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研究真菌多糖激发子对深层培养的桦褐孔菌抗氧化和抗肿瘤酚类化合物积累的影响。方法 在桦褐孔菌的培养基中分别加入15、45、100 μg/mL的真菌多糖激发子,测定胞内外多酚的量和主要组成成分,抗氧化活性和抗肿瘤活性,并测定不同培养条件下菌丝体内苯丙氨酸解氨酶和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多酚的量以Folin-Ciocalteu法测定。利用HPLC法测定多酚的组成成分。抗氧化活性以清除超氧阴离子的能力表示。利用MTT法测定多酚对HeLa细胞的抑制率。苯丙氨酸解氨酶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均以分光光度计法测定。结果 添加45 μg/mL的真菌多糖激发子可使桦褐孔菌胞内、胞外酚类化合物分别达到最高水平71.8和182.1 mg/L,明显地高于正常对照组胞内(42.6 mg/g)和胞外(83.6 mg/L)。真菌多糖激发子显著提高了苯丙氨酸解氨酶和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不同培养条件下产生的胞内、胞外酚类化合物主要组成成分不同,但均具有抗氧化和抗肿瘤等活性,尤其是添加45 μg/mL真菌多糖激发子的培养体系。结论 真菌多糖激发子可上调深层发酵培养的桦褐孔菌酚类化合物的积累以及抗氧化和抑制肿瘤细胞的活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桦褐孔菌深层发酵体系中胞外多糖积累的最佳碳、氮源和pH值。方法采用深层发酵法培养桦褐孔菌,通过添加不同的碳、氮源和改变pH值观察胞外多糖的积累。发酵液中的总糖用硫酸-蒽酮法测定,还原糖以DNS法测定,总糖减去还原糖即为胞外多糖的量。结果桦褐孔菌深层发酵体系中有利于胞外多糖合成的最佳碳源为2%的麦芽糖,氮源为0.4%的蛋白胨,最适pH值为5.5。结论最佳单因子组合对桦褐孔菌胞外多糖积累有协同效应,组合后的发酵体系中胞外多糖的量达7.8g/L。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桦褐孔菌Fuscoporia obliqua Fr,Te.LaT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进行分离,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波 (MS、^1H,^13CNMR,IR)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析鉴定卫9个化合物,它们分别为:桦褐孔菌素(fuscoporine,1),lanosterol(II),3β-hydroxy-lanosta-8,24-diene-21-al(III),3β,21-dihydroxy-lanosta-8,24-diene(IV),3β-hydroxy-lanosta-8,24-diene-21-acid(V),3β,22R-dihydroxy-lanosta-8,24-diene(VI),ergosterol peroxide(VII),analog of sphingin(VIII) 和mannitol(IX),结论:化合物I为一新化合物,命名为桦褐孔菌素。  相似文献   

4.
<正>桦褐孔菌是寄生于白桦树等阔叶树上的白腐真菌,属于真菌门担子菌纲锈革孔菌目锈革孔菌科,主要分布于亚洲、欧洲及北美洲等低纬度地区.桦褐孔菌含有多糖、多酚、萜类及类固醇等化合物,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抗肿瘤、免疫调节、抗氧化及抗寄生虫等多种药理作用~([1-2]).野生桦褐孔菌生长周期长、易受污染,获得菌丝体较困难,而人工栽培方法较难控  相似文献   

5.
桦褐孔菌是一种具有很高药用价值、应用前景广泛的药用真菌。尤其对各种癌症、心脏病、糖尿病、艾滋病有很好的疗效,引起各国科研工作者的关注。桦褐孔菌生长环境特殊,自然资源十分有限,人工栽培困难,应加大对桦褐孔菌的研究力度。综述了桦褐孔菌的分类地位、生物学特性、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民间利用情况,并展望了桦褐孔菌今后研究发展的方向,以期更加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桦褐孔菌资源,满足人们对桦褐孔菌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桦褐孔菌属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层菌纲、非褐菌目、多孔菌科、褐卧孔菌属.俄文称为Chaga,学名为Inonotus obliquus或Fuscoporia obliqua,主要分布于北美(北部)、芬兰、波兰、俄罗斯(西伯利亚、堪察加半岛以及远东地区)、日本(北海道)及中国,  相似文献   

7.
