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随访调查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中食管外原发肿瘤的分布情况,分析其临床特点并随访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17例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结果 26例患者共29处食管外原发肿瘤,其中以胃癌最常见(55.2%)。食管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IN)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N)患者中食管外原发肿瘤发生率分别为7.2%及6.1%。结论食管癌前病变及食管早癌患者均有发生食管外原发肿瘤风险。对于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均需注意加强随访,早期诊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预后及随访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6月因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消化内镜中心行ESD治疗的177例(切除病灶186个)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愈性切除者147例,术中发生并发症者4例,经治疗均痊愈,147例均进入随访组;非治愈性切除23例,其中5例补充外科手术治疗,2例行术后放疗,余跟踪随访;无法评估7例,全部进入随访组。共计随访160例,其中门诊内镜随访116例,电话随访44例,失访17例,总随访时间1~6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9个月;随访6个月者15例,6~12个月者28例,12~36个月者68例,36个月者49例;术后食管狭窄11例,病变复发6例,其中2例接受外科手术,4例再次行ESD术;3~5年生存率为100%。结论 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低、复发率低、生存率高,预后及远期效果良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胃癌前疾病500例内镜检查及随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胃癌前病变的转归以及与胃癌的关系。方法 收集分析1988-1997年我院经胃镜及病理确诊的胃癌前病变患者500例相关资料,进行5-10年的罗镜跟踪随访。结果 (1)胃溃疡组(GU)156例,经治疗总有效率为84.6%,发生癌变4例,检出率为2.6%;(2)慢性萎缩性胃炎组(CAG)300例,经治疗后,好转98例,占32.6%,无变化131例,占43.7%,不同程度加重71例,占23.7%,发生癌变6例,检出率为2%;(3)胃息肉组44例,其中2例为多发性息肉,均发生癌变,占4.5%。结论 确认为胃癌前病变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可提高治愈率,但因种种原因,部分患者可加重,少数可癌变。因此采取长期胃镜跟踪随访是必要的、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胃癌前状态注墨标记及随访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观察胃粘膜癌前状态的转归,对208例癌前状态病人前瞻性随访5年。常规胃粘膜取材随访2年后,采用胃粘膜内注墨标记癌前病变,定期原位取材,追踪癌前状态的发展。在随访期间,以胃粘膜活检病理积分法观察癌前变化,大部分癌前病变减轻或无进展,胃粘膜癌前变化病理积分显著下降,但在随访初期检出早期胃癌7例,提示癌前状态可能预示有隐藏癌,强调应加强近期随访初诊为胃癌状态者。此外,观察叶酸治疗癌前状态其效果与一般胃病治疗药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奥美拉唑与法莫替丁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近远期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于1991年10月至1995年3月选择327例经胃镜证实有活动性消化性溃疡(PU)的病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奥美拉唑与法莫替丁治疗,以比较两药的近远期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327例消化性溃疡中,胃溃疡(GU)39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288例。男278例,女49例,年龄19-72岁,平均32.6岁。将上述病例采取双盲对照法随机分为两组,奥美拉唑组(以下简称奥组)163例,法莫替丁组(以下简称法组)164例,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病程、吸烟、饮酒及溃疡大小等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  相似文献   

6.
为观察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端粒状态及其与该类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以琼脂糖DNA直接杂交技术检测16例早期胃癌、52例进展期胃癌、26例胃粘膜肠化及67例异型增生组织中端粒限制性片段(TRF)的长度。发现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平均TRF长度均比相应肝组织缩短。其中胃癌有15例TRF缩短,6例TRF延长,癌前病变中有22例TRF缩短,12例TRF延长。且TRF的这种变化与胃癌的阶段及癌前病变的程度相  相似文献   

7.
陈增谦  赵献光 《山东医药》1994,34(10):10-11
用YAG激光及光动力疗法(PDT)治疗膀胱癌94例。56例随访6个月至3年,复发率为28.6%。YAG激光治疗膀胱癌有止血作用好、阻止癌细胞转移等优点,PDT治疗可以杀死肉眼不易见的原位癌或癌前病变,从而预防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8.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保持上升趋势,2020年中国结直肠癌新发病例55.5万例,死亡病例28.6万例,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已经表明结直肠癌筛查和早诊早治可以有效降低结直肠癌的死亡率。因此,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结直肠学组牵头,联合国内消化、消化内镜以及消化病理专家共同制订了本共识,本共识主要从定义及术语、结肠镜筛查实施、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早期诊断、治疗及术后注意事项和随访5个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以期为我国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内镜诊治的规范开展提供参考,提高我国结直肠癌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9.
