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ELISA法对 41例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患者和 2 5例健康对照者进行血浆和 (或 )血清血小板相关抗体 (PAIgG)、抗心磷脂抗体 (ACAIgG)测定 ,并常规血小板计数。发现ITP患者治疗有效组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PAIgG含量显著降低 ,治疗前较治疗后及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且血小板计数与PAIgG之间呈显著性负相关 (r =- 0 .738,P <0 .0 0 1 )。而治疗无效组血小板计数、PAIgG均无明显变化。ACAIgG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 ,且未发现与血小板及PAIgG相关。PAIgG、ACAIgG含量增高提示ITP患者针对血小板磷脂及其他糖类蛋白等不同抗原产生了自身免疫反应 ,为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抗心磷脂抗体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 1 98 3年抗磷脂抗体 (APL )检测方法建立以来 ,促进了人们对 APL及与 APL相关疾病的研究。 APL可引起组织损伤 ,致多种临床症状 ,称为抗磷脂综合征 (APS)。 APL也可出现于多种疾病中。关于 APL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的作用的研究 ,文献报道较少见。本文对 68例 ITP患者血清 Ig G型抗心磷脂抗体 (Ig G- ACLA)进行检测 ,以探讨其在 ITP患者发病中的意义。1 材料与方法1 .1   病例选择ITP组 68例为我院门诊及住院的 ITP患者 ,均符合 1 995年第五届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修订的ITP诊断标准。其中男 2 0例 ,女 48…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自身抗体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印迹法及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48例PBC、182例非PBC患者及50例健康对照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AMA-M2)、抗核包膜蛋白抗体(GP210)、抗核多点抗体(SP100)、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ds-DNA)、抗线粒体抗体(AMA)、抗平滑肌抗体(SMA)及抗细胞质抗体(ACYA)等自身抗体并观察其临床评估指标,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8例PBC患者ANA、AMA、SMA、ACYA及ds-DNA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1.7%、93.8%、12.5%、79.2%和2.1%;ANA、AMA、SMA和ACYA与对照组比较,P均<0.01;AMA和ACYA与非PBC组比较,P均<0.01。48例PBC患者AMA-M2、GP210及SP100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8.8%、41.7%和16.7%;与非PBC组和对照组比较,P均<0.01。结论检测AMA-M2、GP210、SP100和AMA等自身抗体对PBC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作用,可提高PBC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4.
检测56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176例非AIH及40例健康体检者中抗髓过氧化物酶(MPO)抗体、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和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等自身抗体表达.结果 AIH组患者MPO、ANA、SMA及ANCA抗体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其他非AIH患者及对照组(P均<0.01).认为MPO抗体联合ANA、SMA及ANCA的检测对诊断、治疗和阻止AIH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自身抗体的测定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自身抗体测定对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47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158例非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及40例健康体检者体内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抗线粒体抗体(AMA)等自身抗体,ELISA法检测抗MPO抗体,并对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ANA、SMA及ANCA检出率的比较,结果显示AIH中阳性率最高为SMA(66.0%, 31/47),而非AIH中则为6.3%(10/158),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经X2检验, SMA、AMA和MPO抗体检测在AIH与PBC中,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AIH各型自身抗体检测结果表明,AIH-Ⅰ与ANA、SMA和ANCA相关,AIH-Ⅱ与LKM相关,而AIH=Ⅲ与SLA和ANCA相关.