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括约肌部分切除对经肛门Soave巨结肠根治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前瞻性人组2003-2012年间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53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均予以经肛门Soave巨结肠根治术治疗。按简单单双号法将患儿分为部分切除组(77例)和单纯切开组(76例),分别于术中进行内括约肌部分切除或仅单纯切开直肠后壁肌鞘。比较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及排粪控制功能的差异。结果部分切除组患儿较单纯切开组术后直肠肌鞘内感染[1.3%(1/77)比11.8%(9/76),P〈0.05]、小肠结肠炎[2.6%(2/77)比13.2%(10/76),P〈0.05]、吻合口狭窄[3.9%(3/77)比22.4%(17/76),P〈0.01]及腹胀[10.4%(8/77)比25.0%(19/76),P〈0.05]的发生率均明显降低。两组术后1年排粪控制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elly评分:5.1±0.5比5.2±0.6,P〉0.05)。结论与单纯切开直肠后壁肌鞘相比,内括约肌部分切除能明显降低经肛门Soave巨结肠根治术后直肠肌鞘内感染、腹胀、吻合口狭窄和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同时并不会加重术后远期排粪控制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后矢状入路经肛管肌鞘内结肠拖下术治疗高中位肛门闭锁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6例高中位肛门闭锁病例,经后矢状入路,找到直肠盲端,切开肌层,在黏膜下分离至Douglas窝,环形横断肌层,经肌鞘内拖下结肠与肛门皮肤缝合。结果术后随访0.5—2.5年,排便功能良好。结论该术式能良好显露横纹肌复合体,层次清楚,损伤小,并同时重建了内括约肌,提高了排便控制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Pena术式治疗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的并发症及预防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行Pena肛门成形术的58例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及肛门排便功能情况、并发症,采用肛门功能临床评分标准进行评价。结果58例中优良者45例(83.3%),差者9例(偶有污粪6例,大便失禁1例,便秘2例),有并发症者8例(14.8%),其中直肠黏膜脱垂3例,粪便潴留2例,大便失禁1例,尿漏1例,直肠回缩1例。结论真正理解Pena的“无血、解剖式”手术技术的精髓,提高手术技巧和精细操作,加强术后康复训练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1岁以上儿童巨结肠经肛门结肠拖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1岁以上儿童先天性巨结肠经肛门结肠拖出术(改良Soave法)的方法及体会。方法:23例年龄1~12岁患儿,经肛门剥离直肠黏膜管至腹膜返折水平,横断肌鞘进入腹腔。直肠肌鞘沿后正中线切开。游离病变结肠拖出肛门,一期切除吻合18例,二期切除5例。结果:初期1例结肠拖出困难加做腹部小切口,其余均经肛门完成手术。切除结肠长度15~70cm,平均30cm。1例早期并发全结肠脱出肛门,再手术复位,23例均痊愈出院。术后随访3~32个月,早期大便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多,1~3个月后逐渐恢复。结论:经肛门结肠拖出术指征可适当放宽,只要掌握正确的手术方法,多数患儿可单纯经肛门完成手术。其方法简单,创伤小,不需剖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肛管内超声对肛门内括约肌(IAS)、肛门外括约肌(EAS)及耻骨直肠肌(PR)形态及完整性的评估,从而为排粪失禁的原因及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2年11月间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14例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后及4例先天性巨结肠术后排粪失禁患儿的临床资料。应用肛管内超声对IAS、EAS及PR进行观察,并进行括约肌受损程度评分;同时行肛管直肠测压评分和肛门功能评分,通过Spearman秩相关分析评价括约肌评分与肛管直肠测压评分和肛门功能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8例患儿中男13例,女5例,年龄10—16岁。肛门括约肌受损评分结果显示,括约肌轻度受损11例,中度受损65J,重度受损1例;另有PR受损4例。括约肌评分与肛管直肠测压评分之间呈正相关(P〈0.05),而与肛门功能评分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肛管内超声可清楚显示IAS、EAS和PR的形态,明确其是否完整及受损程度,是评价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排粪失禁患儿非常有价值的方法,但并不能完全反映括约肌及肛门的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用肛门支撑吻合管支撑捆扎法进行回肠囊袋(Pouch)-直肠肌鞘内肛管一期吻合术,并分析该术式对结、直肠息肉病、溃疡性结炎治疗的价值。