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粪便中T淋巴细胞成熟相关蛋白(MAL)、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2A(CDKN2A)和6-氧-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基因甲基化状态及其在结直肠癌和癌前病变筛查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69例结直肠癌、24例腺瘤、19例增生性息肉患者及26名健康人群的清晨粪便标本,提取其DNA并进行亚硫酸氢盐修饰处理,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技术分析MAL、CDKN2A及MGMT甲基化状态,分析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比较3个基因甲基化联合检测与粪隐血试验(FOBT)的诊断敏感性.结果 结直肠癌患者粪便DNA中MAL、CDKN2A、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分别为78.3%、52.5%、55.1%,腺瘤患者分别为58.3%、41.7%、37.5%,增生性息肉患者分别为26.3%、15.8%、10.5%,正常对照人群分别为3.8%、0、3.8% 结直肠癌和腺瘤患者3个基因甲基化水平均显著高于增生性息肉患者和正常对照人群(均P<0.05).3个基因甲基化联合检测诊断结直肠癌和腺瘤敏感度分别为92.8%和70.8%,明显高于FOBT的29.0%和25.0%(均P<0.05).3个基因甲基化状态与结直肠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TNM分期均无关(均P>0.05).结论 粪便中MAL、CDKN2A、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在结直肠癌和腺瘤患者中明显升高,其联合检测可望成为结直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筛查的非侵入性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直肠癌远端移形黏膜COX-2及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判断直肠癌远端移形黏膜是否为癌前病变。方法应用高铁二胺-阿辛蓝染色检测54例直肠癌远端2cm处黏膜.将远端黏膜分为移形黏膜(TM)组及非移形黏膜(NTM)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TM中COX-2和BCL-2蛋白的表达.比较TM与NTM、肿瘤组织以及正常黏膜组织(20例直肠良性息肉旁肠黏膜组织)内BCL-2以及COX-2的表达的差异。结果54例直肠癌远端2cm黏膜处组织中有19例存在TM.35例为NTM。COX-2蛋白在肿瘤组织、TM、NTM、正常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1.5%(44/54)、21.1%(4/19)、17.1%(6/35)、10.0%(2/20);BCL-2蛋白在上述4种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7.8%(42/54)、21.1%(4/19)、22.9%(8/35)、5.0%(1/20)。TM内的COX-2及BCL.2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组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737±0.895)比(3.519±1.998);(0.632±0.955)比(2.833±1.756),均P〈0.01];与NTM、正常肠黏膜组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直肠癌远端TM内的COX-2和BCL-2蛋白的表达无特异性.TM是癌前病变的证据不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Nemo样激酶(NLK)基因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1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肛肠外科行手术治疗患者的肠黏膜组织,其中正常黏膜组56例(行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的混合痔患者);结直肠腺瘤组51例:结直肠癌组712例;转移性结直肠癌组21例。将选取的肠黏膜组织标本制作成组织芯片,采用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LK的表达情况,并分析NLK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NLK的表达阳性率从正常黏膜(75.0%,42/56)、结直肠腺瘤(86.3%,44/51)到结直肠癌[Ⅰ、Ⅱ、Ⅲ、Ⅳ期分别为92.5%(49/53)、90.1%(281/312)、91.9%(274/298)和98.0%(48/49)1依次升高。NLK的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P=0.027)、肿瘤远处转移(P=0.000)、肿瘤TNM分期(P=0.000)和复发率(P〈0.01)呈正相关。NLK在低分化和黏液腺癌结直肠癌中的表达(77.5%,62/80)低于高一中分化(93.4%,590/632;P=0.019);在直肠癌中的表达水平(96.8%,361/373)明显高于结肠癌(85.8%,291/339;P〈0.01)。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NLK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呈负相关(P〈0.01),是结直肠癌患者的独立预测因素。NLK阳性表达率在21例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正常黏膜、转移癌组织和原发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57.1%(12/21)、76.2%(16/21)和81.0%(17/21),后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1);而前者与原发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结论NLK在结直肠癌中可能发挥促癌作用,且具有预后判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结直肠癌血液、腹腔液CK20mRNA检测预测微转移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结直肠癌患者腹腔液,血液中CK20mRNA对微转移预测的价值。方法 采用RT-PCR技术对5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腹腔液,血液进行CK20mRNA检测。结果 50例结直肠癌患者腹腔液CK20mRNA阳性率为52%(26/50),血液CK20mRNA阳性率为68%(34/50),10例结直肠良性病变均为阴性。