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荨麻疹病因复杂,多种多样。近年来发现肝炎病毒感染不仅可以引起肝细胞的损伤,也可以引起肝外组织的损伤和相关症状,特别是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他们与慢性荨麻疹的发病也存在一定联系。本文的目的是系统的分析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的慢性荨麻疹与乙型肝炎病毒及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相关性研究。通过临床表现和皮肤病理、皮肤免疫病理方面的调查研究,认为肝炎病毒感染,特别是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能引起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肝外组织的损伤与免疫反应,与慢性荨麻疹的发生发展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荨麻疹是皮肤科的一种常见疾病,每周发作两次且连续六周以上称为慢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病因复杂,病理机制不明,临床治疗棘手,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目前认为凝血功能的改变可能是慢性荨麻疹的病理机制之一,但就其在改变的程度与慢性荨麻疹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国内外观点不同。本文就慢性荨麻疹中凝血因子的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慢性荨麻疹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的相关性,探讨HP检测在慢性荨麻疹患者诊疗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7月门诊治疗的慢性荨麻疹患者420例,并随机选取同期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450例为健康对照组,采用胶体金法检测患者及健康体检者血清HP尿素酶抗体,分析慢性荨麻疹组和健康对照组两组HP的阳性情况;同时将162例慢性荨麻疹HP阳性患者分为实验组88例和对照组74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荨麻疹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抗HP三联疗法,分析HP检测阳性的慢性荨麻疹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慢性荨麻疹组HP阳性率为38.6%,健康对照组HP阳性率为1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检测阳性患者实验组临床疗效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荨麻疹与HP感染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 HP检测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的诊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慢性荨麻疹为皮肤科常见疾病,其病因比较复杂,虽然临床抗过敏治疗通常有效,但停药后极易复发,因此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是临床医师面临的一个很棘手的问题。近年来,采用特异性免疫治疗慢性荨麻疹显示出一定的优势,但其作用机制仍不非常清楚。本文对慢性荨麻疹患者采用特异性免疫治疗,通过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IL-4(白细胞  相似文献   

5.
HLA与慢性荨麻疹及人为性荨麻疹金贵和,宋芳吉,李惠刚,张庆瑞,耿龙,贺为东,肖毅,韩秀萍慢性荨麻疹(chronicurticaria,CU)和人为性荨麻疹(factitialurticaria,FU,又称皮肤划痕症)是常见的两种不同临床类型的荨麻疹...  相似文献   

6.
目的:揭示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的变化,分析其对慢性荨麻疹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门诊治疗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各86例,ELISA检测血浆TNF-α浓度,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浆TNF-α浓度(4.2±1.8)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1.8±0.7)ng/ml(P〈0.001),与临床评价总积分(r=0.471,P〈0.01)和病程(r=0.424,P〈0.01)呈显著正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浆TNF-α浓度(OR=1.738,95%CI=1.117~4.924,P〈0.05)是慢性荨麻疹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辨别了血浆TNF-α浓度的曲线下面积(曲线下面积=0.842,95%CI=0.775~0.913,P〈0.001)和判定界值(〉2.8 ng/ml),对诊断慢性荨麻疹有较高的灵敏度(83.7%)和特异度(79.1%)。结论:TNF-α可能参与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其浓度可有效诊断慢性荨麻疹。  相似文献   

7.
慢性荨麻疹的一线治疗药物为第二代组胺H1受体拮抗剂,然而部分慢性难治性荨麻疹患者使用常规剂量组胺H1受体拮抗剂没有明显效果.因此,常联合非抗组胺药治疗慢性难治性荨麻疹.根据临床观察,联合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独使用组胺H1受体拮抗剂.常用的非抗组胺药物有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糖皮质激素、三环类抗抑郁药、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但是非抗组胺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多,建议在使用前权衡利弊,使用过程中还应注意监测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童慢性荨麻疹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来我院皮肤科诊治的慢性荨麻疹患儿62例,健康儿童32例,分为两组,分别进行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并对幽门螺杆菌阳性者给予抗幽门螺杆菌根治性治疗。对幽门螺杆菌阳性率及疗效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慢性荨麻疹患儿组幽门螺杆菌阳性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两组幽门螺杆菌转阴率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儿童慢性荨麻疹的发生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消风解肌汤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4例采用自拟消风解肌汤内服;对照组36例予西药马来酸氯苯那敏片及雷尼替丁片治疗。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消风解肌汤治疗慢性荨麻疹效果较好,并能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0.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小儿慢性荨麻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幽门螺旋杆菌与慢性荨麻疹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 (ELISA)法对 2 4例慢性荨麻疹患儿及 30例健康体检儿童进行幽门螺旋杆菌 (Hp -IgG)检测 ,并对抗Hp -IgG抗体阳性的荨麻疹患儿进行了14 C尿素呼吸试验(14 C -UBT) ,2项均阳性患儿采用了根除Hp的治疗。结果 慢性荨麻疹组 2 4例中 11例Hp -IgG阳性 ,阳性率 4 5 .8% ,对照组4例抗Hp -IgG抗体阳性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χ2 =7.0 2 ,P <0 .0 1)。 2 4例荨麻疹患儿Hp -IgG及14 C -UBT均阳性者10例 ,给予根除Hp的治疗后 4周随访 ,所有的患儿皮疹消退 ,复查14 C -UBT均为阴性。继续随访 1年 ,其中 8例未再复发 ,2例再次出现皮疹 ,经再次治疗后皮疹完全消失 ,未再复发。结论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慢性湿疹及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胃泌素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测定63例慢性湿疹及37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 43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结果:慢性湿疹组、慢性麻荨疹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清胃泌素水平分别为(102 95±27 33)ng/L、(109 87±33 64)ng/L和(61 72±20 38)ng/L。经统计学分析,两疾病组与对照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 01,P<0 01),而两疾病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 05)。结论:慢性湿疹及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胃泌素水平均增高,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流行病学。方法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共242例,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其临床流行病学进行分析,包括临床特点、疾病诱因及临床症状分型等。结果所有患者中CSU患者最多,共127例(52.48%);在所有典型诱因中,物理因素是造成CU的主要原因,共43例(17.77%);血管性水肿患者的风团持续时间显著长于不伴有血管性水肿患者(P<0.05),其他临床特点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慢性荨麻疹多见于青年群体,疾病诱发原因及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常伴血管性水肿;通过分析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流行病学,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利指导。  相似文献   