方法 对结、直肠息肉病行全结肠及上段直肠切除,保留齿状线上4-6cm直肠。距齿状线处2cm剥离直肠粘膜。回肠“J”型、“S”型、“W”型Pouch内置入肛门支撑吻合管8cm,结扎-缝扎、固定。距直肠粘膜残端1cm处用2号肠线全层内荷包缝合一周,在直肠肌鞘套内回肠Pouch与外科肛管吻合。溃疡性结肠炎直肠肌鞘内与解剖肛管吻合。结果 一期完成手术,吻合口愈合良好。无肌间血肿,无吻合口漏及吻合口狭窄。术后6个月排便功能优良率达88.8%,随访1-5年未发现息肉复发。结论 全结肠及部分直肠切除后用支撑捆扎法行一期手术即可完成回肠Pouch-直肠肌鞘内肛管吻合术,保留肛管直肠移行区的回肠Pouch外科肛管吻合术优于回肠Pouch解剖肛管吻合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肛门闭锁术后残留直肠尿道瘘的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 :8例本病患儿 ,根据病变情况分别采用直肠内直肠尿道瘘修补及经腹会阴联合术式行乙状结肠部分切除、直肠粘膜剥离、瘘管结扎、结肠经直肠肌鞘内拖出肛门成形术治疗。结果 :术后全部治愈出院 ,随访 1~ 6年无复发 ,疗效满意。结论 :上述两种术式较其他术式具有修补牢靠、术式简单、不易复发等优点 ,是目前修补直肠尿道瘘较理想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先天性高位、中位肛门闭锁患儿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6例先天性高位、中位肛门闭锁患儿,均在腹腔镜监视下游离出直肠盲端及瘘管,切断瘘管,腹腔镜下修补尿瘘或阴道瘘。电刺激找到盆底肌肉中心点,做成一隧道,将直肠盲端从此隧道内拖出,与肛穴缘皮肤吻合。结果 6例均在腹腔镜辅助下完成直肠肛门成形术。腹腔镜手术操作时间35~74 min(平均46.5 min),术中出血量〈15 ml,住院时间10~18 d(平均14.5 d)。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12个月,无肛门失禁、直肠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均能够正常排便。肛门功能评分优4例,良2例。结论腹腔镜辅助下直肠肛门成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处理瘘管方便,辨认盆底肌中心准确,手术后可获得良好的排便功能,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优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大便失禁是高中位肛门闭锁患儿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其治疗方法有:股薄肌移植、臀大肌移植、盆底肌折叠及脉冲电刺激器埋植和二次Pena手术等方法,均获得了成功的疗效。许多研究表明,先天性肛门闭锁患儿有控制排便功能的横纹肌复合体存在,但其发育较正常儿差,Pena手术自1980年应用治疗高中位肛门闭锁后,术后排便功能有明显提高,此手术具有暴露横纹肌复合体解剖层次准确清楚,损伤小优点。本文病例采用Pena手术入路,了解大便失禁患儿直肠与横纹肌复合体关系,以便将直肠准确固定于肌肉中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单纯经肛门直肠黏膜及内括约肌切除术治疗新生儿及儿童先天性巨结肠的效果. 方法 本组101例,在齿状线水平将直肠黏膜与肛管皮肤交界处环形切开,切开略大于直肠1/2周径的前壁肌层至黏膜下层,沿黏膜下层向上分离;后壁沿直肠纵肌向上分离,前后壁共同分离直达腹膜反折水平进入腹腔,切除大部分内括约肌及直肠后壁肌鞘行巨结肠根治术. 结果 101例均手术顺利,手术时间45~190 min,平均90 min.术中出血<10 ml,无术后尿潴留,无伤口感染、肛门回缩及肛门狭窄.术后肠炎发生率2.3%(2/86),污粪的发生率由术后2个月的27%(22/82)下降至术后6个月的4%(3/82).78例肛门直肠测压,手术后1、2、3、6个月肛管静息压力比手术前明显减低(P<0.05). 结论 经肛门内括约肌及直肠后壁肌鞘切除治疗巨结肠安全易行,可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同样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肠道重建术对低位直肠癌患者肛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吻合组(行直接吻合术)、结袋组(行结肠成形袋术)、J型袋组(行J型贮袋术)各40例,随访12个月后比较三组患者的肛门功能。结果吻合组、结袋组、J袋组成功率分别为95.0%、97.0%、95.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结袋组和J型袋组患者肛门功能主观感受评分均高于吻合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吻合组患者24h排便次数、不能区分排便与排气率均高于结袋组和J型袋组患者;术后12个月吻合组患者最大收缩压、直肠顺应性均显著低于结袋组和J型袋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吻合组患者最大耐受量、静息压均显著低于结袋组和J型袋组患者,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位直肠癌患者行全直肠结肠系膜切除术后,直接吻合术对患者肛门功能的影响最大,J型贮袋术、结肠成形袋术对患者肛门功能影响接近,可以根据患者的生理类型行肠道重建术治疗,以最大程度保留患者肛门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经肛门拖出适形切除术治疗极低位直肠癌的手术安全性、可行性和经验体会。