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检测腹腔液和血液中的CK20mRNA对于预测腹腔和血液循环中的微转移,指导术后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粪便p16基因甲基化状态在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p16基因甲基化状态与结直肠癌(CRC)早期诊断的可行性。方法从61例CRC患者、21例腺瘤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粪便中提取DNA,采用巢式甲基化特异性PCR(nMSP)技术分析其p16基因甲基化改变状态。结果CRC、腺瘤、正常对照者粪便标本p16基因甲基化检出率分别为77.0%(47/61)、59.3%(16/27)、5.0%(1/20)。检测p16基因甲基化诊断CR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1.6%和95.0%。p16基因甲基化的阳性状态与CRC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发生部位无明显关系,p16基因甲基化的阳性状态与肿瘤的Dukes分期、组织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p16基因甲基化改变发生在CRC形成的早期阶段,检测粪便DNA中p16基因的甲基化状态有望成为CRC早期无创诊断及CRC高风险人群筛查诊断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环氧合酶-2(COX-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无肝转移、术时合并肝转移和术后发生肝转移的各30例结直肠癌组织以及30例癌旁正常黏膜组织(对照组)中的COX-2表达水平,分析其与性别、年龄、Dukes分期等临床特征之间的联系,比较无肝转移、术时肝转移、术后肝转移的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的COX-2表达水平。结果COX-2表达情况: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P〈0.05);在术时肝转移组和术后肝转移组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无肝转移组(P〈0.05);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性别、年龄、分化等级、病理类型、术前癌胚抗原(CEA)和糖链抗原19-9(CA19-9)无关,与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COX-2过度表达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肝转移相关,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早期诊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Vimentin、sFRP1和HPP1基因甲基化对提高结直肠癌甲基化阳性率的意义。方法收集90例结直肠癌(结直肠癌组)和60例腺瘤性息肉(腺瘤组)患者及20例结直肠正常组织(正常对照组)标本,提取组织标本的DNA,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Vimentin、sFRP1和HPP1基因甲基化状态。分析其与结直肠癌的关系及甲基化阳性率。结果结直肠癌组Vimentin、sFRP1和HPP1基因甲基化率分别为66.7%(60/90)、68.9%(62/90)和72.2%(65/90);腺瘤组则分别为53.3%(32/60)、55.0%(33/60)和50.0%(30/60);正常对照组分别为0、0和5.0%(1/20)。结直肠癌组3个基因甲基化阳性率均高于腺瘤组和正常对照组(P〈O.05)。3个基因甲基化联合检测诊断结直肠癌和腺瘤的阳性率分别为93.3%(84/90)和76.7%(46/60),高于单个基因检测的甲基化阳性率(P〈0.05)。3个基因甲基化状态与本组结直肠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TNM分期无关(P〉0.05)。结论Vimentin、sFRP1和HPP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升高.其联合检测明显提高了结直肠癌甲基化检测阳性率.有可能成为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的甲基化检测方案。  相似文献   

8.
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血RASSF2和sFRP1启动子区甲基化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血清RASSF2和sFRP1启动子区甲基化情况.从而为散发性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提供参考。方法使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59例散发性直结肠癌患者和59例健康对照血清sFRP1和RASSF2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的情况,并分析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59例结直肠癌患者中RASSF2和sFRP1甲基化者分别为16例(27.1%)和18例(30.5%);而59例健康对照无一例发现RASSF2或sFRP1基因甲基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9例(49.2%)结直肠癌患者有至少1个基因甲基化,其甲基化率明显高于RASSF2和sFRP1单-基因甲基化率(均P〈0.05)。结直肠癌患者血清RASSF2和sFRP1基因甲基化率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均无明显关系(均P〉0.05)。结论血清RASSF2和sFRP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在结直肠癌组织异常升高,联合两基因的血清甲基化检测可为散发性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粪便隐血单克隆抗体法在检测结、直肠癌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粪便隐血单克隆抗体法对检测结、直肠癌的意义。方法对78例确诊为结、直肠癌病人用单克隆抗体法和联苯胺法检测粪便隐血。结果单克隆抗体法和联苯胺法的阳性率分别为84.6%、61.5%(P<0.01)。结论单克隆抗体法检测结、直肠癌敏感性远远超过传统联苯胺法。为了提高对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率,我们建议常规采用单克隆抗体法进行粪便隐血检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ALDI—TOF—MS方法在检测结直肠癌K—ras基因突变中的实际临床价值。方法选取61例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石蜡标本.应用常规测序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时间飞行质谱(MALDI-TOF-MS)两种方法.检测K-ras基因第2号外显子中第12及13位密码子的前两位碱基突变情况。结果常规测序法成功完成检测47例(77.0%),而MALDI-TOF-MS法成功检测所有61例标本。