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治疗小儿中、重度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62例中、重度AR患儿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患者各31例,常规治疗组用第二代抗组胺药口服、鼻用糖皮质激素喷鼻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用孟鲁司特钠咀嚼片口服,两组患者疗程均为4周。对两组患儿在治疗前、治疗4周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鼻部症状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总有效率进行比较。 结果①鼻部症状VAS评分每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4周结束时、治疗结束后3个月分别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4周结束时、治疗结束后3个月,联合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总有效率:治疗4周结束时、治疗结束后3个月,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90.00%)和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83.33%、73.33%)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常规治疗组治疗4周结束时和治疗结束后3个月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联合治疗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联合鼻用糖皮质激素和第二代抗组胺药治疗小儿中、重度AR可以增强和巩固疗效。 相似文献
2.
白三烯研究进展及其在变应性鼻炎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白三烯(leukotrienes,LT)是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的代谢产物及炎性递质,也被认为是一种致敏性慢反应物质,是由白三烯C4(1eukotriene C4,LTC4)、白三烯D4(1eukotriene D4,LTD4)及白三烯E4(1eukotriene E4,LTE4)组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系统评价白三烯受体拮抗剂(LTRA)联合鼻用激素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临床疗效,为优化AR药物治疗方案提供循证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OVID、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限截至2014年5月,纳入有关LTRA联用鼻用激素治疗AR的随机对照实验,经2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方法学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荟萃(Meta)分析。结果:经检索和筛选,共纳入5个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结果显示:鼻用激素加LTRA组的鼻症状总分及流涕、喷嚏症状评分较单用鼻用激素组明显降低[WMD=-4.49,95%CI(-4.95~-4.03),P<0.01;WMD=-0.43,95%CI(-0.78~-0.07),P<0.05;WMD=-0.10,95%CI(-0.16~-0.04),P<0.01];而鼻用激素加LTRA组的鼻塞、鼻痒评分及RQLQ评分与单用鼻用激素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01,95%CI(-0.06~0.08),P>0.05;WMD=-0.15,95%CI(-0.43~0.13),P>0.05;WMD=-15.19,95%CI(-55.37~25.00),P>0.05]。结论:根据目前Meta分析的研究结果,初步认为LTRA联用鼻用激素在治疗AR方面疗效优于单用鼻用激素,且安全性良好,但仍需要今后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白三烯D4(LTD4)在类固醇抵抗性变应性鼻炎(AR)患者鼻分泌物和血浆的变化及LT受体拮抗剂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非盲法研究.40例类固醇抵抗性AR患者(C组),随机分为CA组(口服LT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钠咀嚼片10 mg/次,每天1次,1周)与CB组(口服氯雷他定片10 mg/次,每天1次,1周).15例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D组).评定各组基线水平以及C组随访3个月后的临床症状与生活质量评分,测定鼻分泌物细胞计数与分类,并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与酶免疫试验法分别测定鼻分泌物和血浆IL-5与LTD4浓度.结果:①C组鼻分泌物及血浆的LTD4水平分别为(794±305)pg和(5219±1185)ng/L,均显著高于D组[(347±169)pg、(2283±489)ng/L,均P<0.05].②鼻分泌物的LTD4水平与中性粒细胞、IL-5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453、0.364,均P<0.05).③CA组在LT受体拮抗剂治疗前、后鼻分泌物LTD4水平分别为(812±592)pg、(657±495)pg,血浆水平为(5422±935) ng/L、(4589±1057)ng/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B组在试验前、后鼻分泌物LTD4水平分别为(776±227)pg、(860±194)pg,血浆水平为(5074±1850) ng/L、(6063±2450)ng/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类固醇抵抗性AR患者LTD4水平增高,参与气道炎症过程.LT受体拮抗剂能显著降低鼻分泌物与血浆的LTD4水平,抗组胺治疗对此无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日常避免变应原的措施对于治疗变应性鼻炎(AR)疗效的影响。方法 80例对吸入性变应原过敏的AR患者随机分为4组:A组,无治疗+不避免变应原;B组,避免变应原;C组,药物治疗;D组,药物治疗+避免变应原。对各组在第0、1、4周时进行症状评分(combined symptom score,CSS)及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估。