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9 毫秒
1.
目的对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病因、诊断治疗方法进行探讨。方法对2009年2月至2011年5月来自我院的20例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一般在手术后5~10d,患者经过非手术治疗后11~30d恢复。结论造成患者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诊断的方法主要是通风胃镜检查和消化道造影,都可以通过非手术疗法治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996-06~2003-06收治的31例胃癌手术后胃排空障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发生手术后72h~16d,30例非手术方法治愈(96.8%),1例非手术治疗过程中出现应激性溃疡,离子紊乱而死亡(3.2%)。结论:胃癌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病因是多因素的,动力低下可能是主要因素之一,胃镜及消化道造影是重要诊断手段,非手术治疗是治愈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本院收治的30例腹部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痊愈出院。结论腹部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病因是多因素引起的。临床症状、体征、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5例腹部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病例的病因及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均发生于腹部手术4~14d,经非手术治疗后,恢复胃动力出院,7例患者30d内恢复,7例患者30~50d内恢复,1例术后72d出院。结论腹部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是多因素的,上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本病的主要辅助检查方法,一般采取非手术治疗可治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腹部肿瘤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病因、发病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自1995年4月至2005年10月收治的18例腹部肿瘤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患者的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均采取保守治疗,16例经非手术治疗后3~6周恢复胃动力治愈,2例死于肺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 腹部肿瘤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以保守治疗为主,对于创伤大、时间长的腹部肿瘤手术,预防性营养性空肠造口术是可取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诊治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患者的病例资料,探讨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诊治体会。结果 全部患者经治疗后胃动力恢复,痊愈出院。结论 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原因是多样的,早期发现并明确诊断是治疗胃排空障碍关键,采取非手术治疗法可治愈该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诊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0例均经保守治疗而治愈,经7~75d非手术治疗,胃排空功能恢复,正常进食,均痊愈出院。结论功能性胃排空障碍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常导致判断错误和再次手术,正确的诊断及治疗对患者的预后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病因及治疗。方法对2005年2月至2009年11月治疗的腹部手术术后的功能性胃排空障碍25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病例给予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疗法、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利用胃镜肠镜及促胃肠动力药物等非手术疗法后均治愈出院,避免再次手术。结论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病因有多种原因,联用多种非手术疗法可治愈术后胃排空障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与分析35例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诊治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行腹部手术后出现胃排空障碍的患者7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试验组患者治愈率达100%,较对照组相比,治愈率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功能性为排空障碍作为腹部手术后最为常见的一类并发症,极大程度的影响了患者康复进程,常出现二次手术的情况,因此,针对腹部手术后出现功能性腹部障碍的患者制定有效的诊治方案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诊治方法进行探讨。方法选择36例于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间在我院进行腹部手术治疗且出现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手术完成10~31d后全部36例患者胃功能均获得恢复,没有患者行二次手术或者出现死亡,取得了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结论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引发原因非常复杂,对患者进行非手术治疗能够取得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可使患者死亡率和二次手术发生率得到有效降低,改善和优化患者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胆总管探查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本院自2005年10月至2012年10月共发生胆总管探查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10例,对其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结果 10例均在术后4~6d出现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症状,经泛影葡胺、稀钡造影、胃镜等检查证实。临床上比较少见,均经积极非手术治疗8~45d治愈。结论本病为功能性病变,经恰当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均可治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FDGE)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6例FDGE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6例中有12例(46.1%)于治疗后7~14d内恢复胃动力,8例(30.8%)于15~21d内恢复胃动力,4例(15.4%)于22~28d内恢复胃动力,2例(7.7%)于29~32d内恢复胃动力。结论:FDGE的病因是多因素,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FDGE方便、可靠的方法,采用综合性治疗措施可有效治愈FDGE。  相似文献   

13.