常规测序法检测样本总体突变率为30.0%(14/47),MALDI-TOF-MS法检测所有标本的总体突变率为36.1%(22/61)。6例样本常规测序法未检测到突变而质谱法检测到明确突变存在。14例样本经两种方法均检测出突变.且两种方法检测出的突变类型完全一致。2例样本未完成常规测序检测而通过质谱法检测出突变。结论相对常规测序而言,MALDI-TOF-MS法是一种对标本质量要求较低、更敏感的结直肠癌K-ras突变检测方法,有更好地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结直肠肿瘤患者血清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2007年12月至2012年12月间100例结直肠癌、125例结直肠腺瘤和133例健康志愿者的血清标本,通过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NGAL水平。分析血清NGAL水平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确定血清NGAL诊断结直肠癌的最佳截点值,并与血清CEA和CA19—9的诊断价值进行比较。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明确血清NGAL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患者血清NGAL水平中位数为67.96μg/L,明显高于结直肠腺瘤患者(32.09μg/L)和健康对照者(23.33μg/L)(均P〈0.01)。血清NGAL水平与结直肠癌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脉管侵犯有关(均P〈0.05)。取49.78μg/L作为血清NGAL诊断结直肠癌的最佳截点值,其灵敏度为81%,特异度为88%。对于Ⅰ期和Ⅱ期结肠癌患者,血清NGAL的灵敏度(78.9%和88.0%)高于CA19.9(31.6%和48.0%)和CEA(36.8%和5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GAL阳性和阴性患者术后生存期中位数分别为13月和42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预后分析证实,血清NGAL可作为结直肠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HR=2.060,95%CI:1.023~4.150,P=0.043)。结论血清NGAL可作为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标记物,同时可作为恶性生物表型标记用于结直肠癌的危险度评估,筛选高危患者,其表达上调提示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粪便隐血与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tissuefactor pathway inhibitor-2,TFPI-2)基因甲基化联合检测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00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志愿者48名作为对照组,收集2组人员的粪便作为检测标本,检测2组人员粪便标本T FPI-...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结肠镜与腹腔镜联合切除结直肠癌对腹腔脱落肿瘤细胞的影响。方法经病理诊断为结直肠癌42例,随机分成腹腔镜组(腹腔镜手术)和联合组(结肠镜与腹腔镜联合手术)。比较2组手术时间、肿瘤切除前后腹腔脱落肿瘤细胞阳性率、手术标本切缘残留肿瘤阳性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联合组手术时间短于腹腔镜组[(160.5±12.6)min vs(201.2±18.4)min,t=-8.363,P=0.000]。两组肿瘤切除前腹腔脱落肿瘤细胞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9.5%(2/21)VS19.0%(4/21),x^2=0.194,P=0.659],切除后联合组明显低于腹腔镜组[14.3%(3/21)VS42.9%(9/21),x^2=4.200,P=0.040]。两组手术标本切缘均无残留肿瘤细胞。术后两组均痊愈出院,无切口感染、肺部感染。随访6—24个月,腹腔镜组1例腹部转移。结论结肠镜与腹腔镜联合切除结直肠癌可以减少腹腔肿瘤细胞的脱落,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筛选影响结直肠癌细胞辐射敏感性的长链非编码RNA(1ncRNA)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RKO和Lovo结直肠癌细胞株梯度照光后行克隆形成实验。应用单击多靶数学模型计算存活分数SF2值并绘制剂量存活曲线:高通量IncRNA/mRNA芯片筛选在RKO与Lovo、以及2Gv照光前后RKO细胞中表达差异2倍以上的lncRNA基因和蛋白编码基因:采用GeneOntology联合Pathway综合分析阳性表达基因主要作用通路:实时PCR进一步检测验证RKO细胞株照光前后P53、P21、细胞周期素(cyclin)D1表达变化。结果克隆形成实验显示,Lovo细胞株SF2=0.47.RKO细胞株SF2=0.53,Lovo辐射敏感性显著高于RKO(P〈O.05)。高通量lncRNA/mRNA芯片筛选得到阳性表达长链非编码RNA基因268条,蛋白编码基因270条;GeneOntologv联合Pathway综合分析显示:细胞周期相关基因所占比重最大(38.6%),并有多条lncRNA表达水平与cvclinD1编码基因CCNDl组间表达差异显著相关。RKO与Lovo两株细胞P53和P21相对表达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KO细胞cyclinD1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Lovo细胞(P〈0.05);RKO细胞株经2Gy剂量照射前后,P53和P21相对表达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vclinD1表达明显下调(P〈0.05)。结论incRNA可能通过形成转录复合物与CCNDl基因结合,调节cvclinD1蛋白表达进而影响结直肠癌细胞辐射敏感性:且lncRNA对cvclinD1表达的调节不依赖于P53-P21-cyclinD1通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N0期结直肠癌组织中的上皮型钙黏附素(E—cad)表达与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62例病理证实的N0期结直肠癌患者548枚淋巴结中CK20mRNA的表达:同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结直癌组织中E—cad的表达:对上述两种指标的表达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本组62例结直肠癌患者CK20mRNA阳性率(淋巴结微转移率)为38.7%(24/62);E—cad高表达率为51.6%(32/62)。E-cad高表达与淋巴结微转移呈显著负相关(r=0.453,P=0.001):其中19例T1-2期患者中E—cad表达与微转移无相关性(r=0.016,P=0.946):43例T3-4患者中E—cad高表达与微转移呈显著负相关(r=0.382.P=0.007)。