结论:血清自身抗体的检测对诊断、治疗和阻止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作用,对提高AIH在临床上同其他肝病鉴别诊断和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抗核抗体 (ANA)作为一种自身免疫抗体 ,可能参与了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者的自身免疫反应 ,在慢性肝炎病程进展中发挥了协同作用。近年来研究显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存在多种抗核抗体。现以猴肝组织切片和人传代 Hep-2细胞为抗原基质 ,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血清中 ANA,以了解自身免疫在病毒性肝炎慢性化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临床资料 :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均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 HBs Ag阳性 ) 10 3例 (乙肝组 ) :男 48例 ,女 5 5例 ;年龄 2 1~ 5 5岁 ,中位数年龄 3 5岁。肝硬化患者 43例 …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分析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血清HCV RNA含量与抗核抗体(ANA)的变化规律,探讨自身免疫在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中的意义.方法: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60例C HC患者及30例健康者血清中HCV RNA含量.间接免疫荧光法(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IIF)检测血清中抗核抗体.结果:CHC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NA阳性率显著增高(χ2=13.45,P<0.01).随着血清中HCV RNA含量升高,ANAFa性率逐渐增高(χ2=22.5,P<0.01).三组ANA核型均以颗粒型为主,但抗核仁抗体随着HCV RNA含量升高,阳性比例逐渐升高.CHC患者的抗核抗体以低滴度为主,随着病毒含量的增高,高滴度的抗核抗体有增多的趋势.结论:CHC患者存在一定程度自身免疫现象,随着病毒载量增高而加重.明确HCV感染与自身免疫的关系.将有助于探讨HCV发病机理,对于CHC的临床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免疫相关指标的变化,探讨其在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斑点技术(ELISPOT)、改良血小板抗原单克隆抗体固相化检测技术(MAIPA)、流式细胞术及夹心法ELISA分别检测64例1TP患者及31例正常对照者分泌GPⅡb/Ⅲa抗体B细胞、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抗GPⅡb/Ⅲa抗体、抗GP I b/Ⅸ抗体)、T淋巴细胞亚群、网织血小板(RP)及血小板生成素(TPO)的变化.结果 ITP患者分泌GPⅡb/Ⅲa抗体B细胞频数[急性ITP组患者为7.6±4.6/105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慢性ITP组患者为5.3±3.0/105个PBMC]、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抗GPⅡb/Ⅲa抗体、抗GPI b/Ⅸ抗体)的吸光度值(急性ITP组患者为0.51±0.11、0.48±0.06,慢性ITP组患者为0.49±0.10、0.46±0.09)、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27.09±9.86)%]、RP百分比[巨核细胞增多组为(24.85±19.18)%,巨核细胞正常组为(23.89±18.9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3±0.5/105个PBMC,0.33±0.06,0.41±0.03,(22.08±4 54)%,(8.19±2.46)%,P值均<0.05],其中急性ITP患者分泌GPⅡb/Ⅲa抗体B细胞高于慢性ITP患者(P<0.05).ITP组CD3+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及CD4+/CD8+比值[(60.88±14.59)%、(28.41±10.55)%、1.18±0.59]均低于正常对照组[(69.89±6.43)%、(35.38±5.05)%、1.64±0.29,P值均<0.05].ITP患者巨核细胞增多组TPO水平(72.09±41.64)明显低于ITP患者巨核细胞正常组(118.60±70.72,P<0.05),与正常对照组(75.37±26.32)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分泌GPⅡb/Ⅲa抗体B细胞、血小板特异性抗体、T淋巴细胞亚群、RP%及TPO在ITP诊断及指导定向干预治疗中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进一步探讨抗核包膜蛋白抗体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8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及1881例对照组血清标本以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ANA),选择抗核包膜蛋白抗体阳性的病例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结果1929例血清标本中50例抗核包膜蛋白抗体阳性,相关疾病包括PBC等多种系统性自身免疫病。抗核包膜蛋白抗体在PBC患者组中的阳性率为39.58%,明显高于其他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组(x^2=134,P〈0.01)及非自身免疫性肝脏疾病组即;109,P〈0.01),诊断PBC的特异性为98.35%。结论抗核包膜蛋白抗体与多种疾病相关,这种现象可能与其靶抗原的异质性相关。但其对诊断PBC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0.
