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急性期川崎病与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浆趋化因子的比较,川崎病患儿退热后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剂量与预后关系探讨,32例非典型川崎病临床诊治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川崎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完全川崎病(IKD)的早期诊断和临床特征,以提高川崎病(KD)的早期诊断率,减少KD延迟诊断及冠状动脉病变(CAL)的发生。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41例IKD患儿和175例典型性KD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对IKD和典型性KD患儿的临床特点、实验室特点、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等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IKD临床诊断指标中的症状发生率较典型性组低,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实验室检查指标白细胞、C-反应蛋白、血小板及血沉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KD组二维超声提示冠状动脉受累率35.8%,典型性组为2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KD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高,临床应重视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3.
24例儿童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及冠状动脉扩张高危因素分析——许煊(广东珠海暨南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珠海市人民医院儿科519000):《暨南大学学报&;#183;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05,26(2):255.257[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早期诊断线索及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KD患儿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血常规及白细胞分类、血小板计数(PLT)、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及,15,脏彩超测量冠状动脉内径。  相似文献   

4.
心肌肌钙蛋白-T、C反应蛋白及血小板计数的变化与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秦静延等(广西桂林医学院附院儿科541000);《中国民康医学》,2006,18(5B):328[目的:研究川崎病(KD)患儿心肌肌钙蛋白-T(cTnT)、C反应蛋白(CRP)及血小板计数的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与脑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中的临床诊断价值,为川崎病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检查方法进行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川崎病患儿35例为川崎病组,以发热、皮疹为主诉的肺炎支原体或病毒感染的48例患儿为对照组,用超声心动图检测急性期与恢复期左、右冠状动脉内径,同时,检测血中脑利钠肽水平,并做相关性分析。结果川崎病患儿恢复期冠状动脉内径值明显升高,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脑利钠肽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3.9 vs15.8,P<0.01)。恢复期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扩张比例显著高于急性期KD患儿(P<0.05);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脑利钠肽水平与恢复期左冠状动脉内径(LCAID)、右冠状动脉内径(RCAID)呈正相关(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诊断川崎病及冠状动脉扩张在恢复期更有临床意义;脑利钠肽可作为急性期诊断川崎病的生化指标之一;急性期脑利钠肽值明显升高应警惕患儿恢复期冠状动脉扩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治疗方法与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3年6月~2013年6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患儿30例,采用超声心动图对这些患者冠状动脉受伤的情况进行检查,并采用Cubens的方式测定患儿左心室收缩功能的情况,采用二尖瓣多普勒血流图测定这些患者的左心室舒张功能,同时与30例正常儿童的心功能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30例冠状动脉受到损伤的患儿中,有21例患儿的冠状动脉扩张情况在治疗4个月的时间内得到了控制并逐渐好转,有8例患儿的冠状动脉扩张情况在治疗6个月时间内逐渐得到好转,只有1例患儿在6个月的随访调查中发现其病情并未出现好转。结论川崎病患儿在发病时冠状动脉很容易受到影响,尤其出现在急性期,而对心功能的改变影响则不明显,临床诊断中应用超声心动图诊断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川崎病患儿CD4^+T淋巴细胞表面CD40L表达及其与冠状动脉损伤的关系,儿童不典型川崎病早期诊断的方法,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防治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疗效,川崎病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概况,早期静脉点滴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疗效观察,川崎病患儿的心电图改变及其临床意义,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35例总结,景天加灵片治疗脾气虚弱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观察.[编按]  相似文献   

8.
川崎病多种并发症的临床分析;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扩张的危险因素分析;川崎病38例临床分析;小儿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高危因素探讨;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的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编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早期诊断及防治川崎病冠状动脉的应用。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取大血管短轴切面扫描主动脉根纳左、右冠状动脉,测其宽度。结果本组23例中,男15例、女8例,<4岁者20例,发现冠状动脉病变9例,6例为左冠状动脉扩张,双支病变并动脉瘤形成3例。本组被发现冠状动脉病变距开始发热时间平均为11.5天,冠状动脉回复正常6例,回复时间最早2个月,平均4.9个月。动脉瘤3例中2例消失,动脉瘤消失最早4.5个月。结论超声心动图检查川崎病冠状动脉具有无创、准确、便于随访追踪的优点。它能进一步明确诊断、指导治疗和评价预后。我们建议临床诊断川崎病或原因不明发热超过5天,另有川崎病2项主要表现,尤其是血小板计数增高者常规及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相似文献   

