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族非综合征型先天缺牙患者标本中轴抑制基因-2(AXIN2)的突变位点,为研究维吾尔族人群中先天缺牙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基因学参考和依据。方法通过临床先证者找到3个新疆维吾尔族非综合征型先天缺牙家系9例患者,在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的情况下,采集家系成员颊黏膜拭子,提取目的基因组 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分段纯化的 PCR 产物进行 DNA 双向测序检测患者的 DNA。结果3个维吾尔族家系的非综合型先天缺牙临床表型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规律,患者出现不同数量的缺失牙或同时伴发锥形牙。测序后检测出病例Ⅰ、Ⅲ、Ⅳ、Ⅴ、Ⅵ的 AXIN2基因在外显子2的第264位和第547位、外显子6的第162位与外显子11的第922位和第1141位有突变。结论AXIN2基因片段中某些编码基因的改变可能与维吾尔族单纯型先天缺牙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族非综合征型先天缺牙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对2个维吾尔族先天缺牙家系绘制系谱图,分析家系遗传特征,并采集家系成员颊黏膜拭子,提取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结合DNA双向测序技术检测MSX1基因突变。结果 MSX1基因外显子1的353位点和外显子2的448位点检测出2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位点。结论 MSX1基因外显子1的353位点的改变可能与新疆维吾尔族非综合征型先天缺牙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3.
先天缺牙是牙齿发育异常中常见的一种疾病。根据缺牙的数量可分为少数牙缺失、多数牙缺失和先天无牙。也可以根据是否伴有全身症状分为非综合征型缺牙和综合征型缺牙。先天缺失对患者的咀嚼、美观、甚至心理都有重要的影响,基因突变是其主要原因。本文就非综合征型先天缺牙和综合征型先天缺牙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先天缺牙属于牙齿发育异常中的数目异常,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对患者的咀嚼功能、美观、发音及心理健康都有着严重影响.根据是否伴发全身症状,可将先天缺牙分为综合征性先天缺牙与非综合征性先天缺牙.先天缺牙的致病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随着人类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遗传因素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发现新的相关基因以及新的突变位点已成为目前基因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本文就近年来先天缺牙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李祥伟  孙宏晨  管丽华 《吉林医学》2006,27(10):1182-1183
牙齿先天缺失包括少数牙先天缺失(hypodontia),指缺牙数少于6颗;多数牙先天缺失(oligodontia),缺牙数为6颗或6颗以上,均不包括第3磨牙。先天缺牙在人口中的发生率为1.6%~9.6%。先天缺牙有一部分是某些综合征的口腔表现,更多的为非综合征性先天缺牙。牙齿先天缺失的原因有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常常由多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先天缺牙会影响颌骨的正常发育,使咀嚼功能下降,咬牙合关系异常,影响面容,危害较大。笔者在吉林大学口腔医院就诊的患者中发现一常染色体显性先天缺牙家系,现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对先证者及家系受累者、非受累者进行询…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EDA基因突变在单纯型和综合征型先天性牙齿缺失患者中的检出率,并汇总EDA基因突变的患者口内恒牙缺失情况,尝试分析EDA基因突变相关的恒牙列缺失牙位分布特点。方法:临床收集到174例(143例单纯型、31例综合征型)先天性牙齿缺失患者以及451名正常对照者,通过采集外周静脉血或者取颊黏膜拭子,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EDA基因编码区并测序,与数据库筛查比对。对于EDA基因突变的患者,记录汇总口内缺失牙位,对比不同牙位缺失率的差异。结果:共检测出33例EDA突变患者,单纯型先天性牙齿缺失患者中EDA基因突变检出率为9.09%(13/143),综合征型先天性牙齿缺失患者中EDA基因突变检出率为64.52%(20/31),检测出10种尚未见报道的EDA基因突变。EDA突变相关的先天缺牙患者中,牙列左、右同名牙缺失数目几乎没有差异,单纯型患者缺失恒牙数(15.9 ± 6.4)比综合征型患者少(23.9 ± 4.3)。EDA突变相关的单纯型先天缺牙患者中,上颌中切牙,上、下颌第一磨牙缺牙率较低;下颌中切牙,上、下颌侧切牙,上颌第一前磨牙缺牙率较高。EDA突变相关的综合征型先天缺牙患者中,各牙位缺牙率均较高,上颌中切牙,上、下颌尖牙,上、下颌第一磨牙缺牙率相对较低。结论:EDA突变检测和表现型分析有助于更全面了解EDA基因以及其在外胚层器官发育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少牙畸形患者进行临床检查和系谱分析,总结先天缺牙的遗传方式和临床特征。方法收集少牙畸形病例,对患者及家系成员进行口腔检查,摄曲面断层片;了解家族史,绘系谱图;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先天性少牙畸形有家族性的,也有散发的,患者常伴有余留牙的形态异常、前牙间散在间隙。家族性缺牙患者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仅有1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结论先天缺牙家系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遗传表现包括缺牙牙位、牙冠形态等;先天缺牙严重影响患者的口腔健康及咬合关系,危害患者身心危害。  相似文献   

8.
