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邓小艳  蔡小军  柯治生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5,18(12):1083-1086,i0018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石(IL-6)反义寡核苷酸脂质体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30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只,所有白兔左眼均行透明晶状体囊外摘除术。反义组术眼前房注射IL-6反义寡核苷酸脂质体;单纯组术眼前房注射单纯脂质体;对照组不注射任何药物。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l、3、7、14和30天抽取房水,用ELISA双抗体免疫夹心法检测房水中IL-6的含量,定期裂隙灯显微镜及检眼镜观察眼前节及眼底变化情况,术后3个月行数码裂隙灯后囊照相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①术后3个月反义组、单纯组及对照组分别有7、10及10只眼发生晶状体后囊膜混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37)。②术后反义组的IL-6平均浓度低于单纯组及对照组,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单纯组与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③临床观察和组织病理学检查未发现眼内毒性反应。结论:IL-6反义寡核苷酸脂质体对后发性白内障可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反义寡聚核苷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可能性及效果。方法根据小鼠IL-5cDNA序列设计合成反义寡聚核苷酸片段,用T4噬菌体多核苷酸激酶标记反义寡聚核苷酸的5′端,观察硬脂胺(SA)脂质体对反义寡聚核苷酸的转染效率的影响。用卵蛋白和氢氧化铝复制哮喘模型。用聚酰纤维分离小鼠脾T淋巴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并导入由阳离子脂质体携带的不同浓度的反义寡聚核苷酸,观察其对T淋巴细胞合成IL-5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5浓度。结果SA脂质体能显著提高反义寡聚核苷酸的转染效率,1∶15m/m(反义寡聚核苷酸和SA脂质体质量比)时转染效率最佳,提高反义寡聚核苷酸转染效率12倍。未经卵蛋白刺激的正常鼠和哮喘鼠T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未测到IL-5,经卵蛋白刺激后,T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5含量明显增高。导入不同浓度的反义寡聚核苷酸(10、20及30μmol/L)后,脾T淋巴细胞合成IL-5明显降低,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5含量由(44.60±6.23)pg/ml分别降低到(30.70±7.362)、(17.20±6.181)和(8.16±2.34)pg/ml,抑制IL-5合成百分率分别为31.17%、61.43%和81.7%。结论反义寡聚核苷酸可明显抑制IL-5的合成,且呈明显的量效关系。支持其通过抑制致敏小鼠T淋巴细胞IL-5的转录而抑制其合成,为反义基因治疗哮喘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不同麻醉方法对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10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拟观察不同麻醉方法时对病人围术期促炎/抗炎性细胞因子及平衡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40例胆囊切除手术病人,ASA评分Ⅰ-Ⅱ级,随机分为2组:全凭静脉麻醉组(R组,n=20)和静吸复合麻醉组(F组,n=20)。R组以咪唑安定、异丙酚、维库溴铵和瑞芬太尼诱导气管插管,用微量泵以异丙酚和瑞芬太尼持续静脉输注维持麻醉,术中根据需要调节输注速度。F组麻醉诱导咪唑安定、异丙酚、芬太尼和维库溴铵诱导气管插管。术中静脉给予芬太尼及吸入异氟烷。手术结束时停止给药。两组均间断追加维库溴铵来维持肌松。在全麻诱导前,诱导后麻醉前,切皮后90 min,4 h,每次采血3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量法(ELISA)测定细胞因子IL-6,IL-10。结果:两组病人的一般资料、麻醉期间MAP,HR,SpO2,呼出气PaCO2浓度及手术持续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均为P>0.05)。在切皮后,4,12 h两组IL-6和IL-10浓度较麻醉前均有显著增加,两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控制术中炎症反应程度全凭静脉麻醉组优于静吸复合麻醉组,帮助减少手术的损伤,有利于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白细胞介素-6和-18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IL-6和IL-18水平变化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分别测定39例SLE患者血浆的IL-6和IL-18水平.结果 血浆IL-6的水平在SLE患者活动期组和非活动期组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SLE患者的IL-6水平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之间呈正相关(г=0.74,P<0.01);SLE患者血浆的IL-18水平增高,且活动期组较非活动期组增高更明显(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分别P<0.05,P<0.01);SLE患者的IL-18水平与SLEDAI呈正相关(г=0.49,P<0.01).结论 SLE患者血浆IL-6、IL-18水平均显著增高,并且与SLE的病情活动密切相关,可能在SLE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老年人血清中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浓度、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 PHA 刺激后白细胞介素-6(IL-6)产生和增殖能力做了研究;同时检测了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和 C_3含量。结果显示,老年人血清 SIL-2R水平(878.57±256.54U/ml)比青年人 SIL2R 水平(583.65±171.29U/ml)显著升高(P<0.05),IL-6产生能力也显著升高(P<0.001),而老年人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明显降低(P<0.001)。老年人血清中免疫球蛋白浓度与青年人相比,IgG 无显著差异(P>0.05);IgM、IgA 均显著升高(P<0.001;P<0.01)。老年人血清中 C_3浓度比青年人明显升高(P<0.001)。这些结果提示,老年人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均有改变。  相似文献   

6.