系列抗心肌多肽自身抗体对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5  
目的 :探讨抗人工合成多肽自身抗体在扩张型心肌病 ( DCM)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根据计算机预测心肌 ADP/ ATP载体 ( ANT)、β1 受体、M2 受体和肌球蛋白重链 ( MHC)抗原决定簇的氨基酸序列并合成多肽片段 ,以此片段作为抗原 ,同时用天然抗原对比 ,以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 48例 DCM患者 ( DCM组 )和 48例健康献血员 (对照组 )血清中抗心肌多肽自身抗体。结果 :DCM组中抗 ANT抗体、抗 β1 受体抗体、抗 M2 受体抗体和抗MHC抗体阳性分别有 31、2 6、2 0和 2 3例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 P <0 .0 0 5 ) ,且与天然心肌抗原检测结果高度一致 ( P <0 .0 1)。结论 :人工合成多肽可代替天然心肌抗原用于检测抗心肌自身抗体 ,抗心肌多肽抗体检测可以作为 DCM免疫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60例自身抗体检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自身抗体的类型。方法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1995-01~2004-12收治的60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自身抗体检测结果和临床资料。结果60例患者中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者45例(75%),抗核抗体(ANA)阳性者36例(60%),其中斑型ANA14例(23%),多核点ANA12例(20%),核膜型ANA10例(16%),着丝点型ANA6例(10%),均质型ANA1例(1·6%),抗SSA阳性者12例(20%),抗SSB阳性者6例(10%),抗RNP阳性者1例。对比AMA阴性者中多核点型ANA阳性者3例,核膜型ANA阳性者4例。7例PBC患者存在一种以上的ANA荧光模式。AMA阳性和阴性患者临床资料,两组患者的年龄、生化及免疫学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AMA阳性和阴性患者有相似的临床表现、生化和免疫学指标。除AMA外,PBC患者可出现多种自身抗体。多核点型和核膜型ANA的检测有助于AMA阴性PBC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儿抗核抗体(ANA)及可提取性核抗原(ENA)多肽抗体谱特点。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0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血液及免疫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初发ITP患儿67例为ITP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健康体检的5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分别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蛋白印迹法检测ANA及ENA多肽抗体谱。结果 ITP组患儿ANA阳性率、抗ENA抗体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ANA阳性ITP患儿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及增值均低于ANA阴性患儿,且ANA阴性ITP患儿临床疗效优于ANA阳性患儿(P0.05)。结论检测ANA可反映ITP患儿对治疗的反应,ANA、抗SSA抗体等可能与ITP的发病及病情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自身抗体测定对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临床意义.方法:PBC患者52例和非PBC患者202例,其中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AIH)41例,原发性硬化型胆管炎(PSC)18例,乙型肝炎(HBV)89例,丙型肝炎(HCV)54例以及健康体检者40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线粒体抗体(AMA)、抗心肌抗体(HRA)、抗骨骼肌抗体(ASA)、抗胃壁细胞抗体(PCA)、抗双链DNA(ds-DNA)抗体、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抗可溶性肝抗原(SLA)抗体和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等自身抗体,ELISA法检测抗髓过氧化酶抗体(MPO),并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PBC患者中AMA阳性例数最高为46例(88.5%),ANA阳性率为71.2%(37/52);非PBC患者中阳性例数则分别为20例(9.9%)和51例(25.2%),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AMA、SMA抗体检测在PBC与AIH患者中,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但两组之间的ANA阳性率无显著性意义(P>0.05).PSC患者18例ANA阳性6例,AMA阳性7例均低于PBC患者.HBV,HCV感染患者检测ANA阳性率分别只有9.0%和22.2%;AMA阳性率也只有7.9%和3.7%,与PBC患者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PBC患者及对照组检测ds-DNA,ANCA,LKM,SLA和MPO抗体结果显示PBC患者检测最高的ANCA阳性率为26.9%(14/52),其次是MPO阳性率为25.0%(13/52),与AIH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血清自身抗体的检测对诊断、治疗和阻止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作用.