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康复治疗影响国际疾病分类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加强临床医师和疾病分类人员对康复治疗疾病分类的认识,提高康复治疗疾病分类编码的准确性及病案资料检索利用的质量。方法:利用Foxpro建立病案资料数据库,以国际疾病分类(ICD-9)的编码原则为标准。回顾性检索1998-01/2002-12新桥医院住院进行康复治疗的病例,所有病例以出院的第1诊断为检索对象。结果:检索出康复治疗疾病分类的误码667例,主要发生在循环系统、精神疾患系统、损伤和中毒系统、神经系统、肌肉骨骼系统、影响健康状态系统(V编码)和传染病系统的疾病分类编码。结论:康复治疗疾病分类编码的准确率。直接影响临床、科研及教学对病案信息资料检索利用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徐建国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7):6639-6640
对疾病分类进行编码是医院病案室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编码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医院病案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影响病案信息的检索和利用。有人对3000份产科病案的ICD-10编码的准确性进行调查,查出错误编码155份,占5.2。一般医院都重视病案质量,但对疾病分类编码的质量却少有人问津。现将疾病编码不准确原因与对策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健康分类家族(WHO-FICs)在康复领域宏观层面的政策和理论架构、中观层面的治理与管理机制,以及微观层面的系统应用。方法 基于国际康复政策文件,主要是世界卫生组织《世界残疾报告》、《全球残疾行动计划》和《健康服务体系中的康复》等分析康复发展的政策理论架构;探讨WHO-FICs,包括《国际疾病分类》(ICD-11)、《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和《国际健康干预分类》(ICHIβ-2)三大参考分类在康复领域的系统应用。结果 基于WHO-FICs构建康复宏观政策和理论架构,明确现代康复服务的内涵和原则。康复服务是现代健康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6大要素,包括领导力与治理能力、筹资、健康人力资源、服务提供、医药技术和健康信息系统。要求在康复服务中依据ICD、ICF和ICHI的架构和知识体系,对康复领域的疾病、功能和干预的分类、命名规则、内涵、外延、术语体系和编码系统进行标准化,并完成康复相关的评估和统计。基于WHO-FICs构建康复治理与管理的中观机制。康复服务基于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坚持以人为本和功能定向原则;情景要素包括服务地点、服务设施和服务场景三个方面。在康复领域系统应用WHO-FICs推荐采用“评定(ICHI)–功能分类、评定、说明和编码(ICF)–疾病分类、诊断、编码(ICD-11)–康复干预(ICHI)”系统应用模式,遵循“评估(功能和需求)和诊断(疾病和功能)–确定康复目标和康复方案–实施康复干预–康复结局评价(功能评定)”的标准化流程。基于WHO-FICs构建康复的微观应用模式,明确康复涉及的主要疾病有28大类,主要功能障碍有7大类,康复干预有6大类。根据ICD-11和ICF推荐的整体功能评估工具有WHO残疾评定方案(WHODAS 2.0)、WHO示范残疾评估表简明版(MDS-B)和VB40通用功能领域(VB40),同时推荐ICF核心分类组合用于康复功能和康复结局的评估。WHO-FICs在康复病案管理和病案首页报告中的应用,可实现康复病案管理的标准化,基于康复病案首页的疾病、功能和干预编码以及康复绩效报告的标准化为康复付费和支付管理提供了工具。基于WHO-FICs构建标准康复数据集,建立标准化康复大数据,实现功能相关的诊断相关分类和case-mix统计。结论 将WHO-FICs分类系统应用于康复领域,在宏观层面构建康复理论和政策架构,在中观层面明确康复治理与管理的机制,在微观层面建立康复应用模式,可进一步提升康复服务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提升康复服务的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提高康复服务的质量、安全性和覆盖率,提供科学有效的整体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for-α,TNF-α)在缺血性脑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TNF-α的改变及与疾病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关系,并探讨对其干预治疗的临床价值,为康复治疗提供理论依据。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4-01/2004-06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Cerebral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tumornecrosisfac-tor-α,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维普医学数据库和万方数据生物医药全文信息系统《中国临床康复》杂志和《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2-01/2004-06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脑缺血/脑梗死,再灌注损伤,肿瘤坏死因子”,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按以上检索要求进行检索,然后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关于缺血性脑损伤机制及脑缺血后TNF-α的表达及作用的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文献。资料提炼:共收集到30篇有关文献,其中9篇因系重复研究而被筛除。选取的21篇文章分别选自15种不同杂志。资料综合:将21篇文章资料予以综合。并按脑缺血后TNF-α的表达及动态变化、TNF-α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TNF-α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及有关干预治疗等不同研究内容对文献进行分类分析并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TNF-α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国内外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研究的现状出发,探讨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估及其康复治疗对脑卒中生活质量的影响。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4-01/2004-12的与脑卒中生活质量相关文献,检索词“stroke,qualityoflife,rehabilitation”,并限定文献语种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1998-01/2004-12的与脑卒中生活质量相关文献,检索词“脑卒中,生活质量,康复”,并限定文献语种为中文。资料选择:就检索到的80篇文献进行筛选,选择临床以患者为观察对象的研究,以“脑卒中,生活质量,康复”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文献15篇,排除综述类文献。资料提炼:共筛选到15篇文章,包括850例患者,按照脑卒中生活质量、脑卒中康复分类,其中6篇与脑卒中生活质量有关,9篇与脑卒中康复有关。资料综合:目前在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研究中常用的量表有疾病影响问卷、健康质量量表、诺丁汉健康问卷、简短36条目问卷、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Niemi的中风生存质量研究量表、Frenchay活动指数等10余种,其中后两种为脑卒中专用量表。