10.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超声心动图早期诊断与追踪观察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临床诊断为川崎病患儿41例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重点检查左右冠状动脉主干。结果:41例川畸病患儿中有22例冠状动脉异常,发生率53.6%(22/41),包括冠状动脉扩张19例、冠状动脉瘤 3例。结论:超声心动图对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形成的诊断具有特异性,能清晰的显示冠状动脉内径、扩张程度,而且随访观察简便易行,对川崎病早期诊断及预后估计具重要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川崎病(KD)患儿血中血小板、红细胞及白细胞等的改变,为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全自动计数仪对KD患儿的外周血红细胞、血小板及白细胞的参数进行观察并分析.结果贫血患儿的平均红细胞体积(MCV)降低,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增高,为小细胞不均一贫血,符合缺铁性贫血表现.KD患儿血小板普遍较高,尤其病程早期的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增高,提示血小板增高在血管炎性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结论对KD患儿应尽早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在治疗中注意对缺铁性贫血的纠正.  相似文献   

12.
N末端脑利钠肽原在川崎病患儿中的变化及其意义,静脉注射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研究,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在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川崎病的临床特征与早期诊断,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川崎病及对冠状动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秦立云 《山东医药》2006,46(13):72-73
川崎病(KD)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儿童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患儿常有冠状动脉(下称冠脉)受损。1978年8月-2004年2月,我院收治KD患儿78例,其中36例有冠脉损害。现将KD患儿的冠脉损害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学龄前儿童冠状动脉的测定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该病主要发生于小儿,多见于8岁以下,85%发生在5岁以下,男孩发病是女孩的两倍。KD的主要临床表现是:持续5天以上的皮疹性发热;皮肤粘膜弥漫性潮红;球结膜充血;颈部淋巴结一过性肿大;手足硬性浮肿及模样皮。其主要并发症为冠状血管受累,形成冠状血管扩张或冠状动脉瘤。 国内采用无创性二维超声心动图作为诊断及随访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指导临床用药。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我们体会到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瘤者并不多见,而对于合并冠状动脉扩张的早期患儿,  相似文献   

15.
川崎病患儿458例冠状动脉损害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合并冠状动脉病变(CAL)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0—2004年在山西省4个地区的4所医院住院的458例确诊川崎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这些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组(CAL)和未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组(无CAL)的病例进行组间对照研究,并对影响CAL发生的15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就诊时发热天数、总发热天数、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与CAL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总发热天数、CRP与KD合并CAL显著独立相关(P〈0.05或P〈0.01)。结论:年龄〈1岁、总发热天数〉10d、CRP增高是KD合并CAL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6.
川畸病患儿血液流变学变化与冠状动脉狭窄关系的研究——舒琼璋(湖北孝感市中心医院儿科432000);《实用医学杂志》2007,23(9):1320-1322[目的:通过对川崎病(KD)患儿与正常儿童血液流变学的对比研究,了解患儿血液流变学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为临床提供判断预后的客观依据。方法:选取临床确诊KD患儿284例作为病例组,  相似文献   

17.
川崎病患儿血清内皮素1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卫气营血辨证配合西药治疗川崎病39例,非典型川崎病的临床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川崎病急性期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小儿川崎病46例并发症的临床分析,21例川崎病临床表现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性.方法超声心动图检查35例川崎病患儿,观察是否存在冠状动脉瘤、血栓、动脉狭窄等.结果患儿中有冠状动脉病变12例,其中单纯左冠状动脉(LCA)扩张5例,右冠状动脉(RCA)扩张2例,双支病变2例,冠状动脉瘤3例,二尖瓣反流4例,心包积液3例.结论超声心动图适用于观察冠状动脉病变及动脉瘤形成并可判断进展和转归.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脂联素(APN)及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在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山西省儿童医院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入院的100例川崎病患儿(川崎病组),其中,冠状动脉病变22例,无冠状动脉病变78例,另随机选取40名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检测并分析血清APN、NT-proBNP、肌钙蛋白I(cTnI)水平的变化。结果川崎病组患儿血清APN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NT-proBNP、cTnI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川崎病组患儿急性期血清APN水平低于恢复期(P<0.05),血清NT-proBNP、cTnI水平高于恢复期(P<0.05)。在急性期与恢复期,冠状动脉病变组血清APN、NT-proBNP、cTnI水平均高于无冠状动脉病变组(P<0.05)。结论APN、NT-proBNP是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APN和NT-proBNP有望作为识别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早期损伤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技术检测川崎病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技术检测川崎病冠状动脉 ,及早诊断、防治冠状动脉病变。方法 我院自 1995年 5月~ 2 0 0 1年 3月观察随访川崎病 3 5例 ,分析其形成、发展及转归。结果 冠状动脉瘤 7例 ,发生率 2 0 %(7/3 5 ) ,男性多于女性 ,发病年龄多在 4岁以下 ,右冠状动脉发病多于左冠状动脉 ,多为 5~ 6m m宽的冠状动脉瘤 ,好发于左、右冠状动脉的近端。结论 二维超声心动图技术检测川崎病冠状动脉具有无创、直观、重复性好 ,可作为川崎病患者诊断、疗效评定和预后测估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