先天缺失牙在临床并不少见 ,据不完全统计在我院正畸门诊约占 5 %左右 ;在欧洲约占 6 %。通常缺失牙不仅会对牙的形态、位置及颌的生长等带来影响 ,同时与饮食的消化吸收相关联 ,对全身健康有一定影响。由于缺失牙多为家族性 ,故而探讨牙缺失的遗传学基础已刻不容缓。引起缺失牙的原因较复杂。有的与单基因有关 ,有的则是多基因所致。为深入探讨国人缺失牙的基因多态性 ,我们收集缺失牙的家系资料 ,现已有十几个缺失牙家系。本文报道其中一个家系。1 临床资料筛选 1989年 1999年间在门诊收治的 5 0名缺牙患者 ,然后对其家访、调查 ,并对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综合征型多数牙先天缺失患者的人类成对盒基因9(PAX9)、同源盒基因1(MSX1)、中轴抑制蛋白2(AXIN2)突变位点,为该疾病的病因学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对该例患者及其家庭成员进行全身系统检查、口腔专科检查(含拍摄曲面断层片)及家系调查;抽取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扩增PAX9基因的外显子1、2、3、4,MSX1基因外显子1、2及AXIN2基因外显子2、3、4、5、6、7、8、9、10、11,通过对分段PCR纯化产物进行测序,并结合系谱图进行基因突变分析。同时,通过病例-对照实验(先天缺牙组50例,健康对照组100例)对突变位点AXIN2G1807C与先天缺牙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先证者的祖母和外祖父为兄妹关系。口内检查以及曲面断层片发现先证者为无牙牙合,仅见左侧下颌升支处有一阻生牙影像,其余家庭成员牙齿数目发育正常。均未合并其他组织器官的先天发育异常。先证者及部分表型正常者分别发现3个已知突变位点,分别为AXIN2外显子6第1365位A变为 G ( rs9915936),外显子7第1807位 G 变为 C (rs145353986)以及外显子8第2062位 C 变为 T ( p. Leu688Leu)。 PAX9、MSX1未见异常。病例组和对照组间AXIN2G1807C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XIN2c.2062C>T突变可能是导致中国人群非综合征型多数牙缺失的危险因素之一。 AXIN2c.1807G>C与此类疾病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一个非综合征型耳聋(NSHL)家系进行致病基因分析,明确其致病变异.方法 采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标本,应用全外显子测序(WES)技术对先证者及其父母、二姐共4名成员进行测序分析,并通过Sanger测序对所有家系成员进行一代验证,确定该家系的致病基因,利用细胞学实验检测基因的致病性.结果 测序结果显示,该...  相似文献   

11.
先天缺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牙齿的发育不全是一种人类常见的发育异常,包括牙齿的萌出异常、数目异常、形态异常及结构异常。先天性的牙齿缺失属牙齿发育异常中的数目异常,是指临床检查牙齿口内部分或全部缺失,既往没有牙齿脱落或拔牙史,X线检查亦未见颌骨内该缺失牙的牙胚。个别牙缺失多见于恒牙列,最常见的是第三磨牙,其次是第二双尖牙及上颌侧切牙;全部的无牙症比较罕见,其常常累及乳牙和恒牙,通常与某些复杂疾病有关,如外胚层发育不全综合征等。多数牙先天缺失影响患者咀嚼功能,并且影响患者的容貌、身体发育和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11个携带线粒体tRNASer(UCN) G7444A突变的中国汉族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进行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特征等分析评估,探讨线粒体tRNASer(UCN) G7444A突变在母系遗传非综合征型耳聋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PCR扩增2 650例中国汉族非综合征型耳聋样本的线粒体12S rRNA、线粒体tRNASer(UCN)基因以及GJB2基因。对11个携带线粒体tRNASer(UCN) G7444A突变的中国汉族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进行听力学检测、耳聋相关热点基因突变检测以及家系资料等综合分析。结果:在2 650例中国汉族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中,14例携带线粒体tRNASer(UCN) G7444A突变,突变率为0.53%。在这11个携带线粒体tRNASer(UCN) G7444A突变的家系中,同时携带线粒体tRNASer(UCN) G7444A突变和线粒体12S rRNA A1555G、12S rRNA C1494T或GJB2 c.235delC的家系分别为3、1和2个。临床资料分析表明,这11个中国汉族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母系成员在听力损失严重程度、发病年龄以及耳聋外显率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同时携带线粒体tRNASer(UCN) G7444A突变和线粒体12S rRNA A1555G、C1494T或GJB2 c.235delC突变家系的耳聋平均外显率分别为29.4%、42.9%和19.0%。前两者的外显率明显高于只携带线粒体tRNASer(UCN) G7444A突变家系的耳聋平均外显率(为14.0%)。结论:线粒体tRNASer(UCN) G7444A突变可能与线粒体12S rRNA A1555G和C1494T原发突变存在协同作用,共同影响非综合征型耳聋的表型。  相似文献   

13.
