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恒动观思想渗透在中医学的多个方面,深刻影响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成为推动这一学科向前发展的动力,从而指导着临床实践。《金匮要略》恒动观主要体现在疾病传变、诊断疾病、治法和用药中。把握这一原则, 有利于全面、准确地诊断疾病,进行恰当的辨证施治,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有关李时珍在药物学方面的贡献和成就,国内外研究颇多,然而对李时珍医学思想的研究,所见甚少,本文试就李氏的医学思想,进行初步的探讨。1崇易水之说立脏腑病机为纲自金元以来,由张元素开创的以研究脏腑病机及其辩证为中心的理论,到明代中后期已逐渐形成为我国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易水学派。张氏提出“古今异轨,古方新病不相能”的独特见解,主张“自立家法”,创立新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序例第一卷中,盛赞张元素的这个观点,称张氏“深阐轩、岐秘奥,参悟天人幽微。言古方新病不相能,自成家法。辨药性之气味、阴阳、厚…  相似文献   

3.
金元时期,战争频繁,病疫绵多。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中,金元四大家精心研究前人的医学理论文献,且结合各自的临床实践,从而提出各自的医学理论。其中“霸道”医学派——刘完素、张从正通过实践探索提出“火热”、“攻邪”理论。其理论不仅丰富和发展了祖国医学宝库,也留下了值得我们思考的医学思想和医学理论。   相似文献   

4.
侗族预防医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地调查搜集民族民间传统医药资料的基础上,把广泛流传于侗族民间预防疾病的方法,以及民族风情、民俗习惯中对防治疾病非常有利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对侗族预防医学思想的形成进行了初步探索,为深入系统整理侗族预防医学思想体系提供了具有一定价值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5.
陈无择医学心理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言,(公元1131至1189年)字无择,南宋青田人(今浙江青田)。其主要著作《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以下简称《三因方》)。明确提出了“三因论”,认为内伤七情、外感六淫及不内外因是形成疾病的主要病因。他的医学心理学思想主要围绕着“七情”病因系统深入展开。  相似文献   

6.
吴阶平医学教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吴阶平文集》下卷为基本资料,从对吴阶平长达50余年的医学教育经历中,探讨了他的医学教学思想,尤其是对他的“教本领”与“学本领”以及改变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等思想进行了分析提炼,并结合吴阶平创办北京第二医学院的教学实践,对其医学教学思想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吴阶平文集》下卷为基本资料,从对吴阶平长达50余年的医学教育经历中,探讨了他的医学教学思想,尤其是对他的“教本领”与“学本领”以及改变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等思想进行了分析提炼,并结合吴阶平创办北京第二医学院的教学实践,对其医学教学思想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9.
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在医学理论和临证实践上均达到较高的造诣。其代表著作《类经》、《景岳全书》中涉及医学心理学思想的内容颇多。兹仅就张氏在妇产科方面的医学心理学思想初探如下。 1 妇女的一般心理生理特征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妇人规》中首引谚语“宁治十男子,莫治一妇人。”并指出“此谓妇人病不易治也。何也?不知妇人之病,本与男子同,而妇人之情,则与男子异。盖以妇人幽居多郁,常无所伸,阴性偏拗,每不可解。加之慈恋爱憎,嫉妒忧恚,罔知义命,每多怨尤,或有怀不能畅遂,或有病不可告人,或信师巫,或畏药饵,故染着坚牢,根深蒂固,而治之有不易耳,此其情之使然也。”本段指出妇科病之难治缘在一个“情”——心理因素。也就是说,女性多偏重于情感,对感情的体验较男子为细腻,性格偏于内向(属阴),故每因情志变化而致病。当今的临床病例统计资料也证实了这一点,即在相同的环境和相同的刺激下,不同的性别和性格所产生的反应也有着明显的差异。临证因情志因素而致病者,女性远远高于男性。与男子相较,女子有经、带、胎、产等生理特点。中医认为,男子属阳,女子属阴;女子以血为本,其经、孕、产、乳等生理过程中,无一不损耗有形之血,且气与血,一阳一阴,阴血匮乏势必导致相对的阳亢气盛。正如《灵枢*五音五味》所谓的“今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这是妇女的一般生理特点。  相似文献   