结果 ①第1周末时,A、B两组患者在CSS及VAS改善程度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C、D两组患者疗效明显优于A、B组(CSS:C组与A组:P =0.02,C组与B组:P =0.03,D组与A组:P =0.00,D组与B组:P =0.00;VAS:P 均=0.00)。而D组患者优于C组(CSS:P =0.04;VAS:P =0.00)。②第4周末时,A组与B组及C组与D组在CSS及VAS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避免吸入性变应原能有效提高抗过敏药物对AR的疗效,避免变应原不能作为AR治疗中的单一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和非变应性鼻炎(non-allergic rhinitis,NAR)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AR和NAR患者1647例,通过病史采集、皮肤点刺实验(skin fastinsertion test,SPT)、鼻分泌物涂片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血清总IgE检查等评价分析两者的差异。结果鼻炎患者中AR占72.4%,NAR占2 7.6%;AR患者发病年龄(25.8±1 3.5)岁,显著低于NAR患者发病年龄(31.4±16.0)岁,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R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NAR发病受季节性影响不大。鼻部症状中,AR易出现打喷嚏(AR,88.4%;NAR,4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鼻痒症状AR占8 4.4%,NAR占4 3.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NAR易出现鼻塞(NAR,9 6.3%,AR,9 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和流涕(NAR,9 3.5%,AR,9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R患者鼻分泌物涂片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占50.1%±33.1%,血总IgE(359.7±323.4)IU/ml,且显著高于NAR患者20.1%±30.5%,123.0IU/ml±205.6 IU/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 AR与NAR在发病年龄、发病季节、临床症状、鼻分泌物涂片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和血总IgE上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珠海地区变应性鼻炎(AR)患者吸入性变应原分布状况,为AR的防治提供临床参考。方法 2012年4月~2013年3月间针对有AR典型临床症状和体征
的患者进行血清特异性IgE(specific IgE,sIgE)检测,对其检测结果及患者的性别、年龄、检测时间等方面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986例患者中血清sIgE阳性率为78.35%(1556/1986),变应原阳性例数在1~4种的比例占全部患者的84.00%,尘螨为主要变应原;男女之间变应原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月份之间变应原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2.956,P =0.000),其中8月份阳性率最高;变应原阳性率与年龄呈负相关。结论 珠海地区具有AR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患者血清sIgE检测变应原阳性检出率较高,其中4种以上变应原同时过敏者较少,尘螨为主要变应原。变应原阳性率与患者性别无关,与患者的年龄及就诊月份相关。 相似文献
8.
一些鼻及鼻窦病同时有下气道病变,80%~100%慢性非特殊性肺病患者可见有鼻病,典型病例是基于同一病因和发病机制的ARS和BA,二者伴发率占总例数的35%,先发BA而后发ARS者约占20%,故二者不应被视为独立疾病,实质是呼吸道及全身变态反应表现,是在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积极参与下发展的持久性炎症,由介质和细胞因子引起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持续性变应性鼻炎(AR)患者白三烯代谢水平与抗白三烯治疗临床疗效的关系,为临床选择用药提供指导.方法 对78例持续性AR患者进行4周孟鲁司特治疗试验.观察症状/体征评分、血嗜酸细胞百分比(Eos%)分类计数、血清总IgE、尿白三烯D4 (urinary leukotrieneu D4,uLTD4)的变化.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指标与治疗反应的相关性.结果 48例有明显临床改善(有效组),30例无明显改善(无效组).有效组患者uLTD4质量浓度明显高于无效组[(1755.3±375.1)pg/ml creatinine vs (225.5±346.4) pg/ml creatinine,P<0.05);而Eos%、血清IgE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Spearman回归分析提示,有效组治疗前症状/体征与uLTD4存在负相关性(r=-0.352,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孟鲁司特疗效与uLTD4有相关性.当治疗前uLTD4≥1200 pg/ml creatinine时,其OR=3.5,95%CI为(1.7,15.8);其他指标则无相关性.结论 uLTD4水平与孟鲁司特治疗临床疗效密切相关,可作为选择抗白三烯类药物的参考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
白三烯与呼吸道变态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起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90,14(2):77-81