《延边医学院学报》2014,(3):170-172
[目的]探讨发酵桦褐孔菌的降低血糖作用.[方法]取昆明种雄性小鼠,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小鼠尾静脉注射给予四氧嘧啶0.44g/kg,将建立模型成功的小鼠根据血糖水平随机分为5个组,除模型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分别给予未发酵桦褐孔菌提取物(1.0,0.5g/kg)、发酵桦褐孔菌提取物(1.0,0.5g/kg).灌胃21d后,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小鼠血糖水平,同时测定每只小鼠体质量及桦褐孔菌多糖与β-葡聚糖含量.[结果]与未发酵组比较,发酵组桦褐孔菌中多糖与β-葡聚糖含量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发酵桦褐孔菌小、大剂量组、未发酵桦褐孔菌小、大剂量组体质量均显著升高(P<0.05),未发酵桦褐孔菌大剂量组、发酵桦褐孔菌小、大剂量组小鼠血糖值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发酵桦褐孔菌具有降低血糖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前研究发现桦褐孔菌的主要活性成分有多糖、多酚、黑色素、三萜类及类固醇等.桦褐孔菌具有良好的抗氧化降血脂、抗肿瘤、抗炎、抗菌抗病毒以及增强免疫系统能力等药理作用,且桦褐孔菌作为可食用真菌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因此本文旨在对现阶段发现的桦褐孔菌的活性成分以及其主要药理作用进行概述,以便进一步对桦褐孔菌进行开发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桦褐孔菌多糖(PIO)对哮喘小鼠气道炎症的影响.[方法]取雄性BALB/c小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PIO低剂量组(100mg/kg)和PIO高剂量组(200mg/kg).体外卵清蛋白诱导建立哮喘小鼠模型,给支气管灌洗液(BALF)内细胞行Diff-quik染色后观察细胞总数和各分类细胞数.肺组织石蜡切片行HE染色后观察炎症情况.利用ELISA方法检测哮喘小鼠BALF中白细胞介素(IL)-4,IL-5及IL-13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炎性细胞数、IL-4,IL-5及IL-13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PIO低、高剂量组炎性细胞数、IL-4,IL-5和IL-13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PIO可减轻哮喘小鼠肺部炎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桦褐孔菌中羊毛脂烷型三萜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体积分数为95%乙醇回流提取,并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将乙酸乙酯萃取物分别采用硅胶柱色谱、ODS开放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半制备HPLC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并根据理化性质及1 H-NMR、13 C-NMR、DEPT、HSQC、HMBC、HHCO-SY、NOESY等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桦褐孔菌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了6个化合物,它们的结构分别鉴定为羊毛甾醇(1)、inotodiol(2)、3β-hydroxy-lanosta-8,24-diene-21-al(3)、inonotsuoxide A(4)、inonot-suoxide B(5)和trametenolic acid(6)。结论分析总结了6个羊毛脂烷型三萜类同系物的色谱行为、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等方面的规律,并首次报道化合物inonotsuoxide A和inonotsuoxide B的DEPT和HSQC谱。  相似文献   

11.