对提高PBC同其他疾病鉴别诊断和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 (ANCA)与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血管炎临床特点的关系。检测SLE血管炎患者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白细胞介素 (IL) 6等细胞因子的血清水平 ,探讨ANCA与SLE血管炎细胞因子的关系。方法  6 0例SLE活动期患者和 30名正常对照组均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 (IIF)检测ANCA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抗髓过氧化物酶 (MPO)抗体 (即MPO ANCA) ,观察两组ANCA与抗MPO抗体的阳性率。通过ELISA法检测 30例SLE活动期患者和 30名健康对照者 ,外周血TNT α、白细胞介素 (IL) 6水平。结果  6 0例SLE患者 1 5例ANCA阳性 ,均为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 (pANCA) ,阳性率为 2 5 % ,抗MPO抗体 8例阳性(IIF法ANCA均阳性 ) ,阳性率为 1 3 3% ,健康对照组ANCA及抗MPO抗体均为阴性。病程超过 1年 ,伴有肾炎、浆膜炎、皮肤血管炎组 ,ANCA阳性率高 ,与无相应特点的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 ;有关节炎比无关节炎组ANCA阳性率高 (P =0 0 5 )。SLE活动期患者与对照组相比 :SLE组TNF α、IL 6水平较高 (P <0 0 5 )。抗MPO抗体阳性组与抗MPO抗体阴性组相比 :TNF α、IL 6水平升高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部分SLE病人血清中可检测到 pANCA及抗MPO抗体 ,pANCA与SLE某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抗血小板生成素(TPO)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作用,并探讨其与SLE伴血小板减少及病情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56例SLE患者中的抗TPO抗体,并与20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及20名健康人对照.同时分析SLE患者临床特点.正态分布的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采用M(Q)表示及Wilcoxon's rank检验.结果 抗TPO抗体在SLE组中阳性率为39%,35%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抗TPO抗体阳性,而健康对照中未能检测到抗TPO抗体(x2=11.058,P=0.001).26例伴发血小板减少的SLE患者中,15例(58%)抗TPO抗体阳性,而30例无血小板减少患者中仅有7例(23%,x2=6.894,P=0.009);进一步分析发现抗TPO体抗体阳性患者其血小板下降程度重(t=3.010,P=0.004).对照抗TPO抗体阳性与阴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显示,关节炎(x2=5.959,P=0.015)、抗双链DNA(dsDNA)抗体阳性(x2=5.959,P=0.015)的SLE患者更易产生抗TPO抗体.结论 在伴发血小板减少的SLE患者中检测出较高阳性率的抗TPO抗体表明该抗体可能在SLE发生血小板减少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伴发血小板减少的SLE患者中检测该抗体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抗核小体抗体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80份血清,取自健康体检者50例,类风湿关节炎(RA)7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106例.其他结缔组织病50例.分别检测其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dsDNA),抗史密斯(Sm),抗组蛋白(His)及抗核小体抗体(AnuA)抗体。结果5种抗体诊断SLE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ANA96.2%、31%,AnuA80.1%、93%,dsDNA56.6%、92%,Sm49.7%、90%,His54.7%、85%。ANA、AnuA敏感性明显高于其他3种抗体(P〈0.001).AnuA、dsDNA、HiS、Sm的特异性明显高于ANA(P〈0.001)。AnuA是SLE的又一种特异性抗体,其与ANA、dsDNA抗体及Sm抗体、His抗体联合检测对SLE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自身抗体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抗角蛋白抗体(AKA)、抗核周因子(APF)、抗Sa抗体及类风湿因子(RF)对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EORA)临床诊断和判断预后的意义。方法:检测51例EORA患者血清中AKA、APF、抗Sa抗体及RF,结合临床资料分析。结果:AKA、APF、抗Sa抗体和RF对EORA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31.4%和98.0%、70.6%和90.7%、37.3%和95.4%、51.0%和84.1%。以任两种抗体同时阳性判断,敏感性66.7%,特异性98.0%。AKA阳性组IgM、ESR较阴性组高(P=0.002,P=0.048)。