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Ⅱ型ZTC1+1天然澄清剂在黄芪多糖提纯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考察Ⅱ型ZTC1+1天然澄清剂在黄芪多糖提取中的提纯效果。方法:以硫酸一苯酚法测定含量,通过正交实验进行优化,找出理想的Ⅱ型ZTC1+1天然澄清剂处理工艺。结果:实验表明Ⅱ型ZTC1+1天然澄清剂能有效提高黄芪多糖的含量,并与澄清剂两组份的比例,反应温度有关。结论:Ⅱ型ZTC1+1天然澄清剂处理黄芪多糖的理想工艺为4B,2A,反应温度80℃。  相似文献   

2.
Ⅱ型ZTC1+1天然澄清剂在中药口服液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Ⅱ型ZTC1+1天然澄清剂代替超滤和醇沉工艺应用在口服液的生产,对外观、含量等指标进行研究。结论:此方法既可保留有效成份,又能缩短生产周期,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3.
ZTC1+1天然澄清剂在赤芍药材除杂工艺中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ZTC1+1天然澄清剂用于赤芍药材除杂方法。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方法对ZTC1+1天然澄清剂的影响因素进行考察,并得出最佳因素组合与醇沉方法进行对比。结果:ZTC1+1天然澄清剂的除杂效果要比醇沉好。结论:采用ZTC1+1天然澄清剂对中药水提液除杂是一个较好的方法,该方法有方便、经济、除杂效果好、安全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中成药》2015,(7)
目的考察Ⅱ型ZTC1+1天然澄清剂在土茯苓总多糖中的纯化效果。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多糖保留率和蛋白清除率为指标,考察天然澄清剂加入量、料液比、纯化时间和温度四个因素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Ⅱ型ZTC1+1天然澄清剂纯化土茯苓总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天然澄清剂b组分加入量为2%,a组分为1%,料液比为1∶15,纯化时间120 min,温度为80℃,多糖保留率为94.07%,蛋白清除率为55.59%。结论Ⅱ型ZTC1+1天然澄清剂纯化土茯苓总多糖的工艺简单可靠,合理可行,为土茯苓多糖的纯化和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ZTC1+1天然澄清剂处理蚁宝口服液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惠民 《中草药》1999,30(7):510-511
采用ZTC1+1天然澄清剂ZTC-Ⅲ型处理蚁宝口服液的浓缩药液,解决了成品的澄明度问题。TCL和含量测定等质量检测表明,该处理方法对成品质量无影响。该处理方法有别于ZTC-Ⅲ的使用说明,拓展了ZTC-Ⅲ。  相似文献   

6.
Ⅱ型ZTC1+1天然澄清剂在中药口服液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Ⅱ型ZTC1+1天然澄清剂代替超滤和醇沉工艺应用在口服液的生产,对外观、含量等指标进行研究.结论此方法既可保留有效成份.又能缩短生产周期,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ZTC 1+1Ⅱ型天然澄清剂用于加减二至丸凉茶的澄清效果。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总黄酮含量为指标,考察澄清剂用量(与中药提取液的百分比)、提取液浓度、反应时间3个影响因素对澄清效果的影响。结果:加减二至丸凉茶水提液的最佳澄清条件为:澄清剂用量:A组分8%,B组分6%,中药提取液浓度为1∶20,温度为60℃时反应60min。结论:ZTC 1+1Ⅱ型天然澄清剂沉淀工艺能有效除去中药材水提取液中的杂质,并能提高总黄酮含量(P=0.000);同时保证溶液质量稳定性(P=0.000)。ZTC1+1Ⅱ型天然澄清剂应用于加减二至丸凉茶,既能保证其有效成分,又能达到澄清效果。  相似文献   

8.
9.
ZTC1+1天然澄清剂与乙醇用于清热口服液除杂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段晓颖  王又红  潘灏白  白云 《中草药》1999,30(5):346-347
将TC1+1天然澄清剂(工艺1)与乙醇(工艺2)用于清热口服液的除杂,结果表明,工艺1除杂能够得到澄清液体且减少有效成分的损失,经临床对比,工艺1制得的清热口服液治疗上感发热的总有效率高于工艺2。  相似文献   

10.
ZTC1+1天然澄清剂在化积膜制备工艺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曾祖平  何薇  穆树仁 《中草药》2000,31(7):514-516
向化积膜提取液中加入不同量的ZTC1+1澄清剂,鉴别了上清液的主要成分当归,黄柏,测定了上清液中大黄酸的含量,并与醇沉工艺和未处理的药液进行了比较,筛选出最佳工艺。  相似文献   

