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6 毫秒
1.
《临床医学工程》2016,(11):1445-1446
目的探讨急诊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嵌顿性斜疝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间收治的小儿腹股沟嵌顿性斜疝患儿80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将患儿分为常规组及实验组各40例。给予常规组传统开放手术治疗,给予实验组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手术情况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离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和VAS评分。结果实验组的出血量、离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少于常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术后24 h及72 h的VA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嵌顿性斜疝,创伤小,出血量少,患儿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较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进一步探讨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的临床实际效果.方法 选取某院2008年1月2012年1月间入院治疗的102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实施治疗手术的方法不同,将患儿分成两组,分别是研究组和对照组,针对实施不同手术后的相关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单侧手术及双侧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各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两组患儿在愈合率和复发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临床效果显著,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可靠选择.  相似文献   

3.
杨文海 《智慧健康》2023,(11):96-99
目的 小儿腹股沟斜疝接受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取得的效果与开放式小切口手术效果比较,为患儿手术方案的设计提供借鉴。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6月本院收治腹股沟斜疝患儿抽取64例,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分别是开放式小切口术设作开放式小切口组与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设作腔镜组,对两组不同术式疗效指标比较。结果 腔镜组围术期一般指标优于开放式小切口组,术后24h、36h的VAS疼痛评分均低于开放式小切口组,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少于开放式小切口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发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接受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后效果更显著,减轻患儿术后疼痛基础上,还能明显减轻对患儿造成的手术创伤,以此控制术后并发症,促进术后恢复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七氟烷用于小儿腹腔镜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的麻醉诱导与维持技术,评估七氟烷在小儿腹腔镜手术麻醉的优势。方法选择40例符合人选标准的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均于气管内全麻下行腹腔镜下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随机分成两组,Ⅰ组接受七氟烷吸入诱导和维持麻醉,Ⅱ组接受传统的静脉复合全麻维持麻醉,对比两组的麻醉效果并进行分析。结果七氟烷吸人诱导迅速,呼吸道分泌物少,血流动力学稳定,术毕苏醒较静脉复合全麻快,不良反应少,麻醉效果满意。结论七氟烷吸人用于小儿腹腔镜下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麻醉诱导快,气道刺激小,心血管抑制反应轻,苏醒迅速,麻醉舒适满意。  相似文献   

5.
彭浩  禚保彪 《中国校医》2011,25(1):37-38
目的比较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手术及非手术疗效,观察小儿腹股沟疝术后对睾丸发育的影响。方法经临床及超声检查诊断为腹股沟斜疝患儿300例,其中150例患儿行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另150例患儿保守治疗(补中益气丸加敦煌272脐密带),12例治疗无效后转手术治疗,其中5例发生嵌顿而行急诊手术。所有患儿治疗后6个月随访。治疗前后对比2组患侧睾丸的位置、大小、睾丸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结果手术组术后复发5例,非手术组术后复发8例。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手术及非手术治疗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疝囊高位结扎术与非手术治疗比较,术后6个月前者对患儿的睾丸体积、血流影响较大(P<0.05)。结论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疗效差异虽然无统计学意义,但前者对患儿睾丸体积和血流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一孔法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2004年始开展微型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随着经验的积累,我们改进了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手术方法,采用腹壁上仅有一个穿刺戳孔的微型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78例小儿腹股沟斜疝,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应用腹腔镜技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经验体会.方法 2004年3月至2008年9月采用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的方法,共为92例腹股沟斜疝的患儿实施了107侧疝囊高位结扎术.结果 91例完成腹腔镜手术,1例中转开放式手术,无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1~40个月,术侧复发斜疝3例,术侧出现交通性睾丸精素鞘膜积液1例.结论 应用腹腔镜技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安全有效,手术时间短,恢复快;复发率低,对精素保护好,便于处理隐匿性疝;对巨大疝及并发鞘膜积液的患儿要注意手术指征及操作技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85例腹股沟斜疝患儿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0例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对照组45例行传统手术,比较两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为(12.23±2.47)min、术中出血量为(1.67±0.52)ml、术后患儿自主活动恢复时间为(11.45±1.70)d、住院时间为(2.11±1.04)d,对照组分别为(19.56±3.45)min、(4.78±0.24)ml、(21.64±2.48)d、(5.12±1.20)d,对照组的4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实验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有操作简单、患儿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理想方法 。  相似文献   

9.
目的小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果研究。方法对164例小儿腹股沟斜疝进行小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术后对其随访观察,时间最短的3个月,最长的8年。结果复发2例,治愈率为98.8%。结论本术式损伤小,术后当天小儿就可以下床活动,效果可靠,复发率低,成功率高、费用低。  相似文献   