影响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有年龄、性别、损害部位及脑卒中类型、有无抑郁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水平等,康复治疗可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目前国内使用的生活质量量表没有统一规定的评估标准,不便于比较,应积极研制适合中国国情、文化背景的评估量表;针对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语言、认知功能和心理障碍进行康复治疗能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病案首页主要疾病诊断编码错误的原因及对策。方法:抽取本院2018年2月至2019年4月编制的出院病案2486份,参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编码原则对病案首页主要疾病诊断编码错误问题进行调查,分析规范病案编码的管理对策。结果:首页存在主要疾病诊断编码错误问题病案共352份(14.16%),主要由病案编码摘录错误、医生填写错误、未按ICD-10编码原则编码所致。其中,诊断编码错误的主要类型为主要与次要诊断的顺序颠倒、合并编码原则的应用意识薄弱等。结论:临床医师正确掌握病案填写的要领,管理人员遵照ICD-10编码原则编码,是确保主要疾病诊断编码科学性及准确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上海市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临床数据,分析临床医生肿瘤诊断编码填写准确性的影响因素,探讨有效的应对策略及实证效果。方法:结合我院《病案首页检索系统》与《病理报告系统》,筛查出2019年1月至2019年7月医院住院病案首页中主要诊断ICD-10编码为C00-D48的病例,并对应核查病理报告结果,根据对应发现的肿瘤诊断编码错漏病例,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用同样的筛查方式,检索医院制定并实施质量改进措施后2020年1月至2020年7月住院病案首页中肿瘤诊断编码错漏例数。结果:2019年1月至7月,共采集12 382份病例,其中存在病理诊断编码错漏的病例有2 712份,错漏率在21.92%。2020年1月至7月11 872份病例中,错漏病例为1 272份,错漏率在10.7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诊断编码错漏率低于改进前,改善幅度11%。2019年病例数中,临床编码原则错误、病理结果不确定以及病理报告时间滞后产生的错漏合计为2 712份,分别占病例统计总量的12%、6%、4%。2020年因临床编码原则错误、病理结果不确定及病理报告时间滞后产生错误的情况都出现较明显的改善(P0.05)。其中,临床编码原则错误率减少了7%,因病理结果不确定、病理报告时间滞后产生错误率分别减少了3%、2%。结论:基于上海市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实证研究数据表明,通过对临床医生肿瘤诊断编码质量的一系列改进措施实施,能明显提高肿瘤诊断编码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在作业治疗中的理论架构、方法体系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系统应用。方法 基于ICF理论,结合世界作业治疗师联合会的相关政策文件,分析作业治疗发展的理论架构,探讨基于ICF框架下临床情境下系统化的作业治疗。结果 基于ICF构建作业治疗的理论架构与方法体系,明确现代康复服务中综合作业治疗干预的目标、原则与应用方法。作业治疗干预目标是通过多学科、跨领域地应用综合作业治疗方案,提高个体的活动和参与,使功能最佳化。作业治疗基于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坚持以人为本和功能定向的原则,在不同情景下实施个性化的干预方案。在临床实践中,建议系统应用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健康分类家族,构建系统化的作业治疗服务体系,即功能与需求分析(ICHI)-功能分类、评估及编码(ICF)-疾病分类、诊断及编码(ICD)-作业治疗干预(ICHI)。结论 构建了基于ICF的作业治疗理论架构与方法体系,建立了综合性的临床作业治疗应用模式,明确了以活动和参与为导向的作业治疗干预目标,提高了作业治疗的系统化、结构化、标准化及精细化水平。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了非器质性睡眠障碍编码的ICD疾病分类编码,提出了提升编码质量的重要性。编码人员需认真查阅病案信息,编码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与临床医师进行沟通,深入剖析产生睡眠障碍的病因,结合患者的病情,按ICD-10的编码规则,对非器质性睡眠障碍进行疾病区分和分类编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因等进行准确地疾病分类编码,保证病案首页信息以及分值付费的准确性,此外,本文还提出了非器质性睡眠障碍的ICD疾病分类编码的修改建议,旨在为ICD准确编码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临床医生肿瘤诊断编码错漏填写的原因和改进措施。方法:运用我院《病案首页检索系统》与《病理报告系统》结合,筛查出2019年1月至2019年7月医院住院病案首页中主要诊断ICD-10编码为C00-D98的病例,并对应核查病理报告结果,根据对应发现的肿瘤诊断编码错漏病例,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用同样的筛查方式,检索医院制定并实施质量改进措施后2020年1月至2020年7月住院病案首页中肿瘤诊断编码错漏例数。结果:质量改进措施实施后,肿瘤诊断编码错漏例数显著低于措施实施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临床医生肿瘤诊断编码质量的一系列改进措施实施,能明显提高肿瘤诊断编码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12.
临床护士心理压力源与工作满意度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玉芬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0):921-922,924
目的了解临床护士面临的主要心理压力源,为护理管理者有效地帮助护士减轻和消除心理压力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评式问卷调查的方法 ,对内江市2所三级乙等医院287名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临床护士的心理压力源依次来源于工作强度、职业需求、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家庭经济收入等方面。其中来源于工作强度、人际关系及家庭方面的压力源,不同年龄组护理人员在其压力程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护士存在着多种心理压力源,这些压力源是导致护士工作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也是护理的安全隐患之一,护理管理者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定期针对不同的人群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建立有效的支持系统,及时帮助他们调整心理状态,减轻和消除压力,从而提高护士对本职工作的满意度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14.
精神疾病患者家属教育的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精神疾病患者家属教育的调查,探讨家属教育的内容和教育方式。方法:采用自拟问卷对参加系列教育的家属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患者和家属接受教育次数越多,对疾病知识了解越多;在患者的亲属中患者的父母参加教育比率较大。结论:家属教育对治疗疾病起着积极的作用,应更具有针对性,同时还应该注意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