方法: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对8例符合Rullier极低位直肠癌外科学分类标准中Ⅱ、Ⅲ型病人施行腹腔镜联合经肛门拖出适形切除术。结果:本研究8例病人均在腹腔镜下完成切除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168.4±27.3)min,术中出血量(47.0±13.0)m L,远切缘距离(0.6±0.3)cm,肠系膜淋巴结(14.9±2.8)枚。1例术后发生骶前感染,经抗感染及引流后治愈。术后随访未发现肿瘤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病人,3例回肠造口还纳术后病人肛门功能良好。结论:治疗极低位直肠癌的腹腔镜联合经肛门拖出适形切除术是一种极限位保肛技术,决定能否保肛的最重要因素不是肿瘤与齿线距离,而是肿瘤对肛管直肠环的侵犯及类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探讨腹腔镜治疗直肠癌的安全性及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2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治疗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手术96例(腹腔镜组),开腹手术216例(开腹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全直肠系膜切除总体完成率分别为86.5%(83/96)和89.4%(193/216)(P〉0.05),总体保肛率分别为78.1%(75/96)和75.0%(162/216)(P〉0.05)。肿瘤近切缘距离分别为(10.3±4.1)cm和(10.0±4.3)cm(P〉0.05),肿瘤远切缘距离分别为(3.4±0.9)cm和(3.6±1.4)cm(P〉0.05),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别为(12.8±5.2)枚/例和(13.7±6.4)枚/例(P〉0.05)。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相比,术中出血量减少[(98.0±28.7)ml比(175.0±41.0)ml,P〈0.05]、术后排气时间缩短[(2.7±0.9)d比(3.4±0.9)d,P〈0.05]、术后进食半流质时间缩短[(3.7±1.2)d比(4.4±1.5)d,P〈0.05]、术后住院天数减少[(9.4±4.9)d比(11.6±6.2)d,P〈0.05]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15.6%(15/96)比25.9%(56/216),P〈0.05],但手术时间延长[(155.7±48.4)min比(120.0±26.7)min,P〈0.05]。均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随访6—24月,两组均无死亡病例,局部复发率分别为2.1%(2/96)和2.3%(5/216)(P〉0.05)。结论腹腔镜治疗直肠癌能获得与传统开腹直肠癌根治术相同的肿瘤根治效果。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比较腹腔镜和开腹Dixon手术根治直肠癌的疗效。方法〓84例直肠癌患者非随机分为腔镜组44例和开腹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淋巴结清扫数目、肿瘤距远端切缘的距离、手术所需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及住院总费用。结果〓腔镜组与开腹组的淋巴结活检数目分别为分别为12.91±3.58枚和14.33±3.38枚,肿瘤距远端切缘的距离分别为3.15±0.61cm和3.28±0.74 cm,两组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腔镜组与开腹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91.75±23.06 min和154.80±12.99 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32.63±35.73 mL和181.02±75.79 mL,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 2.93±1.33天和4.70±1.39天,住院时间分别为11.38±2.00天和16.82±1.85天,住院总费用分别为3.69±0.30万元和3.03±0.37万元,两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腔镜组和开腹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9.1%和17.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Dixon手术根治直肠癌的短期疗效优于开腹Dixon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和评价吻合器直肠黏膜环切术治疗直肠前突所致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经排粪造影检查证实直肠前突深度≥30mm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50例,采用吻合器直肠黏膜环切术;对照组50例,采用经直肠切开前突修补术。