内蛋白糖基化反应的抑制作用以及对蛋白糖基化造成脑细胞损害的保护作用将有助于糖尿病相关疾病的治疗。目的:观察小檗碱对D-半乳糖诱导的糖基化模型大鼠并发脑损害的干预作用。设计:随机分组设计、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厦门中医院眼科。材料:实验于2005-06/10在暨南大学药学院药理实验室完成。选择6周龄SD大鼠9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盐酸氨基胍组和小檗碱高(300mg/kg)、中(150mg/kg)、低(75mg/kg)剂量组,每组15只。采用腹腔注射D-半乳糖诱导糖基化模型。实验用药:小檗碱(广东万基药业有限公司);D-半乳糖(上海源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方法: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持续8周;其他组动物每天腹腔注射5%D-半乳糖(150mg/kg),持续8周。第3周开始,盐酸氨基胍组开始灌胃盐酸氨基胍(150mg/kg),小檗碱组分别灌胃相应剂量的小檗碱,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动物均灌胃蒸馏水,连续给药6周。灌胃容积为10mL/kg。第8周末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红细胞醛糖还原酶活性,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含量,采用硝基四氮唑蓝比色法测定血清果糖胺。测定血清中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含量及脑组织中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脑神经细胞内钙离子水平,并以透射电镜观察脑内海马神经元线粒体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血清中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糖化血红蛋白、果糖胺含量,红细胞醛糖还原酶活性。②脑组织中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含量。③脑神经细胞内钙离子水平。④脑组织中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⑤脑内海马神经元线粒体结构变化。结果:纳入动物9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清中红细胞醛糖还原酶活性和糖化产物含量:D-半乳糖处理8周后,模型组大鼠红细胞醛糖还原酶活性和果糖胺、糖化血红蛋白、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小檗碱高、中剂量组处理6周后,红细胞醛糖还原酶活性和果糖胺、糖化血红蛋白(每10g血红蛋白的吸光度值)、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水平均低于模型组[分别为(1.07±0.39),(1.22±0.47),(1.76±0.30)nkat/g,t=5.052,5.484,P<0.01;(0.740±0.142),(0.862±0.131),(0.958±0.083)mmol/L,t=7.829,P<0.01,t=2.404,P<0.05;58.434±12.135,64.614±13.418,83.747±7.990,t=4.922,6.748,P<0.01;(3.104±0.814),(2.937±0.514),(4.156±0.860)U/mg,t=4.104,3.440,P<0.05];小檗碱低剂量组红细胞醛糖还原酶活性低于模型组(P<0.05),对糖化产物未见明显影响。②脑组织内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含量:盐酸氨基胍组、小檗碱高、中剂量组大鼠脑组织内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含量低于模型组[分别为(10.52±1.22),(10.95±1.75),(11.95±2.27),(14.26±3.51)U/mg,t=-3.892,-3.263,P<0.01,t=-2.139,P<0.05],小檗碱低剂量处理影响不明显(P>0.05)。③脑神经细胞内钙离子水平:盐酸氨基胍组、小檗碱高剂量组大鼠脑组织内脑神经细胞内钙离子水平低于模型组[分别为(271.52±32.71),(293.84±31.58),(337.15±58.49)nmol/L,t=-3.421,P<0.01,t=-2.275,P<0.05],小檗碱低剂量处理影响不明显(P>0.05)。④脑组织内丙二醛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盐酸氨基胍组、小檗碱高、中剂量组脑组织内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模型组[分别为(2.09±0.16),(2.12±0.22),(2.41±0.12),(2.54±0.21)μmol/g,t=6.601,5.348,P<0.01,t=2.082,P<0.05;(8.79±1.09),(8.80±1.52),(7.90±1.48),(6.48±1.34)mkat/g,t=4.571,4.254,P<0.01,t=2.226,P<0.05]。⑤脑内海马神经元线粒体结构:透射电镜显示,模型组大鼠脑海马细胞线粒体出现明显肿胀,线粒体嵴断裂,结构紊乱,甚至出现明显的大空泡。盐酸氨基胍组和小檗碱高、中剂量组线粒体肿胀不明显,仅有少量线粒体出现小空泡,小檗碱低剂量组线粒体肿胀明显,嵴断裂,结构紊乱,并有空泡出现。结论:D-半乳糖诱导的糖基化模型大鼠脑线粒体损害可能与脑组织中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形成、脑细胞内钙稳态失调以及氧化应激有关,小檗碱具有抑制D-半乳糖诱导的蛋白糖基化反应,并对糖基化状态并发的脑神经细胞损害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背景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在正常细胞中以酶原形式存在,受凋亡刺激因素作用后能够被激活从而引起细胞凋亡.目的通过检测脑海马组织胞质S-100中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的活性及海马区神经元凋亡情况,探讨全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海马神经元凋亡与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的关系.