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端粒长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端粒状态及其与该类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以琼脂糖DNA直接杂交技术检测16例早期胃癌、52例进展期胃癌、26例胃粘膜肠化及67例异型增生组织中端粒限制性片段(TRF)的长度。发现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平均TRF长度均比相应正常胃组织缩短。其中胃癌有15例TRF缩短,6例TRF延长,癌前病变中有22例TRF缩短,12例TRF延长。且TRF的这种变化与胃癌的阶段及癌前病变的程度相一致。结果表明,端粒长度改变可能是反映胃粘膜细胞癌变及胃癌进展的一个重要生物学标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十二指肠血吸虫病的内镜和病理表现及预后。方法对29例胃、十二指肠血吸虫病患者的内镜下表现及病理表现进行分析,并根据随访资料进行预后分析。结果胃、十二指肠血吸虫病的内镜下表现缺乏特异性。29例中内镜下表现为溃疡17例,肿瘤样病变3例,浅表性胃炎2例,糜烂出血性胃炎1例,萎缩性胃炎6例。病理检查均在黏膜层、黏膜下层或坏死组织中发现有大量血吸虫卵沉积。29例中3例合并胃癌,另在最长11年的随访中发现癌变6例,癌变率达31%。结论胃、十二指肠血吸虫病内镜下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和病理学检查,预后分析表明本病易产生癌前病变并易癌变,应定期随访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11.
用流式细胞术对60例胃癌、胃癌前病变及5例正常人组织细胞中P53蛋白的表达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P53蛋白表达量在胃癌组与胃癌前病变组比较P<0.001,胃癌前病变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认为P53蛋白表达增加在胃癌前病变组织细胞中就已存在,P53蛋白表达定量分析检测,对于早期胃癌及胃癌的诊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治疗食管胃同时性双原发早期癌或癌前病变中的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医院内镜中心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行ESD治疗的5例食管胃同时性双原发早期癌或癌前病变患者资料。分析患者病变特征,治疗及随访情况。结果5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67.8±13.1)岁。食管病变平均大小(2.1±0.9)cm,位于食管上段1例,中段4例;胃病变平均大小(2.5±1.5)cm,位于胃窦2例,胃角2例,贲门1例。ESD同期切除4例,分次切除1例,均达到完整切除。术后病理提示,食管癌前病变伴胃癌前病变2例,食管癌前病变伴胃早癌2例,食管早癌伴胃早癌1例。5例患者10处病变均实现治愈性切除。术后1例出现食管狭窄,扩张治疗后好转。中位随访时间72个月,存活3例,死亡2例,死因与疾病内镜诊治无关。结论ESD可以作为治疗食管胃同时性双原发早癌或癌前病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对胃可疑癌前病变患者进行再次胃镜精检的效果及必要性。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10月在中山大学第六附属医院首次行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为胃癌前病变的患者70例,再次对患者进行胃镜精检,以手术及随访病理检查结果为诊断的金标准,比较首次胃镜检查及再次胃镜精检的诊断符合率。结果 70例患者经手术及随访病理检查,确诊胃癌15例(早期胃癌14例,进展期胃癌1例),重度异型或不典型增生(HGIN)的4例,轻、中度异型或不典型增生(LGIN)的51例。再次胃镜精检的诊断符合率(100.0%)显著高于首次胃镜检查的诊断符合率(7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可疑胃癌前病变行再次胃镜精检可发现首次胃镜检查中遗漏的早期病灶,显著提高诊断的符合率。  相似文献   

14.