白三烯由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生,是引起变态反应性疾患的重要介质。迄今为止,一些学者通过大量实验研究,发现白三烯与呼吸道哮喘、变应性鼻炎和鼻息肉等疾病有关,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白三烯与上述变态反应的研究现状,为深入理解其病理改变、发病机制和临床现象,及采用介质拮抗剂治疗提供基础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白细胞介素-18在变应性鼻炎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18(IL 18)在变应性鼻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 3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 (鼻炎组 )和 2 0例健康志愿者 (对照组 )血清中IL 18的含量。结果 :鼻炎组血清IL 18含量 [(4 2 4 .12± 6 0 .4 7)ng/L]高于对照组 [(2 10 .71± 5 7.37)ng/L],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变应性鼻炎伴哮喘者 [(5 91.19± 4 6 .5 4 )ng/L]高于不伴哮喘者 [(35 2 .5 2± 6 4 .2 5 )ng/L],其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IL 18表达增高 ,在变应性炎症的持续存在和恶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IL-10,12,13,16在变应性鼻炎及血管运动性鼻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IL-10,12,13,16在变应性鼻炎及血管运动性鼻炎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变应性鼻炎及血管运动性鼻炎患者血清中IL-10,12,13,16的浓度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对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中IL-12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IL-13,16水平则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血管运动性鼻炎患者血清中IL-10,13,16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但IL-12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中IL-13与IL-16,IL-10与IL-12均存在明显正相关(r=0.94及r=0.73,均P<0.01)。结论:IL-12,13,16的失衡在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中具有调节作用。IL-12在血管运动性鼻炎中的作用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非变应性鼻炎与变应性鼻炎临床特点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高反应性非变应性鼻炎(hyperreactivity non-allergic rhinitis,HNAR)与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在性别、年龄分布、发病季节、诱因及临床表现的差异.方法 选择2009年1-8月398例以高反应性鼻部症状首诊的诊断为HNAR及AR的连续患者,以SPSS 17.0软件对其性别、年龄、发病季节、分型、诱发因素及临床症状等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NAR与AR的性别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15,P=0.01),HNAR女性患者居多,AR以男性为主;在发病年龄上,HNAR以中青年为主,高发年龄在30~39岁(χ2=51.533,P=0.00),AR以青少年为主,高发年龄在10~19岁(χ2=12.772,P=0.00);HNAR发病无明显季节性,AR发病多在秋季.AR变应原以艾蒿和豚草为主.AR以中-重度持续性为主(χ2=123.991,P=0.00),HNAR以中-重度间歇性为主(χ2=97.420,P=0.00);除鼻痒外,AR较HNAR鼻部及眼部的临床症状重(P值均<0.05);非特异性诱发因素在AR与HNAR患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大致相似(统计值,P>0.05).结论 AR与HNAR在性别构成、主要发病年龄、鼻炎分型及发病季节上有明显差异,除鼻痒外AR鼻部及眼部临床症状较HNAR重,但在发病诱因上呈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动物模型,观察组胺H4受体拮抗剂JNJ 7777120对AR大鼠的影响.方法 60只Wistar大鼠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12只,分别为:正常对照(NC)组、AR模型未处理(AR)组、组胺H1受体拮抗剂氯雷他定处理(HR1)组、组胺H4受体拮抗剂JNJ 7777120处理(HR4)组及组胺H1、H4受体拮抗剂联合处理(HR1+4)组.以卵清蛋白建立大鼠AR模型,比较各组大鼠喷嚏、抓鼻次数、血清总IgE、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4、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以及及鼻腔灌洗液中趋化因子Eotaxin含量的差异.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各干预(HR1、HR4、HR1+4)组与AR组相比喷嚏、抓鼻次数、血清总IgE、IL-4、趋化因子Eotaxin含量均显著下降,而IFN-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HR4组大鼠平均((x)±s,下同)喷嚏、抓鼻次数、血清总IgE、IL-4分别为(29.3±6.5)次、(28.4±7.0)次、(147.67±28.79)mg/ml、(289.05±16.94)Pg/ml,较HR1组的(23.2±5.6)次、(21.4±5.2)次、(100.32±6.00)mg/ml、(267.71±24.26)Pg/ml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值分别为3.72、4.16、8.01、4.96,P值均<0.05),而INF-γ水平在HR4组为(28.17±1.97)pg/ml,低于HRI组的(35.45±1.35)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3.18,P<0.05).各干预组(HR1、HR4、HRI+4)中Eotaxin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6).结论 组胺H4受体拮抗剂JNJ 777120与组胺H1受体拮抗剂氯雷他定同样可以缓解AR症状及炎性反应状态,两者之间未发现有协同作用,JNJ 7777120与氯雷他定相比作用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5.