吴敏 《中原医刊》2011,(19):48-49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干扰素-γ(INF-γ)、白细胞介素-2(IL-2)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水平。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5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血清INF-γ、IL-2和IL-6进行了检测,并以25例健康志愿者做为对照组。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INF-γ、IL-2和IL-6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INF-γ、IL-2和IL-6介导的免疫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IL-1)对骨髓瘤细胞粘附诱导骨髓基质细胞(BMSCs)分泌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和正常对照BMSCs分泌IL-6的差异.方法建立人BMSCs培养方法,采用MTT比色法检测BMSCs培养上清中IL-6量.结果(1)MM患者BMSCs具有异常增殖能力;(2)单纯KM3细胞培养上清中IL-6量为7±2.3u/ml;(3)单纯BMSCs培养时,MM患者BMSCs分泌IL-6量为26±7.5u/ml,高于正常对照16±4.7u/ml(P<0.01);(4)KM3细胞与MM患者或正常对照BMSCs共培养24小时后,其培养上清中IL-6量分别为49±181u/ml和27±6.9u/ml,均高于单纯BMSCs培养上清中IL-6量(P<0.01);(5)将BMSCs经1%多聚甲醛固定,再与KM3细胞共培养24小时后,其培养上清中IL-6量与单纯KM3细胞培养上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6)单纯BMSCs培养体系中加入IL-1,IL-6分泌量差异无显著性;(7)在KM3细胞与BMSCs共培养体系中加入IL-1,IL-6分泌量达74±20.5u/ml(MM组)和46±10.5u/ml(正常对照组),均高于单纯KM3与BMSCs共培养(P<0.01).结论MM患者BMSCs具有异常增殖和分泌IL-6能力,IL-1通过骨髓瘤细胞介导可促进BMSCs分泌IL-6.  相似文献   

8.
白细胞介素-6(IL-6)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可作用于骨组织早期的破骨细胞,促进其分泌和活性,刺激骨吸收而导致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基本特征的骨质疏松.随着年龄增加,特别是绝经后妇女由于雌激素水平的降低,骨髓细胞的护骨素表达能力降低,破骨细胞生成增多,骨的质量和结构改变的骨质疏松更加显著,甚至会出现创伤性骨折等全身性疾病.  相似文献   

9.
孟杰  张静静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9):71-72,75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在不同时期急性胰腺炎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治疗的急性胰腺炎患者75例患者,患者根据病情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4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35例,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IL-6、IL-10、TNF-α的表达情况。结果与轻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IL-6、IL-10、TNF-α比较,重症急性胰腺炎血清IL-6、IL-10、TNF-α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6、IL-10、TNF-α随症状的加重而增加。结论血清IL-6、IL-10、TNF-α可预测急性胰腺炎的患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0.
郭晓玲 《四川医学》2002,23(4):423-424
近年的研究表明 ,白细胞介素 - 6 (IL - 6 )被称为功能细胞因子 ,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 ,同时也是细胞因子网络中的必需成分之一。不少研究指出 ,IL - 6是骨吸收的主要调节者。成骨细胞可产生 IL- 6 ,在体内可促进骨吸收增强而导致骨质疏松。解放军空军福州医院采用多抗 -单抗夹心 ELISA法检测了 10 6名不同年龄健康者血浆和外周血淋巴细胞 IL- 6的产生能力 ,以研究 IL- 6在机体衰老过程中所起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 ,IL- 6诱生水平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高。这一研究结果使得人们对 IL - 6的进一步研究产生了极大兴趣。1  IL - 6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肝外胆管癌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总结肝外胆管癌的诊治经验及存在的问题。方法回顾分析242例肝外胆管癌临床资料及部分获临床切除病例的随访资料。结果上段胆管癌168例(69.4%)、中段胆管癌18例(7.4%)、下段胆管癌56例(23.2%)。超声和CT联合检查术前梗阻部位和病变性质确诊率分别提高到97.0%和94.9%。近5年上段、中段和下段胆管癌临床切除率分别提高到50.0%、50%和71.4%。随访显示有肝门区转移者临床切除后1年复发率73.9%,3年复发率100%,平均复发时间术后9.6月。未见转移者切除术后1年复发率13.3%,3年复发率71.4%,平均复发时间术后17.5月。复发的主要原因为肝及肝门区转移。主要并发症为肝及多器官功能衰竭、上消化道出血和腹腔感染等。结论胆管癌病例数近年上升趋势明显。超声和CT联合应用一般能够确定诊断,应尽量避免有创和介入性检查。