10.
一年多前第一次从代明校长那里得知《第四军医大学学报》将改刊名为《医学争鸣》时,老友这份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自然令我折服,而更令我拍手称绝的是期刊的英文刊名《Negative》,着实将刊物的宗旨表达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1.
心理学思想源于两千多年前,中西医相比较则中医既早而又丰富,但至今国内外心理学史提及祖国医学心理学思想的则甚少。本文从祖国医学心理学思想的发展,心身关系、气质、性格、个性、临床诊断、治疗以及心理卫生诸方面简要探讨,希望引起国内同道重视研究,使其尽可能恢复其本来的科学面貌,公布于世,激励中医西医相结合的学术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同姓不婚、择时受孕、晚婚节育、谨慎起居、善调饮食、选用良药、注意胎教、临产调摄和精心育儿等方面论述了祖国医学中的优生优育思想。其思想与现代优生优育学、人口学、妇幼保健学、营养学、遗传学等学科的观点以及研究成果有许多惊人的相同之处,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加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龚廷贤医学思想的形成受儒家思想影响颇深,认为"仁"即"王道",主张"王道"行医,精勤不倦,博施济众;推崇"王道"医方,如六味地黄丸、八味丸、补中益气汤、六君子汤等,避免使用猛烈峻攻之药;采用诸家"王道",反对攻邪治法,注重固护元气。  相似文献   

14.
咳嗽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其发病多从外感、内伤而起,病情变化多端。明代新安医家孙一奎在治疗内伤咳嗽时从痰论治多有心得,他认为内伤咳嗽多由痰阻气滞,肺络受阻而致。病因或起于脾虚夹痰,或痰火相煽;或阴虚痰动,或痰生杂病、怪病。故治疗上均强调要从痰治疗,首重祛痰,效应桴鼓。对现在治疗内伤咳嗽具有很强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道家以老庄为代表,以天道自然无为,人道顺应天道的思想为核心,在先秦诸子百家中独树一帜。"道"照应的是人类的足迹和轨道、法则,是自然和宇宙的规律。"道"教我们要顺应自然,"上善若水,无为而治",而生态医学的平衡则来自于它的统一。但以道文化的思想对生态医学中的平衡进行的研究还很缺乏,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文章在正确理解道文化思想及《黄帝内经》的前提下,通过学术思想的理论研究,对道家的崇尚谈了点粗浅的看法,意在让其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江西盱江(今名抚河)流域,自古以来,名医辈出,形成“盱江医(?)”,其人数之众多,著述之丰富,堪与安徽之“新安医学”,江苏之“孟河医学”互相媲美。据《江西杏林人物》记载,江西省上自公元25年(东汉·建武元年)下至公元1987年有地方志及文献(?)考(?)医药学家共计883人,其中属于盱江流域的计有2(?)人,占22.7%;医药学著作共计751种,其中属于盱江流域的计有138种,占18.4%。特别是宋、元、明、清四代我省杰出的“十大名医”——宋代的崔嘉彦(南康人)、陈自明(临川人)、严用和(庐山  相似文献   

18.
“虚拟医学手术”关键问题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珂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1999,13(3):131-133,143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Reality,简称VR)是通过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相结合生威逼真的视、听、触觉一体化的虚拟环境,用户以自然的方式与虚拟环境中的客体进行体验和交互作用,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创建和体验这种虚拟环境需要包括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AI技术、智能接口技术、心理学、多传感器技术、语音处理和音响技术、网络技术、并行处理技术和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等。虚拟现实技术已逐渐从实验室的研究项目走向实际应用,目前,在军事、航空、航天、医学、教育、商业、娱乐和自动控制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  相似文献   

19.
祖国医学“施香疗法”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香疗法”作为一种防病治病、养生保健的手段,源于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几千年来的生活实践和历代医家丰富的医疗实践。几经千载,每以薰香、香佩、香囊、香瓶、香汁、香饼、香粉、香枕等剂型广泛运用,防病、治病、养生、辟秽洁体、香口香身、美肤美容而保障健康。古往今来,其施用涉及民风民俗、达官显贵、礼仪往来、居家养性、调神怡志、食养保健等领域,实为祖国医药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香气(味),从古到今,都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这样认为,人类是生活在气味的世界里,气味时时刻刻作用于人,它弥漫了人类生活的所有…  相似文献   

20.
“是动则病”和“所生病”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代对于《灵枢经》卷三,经脉第十中各经脉所主病证使用的术语“是动则病”和“所生病”的解释不甚统一。由于马王堆帛书和江陵张家山汉简等古医籍重见天日,使我们得以正确理解这两个术语的初义及本义。 笔者认为是动则病,应理解为此条经所主治之病证;所生病为此条经脉所主治病证与派生病证的综合。这种观点主要依据如下。 1.语言文字学的记述 历代对是动则病的动字解释有所不同,笔者认为动字,若读为衝,(衝)也可,以动为之假借字,也可很好地理解原文。(重力),古文作(彳重),(辶重),帛书中也有作(止重)甲、金文中、偏旁彳,行、辵之间常可相通。《博雅》释:动也。()《说文》:通道也。《前汉、郦食其传》:“夫陈留天下之四通八达之效也”。()——动之意相同,做名词为道路之意。在经脉专著中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