3种或3种以上抗体阳性组中,医生对病情评估较阴性组、1种及2种抗体阳性组明显重(P=0.004,P=O.025,P=0.016),患者对疼痛评估较1种及2种抗体阳性组重(P=0.028,P=0.021),Sharp评分高于阴性组(P=0.048)。25例RF阴性EORA中,AKA、APF和抗Sa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6%、60%和40%。AKA与APF呈正相关。结论:4种抗体联合检测有助于EORA尤其是RF阴性EORA的诊断;AKA可能系病情活动及严重的指标;3种或3种以上抗体阳性者病情较重、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和网织血小板(RP)检测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03-06~2004-10住院的ITP患者48例,根据疗效分为两组,其中临床有效组40例,临床无效组8例,以5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应用流式细胞仪(FCM)测定其治疗前后血浆和(或)血清PAIgG及RP%,并常规血小板计数。结果ITP患者临床有效组治疗后较治疗前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PAIgG和RP%显著降低(P<0.01)。临床无效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AIgG和RP均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治疗前3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PAIgG和RP动态检测将是ITP患者血小板治疗效果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抗核小体抗体测定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41,自引:5,他引:41  
目的 评价抗核小体抗体 (AnuA)对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并了解其与SLE活动性的关系及与其他自身抗体的关系。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 (ELISA)测定方法检测SLE患者、疾病对照组 (包括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系统性硬化症 )和正常对照组血清中的AnuA ,并记录SLE患者的各种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 ,分析其与AnuA的关系。结果  10 3例SLE患者中 6 9 9%血清AnuA阳性 ,6 6例疾病对照组仅 3 0 %阳性 ,30名正常对照组全部阴性 ;SLE组患者AnuA阳性率显著高于疾病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 (P <0 0 1) ,AnuA在SLE中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 6 9 9%和 97 9%。AnuA阳性组的SLE患者肾损害、皮肤损害的发生率(6 1 1%、70 8% )明显高于AnuA阴性组 (2 9 0 %、32 3% ) (P <0 0 5 ) ;AnuA阳性组与AnuA阴性组相比 ,在年龄、性别、病程上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AnuA滴度的高低与SLE患者的SLEDAI评分有明显相关性 (r=0 2 82 ,P <0 0 5 )。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快速狼疮因子 (DNP)、抗组蛋白抗体 (AHA)阴性的SLE患者AnuA的阳性率分别为 6 5 6 %、6 8 0 %、6 3 9%、6 4 1%。结论 AnuA对SLE诊断的敏感性高、特异性强 ;它与SLE疾病活动性密切相关 ,对抗dsDNA抗体、Sm、DNP及AHA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中国人不同病因所致慢性肝病患者中抗肝抗原自身抗体的存在状况及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自身抗体特征。方法  166例肝功能异常患者分为 6组 :自身免疫性肝炎 (AIH ) 12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PBC) 2 0例、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PSC)13例、HBV组 66例、HCV组 2 2例、肝豆状核变性 (HDL) 3 9例。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 (ANA)、平滑肌抗体 (SMA)、抗肝肾微粒抗体I型抗体 (anti LKM1)、抗线粒体抗体 (AMA)和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ANCA) ,免疫印迹法检测抗肝细胞胞溶质抗原 1型抗体 (anti_LC1)、抗可溶性肝抗原 /肝胰抗原抗体 (anti_SLA/LP)、抗肝肾微粒抗体 1型 (anti_LKM1)、AMA_M2亚型等多种肝抗原自身抗体。结果  166例中ANA、AMA、M_2、pANCA阳性率在 7组中有显著差异 (P <0 .0 1)。PBC中AMA、M 2阳性检出率均为 10 0 % ,PSC中pANCA阳性检出率为 5 3 8% ,Fisher精确检验在a =0 .0 0 2水准与其他各组比较有显著差异。AIH与PBC的ANA阳性率分别为10 0 %和 60 % ,Fisher精确检验在a =0 .0 0 2水准二者无显著差异。与其他各组比较有显著差异。在AIH组SMA阳性率为 2 5 % ,LKM 1、LC 1、SLA/LP阳性率均为 8.3 % ,统计学处理与其他组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可能与病例少有关。PBC中分别有 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