桦褐孔菌对大鼠血管性痴呆的保护作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桦褐孔菌对大鼠血管性痴呆保护作用的潜在机制.方法 选用Wistar大鼠,采用反复夹闭大鼠双侧颈总动脉再灌注,合并腹腔注射硝普钠降压法制备VD模型,动物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孔菌药物组(0.5、1.0、2.0 g/kg),连续灌胃给药8周,检测大鼠脑组织中自由基及相关酶以及胆碱能系统的变化.结果 自由基及相关酶检测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桦褐孔菌各剂量组大鼠脑组织中SOD和CAT的活性明显升高,MDA的含量明显降低(P<0.05),GSH-PX的活性及Na+-K+-ATP酶的活性无明显变化,桦褐孔菌大剂量组大鼠脑组织中Ca2+-Mg2+-ATP酶的活性明显升高(P<0.05);胆碱能系统及相关酶检测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桦褐孔菌各剂量组大鼠脑组织中乙酰胆碱含量及胆碱酯酶活性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桦褐孔菌对VD大鼠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强抗自由基相关酶的活性,增加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减轻脑组织自由基损伤有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胆碱能系统改善无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桦褐孔菌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行为学及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阐明桦褐孔菌对VD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选用Wistar大鼠100只,采用反复夹闭大鼠双侧颈总动脉再灌注联合腹腔注射硝普钠降压法制备VD模型,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组(吡拉西坦,0.5g·kg-1),低、中、高剂量(0.5、1.0和2.0g·kg-1)桦褐孔菌组,连续灌胃给药8周后,观察大鼠行为学和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Morris水迷宫实验,与模型组比较,中和高剂量桦褐孔菌组大鼠在实验第2~6天,到达平台的潜伏期和游程明显缩短(P<0.05或P<0.01),实验第7天穿越平台次数、穿越有效区次数、有效区停留时间、有效区停留距离、有效区停留时间/总时间和有效区停留距离/总路程均明显增加(P<0.05),高剂量桦褐孔菌组大鼠平台停留时间和平台停留时间/总时间明显增加(P<0.05)。组织病理形态观察,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桦褐孔菌组大鼠脑组织皮质区和海马区的病理性损伤明显减轻。结论:桦褐孔菌对VD大鼠具有保护作用,能改善V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减轻VD大鼠脑组织的病理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桦褐孔菌皂苷清除肝细胞中脂肪堆积的能力,阐明桦褐孔菌皂苷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的预防效果。方法:MTT法选取桦褐孔菌皂苷对HepG2细胞的安全浓度,将不同浓度(60.000、6.000、0.600、0.060和0.006g·L-1)桦褐孔菌皂苷作用于HepG2细胞作为给药组,以不给药无细胞的空白孔为对照组,以不给药的HepG2细胞为模型组。MTT法检测各组HepG2细胞存活率,检测各组HepG2细胞中甘油三酯(TG)的清除率,油红O染色检测各组HepG2细胞形态表现。结果:提取桦褐孔菌皂苷最佳条件为1∶15的料液比、温度为30℃、提取时间为30 min、超声功率为50%。与对照组比较,0.060 g·L-1桦褐孔菌皂苷组细胞存活率降低,TG清除率升高(P<0.05),细胞中脂质相互融合的现象明显减轻;0.600 g·L-1桦褐孔菌皂苷组细胞存活率降低,TG清除率升高(P<0.01),细胞中脂滴数量明显减少。结论:最佳提取条件下桦褐孔菌皂苷提取率明显升高且具有良好的体外降脂活性,对NAFLD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测定沉香叶中鞣质含量并评价其抗氧化及延缓衰老活性。方法按照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附录ⅩB方法测定沉香叶中鞣质含量;采用体外方法评价沉香叶的抗氧化活性;以人工饲养果蝇方法研究其延缓衰老作用。