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情况,并根据疗效评分标准进行评价。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直肠阴道瘘、直肠周围感染、直肠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吻合器直肠黏膜环切术治疗直肠前突操作简单、安全,具有疗效好、微创、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结肠成型袋对改善中低位直肠癌术后排便功能的作用。方法:将62例中下段直肠癌患者根据消化道重建方法分为两组,32例行传统的结肠断端与直肠肛管直接端端吻合(CAA组),30例断端结肠先行结肠成型术制成结肠贮袋再与直肠肛管行端端吻合(TCP组)。分别于术后1、3、6、9个月和1年、1年半对排便功能进行评估,比较两组的手术并发症和排便功能指标。结果:CAA组和TCP组平均大便次数:术后6个月分别为5次和2次(P〈0.001),术后1年分别为3次和1次(P〈0.05),术后1年半均为2次(P〉0.05)。TCP组定性排便控制能力近期优于CAA组。结论:中下段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结肠成型术后直肠肛管吻合不增加手术并发症,在术后第1年内有明显改善排便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的缝合方法对痔上粘膜环切术(PPH)治疗重度痔病的疗效。方法 对162 例Ⅲ、Ⅳ度痔病行PPH术,随机采用单荷包缝合组(A组,n=92)与双荷包缝合组(B组,n=70),分析比较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环切直肠粘膜内出血情况、环切直肠粘膜宽度、环切粘膜完整性、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疼痛、住院时间。结果 单荷包缝合法(A组)手术时间较双荷包缝合法(B组)缩短,环切直肠粘膜内出血情况、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疼痛例数等A组均少于B组,以上对比数据均有显著差异(P<0.O5)。环切直肠粘膜宽度、环切粘膜完整性、住院时间等无显著性差异(P<0.O5)。结论 单荷包缝合在PPH术中的应用具有手术时间短,减少粘膜内出血,能有效切除一定厚度的粘膜,是治疗重度痔病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支撑吻合技术与DST双吻合技术(Double Stapling Technique,DST)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临床效果、适应证选择及卫生经济学优劣。方法将60例肿瘤下缘距肛缘约4~6cm的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支撑吻合法,对照组采用DST双吻合技术,对两组疗效做对比。结果术后病理检测提示治疗组患者无远端肿瘤残留,对照组则有2例。肿瘤远端切除距离显示,治疗组平均为(2.81±0.35)cm,对照组平均为(1.73±0.42)cm。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术后两年均无吻合口复发,对照组则有4例,对照组复发率高于治疗组。治疗组术后早期排便功能较差,均能在1~3个月内改善。对照组术后排便功能正常,对照组和治疗组在近期肛门功能恢复上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术后无吻合口漏发生,对照组术后有3例吻合口漏,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平均费用为(3.17±4.36)万元,明显低于对照组(4.40±4.72)万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支撑吻合术对比DST双吻合技术用于低位直肠癌保肛患者治疗其疗效肯定,小样本临床观察近期复发率低,且制作成本低、操作方法简单,较之双吻合技术能节省1~1.5万元。在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式选择中应根据患者经济条件、体型、骨盆宽窄、肿瘤分化程度及其侵犯肠管的周径合理选择支撑吻合技术或DST双吻合技术。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外剥内扎并直肠黏膜梯级结扎术治疗混合痔合并直肠黏膜松弛的疗效,回顾2010~2012年采用外剥内扎并直肠黏膜梯级结扎术治疗的100例患者(观察组)资料,以及2008~2009年采用传统外剥内扎术治疗的100例患者(对照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1)治疗痔的总体疗效: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排便情况:治疗后观察组排便费力、排便时间、排便不尽感评分均明显降低,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外剥内扎并直肠黏膜梯级结扎术治疗混合痔合并直肠黏膜松弛患者可在治疗痔的同时,解决因直肠黏膜松弛引起的排便费力、排便时间延长、排便不尽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