10.
王芳 《现代养生》2014,(2):123-123
目的:对采用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将2012年2月-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96例腹股沟斜疝患儿按照家属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在腹腔镜下进行疝囊高位结扎手术,对照组则实施传统的手术。对照2组手术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单侧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复发1例(2.08%),再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痊愈;对照组复发7例(14.58%),其中3例转腹腔镜手术治疗,4例实施开腹手术,均治愈出院。结论 :对腹股沟斜疝患儿采用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治疗效果相对传统手术较优,复发率低,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自制弧形疝针在经脐单部位腹腔镜小儿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9月医院收治的148例小儿腹股沟疝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73例)与试验组(75例)。对照组行传统开放小儿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试验组使用自制弧形疝针行经脐单部位腹腔镜小儿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48例患儿均顺利完成疝囊高位结扎术。试验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自制弧形疝针行经脐单部位腹腔镜小儿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具有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短且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低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几乎所有小儿腹股沟疝都是斜疝,经腹股沟区疝囊高位结扎术(传统手术)被认为是治疗小儿疝的基本方法,而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医院采用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但腹腔镜下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手术在降低疝复发率方面无明显改善,存在1.5%田左右的复发率。我院自2003年1月开始开展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加自体组织修补治疗小儿疝,并与传统手术进行对比性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分析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和经腹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8月我院所收治的38例腹股沟斜疝患儿,将其分为观察组19例(选取经腹小切口手术治疗)和对照组19例(以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两组,观察比较两组病患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在手术切口大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患儿,且观察组患儿的术后感染率及发生阴囊肿胀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腹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的帮助患儿改善症状,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中普及运用.  相似文献   

14.
一孔法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2004年始开展微型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随着经验的积累,我们改进了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手术方法,采用腹壁上仅有一个穿刺戳孔的微型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78例小儿腹股沟斜疝,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临床医学工程》2015,(11):1483-1484
目的探讨改良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08例腹股沟斜疝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各54例,对照组行传统手术,观察组行改良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对比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长度、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等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长度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术后的感染/睾丸萎缩、切口积血/积液、阴囊水肿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的止痛药物应用率及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疗效确切,且具有并发症较少、恢复快、复发率低的优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单孔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为临床预防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舟山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207例腹股沟斜疝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行单孔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术后对其进行为期1年的康复随访,统计其随访期间腹股沟斜疝复发情况,并根据复发情况将所有患儿分为复发组与对照组,统计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是否合并肥胖症、是否合并隐匿疝、是否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疝囊部位、疝囊大小及有无疝环粘连等,分析两组上述资料差异性,找出可能导致单孔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后腹股沟斜疝患儿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 207例经单孔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的腹股沟斜疝患儿术后复发36例,占17.3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复发组患儿性别、是否合并隐匿疝、是否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疝囊部位、疝囊大小、有无嵌顿疝及有无既往腹部手术史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复发组患儿年龄、是否合并肥胖症、有无疝环粘连、内环口大小及结扎线类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结果显示,年龄6岁、合并肥胖症、疝环粘连、内环口3 cm及可吸收线结扎可能是经单孔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腹股沟斜疝患儿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年龄6岁、合并肥胖症、疝环粘连、内环口3 cm及可吸收线结扎可能是单孔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腹股沟斜疝患儿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临床应积极做好应对措施,降低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扎布袋口式”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扎布袋口式”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286例小儿腹股沟疝,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采用本术式治疗的小儿腹股沟疝患儿无一例复发,几乎无术后并发症.结论 “扎布袋口式”疝囊高位结扎术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安全、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经脐单孔法腹腔镜下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为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案。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在福建省霞浦县医院治疗的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各40例。参照组实施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观察组实施经脐单孔腹腔镜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均优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低于参照组的2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5,P<0.05)。结论 经脐单孔腹腔镜下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可以改善患儿的手术指标,降低患儿术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缩短患儿住院时间,且患儿半年、1年复发率可以得到明显降低,故而临床对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治疗时,可以根据患儿病情需要,优先考虑应用经脐单孔腹腔镜下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应用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疗效,为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08年1月~2012年1月来某院进行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50例为观察组,同期行传统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术50例患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切口血肿,切口疼痛,切口异物感,尿潴留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中手术时间,术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疼痛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切口感染,切口血肿,切口疼痛,切口异物感,尿潴留,复发等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持续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均较传统手术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小儿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小儿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的麻醉处理方法和安全性。方法本组80例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患儿,ASAⅠ~Ⅱ级,以气管全麻下行术式,入室后连续监测HR、MAP、SpO2、气道峰压(PIP)、PETCO2及体温,并分别记录术前、气腹后5min、气腹后10min、放气后10min的各项监测指标。结果所有患儿麻醉均满意,无一例出现麻醉意外、并发症,CO2气腹后10、20min HR、MAP、PETCO2、PIP显著升高(p<0.05,p<0.01),SpO2无显著变化,放气后10min各项指标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面对小儿特殊的解剖、生理和CO2气腹对生理产生的影响,做好术前准备,选择正确的麻醉方法和合适的麻醉药物,维持稳定的循环,小儿可安全实施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