11.
现代实验技术在中药遗传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以常用的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微核实验、单细胞凝胶电泳等实验方法以及近年来发展成熟的基因芯片技术和胚胎干细胞技术为代表,概要论述了现代实验技术的特点及其在中药遗传毒性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和优势.细胞回复突变试验、微核实验、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等已成为常规的新药毒理评价实验方法,并广泛应用于中药的毒理研究中.而基因芯片技术和胚胎干细胞技术是近一、二十年发展起来并逐渐成熟的新技术,具有高精度、高通量和低消耗的特点,是其它技术所无法比拟的,尽管目前在中药毒理研究中的应用尚属初步阶段,但随着中药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其在中药遗传毒性研究中的地位必将日显突出,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数学方法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数学方法在中药药效评价、中药方剂学及中药原料利用方面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3.
中国道地药材研究概论   总被引:53,自引:19,他引:53  
在回顾性与前瞻性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道地药材形成的规律和实质,提出了道地药材学与中药现代化研究的一些模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区域中草药资源系统开发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本文提出了区域中草药资源的概念及系统开发的决策模式。首次将层次分析法引入四川省青城后山野生中草药资源系统概念开发阶段研究,取得了预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5种马兜铃科中药饮片及配方颗粒(由相应批次的中药饮片制成)所含马兜铃酸A进行含量测定。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YMC-Pack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甲醇(A)-0.05%磷酸溶液(B),检测波长250nm,流速0.8 mL.min-1,柱温30℃。结果:5种马兜铃科中药饮片(各3批)中马兜铃酸A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关木通4.18mg.g-1,马兜铃0.77 mg.g-1,蜜马兜铃0.46 mg.g-1,青木香0.86 mg.g-1,寻骨风0.53 mg.g-1;5种中药配方颗粒(n=3)马兜铃酸A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关木通1.16 mg.g-1,马兜铃0.31 mg.g-1,蜜马兜铃0.10 mg.g-1,青木香0.39 mg.g-1,寻骨风0.03 mg.g-1。结论:建立的方法对多种含马兜铃酸A药材与配方颗粒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可以用于其含量测定;中药配方颗粒的制作工艺对中药饮片的成分有一定影响,有必要建立相关生产监控标准、质量控制标准,用来保证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HPLC测定中药中农药灭幼脲残留量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田金改  杜庆鹏  高天兵 《中草药》2000,31(3):179-180
建立测定中药材、中成药中农药灭幼脲残留的含量。采用RP-HPLC法,ODS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水(75:25),检测波长250nm。结果:加样回收率92.67%~100.21%,0.0315~0.63μg/mL、0.315~6.0μg/mL时,r=0.999,线性关系良好。简便、快速,适合中药材、中药制剂中农药灭幼脲残留的监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药症相应,探讨历代本草治窍思路,以指导临床辨治用药。方法:检索《中华医典》数据库中本草类的全部文献数据,涉及本草著作76部,涵盖汉至明清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存世的本草著作,收集整理其治窍的本草信息,依照《中药学》(第十一版)及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筛选纳入的本草进行性味归经统计分析,以治窍病机要素进行分类统计,提取各类本草的辨治论述内容。结果:在76部历代本草专著中,筛选出93味治窍本草。在治窍本草性味归经上,药性以温性为主,其次为寒性、平性等;药味以辛味为主,其次为苦味、甘味等;归经以肺经为主,其次为胃经、心经、肝经、脾经、肾经等。在以治窍病机要素本草分类中,可划分为风邪袭扰、浊阻气滞、水湿停滞、血瘀络阻、火热毒损、正虚寒凝六类病机要素。结论:治窍辨治用药以祛风散邪药、化浊行滞药、利水渗湿药、活血通络药、清热泻火药、补虚散寒药为主,且互相联合运用;祛邪通利、补虚泻实为治窍辨治主要特点,符合窍失空灵、邪阻正虚的生理功能紊乱状态。  相似文献   

18.
本文较全面地阐述了目前中药及天然药物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我国中药及天然药物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结合欧洲发展传统药物的经验,本文重点阐述了中药及中药复方制剂研究与开发的途径与思路,其中归结的观点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中药超微粉碎技术的发展概要、超微粉碎相关名称与概念的阐述情况,单味中药、中药复方、外用药的超微粉碎研究进展,并就其研究中有关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