结果沉香叶中鞣质的含量为1.41%;氧化时间为16.4 s,超氧阴离子清除率为35.1%,总还原力的吸光度为0.189;与对照组相比,0.04 g/mL沉香叶能显著延长果蝇最高寿命(P<0.05);0.02、0.04、0.08 g/mL沉香叶均能显著延长果蝇的平均寿命(P<0.05)。结论沉香叶中含少量的鞣质,具有体外抗氧化和延缓果蝇衰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桦褐孔菌水提取物对血糖、血脂水平及糖、脂代谢关键酶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方法制作豚鼠糖尿病模型,灌胃给予不同剂量的桦褐孔菌水提取物,给药前及给药8周后分别检测豚鼠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葡萄糖激酶(GK)及羟甲基戊二酸单酰(HMG)CoA还原酶水平.[结果]桦褐孔菌水提取物降低糖尿病豚鼠FBG,TC水平,增高GK表达,降低HMGCoA还原酶表达.[结论]桦褐孔菌水提取物具有降低糖尿病豚鼠FBG,TC水平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强GK表达及降低HMGCoA还原酶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确定灵芝菌固体发酵青木香的发酵终点,为灵青菌质的制备工艺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运用双向固体发酵技术,青木香与灵芝菌共同发酵后,定期取样,测定基质转化率,并分别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发酵产物灵青菌质中马兜铃酸Ⅰ和总马兜铃酸的含量。结果:基质转化率、样品中马兜铃酸Ⅰ和总马兜铃酸的含量随发酵时间呈现动态变化:发酵至第28天灵青菌质的基质转化率小幅下降,第28~35天相对稳定,此后又大幅下降;HPLC法测定结果表明,0~28 d马兜铃酸Ⅰ含量基本无变化,28 d后含量开始明显下降;UV法测定结果表明,0~28 d总马兜铃酸的含量保持下降的趋势,28~35 d含量基本保持恒定,35 d后开始上升。结论:灵芝发酵青木香药材的发酵终点基本可判定为第28~35天。双向固体发酵技术可有效地应用于青木香的减毒。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半夏P inellia terna ta珠芽的萌发动态及其影响因子,为阐明半夏珠芽的生产应用和珠芽发育生物学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完全随机实验设计研究半夏珠芽的萌发动态以及珠芽大小、不同覆土深度、土壤干湿度和不同来源对半夏珠芽萌发和半夏生长的影响。结果四川南充半夏珠芽播种约14 d开始萌发,23 d萌发率达60%以上,29 d完成萌发。直径≥8 mm的珠芽的萌发率显著高于5 mm≤直径<8 mm的珠芽;两种覆土深度10和20 mm对半夏珠芽的萌发和半夏幼苗的生长没有显著性影响;保持土壤湿润的珠芽萌发率显著高于土壤见干见湿的珠芽;从播种到23 d时,四川南充半夏的珠芽萌发率极显著高于山西新绛半夏的珠芽,随后二者的萌发率没有显著性差异。另外发现不同来源的半夏珠芽在萌发时叶形会发生变化。结论培育大的珠芽对半夏繁育有重要意义,保持土壤湿度对提高萌发率和促进半夏幼苗生长有重要作用,不同来源的半夏珠芽具有不同的萌发特点和生长特性,应重视半夏不同品系的筛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乙烯利、乙酰水杨酸、色氨酸3种试剂对长春花植株中药用成分积累的影响。方法用不同质量浓度的3种试剂溶液分别处理温室盆栽长春花植株,2d后,测定叶片中的总吲哚生物碱含量,并采用RP-HPLC法测定长春碱和长春质碱的含量。结果3种试剂处理后吲哚总碱、长春碱、长春质碱的积累均有明显的提高,并确定了最适的处理质量浓度。结论3种试剂对长春花植物中吲哚生物碱的产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白芷不同生长时期干物质积累及根中异欧前胡素质量分数和积累量变化。方法采用称重法测定白芷干物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根中异欧前胡素。结果白芷地上和地下部分干物质积累呈“S”型曲线,地上部分干物质在7月底至10月初逐渐增加,10月中旬达到高峰,随后降低;地下部分干物质前期增加较慢,8月底至9月底为快速增长期,随后增加稍有减慢。根中异欧前胡素以7月底8月初最高,为0.2453%,10月底最低,为0.1177%。异欧前胡素积累量在10月底收获时达到最大。结论以白芷产量和异欧前胡素积累量为白芷的收获目标,10月底为白芷的收获期,与传统采收期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