过渡型CK19阳性表达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过渡型CK19阳性表达细胞与肝癌前病变的关系。方法用LSAB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CK19的表达,每3个月对患者检查B超和血清甲胎蛋白,随访至1年。结果肝组织出现卵圆细胞分化为肝细胞的过渡型CK19阳性表达细胞的患者,大多数出现血清甲胎蛋白的明显升高。随访至1年,有1例患者出现小肝癌,1例出现肝实质低回声结节。结论过渡型CK19阳性表达细胞有可能作为一种新的肝癌前病变的病理学标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胃黏膜癌前病变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应用奥林巴斯260电子胃镜结合病理对108例胃黏膜癌前病变患者进行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所有病例治疗6月后进行临床随访、内镜及病理组织学复查。结果 108例患者其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43例(39.8%)及上皮内瘤变65例(60.2%),104例患者临床症状减轻,复查胃镜示原病灶消失,复查病理组织学示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或上皮内瘤变消失,尚存慢性活动性炎症(92.6%)或萎缩性炎症(5.6%),治疗有效率98.1%,所有病例治疗中未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胃黏膜癌前病变安全、有效、快捷、经济,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6.
概述国内外针对胃黏膜癌前状态及癌前病变的消化内镜下随访策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内镜下氩等离子凝固术(APC)治疗肠癌前病变-肠息肉及腺瘤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2004年4月~2007年12月.对17例肠息肉和腺瘤的患者先行内镜检查和病理组织学检查.之后予以内镜下氩等离子凝固术治疗.所有病例治疗六月后进行临床随访、内镜及病理组织学复查.结果 16例(94%)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复查内镜病灶消失,复查病理组织学检查示正常黏膜.1例(6%)患者临床症状减轻,复查内镜仍见腺瘤残留,再次行APC治疗后病灶明显缩小.结论 APC为经内镜非接触性治疗肠癌前病变的新方法,治疗肠癌前病变方便、快捷、安全、疗效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的肿瘤标志物GP87在老年胃癌及胃癌前病变中表达的情况,从而确定其在上述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化染色法对283例标本进行染色分析。结果正常胃体、胃窦均为阴性,浅表性胃炎组阳性率为7.1%,明显低于癌症组及癌前病变组(P<0.01)。胃癌组阳性率为62.0%,明显低于癌前病变各组阳性率(P<0.05),癌旁粘膜组阳性率亦较高,在80.0%左右。结论新的肿瘤标志物GP87在胃癌及胃癌前病变中均有较高表达,特别是在胃癌前病变中的表达更高,故认为GP87是检测胃癌前病变较好的肿瘤标志物,可用于胃癌高危人群的普查,筛选出具有明确癌前病变的病人,定期随访、长期追踪,无疑有助于发现早期胃癌。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大肠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安全性、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7年6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接受ESD治疗的108例大肠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病灶特征、术后病理特征、术中与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等情况。 结果 10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ESD治疗,中位手术时间为45 min。术中穿孔3例(2.8%),术后无迟发性穿孔,术后迟发性出血3例(2.8%)。术后病理提示管状腺瘤41例(38.0%)、绒毛状腺瘤4例(3.7%)、绒毛状管状腺瘤39例(36.1%),其中伴有低级别上皮内瘤变41例(38.0%)、伴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6例(14.8%);腺癌19例(17.6%),包括高分化11例、中分化5例、低分化3例;其他病理类型5例(4.6%)。病灶均为完整切除,其中整块切除100例(92.3%)。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8.1个月,在此期间未发现复发病例。 结论 ESD治疗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是安全、有效的。完善术前评估,加强手术技能,分析术后病理特征及定期随访是提高ESD治疗质量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早期下咽癌及其癌前病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3年8月—2019年8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接受下咽部ESD治疗,经病理确诊为早期下咽癌及其癌前病变的41例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主要观察手术完成率、手术用时、整块切除率、R0切除率、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复发情况。结果 41例均顺利完成ESD,手术成功率为100.0%,平均用时49.1 min(10~110 min)。54处病变实施整块切除,整块切除率为98.2%(54/55),其中41处水平和垂直切缘均阴性,R0切除率为74.5%(41/55)。55处病变切除过程中均存在创面少量渗血,予热活检钳电凝成功止血。无一例发生穿孔,有2例(4.3%)术后出现迟发性出血,于急诊内镜下止血成功。术后复查内镜,1例(2.2%)出现食管入口狭窄,经多次水囊扩张后解除梗阻。随访3~72个月,中位时间18个月,1例发现下咽部同部位黏膜病变再次行ESD治疗。随访至2020年10月,未再见病变残留及复发。结论 ESD治疗早期下咽癌及其癌前病变总体疗效和安全性较好,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