非变应性鼻炎与变应性鼻炎患者患病相关因素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调查和比较非变应性鼻炎(non-allergic rhinitis,NAR)与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季节以及相关环境因素的差异.方法 收集2010年1-8月在门诊首次确诊的NAR患者111例与AR患者112例,通过调查问卷详细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史经过及患病相关因素.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相对于AR而言,NAR随着年龄增加患病人数有增加的趋势.NAR的好发年龄为21~30岁,而AR的好发年龄处于11~20岁.在18岁以上成年人中,NAR和AR患者的平均年龄((-x)±s)分别为(38.6±14.5)岁和(32.8±13.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P=0.024).NAR在30岁前以男性居多,30岁后则女性病例数上升;而AR患者在20岁前以男性居多,20岁后则以女性多见.NAR在冬季高发(χ2=27.57,P=0.000),AR则高发于春季(χ2=13.75,P=0.003);冬季NAR的发病例数明显多于AR(χ2=12.34,P=0.000).在相关环境因素中,居住地或工作场所靠近交通干道者NAR的发病风险是AR的1.94倍,而居住地或工作场所位于建筑物底层或每天日照<2 h者AR的发病风险分别是NAR的1. 77倍和1.91倍.当患者有过敏性疾病个人史或家族史时,可使AR的发病风险升高至NAR的2.14~4.06倍.NAR患者自报的发病诱因主要为温度变化(56.3%)、经常上呼吸道感染(52.8%)、气候改变(32.4%)和刺激气味(31.1%)等,但与AR患者比较,这些非特异性诱发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NAR与AR患者在年龄、性别和发病季节分布,个人和家族过敏史,以及某些与发病相关的环境因素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兰州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变应原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兰州地区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的变应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AR提供参考.方法 对347例具有AR症状的患者进行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分析兰州地区AR患者的变应原分布特点.以SPSS 17.0软件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47例患者中266例(76.7%)SPT呈阳性,其中吸入性变应原阳性229例,位于前3位的变应原分别为蒿属花粉132例(38.0%)、屋尘螨123例(35.4%)、粉尘螨105例(30.3%).结论 兰州地区AR患者的过敏原主要为蒿属花粉、屋尘螨和粉尘螨. 相似文献
17.
变应性鼻炎患者4637例变应原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上海地区近5年来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的变应原分布状况,为AR的防治提供临床参考.方法 2005年6月至2010年5月间,针对有AR症状的患者行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分析各种变应原的致敏阳性率,以及致敏患者在年龄、性别、检测时间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全部4637例患者中SPT阳性率为62.84%,屋尘螨、粉尘螨为主要变应原;不同季节变应原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93.581,P<0.01),其中秋季最高,春季最低;各月份变应原检出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12.001,P<0.01),其中10月份阳性率最高;变应原阳性率与年龄呈负相关(r=-0.792,P<0.01),屋尘螨和粉尘螨的反应强度均随着年龄增大而减弱(x2 =122.513,P<0.01;x2=138.475,P<0.01).结论 尘螨为近5年来上海地区AR患者的主要变应原,年龄较小者变应原阳性率及阳性反应强度均较高.尘螨阳性率在季节分布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变应性鼻炎患者3292例变应原谱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近4年来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变应原谱的变化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2012年确诊为AR的3292例患者皮肤点刺试验结果,研究各变应原阳性率4年来的变化趋势,并进一步分析前5位变应原在未成年人组、成年人组以及不同性别组的变化情况,以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粉尘螨、屋尘螨变应原阳性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分别由2009年的45.1%、42.0%上升至2012年的66.3%、5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68.70、41.55,P值均<0.01);粉尘螨、屋尘螨在成年人组及男性组出现明显逐年上升趋势(x2值分别为75.85、69.93、274.25、42.62,P值均<0.01),而在未成年人组及女性组尽管有波动但未见明显的变化趋势;藜、艾蒿、葎草变应原阳性率在2009年至2011年出现明显的下降(x2值分别为22.08、11.64、203.19,P值均<0.01),但是2012年再次明显升高(x2值分别为21.55、29.38、12.40,P值均<0.01).结论 AR患者变应原种类有波动变化,可以为临床变应原点刺液种类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特异性免疫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可能机制。方法:回顾分析30例接受3年特异性免疫治疗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治疗组)的资料。2006年对其进行调查随访;取同期30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为对照组,症状发作时服用抗组胺药物及鼻用激素联合治疗;10例健康人为健康组,观察治疗后临床疗效及免疫学指标(静脉血IL-2、IL-4、IL-5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①变应性鼻炎免疫治疗临床疗效评定:治疗组治疗结束时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86.67%,2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治疗后平均症状、体征积分为(3.88±2.71)分,与治疗前(11.10±1.5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血清IL-2、IL-4、IL-5测定:对照组患者存在免疫功能异常,表现为IL-2水平低下,IL-4、IL-5水平升高,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对3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脱敏治疗3530次,发生全身反应4例,共6例次,总发生率为0.17%(6/3530);局部反应发生12例,共54例次,总发生率为1.53%(54/3530)。局部及全身反应均较轻。结论:特异性免疫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