13.
秦玲 《医学信息》2010,23(17):3135-3136
目的观察依巴斯汀联合转移因子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将12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3例,对照组57例。两纽均口服依巴斯汀10mg,1次/d,治疗组同时服用转移因子6mg,2次/d,疗程4周。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有效率为69.84%,对照组有效率为47.57%,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依巴斯汀联合联合转移因子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优于单用依巴斯汀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长效变应原制剂脱敏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对45例慢性荨麻疹病人用长效变应原制剂脱敏和传统的短效变应原制剂脱敏治疗治疗2年以上进行评价.结果长效组25例,总有效率88%,短效组20例,总有效率达85%(p>0.05).两组治疗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下降(p<0.05),血清总IgE明显下降(p<0.05).结论长、短效剂治疗慢性荨麻疹同样有效.长效剂脱敏治疗更方便,容易被病人所接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行为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心理谈话、生物反馈、腹式呼吸训练的方法对56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治疗。结果训练1个月后,43例接受生物反馈治疗的患者中痊愈10例(23.2%),显效16例(37.2%),有效14例(32.6%),无效3例(7%);13例接受腹式呼吸训练的患者中,痊愈3例(23%),显效6例(46%),有效2例(15%),无效2例(15.4%)。结论行为疗法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探讨慢性荨麻疹与食物不耐受的相关性,为其病因诊断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采用美国B IOMER ICA公司生产的食物不耐受体外检测试剂盒(ELISA方法)检测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14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74例患者中,食物特异性IgG总阳性率为63.5%(47/74)。IgG阳性率在10%以上的食物有六种,阳性率由高至低分别为鸡蛋(24.3%)、牛奶(24.3%),螃蟹(18.9%)、大豆(18.3%)、小麦(17.6%)、虾(13.5%)。IgG浓度分级结果表明,仅对1种食物不耐受者居多,占全部IgG阳性病例的46.8%(22/47);男、女患者食物特异性IgG阳性率以及各种食物的IgG阳性率在不同性别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慢性荨麻疹与食物不耐受密切相关,鸡蛋、牛奶、螃蟹、大豆、小麦、虾是本地区慢性荨麻疹患者食物不耐受最常见的主要致敏源,食物不耐受检测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病因诊断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长效变应原制剂脱敏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长效变应原制剂脱敏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 对45例慢性荨麻疹病人用长效变应原制剂脱敏和传统的短效变应原制剂脱敏治疗治疗2年以上进行评价。结果 长效组25例。总有效率88%。短效组20例,总有效率达85%(p〉0.05)。两组治疗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下降(p〈0.05)。血清总IgE明显下降(p〈0.05)。结论 长、短效剂治疗慢性荨麻疹同样有效。长效剂脱敏治疗更方便,容易被病人所接受。  相似文献   

18.
李羞月 《医学信息》2018,(2):177-178
目的 观察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中医护理对策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7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穴位埋线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中医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复发和护理满意情况。结果 观察组复发率(2.86%)与对照组(17.14%)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7.14%)与对照组(80.0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穴位埋线治疗的慢性荨麻疹患者使用中医护理对策,可明显降低复发率,提高护理质量,临床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98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肌肉注射0.7毫克,每周2次,连续治疗12周,同时口服左西替利嗪5毫克,每日1次,连续4周.对照组:单独口服左西替利嗪5毫克,每日1次,连续4周.结果 4周后观察疗效,治疗组有效率为73.5%,对照组为51.0%(P<0.05),12周后治疗组有效率为75.5%,对照组为34.7%,两组比照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左西替利嗪及酮替芬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和治疗组(42例)。对照组以左西替利嗪和酮替芬治疗。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服复方甘草酸苷胶囊75mg tid。均连用4周后,比较两组的有效率。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5.71%和57.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左西替利嗪及酮替芬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满意,值得临床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