结论N0期结肠癌组织中E-cad表达与淋巴结微转移的发生具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初步探讨粪便miRNA-21在结直肠癌中表达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5月至2014年7月间广西医科大学结直肠肛门外科收治病理诊断明确的30例结直肠癌患者粪便标本,另采集10例健康志愿者粪便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粪便脱落细胞,RT-qPCR方法检测粪便miRNA-21的表达,分析miRNA-21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RT-qPCR结果显示在结直肠癌患者粪便miRNA-21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人,两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临床病理因素的不同对结直肠癌患者进行分组比较,结果显示:Ⅲ+Ⅳ期结直肠癌患者miRNA-21的表达水平要高于Ⅰ+Ⅱ期结直肠癌患者,P<0.05;低分化患者高于中高分化者P<0.05;有淋巴结转移患者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结论结直肠癌粪便miRNA-21表达的升高可能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发展,粪便miRNA-21可能成为结直肠癌潜在的肿瘤标记物,为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血清结肠癌特异性抗原-2(CCSA-2)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08年7-12月期间成都军区总医院收治的105例住院患者(含结直肠癌、胃癌、腹股沟疝、急性阑尾炎以及乳腺癌)和20名健康志愿者的血液样本各3mL(其中急性阑尾炎患者在急诊手术前采血,其余患者为术前3d采血,志愿者在检测前1d采血),用ELISA法测定血清CCSA-2的含量。结果CCSA-2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的含量为(99.27±6.25)μg/L,在其他患者及健康志愿者为(53.58±2.73)μg/L,前者较高(t=48.29,P=0.000)。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当以73.96μg/L为截断值时,血清CCSA-2用于诊断结直肠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能达到100%(95%可信区间:100%~100%)。此外,CRC患者的血清CCSA-2以73.96μg/L为截断值时,其阳性率均高于传统标志物癌胚抗原(CEA)和CAl9-9(P〈0.01)。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CCSA-2的含量与患者性别(P=0.81)、年龄(P=0.59)、肿瘤TNM分期(P=0.85)、Dukes分期(P=0.63)、细胞核分级(P=0.44)、多药耐药相关蛋白表达(P=0.33)、P糖蛋白表达(P=0.72)及拓扑异构酶Ⅱ表达(P=0.95)均无关。结肠癌患者的血清CCSA-2水平高于直肠癌(P=0.02)。结论血清CCSA-2有望成为诊断结直肠癌的一个敏感而特异的标志物,其表达可能仅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关,而与进展无关,且不影响化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DHPLC)应用于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分子遗传学诊断的灵敏性和特异性。方法应用PCR-SSCP和DHPLC方法分析经测序验证有序列变异的7个家系的所有成员的相应PCR扩增产物,分别计算SSCP和DHPLC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应用SSCP对hMLH1和hMSH2进行基因突变筛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1.6%和66.6%;而应用DHPLC进行基因突变筛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则分别为100%和93.3%;两种方法进行基因突变筛查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HPLC进行基因突变筛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SSCP,是理想的分子遗传学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局部进展期结直肠癌侵犯膀胱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2年间收治的29例结直肠癌 侵犯膀胱的病人资料。结果:原发癌26例和复发癌3例。常见症状为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改变20例(占69.0%),其次为腹痛16例(55.2%)、泌尿系统症状15例(51.7%)、体重下降12例(41.4%)和食欲减退8例(27.6%)。常见体征为腹部包块11例(37.9%)和直肠肿物7例(24.1%)。B超、结肠镜、膀胱镜和盆腔CT扫描检查发现肿物的阳性率分别为93.8%(15/16)、95.0%(19/20)、91.7%(11/12)和100%(18/18)。入院前误诊率达62.1%(18/29),入院时误诊率为44.8%(13/29)。结论:本病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而易误诊,应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并结合B超、结肠镜、膀胱镜和盆腔CT扫描检查而作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和Claudin-4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60例结直肠癌组织和2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claudin-1和claudin-4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Claudin-1和Claudin-4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6.6%(46/60)和85.0%(51/60),显著高于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的20.0%(4/20)和30.O%(6/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Claudin-1和Claudin-4蛋白表达阳性率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均P〈0.05)。结论Claudin-1和Claudin-4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高表达.可能对其发生发展起促进作用。Claudin-1和Claudin-4可能成为结直肠癌判断预后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