Xie GL  Li ZX  Li ZX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4):249-252
目的 探讨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1)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像多态性分析(PCR-SSCP)寻找异常突变的外显子及其相邻剪接位点。(2)通过DNA测序确定突变的类型。(3)使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确定剪接方式。结果 用PCRSSCP方法发现扩增ALK1基因第4外显子及相邻的部分内含子片段有突变位点。对有突该片段,用DNA测序检测,发现第4外显子的给位剪接点相邻碱基A>T(ⅣS4+3a>t)的突变,并用反向测序确认。用RT-PCR方法检测ALK1基因表达mRNA情况,电泳和测序发现第4外显子的丢失。结论 ALK1基因的ⅣS4+3a>1突变,导致ALK1基因表达异常,形成无功能截短蛋白,引起HHT2。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与嗜铬细胞瘤患者相关的基因突变.方法 采用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开发的基因突变检测芯片(包含与嗜铬细胞瘤相关的SDHB、SDHD、VHL和RET4个基因的87个突变位点),在35例嗜铬细胞瘤患者已测序证实的DNA样本中,验证基因芯片检测的符合率.结果 91.4%的基因芯片杂交与基因测序结果一致.基因测序证实的29例突变样本用基因芯片技术检出26例;在6例无突变的样本中,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一致.结论 基因芯片可快速、准确地识别嗜铬细胞瘤相关的基因突变,可应用于临床诊断为嗜铬细胞瘤患者的基因突变筛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11个携带线粒体tRNASer(UCN)G7444A突变的中国汉族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进行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特征等分析评估,探讨线粒体tRNASer(UCN)G7444A突变在母系遗传非综合征型耳聋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PCR扩增2650例中国汉族非综合征型耳聋样本的线粒体12SrRNA、线粒体tRNASer(UCN)基因以及GJB2基因。对11个携带线粒体tRNASer(UCN)G7444A突变的中国汉族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进行听力学检测、耳聋相关热点基因突变检测以及家系资料等综合分析。结果:在2650例中国汉族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中,14例携带线粒体tRNASer(UCN)G7444A突变,突变率为0.53%。在这11个携带线粒体tRNASer(UCN)G7444A突变的家系中,同时携带线粒体tRNASer(UCN)G7444A突变和线粒体12SrRNAA1555G、12SrRNAC1494T或GJB2c.235delC的家系分别为3、1和2个。临床资料分析表明,这11个中国汉族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母系成员在听力损失严重程度、发病年龄以及耳聋外显率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同时携带线粒体tRNASer(UCN)G7444A突变和线粒体12SrRNAA1555G、C1494T或GJB2c.235delC突变家系的耳聋平均外显率分别为29.4%、42.9%和19.0%。前两者的外显率明显高于只携带线粒体tRNASer(UCN)G7444A突变家系的耳聋平均外显率(为14.0%)。结论:线粒体tRNASer(UCN)G7444A突变可能与线粒体12SrRNAA1555G和C1494T原发突变存在协同作用,共同影响非综合征型耳聋的表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β-烯醇化酶基因的2个突变位点:rs121918403 (G/A)、rs121918404 (G/A)的基因突变率与COPD骨骼肌萎缩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CR)及DNA单向直接测序的方法,对昆明地区120例COPD患者和60例年龄匹配正常对照者的2个位点:rs121918403 (G/A) 、rs121918404 (G/A)以及其附近位点进行分析.结果 在COPD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中,rs121918403 (G/A)、rs121918404 (G/A)2个位点均未发生突变.结论 β-烯醇化酶的rs121918403 (G/A)、rs121918404 (G/A)2个突变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昆明地区COPD患者骨骼肌萎缩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一个完全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CAIS)家系成员提供基因诊断,鉴定CAIS与雄激素受体(AR)基因突变之间的联系。方法:收集家系所有成员的外周血样本并提取DNA。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对候选基因AR的8个外显子及启动子区进行PCR扩增后直接测序。结果:患者AR基因的第4外显子有c.2169G>T(p.L723F)的突变,母亲为杂合突变但是表型正常。结论:c.2169G>T突变是导致本家系CAIS的主要原因。本研究鉴定的AR c.2169G>T突变,是首次在我国人群中发现的导致CAIS疾病的突变。此突变扩充了我国遗传学数据信息并可通过产前诊断预防患儿出生以达到优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