李军 《临床医药实践》2012,21(5):340-341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胃排空障碍(FDGE)发生的病因、诊断方法及治疗手段。方法:对2007年5月—2011年5月因胃大部切除术后出现胃排空障碍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期间行胃大部切除术的134例患者中,8例出现胃排空障碍,发生率为6%。术前流出道梗阻和胃肠手术吻合方式是诱发本病的危险因素。X线口服造影、胃镜是诊断FDGE的重要手段。8例经对症保守治疗13~35 d后均治愈。结论:胃大部切除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在临床上的发生率并不少见,准确诊断及积极治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结肠肿瘤并急性梗阻的诊治经验,探讨其外科处理原则和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14例结肠肿瘤并急性梗阻的临床资料。本组全部切除肿瘤采用一期切除吻合。结果 14例均经手术治愈。术后切口感染6例,其中切口裂开再次手术缝合治愈1例。肺部感染2例,功能性胃排空障碍1例。无吻合口瘘,无住院死亡。结论 掌握好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方法,一期肿瘤切除吻合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5.
欧荣册  姜淮芜  刘君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0):1430-1431
目的:探讨小肠扭转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我院2005~2007年收治的38例小肠扭转病例的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结果:38例小肠扭转病例均经手术治疗,术中发现小肠扭转均为顺时针扭转。我们采用了经单纯减压复位术8例,行肠切除术30例。术后切口感染2例,切口裂开1例,术后7天出现粘连性肠梗阻2例(经再次手术松解粘连治愈)。治愈34例(占89.5%),死亡4例(占10.5%)。结论:小肠扭转为绞窄性肠梗阻,手术是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关键要在扭转肠袢发生坏死之前手术,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回顾性分析58例(98只患眼)翼状胬肉患者,探讨翼状胬肉单纯切除术与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3月至2005年12月,对30例(45只患眼)翼状胬肉患者行翼状胬肉单纯切除术,2006年5月至2007年5月,对28例(43只患眼)翼状胬肉患者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观察术后角膜上皮修复、翼状胬肉复发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观察6~18个月,翼状胬肉单纯切除组有15只患眼复发(33.3%),角膜上皮恢复时间为4~7d,平均5.8d,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组1只患眼复发(2.3%),角膜上皮恢复时间为2~4d,平均2.6d,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能有效阻止胬肉复发,并且促进术区角膜上皮修复,是治疗翼状胬肉的理想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查明囊虫死亡后患病机体内循环抗原(CA)的变化规律,以此为依据判定CA检测作为疗效考核标准的可行性。方法 用囊虫循环抗原检测试剂盒,对15头囊虫病猪和15例囊虫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A的变化情况作了观察。结果 用吡喹酮治疗囊虫病猪15头,经剖检证实治愈者13头。其中10头在治疗后15天血清中CA的衰减幅度大于2,治疗30天后13头猪的血清CA衰减幅度大于2,其中3头猪的CA已转阴;治疗后60天CA转阴的猪达10头。未治愈的两头病猪的CA一直变化不大。对囊虫病患者15例,用丙硫咪唑治疗,其中9例经1疗程治愈,治疗后30天的CA衰减幅度大于2,治疗60天后CA全部转阴;3例经2疗程治愈,60天后CA的衰减幅度大于2,1例转阴;2例经3疗程治愈,治疗后90天的CA衰减幅度大于2;另1例严重感染患者经6疗程治疗未治愈,其血清CA的衰减幅度小于2。结论 血清的CA吸光度(absorbance)A值变化能准确反应囊虫在患者体内的生存状态,以治疗前后的CA衰减幅度大于2或消失可作为囊虫病治愈的考核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特点和诊断、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8年5月治疗的27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资料。结果27例均经胃肠减压,应用生长抑素、肠外营养等支持疗法,平均治愈时间为14.5d,无一例再手术。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体征及腹部X线、CT检查。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可表现为典型的肠梗阻体征,多由小肠无菌性炎症致广泛肠粘连引起,多数病例采用保守治疗,肠绞窄或有肠绞窄趋势应及时手术。  相似文献   

19.
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27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柯  冯铎  喻军  陶霖玉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0):1433-1434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7例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结果:26例采用胃肠减压、肠外营养、糖皮质激素、生跃抑素等非手术方法治疗,1例手术治疗,均获痊愈,平均治愈时间为12.6天。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多发生在腹部手术后1~2周,临床上有典型的肠梗阻症状和体征,手术治疗操作困难且易引起并发症,应采用非手术方法治疗,同时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出现肠绞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