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急救部.材料实验于1999-01/04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完成.选取雄性Wistar大鼠182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14只,脑缺血再灌注组84只,乙酰天冬氨酰谷氨酰缬氨酰天冬氨酸乙醛(acetyl-asp-glu-valasp-aldehyde,AC-DEVD-CHO)治疗组84只,后两组均设立缺血再灌注8,24,48,72,120,168 h 6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14只大鼠.方法脑缺血再灌注组、AC-DEVD-CHO治疗组建立大鼠全脑缺血20 min再灌注模型,分别于再灌注后8,24,48,72,120,168 h处死取海马组织;假手术组施行麻醉及手术,但不夹闭颈总动脉和烧灼椎动脉,术后观察72 h后处死取海马组织备检.以单位质量标本于单位时间内裂解产生的氨甲基香豆素量表示标本中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的活性.各组不同时相点脑组织切片封固后在荧光显微镜下于330~350 nm处观察脑海马细胞凋亡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相点海马组织S-100中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活性变化.②各组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相点海马细胞凋亡的情况.③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活性与海马区神经元凋亡的关系.结果实验纳入182只大鼠,脱落14只,共168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相点海马组织S-100中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活性变化假手术组术后观察72时为0.与脑缺血再灌注组比较,AC-DEVD-CHO治疗组于再灌注24,48,72,120,168 h均明显降低[(1.71±0.03),(1.22±0.03);(2.77±0.09),(1.59±0.7);(5.54±0.51),(2.3±0.19);(6.28±1.71),(3.43±0.46);(3.11±1.21),(1.73±0.14)nkat/kg;P<0.05或0.01].②各组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相点海马细胞凋亡的情况每400倍视野下,假手术组术后观察72 h为(1.2±0.4)个.与脑缺血再灌注组比较,AC-DEVD-CHO治疗组于再灌注24,48,72,120,168 h均明显降低[(6.4±1.7),(2.8±0.8);(11.8±1.3),(5.8±1.9);(19.8±3.1),(10.0±1.9);(31.2±5.9),(16.4±2.4);(19.8±2.3),(9.0±2.3)个/400倍视野;P<均0.01].③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活性与海马区神经元凋亡的关系脑缺血再灌注组、AC-DEVD-CHO治疗组均行直线相关分析,二者的变化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935 6及0.980 0,P均<0.01).结论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的激活是引起海马神经元调亡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海马神经元凋亡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背景: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制作需要在麻醉状态下通过外科手术完成,但麻醉药物可能影响局灶性脑缺血的结局。目的:观察氯胺酮麻醉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病理结果的影响,并与戊巴比妥进行对照。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和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病理科。材料:实验于2004-05/2005-03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和第二附属医院病理科进行。取30只雄性SD大鼠,单纯随机分为戊巴比妥组和氯胺酮组,每组15只。方法:戊巴比妥组和氯胺酮组大鼠分别以戊巴比妥40mg/kg,氯胺酮60mg/kg腹腔麻醉。待翻正反射消失后,通过腔内线栓永久性阻塞大鼠大脑中动脉引发脑缺血。主要观察指标:①大脑中动脉阻塞4h时,参照改良的Bederson’s评分方法进行神经功能缺陷评分。②大脑中动脉阻塞24h时,每组选取5只大鼠,处死后取脑,以20g/L的TTC进行染色,计算梗死体积。③大脑中动脉阻塞72h,记录2组死亡率。然后每组取4只大鼠,采用相应的麻醉剂进行麻醉后处死取脑,甲苯胺蓝染色检测半暗带内的存活神经元。结果:3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大脑中动脉阻塞4h时,戊巴比妥组和氯胺酮组神经病学评分差异不显著(1.46±0.98,1.38±0.68,P>0.05)。②大脑中动脉阻塞24h时氯胺酮组的脑梗死体积小于戊巴比妥组犤(28.1±4.11)%,(37.8±4.95)%,P<0.05犦。③大脑中动脉阻塞72h,戊巴比妥组和氯胺酮组死亡率差异不显著(42%比33%,P>0.05),但半暗带内的神经元密度氯胺酮组高于戊巴比妥组犤(836±15),(740±24)个/mm2,P<0.05犦。结论:①在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时,氯胺酮麻醉下产生较轻的脑损伤。