扩大手术切除范围并尽可能切除肝门区淋巴、神经纤维、脂肪和纤维结缔组织,甚至包括右侧腹腔神经节,有利于减少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菊米提取液对人胃癌细胞株AGS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AGS细胞与0.001、0.002、0.005、0.010mg/ml的菊米提取液共同孵育48h后,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情况,分光光度法检测caspase-3/7酶及caspase-6酶活性。结果不同浓度(0.001~0.010mg/ml)的菊米提取液对AGS细胞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呈现出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含菊米提取液0.002、0.005、0.010mg/ml的药物组细胞凋亡发生率分别为(11.03±2.01)%、(15.53±1.96)%及(23.77±1.65)%,不含药的对照组细胞凋亡发生率为(1.77±0.60)%;与对照组相比,除最低浓度(0.001mg/ml)药物组以外,其余药物组(0.002、0.005、0.010mg/ml)caspase-3/7酶及caspase-6酶活性有显著增强。结论菊米提取液在体外可呈浓度依赖性抑制人胃癌细胞株AGS的增殖并通过caspase-3、6、7通路促进其凋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诊断肝外胆管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经手术病理或活检证实为肝外胆管癌的44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其CT影像学资料,总结肝外胆管癌CT表现特征及64排螺旋CT诊断价值。结果肝外胆管癌以肿块型多见,其次为管壁浸润型,腔内乳头状少见。肝门胆管癌以肿块型居多,CT密度不均,边界模糊,管壁浸润者管壁不规则增厚,部分伴管腔狭窄。腔内乳头型CT可见不规则结节状影,突向管腔。中下段胆管癌腔内乳头状病变多见,管壁浸润型次之,影像学表现与肝门区胆管癌类似。结论 64排螺旋CT配合重建技术是肝外胆管癌诊断的理想影像学手段。  相似文献   

14.
尹晓庆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1,43(7):769-774,896
目的:通过检测原发性肝癌组织中FHIT蛋白的表达及观察细胞凋亡、增殖状况,探讨原发性肝癌中FHIT蛋白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50例肝癌及相应的癌旁组织和30例正常肝组织中的FHIT蛋白和Ki-67抗原,采用TUNEL法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上述组织中的细胞凋亡状况....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Liver transplantation has become the treatment of choice for patients with end-stage acute or chronic hepatic disease.Bile duct complications are common events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Th...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丹皮酚(Pae)单药及联合顺铂(CDDP)对人卵巢癌细胞A2780s的增殖抑制,凋亡诱导作用及对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方法:以不同浓度的Pae、CDDP和两药联合作用于人卵巢癌细胞A2780s,采用MTT法测定药物对体外培养的人卵巢癌细胞A2780s增殖的抑制作用,应用两药相互作用指数(CDI)进行联合用药分析...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钙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Verapamil)对人肾癌细胞株GRC-1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应用四唑盐 (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维拉帕米对人肾癌细胞株GRC-1增殖的影响,透射电镜超薄切片观察细胞超微结构检测细胞凋亡。结果MTT比色实验表明维拉帕米50 μmol·L-1、100μmol·L-1对人肾癌细胞株GRC-1增殖的抑制作用明显。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增殖周期维拉帕米使大部分细胞停滞于G0/G1期。透射电镜扫描细胞超微结构显示,维拉帕米能促使人肾癌细胞株GRC-1 的细胞凋亡。结论钙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能抑制人肾癌细胞株GRC-1的增殖,导致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硒 甲基硒代半胱氨酸 (MSC)对人食管癌细胞系EC10 9细胞增殖及Bcl 2 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荧光染色、免疫组化及免疫蛋白印迹等技术 ,在MSC的不同浓度 (0、 1、 2、 4、 8、 16 μg mL)与时间 (6、 12、 2 4、 4 8h)的作用下 ,观察其对EC10 9细胞形态的影响以及细胞核增殖抗原Ki 6 7及凋亡相关蛋白Bcl 2 Bax的表达。结果 :细胞主要表现出固缩 ,生长密度降低 ,凋亡小体形成并被吞噬等形态改变 ,未见明显细胞毒性作用。各实验组的Ki 6 7标记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 ,Bcl 2 Bax表达比值降低 ,并呈明显的时间和浓度依赖性。结论 :MSC有抑制EC10 9细胞系增殖及下调Bcl 2 Bax表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原发性肝癌伴胆道癌栓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患者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其中原发肿瘤切除+胆道癌栓清除+T管引流16例,单纯癌栓清除+T管引流+胆管置管内支架引流4例。术后TACE18例。所有病例均予化疗药物T管滴注。结果手术切除率为80%,10例1年内死亡,7例2年内死亡,3例3年内死亡。结论原发性肝癌伴胆道癌栓患者积极的外科手术治疗,解除胆道梗阻,术后辅以区域性化疗,是提高疗效、延长患者生存期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