②在氯胺酮麻醉下制作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中评价一些药物或方法的神经保护作用时,所研究的药物或方法的神经保护作用可能难以体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法建立大鼠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模型,探讨不同剂量的硫辛酸(lipoic acid,LA)处理对大鼠ALI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健康SD大鼠90只,其中72只SD大鼠腹腔注射LPS 25 mg/kg,构建大鼠ALI模型,再按不同干预方法将72只大鼠分为LA阴性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0.9%氯化钠液)、LA大剂量组[腹腔注射LA 120 mg/(kg·d)]、LA中剂量组[腹腔注射LA 60 mg/(kg·d)]、LA小剂量组[腹腔注射LA 30 mg/(kg·d)],每组18只;其余18只大鼠,仅腹腔注射等量0.9%氯化钠液(正常组).检测各组大鼠处理24、48、72 h后肺组织中核因子κB (NF-kappa B,NF-κB)、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 1,IL-1)、NO合成酶(NO synthetase,NOS)、NO、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的水平.结果:LPS诱导后,LA阴性对照组大鼠肺组织中NF-κB、IL-1、NOS、NO、TNF-α在72 h时最高.与正常组大鼠比较,其余各组NOS、NO、TNF-α的水平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LA阴性对照组比较,处理24、48、72 h后LA大剂量组IL-1、NF-κB、NOS、NO、TNF-α的水平明显下降(P均<0.05),LA中剂量组在处理24 h后的NOS、NO水平以及处理72 h的NO水平也明显下降(P均<0.05).结论:LA对ALI大鼠的治疗效果以大剂量组最为明显,其机制可能与LA抑制NF-κB激活以及下调肺组织中IL-1、NOS、NO、TNF-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Janus激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JAK/STAT3)信号转导通路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肺泡Ⅱ型上皮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用牛磺胆酸钠建立SAP大鼠模型,取血清备用.将经原代培养的肺泡Ⅱ型上皮细胞随机分组,对照组加入不含SAP大鼠血清的Dulbecco改良Eagle培养基(DMEM)培养液;SAP组加入含SAP大鼠血清的DMEM培养液;SAP+AG490组用JAK激酶抑制剂AG490预处理细胞,加入含SAP大鼠血清的DMEM培养液.用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法(EMSA)检测STAT3活化状态;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mRNA表达;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蛋白水平;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C(SP-C)表达和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凋亡.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SAP组STAT3活性增强,STAT3 mRNA和蛋白表达均增强,SP-C蛋白表达下降(2 h SP-C荧光指数0.69±0.02比1.02±0.03,P<0.01),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凋亡增加[(11.55±1.10)%比(5.30±0.36)%,P<0.053;与SAP组比较,SAP+AG490组STAT3活性减弱,STAT3 mRNA和蛋白表达减弱,SP-C蛋白表达下降(2 h SP-C荧光指数0.48±0.10比0.69±0.02,P<0.01),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凋亡增加[(13.92±0.82)%比(11.55±1.10)%,P<0.053.结论 提示JAK/STAT3信号转导通路参与了SAP肺泡Ⅱ型上皮细胞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20.
背景传统观点认为中枢神经组织在发育成熟和损伤后不能再生,但近年来研究证实,人及成年动物神经系统中均存在神经干细胞,只是大部分神经干细胞在体内处于静止状态.神经干细胞对脑梗死损伤的治疗作用,已成为研究的焦点问题.目的观察脑梗死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反应过程,探讨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中的作用,为脑梗死损伤后机体自我修复提供理论依据.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单位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材料实验于2003-03/10在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实验室完成.选择健康雄性Wistar大鼠82只,体质量250~300 g.方法用线栓法制作大鼠脑梗死模型,将其分成梗死后1,3,7,14,28 d组,每组14只,对照组为假手术组(12只).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动态检测大鼠脑内5-溴脱氧尿苷嘧啶(BrdU)、巢蛋白(Nestin)的表达.主要观察指标大鼠脑梗死后BrdU,Nestin阳性细胞数的变化.结果对照组中,海马齿状回及SVZ区存在少量BrdU和Nestin阳性细胞,脑梗死后1 d,海马和SVZ区BrdU阳性细胞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7 d达到高峰(P<0.05);14 d后开始下降,但仍高于正常水平(P<0.05);28 d后接近正常.并且,梗死侧BrdU和Nestin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对侧(P<0.05),并且通过胼胝体向对侧迁移.结论脑梗死可激活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原位增殖及迁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